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螢幕語音交互 ,智慧座艙決定未來汽車的發展

Smart Design Cockpit and 
Smart Vision Cockpit

AKD 寰楚專業級全系列監控設備



智车科技IV


未來智慧座艙在各種新技術的支持下,將得到更大程度的發展,尤其是 5G 技術的加入,將使得車輛在智慧化上大大前進。只有在智慧座艙的支持下,我們的汽車才能從傳統的出行工具,變為真正的行動出行夥伴,無論是從駕駛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角度看,還是從娛樂性和實用性角度看,都將具備劃時代的意義。

作為汽車四化的重要一環,汽車互聯是四項技術中,相對來說最容易實現,門檻最低的。但是門檻低,並不意味著就沒有技術難度。相反要在同質化嚴重的智慧座艙技術中,做出自己的特色,實現突圍,往往難度更大。




車載螢幕的發展
智慧座艙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車載螢幕的演變。汽車從最早的反映車速,和發動機轉速的機械儀表,已經完全演變為當前主流的顯示駕駛資訊的液晶儀表,和實現人機交互的中控螢幕,未來包括在「液晶儀表+ HUD +中控螢幕+後座娛樂+扶手+車門+方向盤+車窗」的一機多螢幕,將逐漸成為汽車的標配。

在多螢幕顯示中,HUD 將能夠憑借其更高的安全性,以及更大的功能整合載體,而成為汽車廠家比較重視的一個領域。目前的 HUD 已經可以整合像導航、交通基礎設施資訊,部分諸如接聽電話等功能,也可以被收入麾下。當然未來的發展趨勢就是一字螢幕,它將會是設計的重點,成為引領的潮流。





萬物互聯是基礎
一個功能領先的智慧座艙,基礎就是能夠實現與外界的互聯。尤其是在 5G 技術的支持下,汽車將能夠實現車與車、車與後台、車與基礎設施,以及車與雲端之間的有效互聯,為人們的出行帶來巨大的便利。

尤其是車與雲端的 5G 互聯的成功,能夠將現在車上大量的運算,都放到雲端來進行,這樣就可以大大減輕車載硬體設備的要求程度,不僅能夠大大降低車載設備的成本,也能有效降低這些硬體設備的技術門檻,和它們日常工作的功耗,同時利用雲端的大數據運算能力,為車主提供更好的駕乘出行的服務,真正實現系統資源的高效優化配置。

如果說越來越多的幕是表現形式,那以 5G 為代表的通訊技術就是基礎。透過萬物互聯,汽車將能成為手機之外的又一塊重要的螢幕




人工智慧是手段
得益於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未來的智慧座艙將透過自學習能力,幫助汽車從出行工具,向出行管家進行轉變。

自我學習可以滲透到智慧座艙的方方面面:幫助駕乘人員智慧規劃出行路線;不斷提升的語音辨識的準確性,來控制車內的所有儀器;自動辨識,駕駛員的心境而調整車內的氛圍燈;與車載的人工智慧終端進行對話,獲取必要的交通和娛樂活動資訊;逐漸完善自動駕駛水準,幫助車輛具備應付複雜路況的能力等等,這些功能的日臻完善,都將讓智慧座艙,接管越來越多的日常駕駛功能。





人工智慧不斷發展的另外一個表現,就是車與人之間的交互形式,將更為多樣,除了上文提到的語音控制外,手勢交互和觸控交互,也將在人工智慧的基礎上,逐漸擺脫當前使用的一些不足,將變得越來越純熟,有時候甚至一個眼神,就能告訴汽車我的駕駛意圖是什麼。

包括日產在內的不少車企,如今都還在嘗試透過腦電波的辨識,來控制車輛的功能,其實這些究其本質,也是人工智慧應用的體現。

場景化設計是發展趨勢
未來汽車智慧座艙,將可以提供各類滿足實際需求的駕乘場景。無論是希望能夠感受到駕駛操控樂趣的駕駛模式,還是需要滿足辦公需求,或者處於一種會議模式,智慧座艙都能根據消費者的訴求,不僅及時變更車內的氛圍環境,與座椅桌子等的佈置。





