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控制自己的夢境麼?戴上這個睡覺就可以造夢

New Inventions Lucid Dream device For A Better sleep




騰訊數碼訊 Kevin

想控制自己的梦境么?戴上这个睡觉就可以造梦


還記得《盜夢空間》這部電影嗎?所謂的「造夢師」,借助一些裝置和自身能力,控制夢境直至進入某些人的思維領域。

那麼,人們是否能夠真正控制夢境呢?答案是肯定的,事實上一款名為「Lucid Dreamer」的可穿戴產品目前正試圖部分實現這個目標。

想控制自己的梦境么?戴上这个睡觉就可以造梦


先來看看Lucid Dreamer,是不是有些平淡無奇?一款小裝置,貼在額頭上,延伸的兩個電極觸點貼在太陽穴,睡覺時就能控制夢境?

實際上,Lucid Dreamer的確可以部分控制夢境,而前提是你正在做「清醒夢」。

其實很容易理解:你一定做過一些夢,而在夢中其實你知道是做夢。前幾天,我就做了一個關於世界毀滅的夢,其實我完全知道是在做夢,甚至在夢中讓自己快點醒來,但就是醒不來……(這段有點繞)

想控制自己的梦境么?戴上这个睡觉就可以造梦


科學家們也在積極研究,如何讓人們更多地做「清醒夢」、甚至控制「清醒夢」。嘗試了很多方式,包括睡前使用發光面膜、冥想等等,效果都不甚理想。

最終,一名科學家經過大量臨床實驗,發現透過顱內電刺激(TACS)是最容易控制「清醒夢」的,這是一種溫和、安全的方式。當然,這個過程還需要使用腦電圖(EEG)監測、控制,才能夠實現最佳效果。

想控制自己的梦境么?戴上这个睡觉就可以造梦


於是,Lucid Dreamer 便將上述兩種技術整合在一個小盒子中,用來控制夢境。從腦電圖監測結果來看,佩戴者腦部運動時,腦電波會發生很大變化,再配合輕微的顱內電刺激,讓人們更容易進入「清醒夢」狀態。

想控制自己的梦境么?戴上这个睡觉就可以造梦


目前,Lucid Dreamer 還處於原型開發階段,已經獲得了不錯的實際效果,參與測試的使用者表示做「清醒夢」的機會更多、並且可以實現一定的控制,比如更自由地控制場景或是什麼時候醒來。未來版本將更小巧、精緻一些。

想控制自己的梦境么?戴上这个睡觉就可以造梦


Lucid Dreamer 還會擁有一個應用程式,可以監測睡眠狀況,並且會內置一些助眠功能,比如播放音樂等,幫助用戶創造出適合自己的「清醒夢」空間。

Lucid Dreamer 並不適合所有人,比如 18 歲以下的青少年、妊娠婦女、裝有心臟起搏器,或是擁有嚴重精神疾病的人士,普通人則可正常使用。

目前,Lucid Dreamer 曾在 kickstarter 上進行眾籌,早鳥價格為 347 歐元。已於 2017 年 4 月開始發貨。

.Ocutrx 推出首款可改善黃斑變性症的 AR 眼鏡

Ocutrx Vision Technologies Medical Device Summary



來源电科技





近日,Ocutrx Vision公司宣佈,即將推出一款具有視力調整效果的AR眼鏡:Oculenz ARwear。是不是很強大?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關於這款AR眼鏡的資訊,希望大家會喜歡。

在近期於希臘舉行的愛琴海視網膜會議(Retina Conference)上,一家名為 Ocutrx Vision 的公司,展示了一款具有視力調整效果的 AR 眼鏡:Oculenz ARwear,據這家公司稱是市面上,唯一能幫助老年性黃斑變性患者,恢復視力的解決方案。

據悉,Oculenz 採用分體式設計,特點是輕便(不到200g),視場角大(110°),支持頭部 6DoF 追蹤,支持 2.5K 解析度,搭載兩個 HD 攝影機,和 5 個攝影機感測器、降噪麥克和空間音頻耳機。


