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物流系統成就供應鏈 4.0

Shaping Smart Logistics (en)



來源:物流指闻作者:曾志宏  


供应链金融,数字供应链,供应链4.0,大数据,仓储

已有30年歷史的供應鏈經歷了巨大的變化。曾經是一個純粹的營運物流功能,透過專注的客戶供應和向客戶交付—匯報給銷售或製造部門,現在有了自己的領導,CSO(Chief Supply Chain Officer) - 首席供應鏈官。

供應鏈功能,需要確保從供應商到客戶的整合營運,從端到端的角度,而不是孤立的每個職能部門,決策需要考慮成本,庫存和客戶服務

供应链功能
供应链功能

一、未來供應鏈長得怎麼樣?數位化成就供應鏈4.0
1.更快速
產品分銷的新方法,可以將交付時間縮短到幾個小時。如何辦到呢?--高級預測方法,例如內部數據的預測分析(例如需求)和外部數據(例如,市場趨勢、天氣、學校假期、建築指數),當與貨物需求的機器狀態數據相結合時,準確的「預測」出來了。

在未來,我們甚至會看到亞馬遜擁有專利的「預測運輸」:產品在客戶下訂單之前發貨,稍後將客戶訂單與已經在物流網路中的貨件進行比對,並將貨件重新路由到,確切的客戶目的地。

2.更靈活
供應鏈4.0的點到點和即時計劃,允許靈活地響應需求,或供應的變化,最大限度地減少交貨週期。計劃成為了一個連續動態過程,能夠動態地響應不斷變化的需求或約束(例如,來自機器的即時生產能力反饋),即使在產品發出之後,敏捷交付流程,也可讓客戶將貨件,重新路由到最方便的目的地。

一種類似UBER的運輸方式- 眾包,靈活的運輸能力將大大提高網絡配送的靈活性。製造商可能因此獲得新的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機會。

3.更細化
隨著客戶在他們需求的產品中,越來越個性化,您必須透過微分段,和更複雜的靈活動機等技術,在更細粒度的層面上進行管理。無人機交付,將使公司能夠更有效地管理,最後一英里的單件和高價值,密集的包裝 - 滿足客戶的定制需求,同時比大眾市場的標準產品,更快地交付訂單。

4.更準確
下一代績效管理系統,需要透過供應鏈提供即時的,端到端的透明度,從關鍵訪問指標頂部的資訊範圍,到非常顆粒化的過程供應鏈,服務提供商和其他部門,在「供應鏈雲」中整合數據後,供應鏈中的所有利益相關者,都會根據相同的數據,進行指導和決策。

為了保持績效管理系統、倉庫、運輸,或庫存的模型表,自動設定目標。即使發生供應鏈中斷,為了滿足績效管理的重點,系統也會自動調整,從無法實現的目標到比較現實的水準。

我們將看到績效管理系統,「學會」自動辨識風險,並改變供應鏈變量,以減輕危害。這些功能使自動績效管理控制塔,能夠處理很多「不可抗力」導致的狀況,或者其他意外的狀況,由此產生的持續改進週期,將推動供應鏈更接近理想目標。

5.更有效
機器人處理物料(托盤或箱子以及單件),完全自動化倉庫過程,自動卡車可以在網路內運輸產品。

網路設置本身不斷優化,以確保最佳地滿足業務需求。為了優化卡車利用率,並提高運輸靈活性,公司透過跨公司運輸優化,來共享容量。

為了在供應鏈中,創造理想的工作量,系統可以利用高度透明度和動態規劃,這種方法來推動先進的需求,例如卡車利用率低的交貨時段的特殊優惠。

二、供應鏈4.0提高營效率
供應鏈4.0將影響供應鏈管理的所有領域。以下是供應鏈4.0對於六個主要價值驅動的改進,這些改進體現在服務、成本、投入和敏捷方面。

供应链4.0对于六个主要价值驱动的改进
供应链4.0对于六个主要价值驱动的改进


1.計劃
供應鏈的計劃,將從大數據和高級分析,以及自動化工作中獲益。一些主要的消費者,已經在需求計劃中,使用預測來分析數百個內部和外部需求,影響變量(例如,天氣,來自社交網路的趨勢,感測器)關係,並得出準確的需求計劃。預測錯誤下降30%到50%。