這裡不得不提的一款車,就是富豪汽車去年發佈的 360C 這款概念車,它向我們展示了北歐豪華品牌,對於未來汽車出行的理念。無論是睡一覺去機場,或是在車上組織一個電話會議,甚至是面對面會議,都能幫助駕乘人員,有效利用起出行路途上的時間。

進一步來說,如果未來大家在包括無人駕駛和相關軟硬體技術基本相當的情況下,那賣車更可能考驗的是設計師的品味,或者說就是對於車輛內部空間的裝修。為不同需求的消費者打造專屬的內部氛圍,汽車將不僅僅再是一款汽車。

前瞻智慧配置將開始逐步普及應用




目前車上的很多高科技安全配置,也是有賴於智慧座艙加以實現。以360度全景影像為例,它能透過安裝在車輛四周的攝影機,將周圍環境情況,準確無誤地傳遞給駕駛人員,幫助駕駛人員,在泊車以及狹小的環境內,即時瞭解周圍的情況,最大程度避免潛在的碰擦事故。

而未來,伴隨著高精度感測器,以及全像,技術的普及,360度全景影像的實現將更加清晰、準確與人性化的周邊環境的資訊傳遞。即使身處漆黑一片的環境,我們也能透過相關模擬技術,將周邊的情況最為準確地反應在座艙內,給到人們更為安全的駕駛信心。

包括像自動駐車、自動泊車、安全輔助、AI輔助駕駛、全像管家和 ADAS、SRV(環視)這些功能,也是智慧座艙內前瞻配置的最好體現。

智慧座艙將為主機廠商開拓新的收入來源
隨著智慧座艙功能的逐步拓展,汽車將承擔越來越多,如今手機可以承擔的功能,正如同手機正在逐步取代電腦,可以承擔的功能。而且由於汽車空間更大,各類操作將更為便利,加之出行上的時間的相對固定性,因此人們以汽車為終端,將日常的生活、工作、娛樂以及學習,都放到汽車上來實現,而這些使用習慣所帶來的海量資訊,就是當前精準行銷的基礎。

因此未來汽車廠商,需要非常重視其車主的個人資訊的保護,同時也可以利用採集到的個人資訊,未來進行消費者的精準畫像,將相關資訊透過大數據分析的方法,進行融合處理,不僅可以更好地為消費者提供各類服務,同時也可以透過數據挖掘賺取更大的收益,這就如當前的 Facebook、 Twitter 所具備的盈利模式一樣,透過為跨界品牌的精準廣告投放,來得到巨大的商業利益作為回報。





智慧慧座艙競爭的外延是網路生態的競爭
智慧座艙在人機交互上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車聯網功能。當前在車企之外,大量網路公司開始進軍車聯網領域,也是一個難以避免的趨勢,智慧座艙競爭的延伸,是網路生態的競爭。





毫無疑問,未來智慧座艙在各種新技術的支持下,將得到更大程度的發展,尤其是 5G 技術的加入,將使得車輛在智慧化上大大前進。只有在智慧座艙的支持下,我們的汽車才能從傳統的出行工具,變為真正的出行夥伴,無論是從駕駛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角度看,還是從娛樂性和實用性角度看,都將具備劃時代的意義。

AKD 寰楚專業級全系列監控設備

.日本製造全球最頂尖的機器人產品鑒賞

Cyberdyne build robots and 
exoskeletons - BBC Click




來源: 新战略机器人网作者:彭晴


日本號稱「機器人王國」,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無論是在機器人的生產、出口,和使用方面都居世界前列。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鑒賞一下,那些日本出品的,全球最頂尖的機器人產品。

