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rmany Heading For RECESSION! -
What You NEED To Know
來源:汽车商业评论 作者:张南
這份文件的作者,德國聯邦經濟事務與能源部部長彼得·阿爾特邁爾(Peter Altmaier)表示,透過合理的能源價格、降低稅收、將企業負擔降低到 40% 以下,可以增強德國企業競爭力,保證德國的就業崗位以及富裕。
圖片來自「東方IC」
2019 年 2 月 5 日,柏林,德國聯邦經濟事務與能源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Wirtschaft und Energie)發佈《國家工業策略 2030》草案,旨在有針對性地扶持重點工業領域,提高工業產值,保證德國工業在歐洲乃至全球的競爭力。
該策略將鋼鐵銅鋁、化工、機械、汽車、光學、醫療器械、綠色科技、國防、航空航天和 3D 列印等十個工業領域列為「關鍵工業部門」,認為這是德國製造的核心。
它強調打造德國及歐洲龍頭企業的重要性。德國政府將持續扶持這些部門,為相關企業提供更廉價的能源,和更有競爭力的稅收制度,並放寬壟斷法,允許形成「全國冠軍」甚至「歐洲冠軍」企業。
已經存在的問題
《國家工業策略 2030》草案,回顧了德國經濟諸多已經存在的問題。1970 年代,德國就失去了彼時在消費電子行業的領先地位,將領導權拱手讓給了日本和韓國。自那時起,這一損失再無回頭之路。
隨後,它引起了連鎖反應,使得歐洲無法在電信技術和電腦、消費電子(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等新興領域站穩腳跟。
新型碳纖維材料,主要在德國境外生產。
汽車工業的成功,對德國作為一個工業基地的未來,具有重要意義,但與此同時,德國的汽車業也陷入了對未來的憂慮,這些尚未成功克服的重大挑戰來自:要求越來越高的廢氣排放水準、電動汽車、自動駕駛,以及全新行動出行的概念,所可能造成的顛覆性運行模式。
那些代表平台經濟的網路公司,幾乎完全在美國和中國發展,而不是在德國和歐盟國家。這種局面,幾乎毫無改變的苗頭。
在人工智慧(AI)領域中,儘管德國的基礎研究仍然強大,但是商業化卻完全沒有跟上。德國與領先的網路公司之間的差距目前似乎在擴大,而不是縮小。
在新生物技術的發展上,歐盟企業似乎沒有拿到入場券。
全球各種的新型、大型公司幾乎出現在所有創新的領域,尤其是數位化和人工智慧領域。這些領域都得到了巨大的資本,和市場力量的助力,遠超過了德國 DAX 指數的任何一家公司。
德國和歐洲成功的新創企業,越來越多地由美國的風險資本基金提供資金,逐漸也就成為美國公司。
如果德國和歐洲不能成功地,在顛覆性技術方面取得領先地位,就有可能迅速損失巨大的增值空間。令人擔憂的是,報告中寫道,這些年德國幾乎沒有出現新的大型企業。相反,以前的世界領先企業,如 AEG、根德(Grundig)等早就失去了領先地位。而在美國和中國,過去 20 年裡卻出現了大量世界領先的新的大企業,特別是在電信技術、網路和數位化領域。
報告認為,電動汽車、自動駕駛、數位化、人工智慧等是蒸汽機時代以來,最具創新的發明,這些領域擁有廣闊的前景。如果德國錯過這些發展機會,就將成為其他國家延伸的工作台。德國必須從被動的觀察者變成設計師,並扮演角色。
阿爾特邁爾部長擔心,一旦德國和歐洲的經濟在這場經濟競賽中落後,將會對歐洲社會的福祉與安全,將造成嚴重不良後果。
競爭對手已經做出行動
《國家工業策略 2030》草案認為德國最主要的國家競爭對手,已經做出行動,並且都在重新定位。
在美國,技術發展主要由蘋果、亞馬遜、谷歌、微軟和通用電氣等大型科技集團推動。它們在人工智慧、數位化、自主駕駛和生物技術方面的研究和開發,總共投入了數千億美元的資金。歐巴馬政府為這種發展提供了廣泛的支持。
而川普政府正努力透過「美國優先」政策振興和保護鋼鐵、鋁、汽車工業和農業等傳統工業部門,試圖將此前丟失的市佔重新轉回美國。
而川普政府正努力透過「美國優先」政策振興和保護鋼鐵、鋁、汽車工業和農業等傳統工業部門,試圖將此前丟失的市佔重新轉回美國。
日本經濟的優勢尤其包括人工智慧、聯網機器和機器人技術,以及汽車工業。日本軟銀集團為人工智慧、聯網機器和機器人設立了願景投資基金,該基金將在十年內成長到 1000 億美元。
阿特邁爾部長認為,歐盟的政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忽視了這些事態發展。加強國家工業基礎,不僅符合國家利益,而且是一項具有國家重要性的優先任務。為此,政府需要適當的手段和手段。
社會市場經濟
《國家工業策略 2030》草案在前言中提出:在產業全球化、創新加速化,以及其他國家產業政策的擴張性,和保護主義這四個條件下,德國(和歐洲)如何能夠持續地維持和發展,業已高度繁榮的私營和公共經濟?
