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種重塑世界的 VR/AR 技術

CAD AR Augmented reality Is Already Reshaping Product Design-Uploader Cadx



來源VR界的搬砖小哥


據外媒報導,數百名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專家,不久前參加了在2018年VR世界大會。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上,行業領袖們討論了在製造業、汽車、娛樂、醫療保健等領域應用沈浸式技術的前景。


來自Facebook、Glaxo Smith Kline等公司的多位演講人,對沈浸式技術的未來給出了雄心勃勃的預測,他們認為VR/AR將以下列十種方式重塑世界:





1.維護世界和平
如果運用得當,VR/AR技術沒有理由不能解決全球爭端,改善全球關係,從而實現持久的世界和平。Opera on Tap董事總經理、VR專家安妮·希亞特(Anne Hiatt)表示:「沈浸式科技將改善全球交流,而不需要社交媒體今天提供的匿名保護,從而迫使更誠實、更開放的對話。對外交的潛在積極影響,可能促進世界和平。」

VR Peace Museum分享了希亞特的樂觀,它被評為世界上最大的人類VR項目之一。這種沈浸式體驗,探討了建立和平的歷史觀點,並突出了所有締造和平的勇氣和承諾。這些類型的人道主義項目,將有助於塑造未來的領導人,使他們相信和平的可能性,並允許他們利用技術,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工具。

2.消除貧困和流浪

VR技術將使人類,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在我們的政策制定者和整個社會中,產生同理心和同情心。這將有助於結束社會福利、移民和公民權利等兩極分化的問題,因為每個人都將能夠體驗到每場辯論的兩個方面。





Project Syria - VR Recreation - Oculus Rift CV1
像諾尼·彭娜(Nonny de la Pena)這樣的新聞記者和《紐約時報》這樣的出版物,都在創造獲獎的VR體驗,讓他們的讀者置身於通常不受限制的情況下。

《敘利亞計劃》(Project Syria)由彭娜編劇和製作,讓觀眾置身於這個中東國家,飽受戰爭蹂躪的街角,無需擔心任何危險,就可以獲得親身體驗。

3.終結孤獨寂寞
除了結束肉體上的痛苦之外,GlaxoSmithKline全球數位產品管理主管Chimeren Peerbhai還相信:「將來虛擬助手,將與更先進的AI,和機器學習技術整合,以創造出更真實的虛擬人。想像一下,有個像真人一樣的虛擬助理,或者有個陪伴你成長的伴侶的場景。或者更大膽的設想下,人們將能夠在虛擬世界里,準確地再現一個逝去的親人。他/她能對你做出回應,就像他們活著那樣行事!」





在《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等電影中,這種令人興奮的、或許也讓人感到擔憂的未來圖景,被演繹得淋灕盡致。可以說,片中最可愛的角色,就是那個由AI驅動的機器人,也就是電影中男主角年輕漂亮的助手。這一現實的陰暗面也在《黑鏡》(Black Mirror)中令人難忘的一幕中,被描繪出來,主角買了機器人來代替她死去的丈夫。

雖然距離創造出逼真虛擬人類的目標還很遙遠,但有些技術,如聊天機器人、機器人和聲控助手,正在幫助我們,更舒適地與電腦交流。隨著AI技術的進步,它們與我們的交流,也變得更加自如了!

4.消除痛苦
VR和沈浸式技術將終結身體和情感上的痛苦。Glaxo Smith Kline全球數位產品管理主管Chimeren Peerbhai稱:「在困難的治療過程中,VR可以充當分心療法。在癌症病人或燒傷病人的治療中,已經證明這種方法是相當有效的。此外,研究開始顯示,在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焦慮和成癮方面,使用VR療法可以帶來有效的心理康復治療。」





Possible Signs Of PTSD: Why Do I Avoid….? | BetterHelp
執業性治療專家霍利·里奇蒙博士(Dr. Holly Richmond)同意Peerbhai的觀點,認為VR/AR對於治療,患心理疾病的患者更有價值。

她說:「在VR/AR的支持下,治療師將能夠在感覺治癒效果最好空間裡與患者會面,那裡可產生對目標最有效的環境、場景、挑戰和支持元素。」現在有很多公司幫助醫療服務提供商,利用VR的治療優勢。