此外,還搭載一個類似於電子狗式的模組,裡面包含了控制面板和電池,可拆卸並支持獨立充電。光學方案方面,Ocutrx 並未透露具體細節。

Oculenz 還支持眼球追蹤( USPTO 專利申請中),不僅可用於注視點渲染,也能用來監控用戶眼球疲憊程度,還能從瞳孔辨識使用者,是否中毒或者受到藥物影響,並發出預警,可用在生產線上,幫助監控和管理工人安全。

另外還支持手勢辨識功能(最多可支持 27DoF 手勢動作)、語音助手、可視化虛擬助手(可以選擇男性 、女性、中性、卡通等形象)、物體辨識功能、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功能。

應用方面,Oculenz可以作為一款外接顯示幕,你可以將所接入設備中的任何應用,串流到眼鏡中,比如通話應用、視訊、遊戲(包括LBS AR遊戲)。你可以透過 mini-HDMI、USB-C 連接線,直接將它接入智慧手機、平板電腦或筆電,也可以選擇藍牙和 WiFi 的無線連接方式。

此外,Oculenz 也採用開放式開發者平台,支援醫療、遊戲、工業、軍事(與軍用頭盔整合)、購物、B端、C端、無人機等領域的應用。

據瞭解,Ocutrx 的 AR 眼鏡相關專利,曾獲得美國專利商標局批准,包括 Oculenz AR 頭顯的設計和概念,以及一種透過調整影像的像素,將黃斑變性患者面前視覺,變為清晰的複雜算法。



.如何利用物聯網技術對交通基礎設施進行管理

Freeway bridge collapse in Genoa Italy: the moment of the fall



來源:电子发烧友网


物聯網和相關技術,可以幫助交通基礎設施管理人員,更有效地監控和管理老化結構。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使用案例,不斷出現在運輸和物流領域,從車隊和貨運管理到無人駕駛汽車,另一個潛在案例,可能正在該領域車輛的輪子下發展。

交通基礎設施——道路、橋梁、隧道、航運港口、機場等——也需要進行管理和監控,以確保持續可用性,更重要的是,確保安全性。隨著這些基礎設施的老化,這種需求變得更加重要。

例如,美國道路與運輸建築協會(ARTBA)今年早些時候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僅在美國,616087 座橋樑中,就有47052座被評為「結構缺陷」,需要「緊急修復」。 

Report: 7.7% of America's Bridges are “Structurally Deficient” in ...

此外,還有235020座橋樑,有一些與它們相關的,非緊急修復需求。此外,同一份報告確定了18842(三分之一)個州際公路橋樑需要修復。

挑戰是全球性的。2018 年 8 月,義大利熱那亞的莫蘭迪大橋倒塌,造成 43 人死亡。倒塌的原因尚未確定,但已發表的報告,如《衛報》最近的一篇報導稱,莫蘭迪大橋結構老化,而且受到材料的相互作用,以及污染和氣候對橋樑腐蝕的影響。

在那場災難之後,全世界迫切需要,更好地評估民用基礎設施的健康狀況。物聯網可能被證明是,這一過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建造和營運此類基礎設施的公司,開始瞭解物聯網如何在其結構的監控,和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丹麥橋樑和隧道營運商 Sund&Baelt 的資產管理執行董事,比亞恩喬根森(Bjarne Jorgensen)表示,像 Sund&Baelt 這樣的公司,需要升級其基礎設施資產管理方式,而利用物聯網和分析等新技術,是這些升級的關鍵因素。

他說:「我們可以看到,新的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分析,使根據時間的維護策略,轉變為預測性維護成為可能,因為我們可以更好地評估資產的健康狀況。

比亞恩喬根森補充說,這些技術也可以降低基礎設施公司,進行傳統人工檢查的成本和時間。他在郵件中說:「由於難以到達以及橋樑巨大的結構,我們到目前為止已經經歷了,一次非常昂貴的檢查方案(我們正在營運世界上第三大懸索橋)。而透過使用無人機和感測器,可以以更高的品質,和更低的成本進行檢查。」