嚴格的自動化,完全整合的需求和供應,打破了不同計劃之間的傳統界限,並將計劃轉變為靈活,連續的流程。每次補貨計劃工作,都不是使用固定的安全庫存,而是重新考慮預期的需求分配,然後可以動態調整價格,以同時優化利潤,並最大限度地減少庫存。因此,隱含的安全庫存,隨每次重新訂購而不同。

在消費品行業,一些最著名的全球企業集團,正在利用先進的計劃方法,並且已經產生強烈興趣。

2.實體流動
物流可以很好的連接製造,先進的自動化和數據分析,更新傳統的倉儲和庫存管理策略。易於使用的設備,如可穿戴設備已啓用,先進的機器人技術和外骨骼,可以對倉庫中的人類生產力,產生同樣巨大的影響。

可以將倉庫鏈接到生產裝載點,因為自動引入車輛,將導致運輸和產品處理中的顯著降低營運成本,同時改善交付週期和環境成本。最後,隨著生產設施開始更多地開展3D列印,倉庫的功能可能會發生根本變化。

3.績效管理
績效管理也在發生重要變化,幾家主要食品公司,率先透過其組織提供詳細,順序更新,易於訂製的控制板。績效管理正在成為一個真正的營運流程,適用於即時異常處理和持續改進,而不是每月或每季的回顧性練習。

使用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技術,這種改進的性能管理系統,可以透過將異常的基本指標,與預先設定的基礎指標,進行比較或進行大數據分析,來辨識異常的根本原因。

然後,系統可以自動觸發對策,例如透過啟動補貨訂單,或更改計劃系統中的安全庫存,或其他參數設置。

4.訂單管理
訂單管理透過一系列措施得到改進:沒有處理的訂單(新訂單)將被訂單系統整合到可用系統(ATP)流程,考慮到條件約束,安排生產計劃和補貨需求,即時重新計劃,實現訂單日期確認。最終結果是降低成本(透過自動化),提高可靠性(透過細粒度反饋)和更好的客戶體驗(透過即時和可靠的響應)。

5.協同合作
供應鏈雲構成了供應鏈中的下一級協作。供應鏈雲是客戶,公司和供應商之間的聯合平台,提供共享的物流基礎設施,甚至聯合規劃解決方案。特別是在非競爭關係中,合作夥伴可以共同決定處理供應鏈任務,以節省管理成本並相互學習。

一家領先的消費者集團已經發現,價值鏈上的合作,交換可靠的數據,可以實現更低的庫存。由於透過整個鏈條,提供即時資訊,同時提供早期預警系統,以及快速應對任何地方中斷的能力,這也縮短了交付週期。

6.供應鏈策略
隨著供應鏈需要進一步個性化和客製化,供應鏈設置採用了更多細分市場。要表現出色,供應鏈需要掌握微分段,透過將供應鏈,分成數百個單獨的供應鏈細分市場,每個基於客戶需求,和公司自身能力的供應鏈產品的大規模訂製,這是一種動態的大數據方法。量身訂製的產品為客戶提供最佳價值,並幫助最大限度地,降低供應鏈中的成本和庫存。

三、供應鏈4.0的影響
消除當今的數位浪費,並採用新技術,共同構成了提高供應鏈營運效率的主要槓桿,預期包括降低營運成本30%,銷售損失減少75%,庫存減少高達75%。與此同時,供應鏈的敏捷性應該顯著提高。

我們如何計算這些數字?它們基於我們在大量研究和定量計算方面的經驗。例如,改進的庫存概況,將提高服務水準和降低成本,所以四個績效指標高度相關。

1.服務缺乏/銷售損失
當客戶服務差時,要麼是對客戶的錯誤承諾(例如,不切實際的交貨時間),錯誤的庫存概況(沒有訂購的產品),和/或不可靠的交貨,客戶將決定轉向另一個品牌。對於B2C和B2B環境都是如此。

當供應鏈顯著改善與客戶的互動,提供所有可用的銷售數據和市場情報,提高預測品質(相關級別高達90%以上),服務水準將大幅提升,隨著服務改進的結果,銷售損失將顯著下降。

