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

‧ 2019\12\27\3S MARKET Daily 智慧產業新資訊

3S Market deliver Smart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Business
3S Market 傳遞 智慧應用與價值的商業資訊

Climate change in the 2020s: 
What impacts to expect


.智慧交通中的物聯網通信技術

IoT containment for transportation 
made easy

來源:网络工程技术

1.影像監控與採集技術
該技術是一種將影像、圖像和模式辨識相結合,並應用於交通領域的新型採集技術。影像檢測系統,將影像採集設備採集到的連續類比圖像,轉換成離散的數位圖像後,經軟體分析處理得到車輛牌號碼、車型等資訊,進而計算出交通流量、車速、車頭時距、佔有率等交通參數。

具有車車輛跟蹤功能的影像檢測系統,還可以確認車輛的轉向及變車道動作。影像檢測器能採集的交通參數最多,採集的圖像可重覆使用,能為事故管理提供可視圖像。

7
  

影像監測與其他感知技術相比,具有很大優勢,它們不需要在路面或者路基中部署任何設備,因此也被稱為「非植入式」交通監控。

當有車輛經過的時候,攝影機捕捉到的影像,將會輸入到處理器中進行分析,以找出影像圖像特性的變化。攝影機通常固定在車道附近的建築物或柱子上。

GPS是很多車內導航系統的核心技術,車輛中配備的嵌入式GPS接收器,能夠接收多個不同衛星的信號,並計算出車輛當前所在的位置,定位的誤差一般是幾米。

車輛接收GPS信號時需要具有廣闊的視野,因此在城市中心區域可能由於建築物的遮擋而使該技術的使用受到限制。


7
  

3.專用短程通信技術
專用短程通信( 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DSRC)技術是智慧交通領域,為車輛與道路基礎設施間通信,而設計的一種專用無線通信技術,是針對固定於車道或路側單元,與裝載於移動車輛上的車載單元(電子標籤)間,通信協議的規範。

DSRC通信系統主要包括三個部分車載單元(On- Board Unit,OBU)、路側單元Road- Side Unit,RSU)和通信協議。對岸中國採用的DSRC技術標準工作在ISM58GHz頻段下行鏈路為5.83GHz/584GHz傳輸速率為500Kb/s,上行鏈路為5.79GHz5.80GHz,傳輸速率為250Kb/s。


7
  

DSRC技術透過資訊的雙向傳輸,將車輛和道路基礎設施連接成一個網路,支持點對點、點對多點通信,具有雙向、高速、即時性強等特點,廣泛地應用於道路收費、車輛事故預警車載出行資訊服務、停車場管理等領域。

4.位置感知技術
智慧交通中的位置感知技術,目前主要分為兩類,一類基於衛星通信定位,如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和中國的北斗定位系統,它們利用繞地球運行的衛星,發射基準信號,接收機同時接收4顆以上的衛星信號,透過三角測量的方法,確定當前位置的經緯度。

透過在專門的車輛上,部署該接收器,並以一定的時間間隔,記錄車輛的三維位置座標(經度座標、緯度座標、高度座標)和時間資訊,輔以電子地圖數據,可以計算出道路行駛速度等交通數據。


7
  

另一類位置感知技術基於蜂窩網基地台,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行動通信網路的蜂窩結構,透過定位行動終端來獲取相應的交通資訊。該技術包括兩種方法:第一種利用已知蜂窩基地台位置,對行動終端進行絕對定位,例如基於電波到達時間、時間差,以及A-GPS( Assisted GPS)技術來進行定位

第二種基於基地台切換行為,動終端在移動過程中,會不斷切換到新的基地台,以保證網通信品質。因此在城市道上的移動,會對應一個穩定的切換序列,透過在基地台採集所有用戶的切換序列可計算出交通流資訊。