比亞恩喬根森說:「透過在這座橋上,增加數據採集感策器,我們可以獲得有關電纜和橫梁振動的即時資訊。今年夏天,我們將開始用無人機拍攝圖像,並利用人工智慧分析圖像,同時對路面進行影像檢查。」
為了改進其管理和監控基礎設施資產的方法,SUND&BAELT 正與 IBM 公司密切合作。這家丹麥公司以前曾使用 IBM Maximo 作為企業 IT 資產管理平台,並且早在 4 月份,IBM 就宣佈 SUND&BAELT 正在幫助 IBM,開發其最新的 IBM Maximo 產品組合—— IBM Maximo 民用基礎設施。

IBM 物聯網認知城市解決方案,全球總監 Stephen Russo 表示,在莫蘭迪大橋倒塌後,就有人問 IBM 是否可以提供技術和工具,來幫助查明發生了什麼。

他說:「這(橋樑災難)是啓動它的催化劑,當我們開始研究這場災難的原因,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其他基礎設施故障時,很明顯,大量基礎設施正在老化。需要更有效地管理預算,還需要進行風險評估,以確定哪些地方需要盡快進行修復,並確定優先次序。我們發現,在這個領域,目前還沒有普遍的解決方案。」

Stephen Russo補充說:「雖然像美國道路與運輸建築協會(ARTBA)這樣的研究顯示,可能需要關注數量驚人的橋樑,和其他形式的民用基礎設施,但管理這些結構的公司,需要更好地瞭解,哪些結構存在最緊迫的問題。僅僅說我們要將它們全部更換是不可行的,因此評估它們的健康狀況,並能夠確定如何優先修復,和增強哪些結構是非常重要的。」

數據分析是這一評估過程的關鍵,Stephen Russo 說,SUND&BAELT 不僅為 Maximo 民用基礎設施的持續發展,貢獻了行業專長和知識,還貢獻了自己的結構數據。

IBM 平台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多層次方法,幫助運輸基礎設施公司瞭解,和利用與其結構有關的多個數據源。Stephen Russo說,最終目標是創造橋樑、隧道和其他交通基礎設施的數位雙胞胎,使這些公司能夠更快、更明智地做出決策。

一些數據將透過現有的報告、檢查和藍圖獲得。Stephen Russo說:「今天,大部分數據都是手工製作的,以紙質形式存在,我們將所有這些數據數位化。下一階段是我們可以從物聯網感測器中獲得什麼,其中一些感測器現在可能已經存在,例如交通監視器、為安全而安裝的攝影機,但這些攝影機的圖像超出了可以分析的範圍。」

但他補充說,許多現有結構可能需要配備,額外的感測器和其他儀器,從而可以監測和測量振動、天氣狀況、濕度、熱量、腐蝕、地震活動、污染和其他環境因素。

最後,他承認,還有更多有價值的數據,可以從其他外部來源收集,比如 SUND&BAELT 公司使用的無人機。Stephen Russo說:「今天大多數檢查都是人工完成的,但是用一架可以在預定飛行路線上,一個月飛行一次的無人機,來代替這一流程,可以帶來人工檢查無法實現的圖像和視覺分析。並且能夠看到任何地方的結構變化,是非常重要的」。

儘管像莫蘭迪大橋這樣的災難,讓人們產生了一種緊迫感,即需要評估和更有效地管理老舊的民用基礎設施要素,但 SUND&BAELT 和 IBM 公司等公司也著眼於未來,在未來,物聯網、人工智慧和數據分析等技術,將從一開始就融入新一代交通基礎設施。

例如,目前 SUND&BAELT 正在進行 Fehmarn Belt Fixed Link 項目,該項目計劃於 2028 年開放,全長 15 英里,已經被吹捧為「歐洲最智慧的隧道」。

比亞恩喬根森說,「我們將在建設中為 Fehmarn Belt Fixed Link 配備物聯網感測器,以便全天候監控所有資產,還將安裝動態稱重感測器和速度感測器來監控交通,並對火車和卡車上的熱軸進行跟蹤,以避免發生事故。」