2.供應鏈成本
在運輸,倉庫和整個網路的設置的驅動下,成本可降低多達30%。透過應用這些方法,計算運輸和倉儲的成本,並優化網路,可以達到大約50%的改進。

目標應該始終是在滿足客戶所需服務水準的同時,最小化成本和最小里程驅動。結合倉儲中的智慧自動化和生產率提高,運輸中的車載單元等,這些努力可以實現節約潛力。

透過動態路線,Uber式運輸,自動駕駛汽車的使用,以及 - 在可能的情況下 -  3D列印的方法,可以實現剩餘的15%的成本降低。

3.需求計劃
計劃任務,例如需求計劃,SOP流程的準備,匯總的生產計劃和供應計劃,通常是時間密集型的,主要是手動進行的。借助先進的系統支持,與手動執行的任務相比,80%到90%的計劃任務可以實現自動化,並且仍然可以獲得更好的品質。

SOP流程將轉為每周節奏,決策流程將建立在,可以即時更新的場景上。同時,系統將能夠檢測異常,決定何時計劃人員跳入決定。

4.庫存
庫存用於解碼需求和供應,以緩衝需求和供應的變化。實施新的計劃算法,將顯著降低不確定性(需求/預測誤差的標準偏差),從而無需安全庫存。驅動庫存的另一個重要變量,是補貨提前期:隨著批量生產快速轉換,交付週期將顯著縮短。

此外,由於本地產量大幅增加,從亞洲到歐盟或美國的交貨時間也將縮短。此外,3D列印將減少所需的庫存。我們預計整體庫存將減少50%至80%。

库存

四、轉變為數位化供應鏈
定義數位供應鏈需要三個關鍵因素:明確定義,新功能和支持性環境。從瞭解當前操作的數位化浪費,開始定義數位化供應鏈。最後的先決條件是雙速架構/組織的實施。這意味著IT環境的建立,必須透過創新來實現。

這個「孵化器」需要提供,高度的組織自由度和靈活性,以及最先進的IT系統(以實現獨立於,現有系統的雙速架構的快速開發,測試和實施週期)解決方案。

試運行的成功(PoC),對於獲得關於解決方案的能力和影響,對於創新(例如,新的計劃算法)的興奮和信任,以及引導下一個開發週期至關重要。


.【深度解讀工業物聯網】:用技術的眼睛

Predix: GE Digital's Platform for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康橋科技 —— 白光攝影機專業廠商!

來源物联江湖 作者:王一鸣 



一、工業互聯網的技術特性
1.對物聯網層級的不同定義
如果做一個簡單的比較,就會發現(工業網路)執行視角的基礎架構和(資訊領域)物聯網網路結構十分相似,但對層級的劃分卻有一些不同。

【深度解读工业物联网】:用技术的眼睛
  
邊緣層,一是包括了感測器、驅動器(執行器)、工業設備等終端設備,對應到物聯網的感知/執行層二是包括了兩種網形式:鄰接網、接入網。和物聯網網層級相比,這兩種網的定義、範圍略有差異。

鄰接網路,可以理解為邊緣網路層,包括了用於局域組網的轉發節點,提供「就近」服務的邊緣計算,以及連接雲端的邊緣網路閘道管理設備。

兩者的差異在於物聯網終端,到邊緣轉發節點也屬於鄰接網路,但在邊緣網路層(資訊領域)中,是不包括這部分的。

接入網路,其定義和物聯網網路接入層有較大差異。它主要是指核心網(主要是指通信領域的骨幹網路,例如行動通信的4G LTE/EPC網路),是用於接入終端和邊緣網路閘道管理設備的核心網路。

雖然在「接入」的理解上,工業網路有自己的定義,但是整體上,工業網路和其他領域,對物聯網層次的理解差異性並不大。

平台層和服務層共處於服務網路之中,可以映射到核心網路層的應用部分(不包括核心網路)。其中,平台層對應於物聯網服務平台,而服務層則對應於具體的行業應用。

端系統的概念
工業網路對「接入」有不同的理解,是由於工業領域通常會將工廠內一整套的自動化系統,理解為「端」。這種概念,在電腦領域稱之為「端系統」,如同「終端」一樣的資訊化系統。

端系統是在一個區域範圍內,由多種邊緣設備(感測器、執行器、生產設備(終端)、儀器儀表、邊緣網路節點、邊緣伺服器等)組成的系統。例如自動化生產系統,就是在一個工廠空間內,由各類感測器、執行器、控制器等組成的生產流水線。