5.心靈傳輸成為現實
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人們都將擁有多個數位自我。VP Capital副總裁、技術投資者維克多·普羅科彭亞(Viktor Prokopenya)相信:「我們將擁有完整的化身,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同時有幾個身體,不需要再消耗任何時間,就可以四處旅行。」





How VR and AR technologies are helping to solve problems with ...
這個大膽的設想利用了當今的許多技術,並將它們結合起來以,打造看似合理的未來場景。研究人員已經在研究虛擬化身和社交、三維虛擬世界(如Sansar和High Fidelity)的影響,它們允許即時傳送到網格上的不同區域。

將這一功能與現實世界中,覆蓋數位內容的AR功能結合起來,將虛擬自我發送到真實位置,不再是科學幻想。

俄羅斯新創公司Arcona正在打造創新平台,讓數位內容創作者,透過區塊鏈驅動的通用AR基礎設施,將其內容「傳送」到現實世界。

然後,該內容將被位於該地區的任何地理位置,任何人透過支持AR功能的設備,和應用程式都可以看到。將來,當AR設備標準化,任何地方的人都會看到相同的數位覆蓋,包括數位化身或全像圖。

6.超真實親密體驗成為常態
在未來20年中,我們與他人以及我們自己的親密接觸(性接觸)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執業性治療專家霍莉·里奇蒙博士(Dr. Holly Richmond)認為,「大多數第一次約會和第一次性體驗,都將在虛擬世界中發生」,「數位性愛」這個詞,將變得無處不在,而對「性傾向的肯定」(sex positivity)最終將超越它之前和現在所面臨的技術偏見。





里奇蒙博士正在努力使性科技行業常態化,她即將出版的新書《Next-Sex》,將對科技如何讓我們更緊密地接觸,進行研究和深入探討。

像Kiiroo和WeVibe這樣的公司,正在努力創造極其逼真的、身臨其境的親密體驗。Kiiroo首席技術官莫里斯·比克(Maurice Op de Beek)認為,我們會在有生之年,獲得超真實的性體驗。(性服務業者,也要面臨失業了嗎?)

其他科技公司正在開發軟體和硬體,以幫助擴展當今的VR體驗。里奇蒙博士表示,Tobii正在研發眼球追蹤功能,這將帶來更為緊密的聯繫體驗。而HardLight VR已經開發出,一種觸覺體服,允許用戶在虛擬體驗中,真實地感受正在發生的事情。

7.智慧星球——全球知識與協作網路
DAQRI International公司副總裁兼總經理保羅·斯文尼(Paul Sweeney)說:「沈浸式技術將使龐大的分布式團隊,跨越語言、時區和地理界限進行協作,從而將實體世界中的大量人口,與豐富的數位資訊連接起來。」


這類知識網路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可能有助於解決與地理上孤立的人口,和自然資源短缺有關的全球挑戰。最終,由AI驅動的全球知識網路,可以「優化」地球,確保資源分配能夠維持全球人口生存。





8.不再需要螢幕時間
AR現實和合併現實技術,將消除我們觀看螢幕的需求,智慧手機、智慧手錶、平板電腦、筆電都將成為過去。You-VR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克里爾·圖欽(Cyril Tuschi)預測,超輕型AR眼鏡和XR隱形眼鏡,將很快成為我們的標準設備。

圖欽認為,隨著我們的數位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無縫融合,對螢幕時間負面影響的擔憂將會減輕。他還樂觀地預計,將會有早期的教育項目,以幫助孩子們,適應這種新的合併現實體驗,以及AI驅動的「選擇性加入」項目,用心向用戶傳遞相關體驗。





9.開車時間縮短
沒有更多的日常通勤,而是在個性化的、自動化的、沈浸式環境中完成任何類型的交通,讓乘客可以工作或享受沈浸式的娛樂。基於對私人VR辦公空間的設想,拉塔相信未來通勤,可以讓人融入這種空間內,因為今天的「開車上班」將變成「開車和上班」。

隨著谷歌、Uber以及幾乎所有大型汽車製造商,都在努力迎接「行動即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的新時代,打造全自動駕駛汽車的競賽,已達到白熱化程度。此外,西雅圖的MightAI和AIMotive等新創企業,也在致力於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以迎接新的交通時代到來。