工業機器人獨佔鰲頭
根據 2017 年數據顯示,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全球前十大機器人廠商瓜分了 90% 的市場。而這之中,日本企業有五家,分別是:發那科、安川、那智不二越、愛普生以及川崎。可謂佔據了半壁江山。


日本制造全球最顶尖的机器人产品鉴赏



人形機器人歷史悠久
除了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獨佔鰲頭以外,日本的人形機器人在世界上也處於領先地位。自 1967 年起,日本早稻田大學「仿人機器人之父」加藤一郎教授,研發出橡膠人造肌肉機器人之後,日本人就在仿人機器人領域,孤獨地前行了半個世紀。

ASIMO

日本制造全球最顶尖的机器人产品鉴赏


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人形機器人,Asimo 是本田公司研發的第 11 代機器人,2000 年 Asimo 首次亮相,那時可以直立行走的 Asimo 對科技界來說,已經是個不小的驚喜。2005 年,Asimo 做了一次更新,開啓了奔跑的技能,速度可達 6公里/小時。目前,最新一代的 Asimo 還能倒退走、單腳跳躍、雙腳跳躍,能同時與 3 人進行對話,並完成倒水、托盤等基本動作。

Pepper

日本制造全球最顶尖的机器人产品鉴赏


2014 年 6 月,軟銀集團對外展示了人形機器人 Pepper,稱其為「全球首台具有人類感情的機器人」,Pepper 可綜合考慮周圍環境,並積極主動地作出反應。機器人配備了語音辨識技術、呈現優美姿態的關節技術,以及分析表情,和聲調的情緒辨識技術,可與人類進行交流。

Alter

日本制造全球最顶尖的机器人产品鉴赏


Alter 是日本大阪大學和東京大學團隊,開發的仿生半身人形機器人,Alter 全身搭載了 42 個氣壓傳動裝置,其大腦則是一台「中樞模式發生器」(CPG)。

基於電子感測技術,Alter 擁有自己的神經中樞網路,可以模擬人腦的各種活動。這款機器人填補了從前的空缺,它帶領機器人向智慧化發展。未來,靠編程行動的機器人會被淘汰,而像 Alter 這樣可以根據「意志」自己控制手臂、頭部等部位動作的機器人,將成為主流。

醫療服務機器人也不遜色
眾所皆知,日本是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日本人口老齡化導致人力資源的匱乏,自動化、智慧化成為了日本企業發展的重頭戲,產業機器人便孕育而生。同樣由於人口老齡化,醫療服務機器人市場也呈現井噴狀態。


HAL-5 —— 可穿戴機器人

日本制造全球最顶尖的机器人产品鉴赏


HAL-5 被稱為機器人服裝,它是世界上首創的人機一體型系統。HAL 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 5 代產品,它能按照人(即穿著者)的意志而動作的隨意制御功能,同時還具有機械性的自律制御功能,它使人的腦神經和筋骨系統與機器人,成為一個整體結構,並作為人體的一部分,發揮相應的功能。

手術支援機器人 —— iArmS

日本制造全球最顶尖的机器人产品鉴赏


2015 年 4 月,日本電裝公司推出了,與信州大學及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共同開發的,自動追蹤型支撐臂「iArmS」。

iArmS 可以在靜止時,牢固支撐住醫生的手腕,在移動過程中,輕快地追蹤手腕的動作,從而減輕手腕的顫動和疲勞狀況。手腕的支撐部分配備力量感測器,可以掌握醫生的意圖,自動地在「Hold」和「Free」等動作模式間往返。

iArmS採用在任何位置,都能與胳膊重量保持平衡的設計,不使用馬達的構造,確保了安全性。


「可穿著走動的椅子」—— archelis


日本制造全球最顶尖的机器人产品鉴赏


日本企業 NITTO,為了穩定醫護人員的工作表現而開發。透過膝部和腳踝的角度固定,以及小腿和大腿部的大面積支撐,來承擔體重,即使長時間保持略微彎腰的姿勢,也不會給肌肉造成負擔,可以反複「行走、坐下」。由此可減輕醫生在手術過程中的肌肉疲勞,可長時間穩定地保持姿勢。