端系統中的各類網路、設備、終端、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相互間往往採用私有、專用的通信協議,進行數據傳遞,具有緊耦合的結構特性,以此搭建出一個完整、封閉(具有專網專用的特徵)、自動化的生產應用或服務。

除了生產流水線以外,感測器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和RFID應用系統(RFID應用系統包括控制伺服器、讀寫器、電子標籤)也都屬於端系統。

由於採用了專用、私有的通信協議,使得端系統必須作為一個整體來使用,系統中單獨一個組件的功能,無法被企業或用戶正常使用。

從物聯網的發展趨勢來看,邊緣設備的智慧會逐步提升,通信接入和組網協議也會朝著規範、開放的方向發展,工業的「端系統」會逐漸被分解(系統解耦),邊緣網路中的終端和節點會逐漸獨立出來,以滿足自由、靈活的組合。所以,執行視角對網絡層級的理解,預計會和互聯網、通信領域的理解進行融合。

當然,僅從字面上糾結「接入」的範圍,和上下層次,並沒太大的實際意義。物聯網應用是豐富多態的,只有根據實際需求去理解架構層次,才具有價值。

2. 執行視角的遞歸性
從執行視角自身來看,其架構是具有顯著「遞歸性」的,即網路能力和資訊處理能力可以相互疊加和組裝,實現更加複雜、健壯的資訊系統。

例如:
一個小的鄰接網路可以歸屬於一個,範圍更大的鄰接網路,再連接到平台層(疊加網路)

平台層也可以分為多個層級,來實現各類資訊化功能(分層服務)

應用層中各類應用之間,可以相互「調用」和「查詢」,它們交互資訊、相互支持,在不同的行業應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各異的業務流程中,履行不同職責(能力分工)。

架構中資訊能力的組合,是設計者從商業、管理、行業和資訊技術等各個方面的統籌考量,可以是一個極度複雜的大系統,也可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只實現最基本的組網,使用最基本的功能。

3.執行視角和功能視角的關係
(1)元素(執行視角)與組合(功能視角)的關係
從功能視角來看,在執行視角中的資訊處理能力,是組成功能視角的元素。功能域中的功能模組,就是執行層中,各類技術的組合。

如果一個「功能」,是需要對控制域的設備進行操作,則需要從服務層(行業應用)發送指示,經過平台層轉換為具體的操作指令,再貫穿兩層網路(接入網路、邊緣網路),抵達驅動器執行。

在這個具體的功能中,涉及了大量(執行視角中)的資訊技術和相關設備。但對最終用戶來說,只需要知道如何發出「指示」,就可以實現對物的遠端操控。

功能視角中的「功能」被稱為「組件」,功能組件可以理解為一種數位化的「物品」,是在虛擬世界中可見、可以觸及的「事物」。組件具有開放、規範的交互接口,結構化的屬性和狀態,語義化的內在含義。

它可以被其它任何應用系統查詢、理解、分析和使用,就像球場上的足球,可以被雙方22個球員「盤頂撲射」的同時,還能被裁判和數萬個現場球迷觀看到。

在執行視角中,各類終端設備也具有「功能」,但不能稱為組件。就像一個溫度感測器有感知溫度的「功能」,但只有專用系統才能夠讀取、理解並運用它的測量數據。

對其它設備系統來說,它們「看不到」感測器的存在,即使「捕獲」感測器的感測數據,也無法理解那一串字符。

功能視角可以將實體物件,映射在虛擬世界中(例如數位化雙胞胎),也可以將資訊化應用(例如某特定行業的大數據分析)映射成標準服務向外提供。

利用功能組件中,所包含的元素(功能模組)和組合(多個模組之間形成的結構),能夠在資訊化、數位化的基礎上,實現既靈活、又複雜的應用。這便是功能視角,作為工業網路頂層構架的意義所在。

(2) 功能域在網路層級(執行視角)中的位置
從整體來看,功能視角中的功能域,在執行視角的網路結構中有集中化部署的特性,即某些特定的功能域(功能視角),主要集中在特定的(執行視角中的)網路層級中。或者說,「層(執行視角的網路層級)」和「域(功能域)」有一定的映射關係,但這種映射關係,並不是必然的。

控制域幾乎都部署在邊緣層中大部分資訊域和操作域的能力,落地在平台層中而企業層主要對應著應用域和業務域。

雖然整體上具備對應關係,但實際情況往往是由特定的行業系統來決定的,並且會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變化。