7
  

5. RFID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縮寫,即射頻辨識。它透過射頻信號自動辨識目標對象,並獲取相關數據,辨識工作無須人工干預,可工作於各種惡劣環境。

RFID技術可辨識高速運動物體,並可同時辨識多個標籤,操作快捷方便。基本的RFID系統由標籤(Tag)、閱讀器(Reader)、天線( Antenna)。

RFID技術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物流倉儲、零售、製造業、醫療等領域,都是RFID的潛在應用領域,另外,RFID由於其快速讀取與難以偽造的特性,一些國家正在開展的電子護照項目都採用了RFID技術。

7

RFID具有車輛通信、自動辨識、定位、遠距離監控等功能,在移動車輛的辨識和管理系統方面,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575180725

AKD 寰楚專業級全系列監控設備

.2020年 飯店業將應用哪些新科技?

Smart Hotel Room of the Future in Action


來源: 環球旅訊

我們來聽聽由SaaS創業公司Revinate、飯店技術供應商Siteminder,和收益管理系統提供商IdeaS,共同舉辦的線上研討會。本次研討會中,法國ESSEC商學院的Peter O’Connor教授,研究了2020年飯店業的發展情況。

為此,他做了兩件事:
1)對一些飯店經營者做了調查,並撰寫了一份調查報告;

2)與飯店顧問和高級營運經理進行了一番頭腦風暴般的溝通。

Peter向上述兩組成員進行了提問:到了2020年,飯店客人會有什麼特點?飯店經營者屆時會使用什麼樣的技術系統?

以下是此次討論的部分要點內容。

到了2020年,飯店客人會有什麼特點?
針對這一問題,兩組成員給出了相似的答案。

他們都認為,今後的客人會越來越精明,而且精於使用最新技術。他們希望享受個性化的獨特體驗,對飯店服務的期待,也越來越高。

但問題卻在於,飯店如何滿足這些客人的需求?毋庸置疑,關鍵還是要真正瞭解你的客人。如果對客人和官網的訪客都不瞭解,飯店經營者很快就會落後於行業的發展。



飯店經營者屆時會使用什麼樣的技術系統?
這個問題的結果讓我們很驚訝。第一組成員給出的答案已經相當過時:他們給出的答案(包括收益管理系統、客戶關係管理系統等)早就已經在飯店中得到大規模應用了。

於是,Peter換了一種說法:你在2020年希望在酒店中使用什麼技術系統?

Peter將所有人的答案分為兩類:關注數據型系統和關注顧客型系統。
a)關注數據型系統
–雖然「大數據」早就不是什麼新鮮詞了,但飯店業卻很少用到大數據。目前,人們尚未找到使用數據的正確方式。Peter根據受訪者的回答,分出了4種主要的系統:

1)以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為基礎的系統,這種系統在零售業等領域比較普及,但在飯店業用的比較少。

2)預測分析技術——利用數據集合預測未來。

3)看板管理——在內部實現更有效的數據通信。

4)中間件——一種獨立的系統軟體,在數據和系統之間搭設橋梁。

當第二組成員在被問及,上述哪一種是飯店最需要的系統時,他們回答:以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為基礎的系統。他們認為,一旦這些系統到位了,其他的都可以以此為基礎。

b)關注顧客型系統
對此,Peter列出了3種主要的系統:
1)整合資訊系統——為客人提供統一的用戶畫像。有的客人儘管已經是店的常客,但他們在預訂和入住酒店的過程中,還會被反反覆覆要求輸入同樣的資訊。如果無法實現統一的用戶畫像,預測分析技術也是無法實現的。

2)顧客建檔系統——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瞭解客人的需求,從而更好的展開線上行銷活動。郵件行銷早就過時了,許多旅行者根本就不瞭解郵件行銷。飯店必須採取新的溝通形式,比如:即時通訊軟體。

3)通訊指向標系統——這個系統能幫助飯店在正確的時間,向目標顧客推送合適的資訊。比如:你如果知道某位客人喜歡練瑜伽,你就可以在她回到客房的當晚,給她發送第二天瑜伽課程的資訊。