它給出的答案是:「德國的高度繁榮,得益於已確立為世界上最成功的經濟模式:社會市場經濟」。
它給出的答案是:「德國的高度繁榮,得益於已確立為世界上最成功的經濟模式:社會市場經濟」。
這份文件毫不掩飾,對於產業政策干預,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混合優勢,它提到了一系列的公司和產業:從早到 1969 年空中客車公司的成立,到後來對個別公司如德國第二大鋼鐵公司Salzgitter、歐寶汽車、建築公司 Holzmann 的「救援嘗試」,再到光伏企業的清算,或半導體和微晶片的生產。報告承認,一些干預措施失敗了。因為政府做得不夠好,而且國家原則上並不是更好的企業家。
但它還是重點強調了,「國家的行動,作為一種特例是完全正當的,而且也是完全必要的」。國家的干預,將作為必要的手段,區別於一個公司的單獨利益考量。
這個策略認為,德國經濟必須能夠經受住所有主要領域的全球競爭,特別是在關鍵技術和突破性創新方面。第二產業的佔比,不管有多少缺陷,仍然是一個值得尊敬的重要目標。德國需要將這個比例提高到 25%(目前23%),而歐盟需要在 2030 年提高到 20%。
在本地,保持一個閉環的工業增值鏈,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增值鏈的所有部分從基本材料的生產,到加工和加工,再到分配、服務、研究和開發,都存在於一個經濟地區,那麼各個環節將更具有競爭力。必須對目前大量外包而出現的價值鏈缺失,進行警惕和修補。
草案提到了全面保持所有產業的觀點。「為爭取每一份工作崗位而奮鬥」,聽起來也是川普的風格:不顧一切、哪怕把包括採礦業這種塵封已久的工作也要帶回美國去。重要的是,把工業分成「臟亂陳舊」和「乾淨新勢力」的區分,是錯誤的做法。
文件中不無擔憂地指出,德國特有的隱形冠軍優勢,正在被數字化侵蝕的擔憂。「比任何時候,這些隱形冠軍企業都需要得到個性化的扶持」。
迫切需要龍頭企業
在以上這些產業政策觀點之外,這份計劃提出了這樣一個旗幟鮮明的觀點:德國和歐洲迫切需要龍頭企業。阿爾特邁爾部長說:「在某些領域,德國需要擁有國家乃至歐洲內的旗艦企業,使其擁有能力與全球巨頭抗衡。」
按照《國家工業策略 2030》計劃,政府應當出面協調建立跨企業聯合體,來共同進行電動汽車電池開發、人工智慧研究等工作,最終目的則是「確保或重奪德國、歐盟的科技領先地位」。
同時,阿特邁爾部長呼籲歐盟競爭法需要修改,減少歐洲企業兼並或合併的障礙,以便促進歐盟公司可以合理地「大型化」。
他強化了阻擊外來併購的決心,建議必要時德國政府可在具有策略重要性的企業中持股,以防這些企業被外資收購,雖然他對政府力量的干預場合和時機,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強調「只有在非常重要的情況下,國家才可以在一段有限時間內充當公司股份的收購者」。
報告還給歐盟進一步支招,認為歐盟需要一項工業策略,加強整個歐洲的工業競爭力。而許多歐盟國家的去工業化進程,必須逐步停止和扭轉。
目前歐盟過多討論了財政問題,較少地關注經濟政策的基本問題。現有幾種不同的理事會形式(競爭力理事會、貿易理事會、電訊理事會、能源理事會)都過於分散,沒有一個集中的理事會,將所有不同的方面匯集在一起,進行討論和作出決定。報告認為,歐盟需要一個「工業部長理事會」,從而減少當前處理單一事項的個別理事會。
最後報告提出了期望通過立法,進一步鞏固國家工業策略。阿特邁爾建議 2021 年可以作為這樣一個啓動的時間點。
德國經濟的主幹,幾十年來一直是私營的中小企業。德國的主流輿論也長期反對政策過多干預市場,「產業政策」一詞往往帶有貶義色彩。阿特邁爾的「產業戰略」正式出爐,自然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質疑。
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米夏埃爾·許特說,他原則上反對阿爾特邁爾組建「旗艦企業」的做法。但他也承認,中國式的政府主導經濟體所構成的挑戰,也是現實存在的,「關鍵是,組建‘旗艦企業’是否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具有重大意義」。
曼海姆大學的總體經濟學教授格呂納(Hans Peter Grüner)指出,對於德國而言,「中國式的產業政策不可以成為選項。」他認為,這種做法不利於市場競爭,最終只會提高消費者的負擔。
該文件公佈後,下一步德國政界、企業、協會,以及工會將進行討論,夏季休假時將由內閣通過。
有中國分析人士認為,《國家工業策略 2030》,與其說是一個關於德國工業未來的策略倡議,不如說是一次關於「國家與產業」關係的陳述。它似乎在陳述一系列的原則,從而進行理念的宣貫,和不同尋常的知識普及。3211902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