不論是在工業機器人,還是其他機器人領域,日本都擁有絕對優勢,而為了繼續保持優勢,日本在 2015 年發佈了「機器人新策略」,規劃了日本人機器人產業未來的發展。居安思危,走在前列但從未松懈,大概就是日本機器人產業,能夠幾十年來始終保持高速發展的原因,值得機器人行業學習。


AKD 寰楚專業級全系列監控設備

.人工智慧的發展,帶來的好處遠遠大於威脅

Charlie Munger, Bill Gates On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CNBC

源:老刘聊科技

近日來,發展火熱的人工智慧,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在擔心人類會被取代,有人擔心,全副武裝的人為智慧機器人,可能會佔領世界,奴役人類 - 或者也許會把我們滅掉。

包括科技行業億萬富翁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和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在內的這些人士表示,需要對人工智慧技術進行管理,以管理風險。

但微軟創始人 比爾·蓋茲和 Facebook 的馬克·扎克伯格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技術不夠先進,這些擔憂是不現實的。

人工智慧的發展,帶來的好處遠遠大於威脅
  
研究 AI 如何在機器人決策,無人駕駛飛機和自動駕駛車輛中工作的人,已經看到了它是多麼的有益。作為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集體努力的一部分。

研究人員已經接受了,目的在保護公共安全的現有規則,法規和法律。進一步的侷限性,可能會降低 AI 系統的創新潛力。

人工智慧的發展,帶來的好處遠遠大於威脅
  


雖然「人工智慧」這個術語可能讓人想起人類機器人的幻想影象,但大多數人以前都遇到過AI。

它可以幫助我們在購物時找到類似的產品,提供 電影和電視推薦, 並幫助我們 搜尋網站。它為學生寫作評分,提供個性化輔導,甚至辨識機場掃描器攜帶的物品。

人工智慧的發展,帶來的好處遠遠大於威脅
  


在每一種情況下,AI 都使人類工作更容易。例如,AI 軟體可以用來規劃和執行,對作為科學實驗一部分的植物,或動物的領域的搜尋。但是即使人工智慧讓人們無法完成這項工作,它仍然將其行動的基礎,放在人的決定和目標上,關於在哪裡尋找和尋找什麼。

人工智慧的發展,帶來的好處遠遠大於威脅
  


在這些和其他許多領域,如果使用得當,人工智慧貢獻的好處遠遠大於傷害。現在需要更多的規定。關於有害行為的民事和刑事責任,已經有了法律。例如,我們的無人機必須遵守 FAA 的規定,而無人駕駛 AI 必須遵守定期交通法規,在公共道路上行駛。

研究人員開發非常先進的人工智慧系統,完全可以在人為控制之外執行,似乎是合理的 。一個常見的思想實驗,涉及到一輛無人駕駛汽車,被迫作出決定, 是否衝向一個剛進入道路的小孩,或者轉向了一個護欄,傷害了汽車的乘客,甚至是另一輛汽車的乘客。

人工智慧的發展,帶來的好處遠遠大於威脅
  
霍金等人擔心,超能力的 AI 系統不再侷限於,像控制自動駕駛汽車這樣的單一任務,可能會認為它不再需要人類。它甚至可能會考慮人類對地球的管理,人際衝突,盜竊,詐欺和頻繁的戰爭,並決定沒有人會讓世界變得更好。

人們每天都從 AI 獲益 - 但這僅僅是個開始。
智慧機器人也可以以其他方式幫助人類。他們可以執行重複的任務,比如處理感測器資料,人類的無聊可能會導致錯誤。它們可以限制人體,暴露於危險物質和危險情況下,比如當核反應堆去汙時,在人類不能去的地方工作。

一般來說,人工智慧機器人可以讓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去追求他們所定義的幸福,讓他們不必做其他的工作。智慧座艙在人機交互上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車聯網功能。

當前在車企之外,大量網路公司開始進軍車聯網領域,也是一個難以避免的趨勢。
任何顏色車牌——都拍攝的清清楚楚!