當第二組成員在被問及,上述哪一種是飯店最需要的系統時,他們回答:整合資訊系統。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提升技術系統的潛力真有那麼大,第一組成員為何會提到,20年前就已經研發出來的軟體呢?原因就在於:飯店在運用新技術方面困難重重

Peter指出了4大障礙:
1)數據孤立:飯店所掌握的客人數據,都是孤立的。幾乎沒有飯店與其他飯店實現了系統上的對接,這就意味著飯店沒有客人完整的檔案。飯店間系統的對接,並不可能馬上實現,這也是最大的障礙。

2)數據保護/保密:與第一個問題息息相關的,就是數據保護和保密問題。飯店很容易受到駭客的攻擊,這也限制了任何以客人為中心、關注數位技術的發展。

3)落實有困難:現在很難確定利用一項新技術,需要多少成本。當技術提供商到飯店介紹新系統時,他們必須言簡意賅地說明,這個系統對飯店的總收入和淨利潤有何幫助。

4)缺乏開拓精神:幾乎沒有酒店曾經想過要克服這些障礙,他們更喜歡安於現狀。沒人願意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飯店業需要的是擁有不同技能和能力,以及開放思維的經理。

此次線上研討會的最後一個環節是問答。下面是我們摘錄的部分問題以及Peter的回答:

直接預訂系統未來的發展如何?
1. 今後,直接預訂的獲客成本會更高。為什麼?因為飯店的直接預訂量,無法衝抵其提升流量、開發網站和轉化顧客的成本。這裡存在的挑戰就是預訂量。

2. 飯店如何才能提升預訂量?全靠轉化率。飯店需要加大投入,鼓勵更多的網站訪客預訂飯店。

3. 酒店如何提升轉化率?關鍵在於個性化——你需要瞭解你的顧客。亞馬遜對每一位顧客的購買,和搜索情況都了如指掌,並能利用這些數據,向顧客發送不同的客製化資訊。而飯店發送的資訊,則並沒有多少個性化的成分,儘管你的預訂歷史記錄顯示,你一直都和家人一起旅行,酒店還是會為你推薦單人房。

4. 所有的酒店都需要分析軟體,以便瞭解自己的客人來自哪裡,每個銷售管道的轉化率是多少。

你如何對一個首次登錄官網的用戶建檔?
1. 這種情況通常會很困難,但你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改變。比如:你可以檢測到用戶所在的國家,然後自動更換語言。

2. 允許用戶使用Facebook / Google等社交媒體帳號登錄官網,這樣你也能對顧客有更多的瞭解。

3. 如果用戶再次訪問官網,飯店就可以向其發送個性化的資訊。

4. 但一個最大的挑戰是數據保密問題——你能分享顧客的哪些數據?怎麼做才不會讓顧客反感?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結於文化偏好。

你是否認為未來的消費者會不太喜歡數據挖掘公司?
1. 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千禧一代/Z世代給出的觀點很矛盾。他們一會說自己喜歡千篇一律的東西;一會又說自己喜歡個性化的東西。

2. 更年輕一些的消費者,希望享受被追蹤和分析,所帶來的個性化服務。可事實其實很簡單,將來他們將別無選擇,該來的總會來。501

.健康雲之戰

AWS for Innovation Driven Healthcare
源: 企业网

在最近的一次活動中,我目睹了一場小組討論,頂尖科技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就醫療計劃展開了討論。他們堅信,大型的雲技術提供商將會顛覆醫療行業,主持人因此將其稱為雲之戰。

我更傾向於稱其為健康雲之戰。

到底誰佔據了市場佔有率,雲之戰已經分出了雌雄。微軟、亞馬遜和谷歌脫穎而出,IBM也同樣鶴立雞群。但是,這些市佔率主要是指雲計算即服務(cloud computing as a service),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