10.辦公空間過時
虛擬辦公空間的概念已經不再新鮮,但是最近在硬體和頻寬方面,取得的進步,使這種可能性幾乎變成了現實。新興技術策略師傑伊·拉塔(Jay Latta)認為,未來工作將集中在私人的虛擬辦公空間內,用戶可以沈浸在理想工作環境中,客製化的3D桌面中。





Windows Mixed Reality | AR Mixed with VR Gaming, Travel & Streaming ...
如Windows Mixed Reality平台和Oculus Rift,正在為使用者提供虛擬桌面體驗。還有幾種應用程式,如Bigscreen和Virtual Desktop,正在努力實現拉塔的願景。但在與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無縫結合之前,這種體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可實現?並非如此
雖然我們仍需要幾十年的努力,才能讓這些大膽預測成為現實,但對於我們的全球領導人和社會來說,理解VR等技術的潛在力量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希望宣揚沈浸式技術的巨大潛力,它們不僅僅可應用於遊戲和娛樂行業。雖然不可能真正看到20年後的未來,但毫無疑問,巨大的變化正在發生。






Facebook的AR產品設計師坎貝爾·奧姆(Campbell Orme)很好地總結道:「我希望能看到將來如何與AR/VR進行交互。AR和VR作為可能幫助社區,或整個國家應對挑戰的渠道,其特點很可能是:無處不在、速度快、語言不可知,以及在任何給定時刻準確複製體驗。」

.建構高安全性車聯網 區塊鏈扮演何種角色?

Capgemini Smart Container using Blockchain


來源:innoservice 作者:Posted 


建构高安全性车联网 区块链扮演何种角色?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843309/

基於人們便利的需求,生活中對於交通運輸的依賴與日俱增,現今世界各國無不努力發展都市交通智慧化,從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短短不到20年的期間,智慧交通應用靠著通訊科技相關技術,如智慧手機與車載衛星導航機的功能完善、產品及服務成本的降低、各種公開資料的網路化等因素影響,不斷加速智慧交通之應用與服務,而車聯網,更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車聯網將面臨安全性考驗
車聯網(Internet of Vehicles, IoV),是物聯網在交通領域中的具體呈現,透過與車輛有關的技術、設備(如車輛電子標識、傳感器、無線網路通訊、衛星定位和大數據處理等現代資訊通信技術的應用),對所有在網中之車輛、行人和道路基礎設施的屬性、資訊進行有效辨識,並將數據匯整於後端平台,進行智慧化管理和服務。

然而,英飛凌(Infineon)大中華區汽車半導體業務事業處,資深經理Hans Joachim Schatz表示,汽車內建多種通訊技術後,等於是將很多汽車與駕駛人的資訊暴露在空中,因此提高安全性將是當務之急。

提到安全性,隨著區塊鏈(Blockchain)的發展越趨純熟,該技術去中心化,及數據無法被竄改的特性,日漸被認為可能顛覆人類數千年來交易基礎,而結合區塊鏈建構高安全性車聯網,更是未來發展趨勢之一。
CyberCar – 區塊鏈優化的連網車平台,擴充連網車現有解決方案的安全機制
倍耐力將於今年年底正式上市的Cyber Car 是一個智慧輪胎系統,可以讓輪胎直接連接車載電子系統,尤其是駕駛輔助系統,傳輸關於汽車運行的重要資訊,來提升車輛的安全和性能。這些資訊包括胎壓、內部溫度以及花紋深度等,協助汽車輪胎的維護。

對於提高車聯網的安全性,CyberCar利用區塊鏈技術,認證連網車數據,首創內建區塊鏈的車載資訊通訊(Telematics)裝置,建構連網車安全平台,將帶來不同的創新應用及服務。

據Telematics News的報導,CyberCar是基於區塊鏈優化的連網車平台,能擴充連網車現有解決方案的安全機制,屬於互補性質而非取代。同時,CyberCar平台具備三個主要功能:

1.安全車載資訊通訊平台(Secure Telematics Platform)

2.不可變總賬(Immutable Ledger)

3.多方交易。

安全車載資訊通訊平台(Secure Telematics Platform),即STP平台與連網車系統內、與連網車與雲端間,既存的安全應用與服務互補,是基於區塊鏈、內建於車載網關(Gateway)的軟件框架,將可信任範圍從雲端延伸至連網車。

STP結合聯邦式身份管理(Federated Identity)及加密算法(Cryptographic Algorithm)等產業標準,來確保車載資訊通訊及商務的安全性。