.傳統製造業應該如何升級工業 4.0

Innovation: Moving to Industry 4.0

來源: OFweek工控网


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正在快速興起,並掀起了一輪資訊化革命浪潮。業內分析認為,未來十年,數位化和智慧自動化,給全球經濟帶來巨大的成長,而目前全球只有 10% 的製造企業,實現了數位化。


德國提出的工業 4.0,已經成為許多公司努力的方向,工業公司希望透過實體資訊系統的升級,來獲得最佳的營運效果。但是,並不能盲目追隨工業 4.0 就能成功,企業必需有一個清晰的願景。

首先應該對當前的狀態進行評估,例如企業存在哪些不足,主要原因是什麼?其次是對於價值驅動進行分析,即工業 4.0 能為周邊行業,或為企業帶來哪些價值提升。





評估企業的當前狀態
每一個時期都有著不同的形勢,市場和外部環境時刻在變化,對於生產企業來說,必需保證能跟上變化,才不會給淘汰。數位化轉型前,有必要對企業現狀進行分析評估,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把機器學習引入自動化生產線,從而實現更高價值的提升。

通常製造業日常營運主要包括,當前的生產流程、系統、人員和資訊等,可以透過這些組成和同行企業比較,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然後找出需要解決的問題,並針對性去建構數位化策略,讓新的部署能完全解決老舊的問題。





此外,還要透過收集關鍵績效指標,和報告等定性數據,把生產過程的問題都聯繫起來,並繪製出因果關係圖,分析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可以說,這是一個觀察與提問的過程,有助於確定項目下一階段的最佳方法,並保證轉型是可持續和有效的。

更重要的是,讓所有來自營運、生產、供應鏈和IT部門的人員能夠資訊交互,各個環節是緊密聯繫的,在供應鏈中,一切都是連接的,每個工人都能瞭解全面的情況,以至於知道如何配合,和做好自己的工作。

尋找轉型升級的驅動力
除了找出企業的本質問題以外,還要知道如何去改變,引入數字化方案,將能帶來哪些價值,普通企業如何升級,才能獲得最大的效益?因此,還要進行價值驅動因素的評估,知道如何利用正確的技術和變化,來解決根本問題。

企業要清楚當前和未來,驅動業務競爭力的因素是什麼?那些是關鍵業務驅動因素?例如準時交貨、品質保證和完善的客戶服務。了解市場的個性需求趨勢,要求企業能快速、高效、低成本地生產各種需求的產品,要能夠提供客製化服務等等。





此外,物聯網和感測器技術的進步,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企業可以在產品裡,嵌入一個或者多個感測器,即時採訪產品的狀態數據,對產品進行一個全生命週期管理,利用採集的數據,可以發現產品的不足,然後反饋到設計和改進方案。

所以企業在升級到工業 4.0 過程中,不只是要考慮解決當前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能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收益。透過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構建增值服務,例如提供產品的後期診斷的維修等服務。

當所有流程和終端產品,都連接上網的時候,海量的數據,將能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可能,同時為客戶提供更全面的服務。290180606


AKD 寰楚專業級全系列監控設備

.世界頂尖鋰電池研究團隊及其研究進展

Tesla's Quest for Better Batteries

任何顏色車牌——都拍攝的清清楚楚!