總的來說,基礎架構即服務的提供商,正設法將企業的計算負載,從傳統的數據中心遷移到雲端(它們的雲端)。它們透過現收現付模式來推動雲遷移,這類似於電力公用事業公司,在我們家中使用電表,對電力消耗進行收費的模式。

另一方面,整整一代的「在雲中誕生」和「只為雲而生」的初創公司,正在引領醫療方面的創新,潛在的贏家將獲得多達數十億的風投(VC)。

這些新創公司(尤其是矽谷的新創公司)專注於開發「最後一英里解決方案」,它們主要是抱著「打造和展望」的心態來經營。然而,正如我在前一篇專欄文章中所討論的那樣,新創公司的生態系統,正在解決當今數位健康領域的一個重大缺口。從雲的角度來看,這些新創公司主要以軟體即服務(SaaS)模式,來提供解決方案,以主要雲提供商的基礎設施即服務模式,作為其應用程序的主幹。

健康系統、電子病歷和雲
然而,為新創公司服務,或想要為它們服務的醫療企業,和提供企業B2B服務的大型科技公司,又怎麼樣呢?



首先,醫療行業一直在緩緩地推動雲遷移。其次,正在從長達十餘年實施昂貴的電子病歷的高額投資中,恢復元氣的健康系統,則專注於優化電子病例系統,和提高其投資回報的方法。

有鑒於此,儘管醫師群體對糟糕的用戶介面,和額外的數據輸入工作,表示強烈的反對(詳情請參閱Atul Gawande博士的文章《為什麼醫生討厭電腦》),醫院的管理者和首席資訊官,正在將Epic 和Cerner等主要的電子病例供應商,視為啓動高級分析和數位健康體驗的首選。

然而,由於人們最初將電子病例供應商,定位為臨床工作流程和交易處理記錄系統,電子病例供應商是否就是高級分析功能和數位健康解決方案的正確選擇,目前尚不清楚。

在此背景下,幾家主要的科技公司,已經介入了所謂的健康雲平台。谷歌、微軟、Salesforce和通用電氣醫療集團(GE Healthcare)等大型科技公司,在過去幾年都推出了健康雲產品,幾家規模較小的公司也相繼效仿,還有更多公司正在醖釀中。但是,當這些公司提及健康雲方面的產品時,它們想傳達什麼意思?


健康雲何去何從
健康雲產品是以平台即服務(PaaS)的形式,提供的一系列整合解決方案,這些方案具有整合度十分完整的工具和技術,這些工具和技術,是專門為數位健康應用程序的開發而客製化的。

這些方案包括後端的計算基礎設施,前端的開發環境,和一系列中間件服務。此外,為了遵循醫療行業的數據隱私、安全性和相關的合規性需求(包括《健康保險流通與責任法案(HIPAA)》),人們還專門建立了健康雲環境。

許多健康雲提供商,還在雲中提供高級分析功能,並為希望利用運行這一系列健康雲的所有組件的開發人員,提供一系列API。

管理健康系統的首席資訊官,在選擇使用健康雲平台時,面臨幾個關鍵問題:

我們到底在買什麼?
健康雲提供商,可能將標準軟體打包到支持雲的版本中(例如CRM),將其稱為健康雲,並要求健康系統根據用戶許可簽署標準協議。

另一方面,健康雲是以現收現付模式,實施的一系列鬆散的工具和服務,這種模式讓企業自行決定,如何將工具集結合到重要的應用程序中。這兩種模式都未能兌現這兩個承諾——開箱即用,並實現對雲計算十分關鍵的定價透明度。


這將如何與電子病例系統整合?
健康雲處於這些記錄系統之間——Epic、Cerner以及重新定義患者和護理人員,體驗的數位健康應用程序。健康雲提供商必須依靠電子病例供應商,連接到患者記錄,並依靠數位健康的創新生態系統,來建構最後一英里體驗。

這為首席資訊官提出了基本問題: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健康雲?為什麼不單獨購買單個組件,並將它們組裝到我們自己的健康雲中?

