不只是縮時,還有粉塵、噪音、位移偵測 |
工業 4.0 的下一個挑戰是擴大規模。然而,許多組織都在努力擴大規模,IT 和 OT(營運技術)的融合,以及技能/能力/人才是實現智慧工廠的兩大挑戰。
概述。
到 2023 年,由於透過智慧工廠計劃實現的生產力提高,製造業可以為全球經濟增加 2.2 萬億美元的價值。然而,即使智慧工廠的預期平均附加值也很高,達到 1.9 萬億美元,並且對智慧工廠收益的預期正在上升,在實現該價值之前需要採取一些行動 —— 重點是規模。
隨著「初期」問題的解決,項目變得更加穩定,組織期望在未來從他們的智慧工廠計劃中獲得更大的收益
到目前為止,只有 14% 的組織認為,他們的智慧工廠佈署是成功的,而擴展被證明是困難的。事實上,超過 50% 的受訪者發現,數位平台和技術的佈署和集成是擴大其智慧工廠計劃的重大挑戰。
數據準備和網路安全是製造商在大規模實現智慧工廠績效方面,面臨的第二大挑戰
儘管如此,由於預期的好處、有更多智慧工廠計劃,以及一些(其他)市場動態的事實,製造商打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地投資於智慧工廠專案。擴大規模(工業 4.0 的下一個挑戰)的兩個主要挑戰是 1)IT 和 OT 融合,以及 2)推動智慧製造數位化轉型所需的能力和技能,包括跨職能能力、數位人才和軟技能。
這些是凱捷研究所 2019 年 11 月報告中的一些發現。根據該報告,增加正確的智慧工廠投資,以及應對上述挑戰可能會使智慧工廠到 2023 年為全球經濟增加至少 1.4 萬億美元。
那麼,在這成為可能之前需要做什麼,以及如何實現這個價值,因為根據報告,大約三分之二的價值仍然必須完成?讓我們從頭說起:智慧工廠和報告對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一些看法。
智慧工廠 —— 連接性、自動化、數據
為了知道我們在談論什麼,關於智慧工廠的幾句話,因為它並不是一個真正正式定義的術語,儘管我們或多或少都知道它的含義。
設計效率和閉環營運同樣推動智慧工廠收益
智慧工廠是工業 4.0 和智慧製造術語中的典型術語,通常與其使能技術相關聯,主要圍繞工業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生產技術、連接的實體設備,以及在網路中可以用它做什麼 - 物理範圍:物聯網和感測器、IT 和 OT 的融合、新的製造方式、(基於雲的)平台、支持技術(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可互操作,和高度連接的系統/平台以及分析,以及使用來自包括機器在內的充足來源的數據,轉化為行動和決策(自動化和半自動化),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正如下面報告資訊圖中的圖表所示,網路安全和數據準備,在擴展數位工廠專案中最常被提及的挑戰排名第二。
「智慧」方面也與智慧工廠通常被認為的,智慧和敏捷自動化系統有關,具有根據即時數據進行調整的能力,使製造過程或多或少是自主的,儘管這更多是一種願景,和事實上的手動和半自主決策和優化,將在未來許多年裡仍然必不可少。問問所有那些開始專案,並不得不結束專案的工廠,因為機器還不能(還?)提供與航空業有顯著例子的人相同的品質。
PLM、MES/SCADA 和機器人技術是工業架構的關鍵組成部分。然而,大規模佈署的主要投資領域是物聯網和人工智慧
智慧工廠不僅僅是來自邊緣的技術和數據。它還包括人員、文化、協作供應鏈等方面,最重要的是,所有這些日益可用的數據提供的目標、用例和能力。畢竟,一個沒有透過數據知識實現的智慧(可衡量)目標的工廠很難被稱為智慧,不是嗎?此類目的在這 1.4 萬億美元中,產生了很大一部分,例如,提高了生產力並減少了停機時間。
在其題為「 Smart Factory @ Scale 」 (PDF 下載)的報告公告中,Capgemini 將智慧工廠定義如下:「智慧工廠利用數位平台和技術,在生產力、品質、靈活性和服務方面,獲得顯著改進。 」
施耐德電氣在報告公告中提到,引用公司全球供應鏈營運執行副總裁 Mourad Tamoud 的話,對智慧工廠的定義如下:「智慧工廠從傳統機器自動化飛躍,佈署智慧製造工業 4.0 技術。實體機器配備智慧感測器並連接到雲網路,在雲網路中,它使用來自連接操作和生產系統的數據,來學習和適應自發情況,並做出即時決策」。
當然,還有更多的智慧工廠定義。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指出,工廠和智慧工廠的數位化和互聯方面,是智慧製造和工業 4.0 的發展趨勢,以及一系列額外的能力和技術,包括上述提到的和其他常見的嫌疑人,如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在整個系統以及數據和自動化/決策和預測方面無處不在)、大數據分析、先進機器人技術、數位雙胞胎和模擬、增材製造等。
在容量方面,敏捷性、連通性、持續優化和主動能力是一些主要的能力。
對於凱捷來說,實現智慧工廠的三項關鍵技術是 1) 連接性(利用 IIoT 收集數據),2) 智慧自動化(包括許多事物,例如先進的機器人和無人機,以及 MES和SCADA),以及 3)雲規模的數據管理和分析。