來源: 材料牛


世界顶尖锂电池研究团队及其研究进展


電池技術,在可持續的清潔能源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相比於傳統的鎳氫電池,鉛酸電池來說,鋰離子電池具有能量密度高,無記憶效應,環境污染小等特點,被廣泛應用在能量儲存與轉化的領域中。

如今鋰離子電池已經作為動力電池,在電動汽車如特斯拉中使用,具有極大的市場佔有率,預計 2020 年全球鋰離子電池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4500 億元。

鋰離子電池最早由日本索尼公司,於 1990 年開發成功。傳統鋰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為鈷酸鋰(LiCoO2),負極材料為石墨(C),以酯類作為電解液的可充電式電池。該電池的電極反應式如下:

正極反應:放電時鋰離子嵌入,充電時鋰離子脫嵌。

充電時:LiCoO2 → Li1-xCoO2+ xLi ++ xe-

放電時:Li1-xCoO2 + xLi ++ xe- → LiCoO2

負極反應:放電時鋰離子脫嵌,充電時鋰離子嵌入。

充電時:xLi ++ xe- + C6 → LixC6

放電時:LixC6→ xLi ++ xe- + C6

然而,鈷酸鋰材料的實際比容量,只有 150 mAh/g 左右,較低的容量限制了單體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的提升,只 有 150 Wh/kg 左右。使用較低能量密度的鋰離子電池,作為汽車的動力電池時,使得電動汽車無法具有預期的行駛里程數。

比如特斯拉的最新電動汽車 Model X,其電池組就是由 7000 多節 18650 鋰離子電池組成,重量達一噸左右。沈重的電池組增大了汽車的自重,降低了汽車的行駛里程數,一次全充電後的行駛里程在 400 公里左右。因此,開發高能量密度的鋰離子電池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的研究,已經從起步階段轉向實質性發展。研究的領域主要集中在電池的正極材料,負極材料上。在正極方面主要研究富鋰正極材料,高鎳正極材料和硫正極材料。在負極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錫負極,矽負極和鋰金屬負極上。目前也有不少團隊致力於固態電解質的研究,主要是為瞭解決液態的電解液易燃問題,所帶來的安全隱憂。

此外在鋰金屬負極的研究中,引入並使用固態電解質,可以抑制鋰枝晶的生長。本文結合部分世界頂尖鋰電池研究團隊做簡單介紹,並對該行業的熱點研究方向進行闡述。

John B. Goodenough
Goodenough 教授於 1952 年在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目前為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系教授。Goodenough 教授是著名的固體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外籍院士。

他也是鈷酸鋰、錳酸鋰和磷酸鐵鋰等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發明人,也是鋰離子電池科學基礎的奠基人之一,被業界稱為「鋰電之父」。Goodenough 教授已發表期刊論文 700 逾篇,發表論文累計引用 46500 餘次。


近年來,Goodenough 教授繼續在所深愛的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領域展開深入的研究。同時也將自己的研究領域,拓展到鋰離子電池的固態電解質研究中。近日 Goodenough 教授又在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 上發表了固態電解質的研究論文(10.1021/jacs.8b03106)。

Goodenough 教授認為石榴石型的固態電解質,在室溫下具有很高的電導率,是適合鋰金屬電池使用的固態電解質的理想材料。該項研究利用了一種新策略,改善石榴石 LLTO(Li7La3Zr2O12)的介面,從而顯著降低了鋰金屬與石榴石介面的阻抗,抑制了枝晶的形成。

因此降低了組裝的Li/Garnet/LiFePO4 和Li-S 全固態電池的過電勢,提高了庫倫效率以及循環穩定性,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透過使用固態電解質,鋰金屬電池和鋰硫電池的枝晶問題,將得到解決,使用高比容量的鋰金屬作為負極,將會在未來有長足的發展和應用。

世界顶尖锂电池研究团队及其研究进展
圖一,石榴石型 LLZT 和 LLZT-全固態電解質鋰金屬電池的示意圖。(10.1021jacs.8b03106


Peter G. Bruce
Bruce教授是英國牛津大材料系教授,皇家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外籍院士,已發表期刊論文 400 逾篇,發表論文累計引用 55100 餘次,H 因子為 97。