此外,CyberCar的區塊鏈也具備商業協議的優勢,並以智慧合約的方式呈現。智慧合約可促進、證實及執行兩方或多方協議。CyberCar以獨特的方式在區塊鏈,及STP運用智慧合約,因此能在連網車系統中實現動態、可延伸的安全政策。
CarBlock – 以區塊鏈為基礎的運輸解決方案,根據智能裝置生成的數據而打造
除此之外,不久前CarBlock也推出,專門為未來交通運輸應用,而設計的去中心化區塊鏈生態系統,該公司致力於解決的痛點包括:數據所有權、數據蒐集和精確度、數據交換、應用基礎設施。

CarBlock創辦人Alex Lee表示,「身為汽車業資深人士,我們看到市場需要透明的生態系統,以便蒐集所有汽車數據並以安全、放心、互惠的方式分享。我們堅信,借助區塊鏈技術,CarBlock的生態系統將符合全球駕駛人、開發人員和製造商的需求,打造更好的駕駛體驗,並為行駛在路上的各方帶來額外的營收機會。」

CarBlock首個合作夥伴,是全球主要互聯裝置公司之一nonda,後者將成為首個使用CarBlock代幣(稱之為CAR)的公司。代幣將用於獎勵每日蒐集有價值數據的現有用戶。

nonda的ZUS Connected Car System將提供售後汽車安全產品,例如汽車健康監測儀和備用相機,能夠讓道路上的每輛車成為互聯汽車,並在最終成為代幣挖掘機。
所以當進入萬物聯網時代,全球將有數百億台對象,都可以連上網,屆時急需解決的問題中,如何有效安全的利用如此龐大的數據,肯定需要被正視。

值此時刻,善用具有去中心化、共識機制等獨特性質的區塊鏈技術,是否能解決問題,進而加速帶動物聯網應用的成長,也是指日可待。

.續航 5000 公里 普渡大學研發新動力電池技術

‘Refillable’ technology could provide enough energy to drive an electric car up to 3,000 miles


來源: 盖世汽车网


image.png

據外媒報導,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研究人員研發出一項新型電動汽車技術,該技術結合了電池和氫能,能量密度非常高,只需要快速補充電池液就可讓乘用車續航里程達到5000公里以上。

該技術使用專利的「液流」系統,通過單電池液產生電力,為電動汽車提供動力,並且可根據需要產生氫能。目前,位於印第安納波利斯的普渡大學正使用高爾夫球車,對該技術進行測試。

該系統類似於去年轟動一時的蘇格蘭「液流電池」技術類似,儘管當時的系統使用薄膜讓離子通過兩個單獨電池液「容器」,而新系統沒有薄膜,僅用一個電池液「容器」。

普渡大學地球、大氣和行星科學傑出教授以及數學教授John Cushman表示,單電池液系統可實現更大的能量密度,也意味著可為電動汽車提供更輕、但是續航里程更長的電池,並可使液流電池成為電動汽車動力的有力競爭者。

此外,該新技術產生的氫氣可以以更低的壓力進行儲存。目前,該系統已經在小型摩托車和高爾夫球車上進行了測試,基於該技術正在進一步發展,研究人員認為其可讓電動汽車續航里程達到3,000至3,600英里(約合4,800至5,800公里)。

唯一的要求就是駕駛員在行駛到4800公里左右時,需要停下來更換電池液,就像給汽車加油一樣,無需像給鋰離子電池電動汽車充電45分鐘一樣麻煩。

研究人員表示,與停車加油的過程類似。事實上,該系統有可能會被改造成現有的加油站配液器。一旦汽車行駛大約5,000公里,電池陽極耗盡時需要更換電池液。更換電池液與換油的時間相同,費用大約為65美元。

.蘋果自動駕駛背後的故事

Chinese engineer caught with Apple self-driving car secrets - TomoNews


源:AI锐见

當談及蘋果公司的自動駕駛汽車計劃時,人們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詞,就是「神秘」。