當設備終端是透過接入網路,直接連接服務平台時,平台層必須具備一定的控制域能力。

如果邊緣計算的能力不斷增強,更多資訊域的功能(數據預處理能力等),自然會遷移到邊緣層中,而操作域中包括的資產管理能力,也可以部署到邊緣層中。

整體來看,隨著計算的泛在部署逐漸推進,上層功能域的能力(應用域、業務域的資訊處理能力),會更廣泛地部署到各個層級中。

此外,在實際的行業應用中,不同層級中的功能域,需要相互服務和調用:控制域在圖像的智慧辨識上,可能需要資訊域提供圖像處理的能力同樣需要定位服務的時候,又需要借助應用域提供Google地圖這樣的服務。

所以,執行的「層」和功能的「域」並沒有嚴密的映射關係。

二、工業互聯網的兩個核心「主題」
工業網路初衷,在於透過自動化控制系統,和資訊系統的結合,實現兩個核心「主題」:增加邊緣的協作自主性全球化業務貫通,增進系統優化。

1.增加邊緣的協作自主性
自主性是建立在自動化之上的「智慧」。在工業生產的現場,高新傳感監測技術的廣泛部署,實現高品質的數據採集利用嵌入式計算,來完成即時的複雜邏輯運算,和高級數據分析網路互聯,實現了系統間無縫的資訊交互,使得相互合作、協同生產稱為可能。

「智慧」的落地(邊緣計算),將成長性賦予了系統,它們可以透過「自學習(機器學習等)」來自建數據分析模型,和資訊處理工具,不斷地優化自身的業務邏輯。

2.全球業務貫通的系統優化
透過跨系統的海量(感測)數據匯聚,和「智慧」的分析,使得企業的決策系統,能夠預見未來的業務趨勢,洞察新的商業機會。系統將對未來的「洞見」進行「消化」,自主性地形成新的商業策略,並融入業務組件中(例如調整供應商、增加庫存、修改產品設計等)。

智慧化的資訊回饋機制,會將「智慧」垂直向下,傳遞到「行為」上:業務組件會根據策略優化應用(組件),改進功能(組件),並最終落實到執行層面(組件)。

「感知-智慧(策略)-執行」形成了一個持續不止、巨大無比的資訊循環,循環中的每一個獨立系統,都可以根據自身獲取的資訊流,來調整自己的工作狀態和工作方式,以適應(以預測為依據的)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

三、GE的Predix
Predix是GE的物聯網平台,定位於工業領域的PaaS(平台及服務)。從Predix中能看到工業網路的架構,也能看到物聯網平台發展最關鍵的需求。

1.從功能視角回看GE的Predix
在功能視角中,平台包括有三類功能域:操作域、資訊域、應用域。GE作為工業網路平台推進的主力企業,它的Predix(物聯網平台)即是按照這三類功能域進行建構的。

Predix的PaaS層平台中有五類核心服務:「Assets」(資產)、「Analytics」(分析)、「Data」(數據)、「Security」(安全)、「Operations」(營運)。

Predix 的「服務」具備「域」的各種能力:

資產服務-資訊域:工業數據建立「資產模型」、圖形化數據庫

分析服務-&操作域:運分析和預測分析(工業領域內的應用計算)

數據服務-資訊域:引入層(Ingestion)和數據池(Data Lake)功能

安全服務-所有五類功能域:資訊安全和安全生產

營運服務-操作域、應用域:「DevOps」和「BizOps」(軟體領域)

【深度解读工业物联网】:用技术的眼睛
  
2. GE Predix的荊棘之路
相比工業4.0,工業網路有著比較清晰的資訊基礎架構,從GE Predix的架構中,可以看出工業網路業者努力的方向。

對於工業4.0和工業網路,CPS(Cyber\Physical System)都是它們構建工業網路的基石,而構建CPS的關鍵是統一、規範的數位化標準和能力架構。但不幸的是,隨著傑夫·伊梅爾特(Jeffrey Immelt)離任GE的CEO一職(2017年下半年),Predix的發展被猛踩了一腳剎車。

由於前幾年收購、合併了大量的軟體公司,造成Predix自身一直存在大量的異構性問題,數據接口、系統架構、通信協議、數據模型差異巨大。由於一直無法有效整合這些軟體系統,致使GE的「登月工程」戛然而止。