與此同時,Stephen Russo表示,IBM 將繼續擴大 Maximo 的民用基礎設施業務,增加更多運輸基礎設施營運商,作為合作夥伴,並擴大其技術合作夥伴名單。

他說,該公司希望加深對哪些類型感測器,需要安裝在不同類型的基礎設施元件上的理解,並與擁有土木工程專業知識的合作夥伴合作,以便能夠確定感測器的最佳位置,以及需要從感測器收集哪些類型的數據。

他說:「查看所有可用的數據,將會讓我們瞭解這種結構,正在發生什麼,該怎麼做決定將由管理它的營運和工程人員來負責,但我們允許他們非常迅速地做出決定。」



.可穿戴醫療設備之各國市場研究

Real Time Health Monotoring Device Market By Types: Wearable Devices& Home Health Medical Devices




源:火石创造 作者:魏洪泽 


圖片來自「123rf.com.cn


一、可穿戴醫療設備市場情況
1.全球市場情況
隨著醫療設備技術的進步,與可穿戴設備相容的,智慧手機醫療保健應用程式越來越多,醫療服務供應商對無線連接青睞越來越明顯,以及大眾對身體健康的重視度日漸增加,可穿戴醫療設備產業迎來爆發式成長。

2016 年全球可穿戴醫療器械市場總銷售額為 20 億美元,2017 年為 23.94 億美元,2018 年超過30 億美元,預計 2023 年有望超過 60 億美元,產業發展充滿活力。見圖1。
1554424342690793.jpg
 注:2023年數據為預測數據
1 全球可穿戴醫療設備市場規模


2.對岸中國市場情況
慢性病人群不斷擴大,且呈現年輕化趨勢,社會老齡化現象日益嚴重,人們的健康觀念,正逐漸由被動治療,轉變為主動監測和預防,希望盡早發現可能的風險,並及時干預,以預防疾病的發生。近年來,全球可穿戴醫療設備市場,呈現快速發展態勢。數據顯示,2015 年中國可穿戴醫療設備市場,規模達到12 億元,預計2020年有望突破122 億元。見圖2。

二、發展可穿戴醫療設備意義
1.發展醫療級可穿戴式醫療設備是很多國加的策略要求
作為快速成長的新興技術領域,發展新型穿戴式醫療設備具有重要意義。2014年6月,對岸中國工程院啓動了「中國全民健康與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策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其中「醫療器械與新型穿戴式醫療設備的發展戰略研究」作為八個重點課題之一。

2015年5月,對岸國務院提出《中國製造2025》,將發展醫療級可穿戴式醫療設備列為策略高度,要求提高其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準。總體來講,發展可穿戴式智慧醫療設備,將增強創新發展能力,提升全球醫療設備市場的競爭力。

2.可穿戴醫療設備將改變慢病、職業病等疾病的治療現狀。
可穿戴式醫療設備/器械具有不打針、不吃藥、不住院和無毒副作用的優點,同時具有操作簡單,隨時隨地可以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特徵,這為許多職業病、慢性病的防治,提供了長期治療的時間和可操作性。總體而言,可穿戴式醫療設備解放了人的時間,縮短了治療成本,醫生、護士可以從繁重的醫療任務中脫身,治療的同時,人體承受的痛苦少。

3. 進一步降低醫療成本,釋放傳統醫療資源。
使用可穿戴醫療設備,便能節約了時間和成本,而且如果出現了問題,還可以直接反饋給醫生,醫生根據反饋實現即時上門或者遠端會診,大大降低了醫患兩方的治療成本。同時,患者還可以透過指數的改變,來即時糾正病理的變化,避免看急診和住院治療,減少就醫次數,緩解病床位的緊張。
三、可穿戴醫療設備發展現狀
1. 產業現狀
各國大力發展可穿戴醫療設備產業。目前,可穿戴醫療設備在國際發展迅速,美國和歐盟都在投入巨資研制可穿戴醫療設備。如歐盟委員會於 2004 年啓動了世界上最大的單項民用可穿戴計算研究項目;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在以人為中心的計算等專項中,持續資助了一批可穿戴醫療健康方面的研究項目。