然而,就在最近,隨著該公司向聯邦監管機構,提交的自願安全報告的發佈,我們似乎終於有機會,揭開這個所謂「泰坦計劃」的面紗。


苹果自动驾驶背后的故事

但令人失望的是,這家智慧手機巨頭,仍然對最誘人的細節保密。

蘋果公司的報告,幾乎是短得可笑:僅有7頁,而其他公司提交報告的平均長度為39頁。

這份報告中,蘋果公司從廣義的、拯救世界的角度,描述了它對自動駕駛系統的興趣,但對於該項目的每一個關鍵細節,卻明顯三緘其口。

不僅沒有關於該技術的未來部署,或商業應用程序的內容,而且也沒有任何照片或效果圖,可以填充報告的長度。

往往越是神秘,就越容易勾起大家的興趣。儘管蘋果公司,對自動駕駛項目閉口不談,但是,「無孔不入」的媒體,依舊挖出了蘋果自動駕駛的許多內幕。

蘋果自動駕駛歷史
蘋果對汽車的興趣,可以追溯到第一代iPhone問世之前,蘋果高管曾討論過,在這款設備發佈之前,製造一款汽車。

賈伯斯曾考慮開發一款蘋果汽車,甚至在2010年會見了輕型廉價「v型車」的製造商,但據說他最終決定在2008年不開發汽車,而是將開發重點放在iPhone上。

隨著iPhone成為蘋果最賺錢的設備,蘋果轉向了其他研發途徑,再次探索與汽車相關的項目的可能性。

2015年初,蘋果汽車的第一批細節開始洩露。
2015年2月,有人看到一輛租給蘋果的神秘麵包車,在加州北部的街道上行駛。這輛麵包車有一個帶有多個攝影機的攝影裝置,這讓人猜測蘋果公司是在用它,來開發一款類似於谷歌Street View的產品。

更多稀奇古怪的猜測,集中在自動駕駛汽車的可能性上,但發現這些麵包車的人很快斷定,這些麵包車有司機。

蘋果後來表示,這些麵包車與一個地圖項目有關,但它們無疑是催化劑,促使人們發現了蘋果在汽車上的秘密。

就在麵包車首次被發現的幾天後,一名身份不明的蘋果員工給《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發了一封電子郵件,暗示蘋果正在進行一個「與特斯拉一較高下」的項目。

該消息人士稱,特斯拉員工正「跳槽」去蘋果,從事一個「令人興奮得無法拒絕」的項目。

這一誘人的暗示促使多家媒體網站,深入研究蘋果的計劃。英國《金融時報》獲悉,蘋果正在招募汽車技術,和汽車設計專家,在一個「絕密研究實驗室」工作。


苹果自动驾驶背后的故事


這篇文章強調了蘋果聘用前梅賽德斯-賓士研發主管Johann Jungwirth,並指出蘋果在汽車產品研發方面的努力。

英國《金融時報》和其他媒體最初猜測,蘋果可能是在開發一個基於CarPlay的高級軟體平台,因為一個全面的汽車項目,聽起來令人難以置信。

但僅僅幾個小時後,《華爾街日報》就發佈了一枚形似炸彈的新聞。該報道稱,蘋果確實在研發一款電動汽車,該項目於2014年開始探索。

據《華爾街日報》消息人士稱,蘋果有數百名員工在設計一款代號為「泰坦計劃」的微型電動車。

蘋果產品設計副總裁Steve Zadesky在Dan Riccio的領導下,領導了這個項目,並得到了蘋果首席執行官Tim Cook的批准,雇傭了1000多名員工,其中很多人來自蘋果內部。

蘋果高管會見了Magna Steyr等,高端汽車合同製造商。如果汽車項目沒有轉移注意力,蘋果可能會與這些製造商合作。

蘋果的團隊探索了廣泛的秘密。但是,在許多問題上,很難達成一致,導致延誤和內部紛爭。

因此,2016年1月,Steve Zadesky宣佈了退出該項目的計劃,留下了一個問題:在他離開後,誰將接替他的工作。

2016年7月,2012年從蘋果公司退休的前蘋果高管Bob Mansfield重返公司,領導電動汽車團隊。

在Mansfield於2016年夏季,開始負責該項目之後,蘋果的汽車策略據稱轉向了自動駕駛,並且在2016年8月和9月,蘋果解雇了數十名在內部「重啓」後,正在進行該項目的員工。

蘋果公司調整了該項目,將重點更多地放在自動駕駛汽車的「基礎技術」上,而不是實際建造汽車,雖然最初的傳聞稱,該公司仍在開發汽車,並繼續尋求合作夥伴關係,但後來的資訊顯示了實際的工作,汽車計劃暫時被擱置。