Bruce 教授團隊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鋰空氣電池,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等方向。在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方面,Bruce 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涉及 LINixMn1- xO2, xLi2MnO3?(1-x)LiMO2 ,以及 Li2FeSiO4 等高容量的正極材料的研發,以及其反應機理的研究。

近日,Bruce 教授在鈉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研究中,又取得巨大的突破,並發表在 Nature 子刊上。(Nature Chem., 2018, 10, 288–295) 文章報導了一種 P2 型的 Na2/3[Mg0.28Mn0.72]O2 層狀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具有近 170 mAh/g 的高比容量和近 2.75V 的放電電壓。而這高的容量,來自於該材料的穩定結構,以及氧元素的氧化還原。


在鈉離子脫出時,低含量的鈉,促進了 O2 結構的氧化層的形成。此外氧在充放電過程中,存在氧化還原反應,又額外貢獻了容量。同時 Mg2+ 的引入,又抑制了氧的損失。

這項工作對鋰電和鈉電正極材料中,氧的氧化還原所提供額外容量的現象,又提供了進一步的認識,此外也提供了從結構,和組分上來設計材料,透過抑制氧的流失,來實現高容量的正極材料的新路徑。

世界顶尖锂电池研究团队及其研究进展
圖二,P2 Na23Mg0.28Mn0.72O2材料的結構示意圖。(Nature Chem. 2018 10 288–295


Clare P. Grey
Clare P. Grey 於 1991 年在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目前是劍橋大學化學系教授,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兼職教授。Clare P. Grey 已在國際一流刊物上,發表期刊論文 300 逾篇,發表論文累計引用 23600 餘次,H 因子為 78。目前Grey 教授是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oule,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等國際著名期刊的編委。

Grey教授團隊的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幾個方向:鋰離子電池技術、鈉離子電池技術、新型鋰空氣電池、鎂離子電池,和固態電解質等前瞻科研領域。近年來,Grey 教授在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方面,結合自身以及先進的表徵技術的優勢,在材料的表徵及模擬方面,開展了諸多研究。


圖三展示了 Grey 教授在研究尖晶石結構的,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的最新成果(Chem. Mater. 2018, 30, 817?829)。文章在研究 LiTixMn2-xO4 (0.2≦x≦1.5) 材料時,利用 NMR 等表徵技術,結合 DFT 理論計算,研究了不同 Ti 摻雜對 LTMO 結構的影響。

透過研究發現 Ti 摻雜的存在,使得材料的結構,隨著 Ti 含量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在 X=0.2 時,LTMO 中的 Ti4+和 Mn3+/4+ 呈隨機分布;在 X=0.4 時,則具有富含 Ti4+ 和Mn4+ 的不均勻晶格;在 X=0.6和0.8時,會形成單相固溶體;而在 X=1 時則呈現 Li-Mn2+ 四面體,和 Li-Mn3+/4+ -Ti八面體構型的組合。這項工作也為研究其他電池電極材料的結構變化,提供了參考依據。

世界顶尖锂电池研究团队及其研究进展
圖三, LiNi08Co015Al005O2 Al Li Ni Co O 離子的離子空間分布圖譜 Chem Mater 2018 30 817?829)。


崔屹
崔屹教授於 2002 年,於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目前是史丹佛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崔屹教授已在國際一流雜誌上,發表論文 700 逾篇,並在國際頂刊 Nature 和 Science,及其子刊上,發表文章共計 88 篇,已發表論文累計引用 116300 餘次,H 因子 160。目前是國際知名期刊 Nano letter 的副主編,及 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 等雜誌的編委。

崔屹教授團隊的科研,主要集中在鋰離子電池矽負極上,在矽負極領域,取得了諸多傑出的成果。同時,近年來也在鋰金屬負極方面,以及鋰硫電池上,取得了諸多優異成果。尤其是近三年來,在鋰金屬負極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並在Science、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Energy等國際頂級雜誌上,相繼發表諸多文章。