另外,俄羅斯、法國、英國、日本和韓國多所大學的工程學院、科學技術院等研究機構,均有專門的實驗室,或研究組專注於可穿戴醫療設備的研究。

可穿戴醫療設備產業正處於快速成長期。今年,可穿戴醫療設備產業逐漸興起,儘管在全球範圍內,Epocrates、CardioNet、WellDoc、ZocDoc、Vocera等公司,都已在可穿戴醫療領域,做出了成功典範。但是,其產品的豐富性、功能性仍然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整個產業仍處於快速成長階段,未來可期。

醫療供需缺口為可穿戴醫療設備帶來新機會。可穿戴醫療設備前景廣闊,主要原因有:一方面,人口老齡化造成醫療需求的急劇成長;另一方面,有些國家如中國醫療資源供給嚴重短缺,尤其在偏遠地區。

供需缺口,為可穿戴醫療設備發展帶來機會。未來,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將不僅接受藥物治療,還接受包括遠端監測、遠端治療方案調整、生活方式管理,和可穿戴式給藥在內的,整體疾病管理方案。

2.產品情況
隨著醫療、晶片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全世界可穿戴醫療產品層出不窮,這些產品主要應用在病患檢測、智慧體檢和健康跟蹤等方面。


 國際可穿戴醫療設備


 對岸中國可穿戴醫療設備產品舉例

四、可穿戴醫療設備發展存在的挑戰
1. 數據準確度不足
可穿戴醫療設備為人體健康大數據的檢測,提供了技術支撐,但在數據精確度的辨識上存在較大難度。對於不同的設備、不同的使用患者和不同的使用方式,所得的數據存在較大的差異性。

2. 存在個人資訊安全
可穿戴醫療設備,是最貼近人體進行即時監測健康數據的裝置,不僅能收集用戶的基本資訊,而且能採集即時的客觀生命體資訊和主觀輸入的事件資訊。這些有關個人隱私的資訊容易受到駭客的攻擊,一旦用戶隱私受到攻擊,就有可能威脅到用戶的生命健康。

3. 產品無法滿足
目前,可穿戴醫療設備,仍然在產業發展初級階段,其眾多產品的實際作用,由於產業環境和產品服務的原因,無法真正的發揮,使患者的需求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因此,除改進產品質量外,積極改善產業環境和產品服務也至關重要。

五、可穿戴醫療設備未來發展趨勢
1. 產品聚焦
可穿戴醫療設備應更加針對具體病種、具體人群。這有利於數據的收集和處理。便於醫生與患者基於數據進行交流,真正的幫患者減輕病痛,解決疾病問題,同時提高醫生工作效率。

2. 數據雲端
隨著行動醫療平台的快速發展,未來的可穿戴設備,必將實現與雲端互聯,各數據可實現互通共享,各患者可實現「雲端數據整合化」,醫生遠端即可開立藥物、提出診療建議等。因此,可穿戴醫療設備所產生的數據雲端化,將會是未來重要發展方向。

3. 體驗互動
對於可穿戴設備來說,運動數據收集、建立運動排行榜和擴大交友管道等,使用者的交互體驗,極大的增加了使用者的使用粘性。可穿戴醫療設備同樣如此,應該注重患者醫學類的交流,增強互動體驗,更加深入的傳遞可穿戴設備的醫學價值。

4. 遠端診斷
可穿戴醫療設備作為行動醫療重要的組成部分,需要量化醫學診斷價值,讓數據真正體現出作用,讓醫生透過遠端診斷,即可為患者提出初步處理意見。總體來說,將遠端診斷和可穿戴醫療設備有機結合起來,其才會有更迅猛地發展。

5. 盈利模式
隨著可穿戴醫療設備快速發展,可穿戴醫療設備廠商的盈利模式將會從傳統的硬體銷售,逐漸向挖掘診斷價值、數據價值、醫學價值和服務價值的新模式轉變,這將會進一步推動可穿戴醫療設備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