投資智慧工廠:展望 2023
是時候從「規模化智慧工廠」報告中總結出一些重要內容了。無論你如何使用它,數據及其支持的功能,尤其是在用於整合目的時,對於智慧工廠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 Capgemini 數位製造總監 Jean-Pierre Petit 所說:「為了釋放智慧工廠的承諾,組織需要設計和實施強有力的治理計劃,並發展數據驅動的營運文化。」 太對了。
關於組織智慧工廠計劃的調查結果及其影響
- 與兩年前的類似報告相比,組織的智慧工廠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即使迄今為止很少有人認為智慧工廠佈署是成功的。
- Capgemini 表示,人們對智慧工廠的需求和能力都在增加,組織正在推進轉型之旅,三分之一的工廠已經轉型為智慧設施。
- 在未來五年內,製造商計劃創建 40% 的智慧工廠 —— 與過去三年相比,年度投資增加 1.7 倍。
- 同樣在未來五年內,智慧工廠可以將它們為全球經濟增加的價值,增加至 2.2 萬億美元。如圖所示,凱捷的保守估計價值為 1.4 萬億美元,其樂觀預測為 2.2 萬億美元(到 2023 年,由於智慧工廠生產力的提高,製造業的平均預期附加價值為 1.9 萬億美元)。
- 在過去兩年中,擁有正在進行的智慧工廠專案的組織比例顯著增加:2017 年的報告發現 43% 的受訪者擁有此類項目,而在 2019 年版中,68% 的組織擁有正在進行的專案。
智慧工廠轉型 —— 路線圖以及向表演者和燈塔學習的重要性
Capgemini 還研究了組織如何加速和保護其智慧工廠轉型,並提供智慧工廠路線圖,並在完整報告中進一步詳細說明。除了那些使擴展更加困難,並且明顯重疊的原因之外,它們還可以為計劃做更多事情的組織,提供額外的指導。
回到現在有更多智慧工廠這一事實,人們有機會了解其他人的情況,尤其是那些著名的燈塔:世界經濟論壇幾年前發起的一項倡議,燈塔製造公司和燈塔工廠在列出,作為其他人的信標。
這份名單多年來一直在成長。Capgemini 引用施耐德電氣全球供應鏈營運執行副總裁 Mourad Tamoud 的話並不奇怪,因為該公司在法國 Le Vaudreuil 的工廠,位於首批燈塔工廠名單中,而且自 2019 年以來,其在巴丹島的印尼工廠也是在名單上。
根據該報告,向高績效者學習(佔受訪者樣本的 10%;該報告基於對正在實施智慧工廠計劃的公司的 1,000 名高管的調查,以及與參與智慧工廠或專案的高管進行的 20 次深入討論),確實建議。
這些高績效者(注意:與凱捷未提及的燈塔不同)在智慧工廠的基礎上投入了大量資金。當然,這些基礎在報告中得到了關注,因為它們回到了凱捷智慧工廠轉型的維度,如下面的資訊圖所示(它們也在擴展挑戰中排名):
- 數位平台,特別是數位平台和技術的佈署和整合,涉及 IT 和 OT 融合部分。
- 在 IT 和 OT 整合環境中,也提到了數據準備和網路安全,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 人才,特別是數位人才,隨著其他提到的技能和能力而擴展,全部歸類為軟能力、數為能力和混合能力。
- 平衡的「設計效率」和「營運效率」方法(卓越營運)。
- 領導力和遠見。
- 治理和利用數據和協作的力量(不是單獨的,而是「一部分」)。
該圖清楚地顯示了領先者,如何在所有提到的方面,都比實驗者和新手做得更好。
除了查看特定的智慧工廠和智慧工廠專案之外,很明顯,在全球大多數國家/地區,現在都有本地和/或區域倡議,製造商、政策制訂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聚集在一起學習和改變專業知識,更不用說商業計劃和一些供應商的生態系統,只是為了完整,因為你當然知道。
智慧工廠的更多發現和最終建議
下載完整報告(PDF 打開) ,了 解有關各個國家/地區的更多詳細資訊、了解哪些製造部門在智慧工廠層面上做得最多(以及哪些部門將在未來幾年推動投資和努力)、數位化分析和製造商完成和計劃的數位化專案、其他挑戰、關鍵優先事項等。
到 2023 年,由於智慧工廠計劃實現的生產力提高,製造業可能為全球經濟增加 2.2 萬億美元的價值
以下是凱捷在發布報告時強調的一些額外要點:
- 出於各種原因, 5G有望成為智慧工廠的重要推動力,其中包括它的能力將為製造商提供機會,為每個 Capgemini 引入,或增強各種即時和高度可靠的應用。
- 在技能層面上,工程製造、製造維護和安全保障等跨職能配置文件,對於成功非常重要,而解決問題和協作技能等軟技能也是如此。
- PLM、MES(製造執行系統)/SCADA 和機器人技術是工業架構的關鍵組成部分,但大規模智慧工廠佈署的主要投資領域,是支持數據驅動操作的物聯網 ( IoT ) 和人工智慧,以及遠端和行動功能。
- 生產力的提高、品質和市場佔有率的提高,以及客戶服務是智慧工廠可以驅動的價值的關鍵組成部分。設計效率和閉環營運的卓越營運,做出同等貢獻。閉環操作涉及使用操作生成的數據,來即時優化它們。
最後,下面是資訊圖的最後一部分,根據調查/訪談總結了關於組織如何在擴展的基礎和挑戰的基礎上,加速和保護其智慧工廠轉型的觀點。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