我所有的數據都遭遇了什麼?
有些健康雲捆綁了高級分析工具,尤其是與谷歌和微軟等公司的工具捆綁在一起。但是,這些高級工具主要在雲環境中運行,是雲平台不可或缺的一個功能。


對希望利用這些工具的醫療系統而言,其患者的數據集可能要在第三方雲環境中複製,這就是可能的影響。雖然這對於匯集多個來源的數據,可能是必要的。但這也引發了許多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成本。

僅在雲計算和內部部署的範圍內,健康系統必須在雲策略上,找到發展的方法,從而解決所有這些問題和其它問題。與此同時,健康雲提供商也不能閒著。

Toby Cosgrove博士(他曾任克利夫蘭診所的首席執行官,現任Google Cloud的顧問)表示,谷歌等公司要專注於這樣的事情——如何在Epic和Cerner等電子病例系統上,添加應用程序,如何避免向健康系統出售大的大宗雲合同。

他的評論表明,健康系統已準備好進行數位化轉型,但還沒有為大規模雲遷移的計劃,做好充分準備。現實情況是,不進行雲遷移,數位化轉型就無法實現,反之亦然。為此,健康雲爭奪權力的遊戲,才剛剛開始。226181214


.如此才是智慧家庭真正的樣子

Look inside the CNET Smart Home

OFweek


早期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要實現智慧家庭必須從裝修階段,就開始設計並事先布線。否則,普通的燈光無法實現智慧控制,一開始選購的非智慧的電器,也不能變的「智慧」起來。但實際上,對於已經入住的家庭,幾乎很少人願意為了安裝智慧而大動干戈,所以早期的智慧家庭普及率非常低。







現在這種情況已經成為過去,當下的智慧家庭不僅不再需要拆牆布線,而且只需增加一些小設備,就能使非智慧的產品,變得智慧起來。

例如,普通的燈光只需要更換一個智慧模組,就能實現智慧控制。這就意味著,即使你遠在辦公室,也能用APP關閉你家裡的燈光,不再浪費電。

不帶智慧屬性的電器如空調、電視等,只需要增加一個小小的紅外線感應器,瞬間就能變成智慧產品。另外,包括智慧插座、人體感應器、煙霧傳感器,以及多功能的智慧中控主機,有些通常被設計成僅有手掌心大小,外形美觀、不佔空間。同樣無需布線,只需要放在適當的位置,就能發揮它們的功能。

對於早期的智慧家庭,要實現全屋智慧,少則幾萬元,多則幾十萬、上百萬。一個性能穩定的進口傳感器要價幾千元,何況全屋智慧化?

  



但當下的智慧產品,相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降低,智慧家庭並不靠單個設備來實現的,而是通過不同的設備進行組合,最終形成一個智慧化的家居場景。

例如全屋的燈光、電器智慧化,出門前不再需要檢查空調是否開著、燈有沒有關好,只需要在手機APP上執行離家模式就可以了。

智慧燈光配合人體感應器,能實現人來燈亮、人走燈關。玄關燈、起夜燈搭配的功能,讓智慧變得更加人性化。目前的智慧家庭性價比還是非常高的。






智慧家庭的安全便利,是它的又一個特色,咱們先說便利,夏天在回家之前,用APP控制先打開空調,回到家就能立即享受到清涼。透過溫濕度探測器聯動空調、空氣淨化器等設備,讓室內保持恆定、舒適的溫濕度。

透過設置不同的場景,一鍵切換離家模式、會客模式、觀影模式等,家居環境可以隨著不同需求而改變。

除此之外,智慧家庭設備還可以讓家變得更加安全,這一點非常重要。例如瓦斯燃氣報警器、漏水浸水傳感器等設備,能夠檢測廚房的異常情況。

一旦出現異常就會向APP發送警報,並聯動關閉瓦斯門閥,並打開窗戶。這對於平常家裡只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來說,多了一層安全保障。30118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