蘋果公司已獲得加州汽車管理局(California DMV)的許可,可以在公共道路上,測試自動駕駛汽車,其搭載雷達和感測器設備的雷克薩斯SUV,已在道路上被發現,蘋果還可能在亞利桑那州,租用一個測試站點。

蘋果還在進行一項穿梭項目,目的是在蘋果位於矽谷的辦公室之間運送員工。蘋果正在與大眾合作,並將在大眾T6運輸車上,安裝其自動駕駛軟體,作為員工班車。

不斷變化的泰坦項目
從2014年開始,蘋果公司就致力於研發「泰坦計劃」,有超過1000名員工,在其位於庫比蒂諾的總部附近,一個秘密地點開發一款電動汽車。

但在不久前,有報導稱,蘋果公司解雇了數百名參與該項目的員工。據稱,在Bob Mansfield的領導下,蘋果公司已經從開發一款完整的汽車,過渡到研發一種自動駕駛系統。


苹果自动驾驶背后的故事


儘管與之相關的傳言甚囂塵上,但2018年8月特斯拉工程師Doug Field的重新聘用引發了外界的猜測,即蘋果公司可能會再次探索,製造一款完整的汽車。

蘋果公司的分析師Ming-Chi Kuo也認為,蘋果公司仍在研發,一款將於2023年至2025年之間上市的汽車。

他相信,這款車將成為蘋果公司的「下一個明星產品」,蘋果公司能夠提供「更好的硬體、軟體和服務的整合」,超過汽車市場上的潛在競爭對手。

2019年1月,該公司淘汰了泰坦計劃團隊,並裁掉了200多名員工。據悉,此舉是Bob Mansfield領導下的重組計劃的一部分,但尚不清楚,這將如何影響蘋果公司的自動駕駛汽車計劃。
蘋果公司的泰坦計劃自成立以來,幾乎一直處於不斷變化之中。

據報導,蘋果公司最初的目標,是開發一款專門製造的自動駕駛汽車,但後來該計劃被縮減為只開發軟體,蘋果公司與大眾(Volkswagen)等汽車製造商合作提供硬體。


苹果自动驾驶背后的故事


上個月,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指控一名中國籍蘋果公司僱員,試圖竊取與該公司自動駕駛汽車項目有關的商業機密。

這是政府在過去7個月裡,第二次指控蘋果公司員工,試圖竊取自動駕駛機密。該公司最近還從這個項目中,裁掉了大約200名員工。

這些變化相對較小,因為截至去年7月,有多達5000人參與了這個項目,或者可以看到它的細節。

在確認重組後,蘋果公司表示,前泰坦員工將「支持整個蘋果公司的機器學習和其他計劃」。

它將該項目的重點描述為「自主系統」而非車輛。

這與首席執行官Tim Cook的評論相呼應,Cook認為,蘋果公司的關注點已經超出了汽車領域。蘋果公司稱這項計劃是「有史以來最雄心勃勃的機器學習項目」。

這一觀點也反映在安全報告中。

「我們在機器學習和自動化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我們對自動化系統,在包括交通運輸在內的,許多領域的潛力感到興奮,」該公司在介紹中說。

蘋果公司的自動駕駛汽車,在達到其道路準備標準之前,還要在一個封閉的試驗場進行模擬測試。

儘管如此,報告中並沒有多少我們,尚未知道或至少可以假設的內容。

眾所皆知,蘋果公司測試項目的大部分內容,來自媒體洩露、法庭文件,以及加州備受詬病的脫離接觸報告等,州級強制性資訊披露。

上周公佈的那些報告顯示,蘋果公司已大幅增加了自主駕駛的里程數。

總體而言,該公司在2017年4月至2018年11月的報告期內,共報告了80,739英里的駕駛里程和76,585次脫離(車輛軟體迫使人類安全駕駛員接管車輛操作的次數)。

蘋果公司指出,它最初將脫離分為兩類:手動接管和軟體脫離。截至2018年6月,前者有40,198起,後者有36,359起。

然而,從7月開始,它徹底改變了報告脫離的方式。從2018年7月開始,蘋果公司採用了新的方法,報告了超過56135英里的28次「重大脫離」,即每行駛2,005英里就有一次。

這種對脫離接觸的模稜兩可,使得許多專家認為加州的報告毫無意義。但至少有數據,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被跟蹤。

它們是不完美的,但總比沒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