圖四展示了崔屹教授最新研究的,大尺寸矽鋰合金-石墨烯柔性電極(Nature Nanotech., 2017, 12, 993–999 )該電極由活性的鋰矽合金奈米顆粒組成,並由大尺寸石墨烯層均勻地包覆起來,具有良好的空氣穩定性。

這種結構,有效地抑制了矽合金化,所帶來的體積膨脹效應,並抑制了鋰枝晶的生長,使得電極表現出極好的循環穩定性,以及高達 500 Wh kg-1 的能量密度。

研發的矽鋰合金負極,有望與硫正極配對,組成高能量密度的硫-矽鋰合金電池並廣泛應用。

世界顶尖锂电池研究团队及其研究进展
圖四, 矽鋰合金-石墨烯柔性電極的電化學性能。(Nature Nanotech., 2017 12 993–999


Linda F. Nazar
Linda Nazar 教授,於 1984 年在多倫多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目前是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化學系教授,加拿大國家首席科學家,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Nazar 教授已在國際知名雜誌上,發表論文 300 逾篇,已發表論文累計引用 34600 餘次,H 因子為 89。目前是國際知名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 Science, ACS Central Science 等雜誌的編委。

Nazar教授的研究方向,專長於鋰硫電池和鋰空氣電池領域,她被尊稱為「鋰硫電池的女王」。近年來該團隊的研究方向,同時拓展到鋰負極保護,和無機固態電解質方面,並取得突破性進展。圖五展示了最近 Nazar 教授在鋰金屬負極保護方面的新策略。(Joule, 2017, 1, 871-886)該工作利用電解液中添加的 P2S5 在鋰金屬原位生成微米級的、具有高離子電導率的、穩定性好的固體電解液介面(SEI)。

該方法形成的 SEI 緊密貼合在鋰金屬表面,在鋰金屬往復地沈積拔出過程中,仍保持穩定,從而實現長循環壽命的鋰金屬負極。此外,生成的 SEI 與電極緊密接觸,並抑制了鋰金屬與電解液的進一步反應,同時抑制了枝晶的形成。

在與 Li4Ti5O12 正極材料配對時,全電池在 5C 的大電流下,實現了超過四百圈的循環穩定性。


世界顶尖锂电池研究团队及其研究进展
圖五, SEI 形成過程圖,離子/電子轉移過程圖以及離子濃度,電場強度,電勢變化曲線圖。(Joule 2017 1 871886

小結
結合目前的國際研究動態來看,傳統的鋰離子電池材料的研究,已基本完善並實現產業化。熱點研究的矽負極,錫負極以及其他正極材料,也從起步階段轉向應用化的階段,目前的研究論文,也更多的關注在材料的載量,循環壽命以及實用性上。目前國際上鋰離子電池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鋰金屬負極,和全固態電解質的研發上。

透過開發合適的鋰金屬保護手段,來應用鋰金屬負極,以及透過使用全固態電解質,來解決電池的其他問題(如電池的安全問題,鋰硫電池中多硫化物的溶解問題等等),將是未來的研究和發展方向。

而商業的鋰離子電池,也從傳統的鈷酸鋰正極,和石墨負極向三元正極和硅碳負極轉變,預計能量密度可達到 300 Wh/kg。後期隨著矽負極的發展,高鎳正極和矽負極的電池,將會逐漸出現應用,並可實現能量密度 400 Wh/kg。

預計 2030 年時,隨著鋰金屬保護,和固態電解質技術的迅速發展,長循環壽命的鋰硫電池,將會投入鋰電市場,並達到 500 Wh/kg 的能量密度。高能量密度的鋰離子電池的發展,將會顯著改變目前能量儲存的體系,並極大地提高了電化學儲能設備的儲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