在工業物聯網中,不論是引入CPS系統,還是搭建物聯網平台服務,最核心的基礎目標,都是為了消除各領域資訊系統的異構性。

然而,如果位於應用之下的CPS、平台自身也存在大量的異構問題,那麼這就會給企業的「工業革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顯然,GE雄厚的技術實力,也無法解決策略上的判斷失誤,沒有相對統一、明確的內部系統,則無法整合紛亂的外部系統,而形成新的工業生態。

所以,GE的Predix怕是需要推倒重來,才能涅槃重生了!

.最新歐洲儲能佈局報告分析

Europe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



來源:EnergyVoice

由法國Clean Horizon和Leader Associates聯合發佈的最新歐洲儲能佈局報告(UPDATE ON EUROPEAN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對現今歐洲儲能市場給出了專業的分析。

Clean Horizon是一家專注於儲能領域服務咨詢的公司,創立於2009年法國,目前在全球50多個國家設立了大約150個分支。憑借多年深耕於全球儲能市場的經驗,Clean Horizon為全球儲能領域客戶提供專業且值得信賴的市場分析、商業發展戰略、技術咨詢業務。

目前,Leader Associates與Clean Horizon之間已達成戰略合作關係,共同為全球儲能市場以及光儲、風儲等市場提供更加專業、細緻的信息資訊,助力全球儲能發展。

最新聯合發佈的歐洲儲能佈局報告(UPDATE ON EUROPEAN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對目前歐洲儲能市場的體量、項目狀態、各國體量、相關政策、主要儲能企業、未來趨勢等均給出了詳盡的說明分析。


在過去10年中,歐洲宣佈了超過4.4GW的儲能項目,其中27%的項目已經投入運行,3%已經在建設過程中,70%還未投入建設。


正在運行中的1.2GW儲能項目中,92%為鋰電池項目,其次是鈉硫電池儲能。電動汽車在歐洲的普及極大地推動了鋰電池儲能的發展,這其中不僅有鋰電池生產,還包括了電池循環利用。


英國與德國引領著歐洲儲能市場。英國的市場體量達到2800MW左右,相較於排名第二的德國(500MW左右),英國宣佈了近2000MW的大批儲能項目。另外, 法國和愛爾蘭各宣佈了400MW左右的項目,使得兩者的儲能市場受到關注。


LG Chem、Samsung、BYD是歐洲儲能技術的三大生產商,其次是NGK Insulators、Tesla、Accum otive、BMW、Saft、Narada、Highview Power。

而在PCS系統方面,Nidec ASI、SMA、GE位居前三。此外Nidec ASI在系統整合商中也表現不俗,以近170MW摘得頭籌,另外還有NEC ES、RES、Younicos、SMA、Belectric、G2Energy、GE、ME TKA EGN、Siemens在整機模組享有不小的市佔率。

歐洲儲能項目開發商主要有STEAG GmbH、RES、Centrica、Eneco、Statera Energy、VLC Energy、EDF RE、Zenobe Energy和Aura Power,其中STEAG GmbH擁有90MW的體量,並且其他九家均超過了40MW。


良好的市場前景與相關的政策環境密不可分。歐洲已有多個國家針對儲能發佈了明確的政策支持。在英國,加強頻率調節與容量市場項目推動了超過500MW的儲能發展。

歐盟成立了頻率控制儲備合作(包括德國、法國、奧地利、比利時、瑞士、荷蘭)來促進超過400MW儲能項目的實施,其中僅德國的頻率控制儲備項目已有超過300MW儲能。

另外法國監管機構「可再生能源+儲存」及島嶼RFPs項目也明確了超過130MW儲能;意大利也推行了一個60MW多的Tema試驗項目。此外,愛爾蘭宣佈了包含400MW儲能的DS3項目來推動其儲能市場的發展。


就鋰電池生產來看, 德國在未來具備每年80MW左右的強大生產能力,緊隨其後的是瑞典、匈牙利、芬蘭、波蘭和法國。

另外,Win EMSCHER-LIPPE GmbH、Northvolt、Recupyl、Snam等企業在歐洲電池循環再利用領域嶄露頭角,為歐洲儲能市場創造循環經濟以及經濟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