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將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基石

Genius of Things: Advancing Industry 4.0 with AI and IoT


來源:电子发烧友网

在一個利潤微薄的行業中,物聯網正在展示一系列實際應用案例,這些案例正在為早期採用者逐步帶來成果。這就是物流4.0的開始嗎
  
物聯網實現了一個互聯的生態系統,該生態系統可以傳輸,超出傳統設備限制的實體環境資訊。這些設備允許在運輸過程中,監控環境——不僅是溫度和濕度,還有振動和衝擊。


據估計,到2020年,將有500億台設備連接到網路。DHL和Cisco發佈的一份白皮書指出,透過改善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物聯網將帶來1.9萬億美元的市場收入。

根據AT Kearney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海灣合作委員會聲稱,到2025年,其本地物聯網解決方案市場價值將達到110億美元,而對運輸和物流的影響將達到180億美元。


物联网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石
  

物聯網是下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石
有了這些明顯的好處,物聯網將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基石,這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數據的無縫流動,來推動即時業務分析。物聯網的成長是由便宜可靠感測器的可用性、網路的日益普及、數據儲存和處理能力的不斷成長,以及人工智慧的出現所推動。
  
預計物聯網未來,將使交付和供應鏈行業的生產率提高15%。許多物流專家正在利用這些新資源,來增強系統和供應網路,以降低成本,並尋找創收機會。
  
給物流部門帶來最大好處的設備是智慧感測器、RFID晶片和基於雲的GPS追蹤器。
  
這些技術可以用來實現,即時環境數據收集、協作資訊共享、提高容量利用率、提高過程自動化和整體效率。
  
轉型時機已經成熟
隨著公司在日常運營中整合物聯網,物流行業正處於一場革命的前沿,物流4.0將迅速成為現實。正在經歷變革的一些主要領域是:
  
▲交通管理以及減少空閒時間、燃料消耗和事故:到2025年,因交通堵塞而損失的時間價值,預計將達到118億美元,空閒時間期間的燃料消耗成本約為1.17億美元。物聯網有可能透過優化路線,和使用連網汽車,將這些損失減少一半,並將交通事故數量減少多達6%。
  
▲智慧物流、車隊管理和端到端可見性:即時通知管理人員,讓他們能夠立即應對各種情況,並減少停機時間物聯網透過消除瓶頸,來提高車隊效率,嵌入車輛中的智慧感測器,可監控車輛運行狀況,並預測維護需求。嵌入貨物運輸中的RFID晶片提供了完全可視性,尤其是在運輸過程中。
  
▲資產監控:敏感物品,如食品和藥品,在運輸過程中需要溫控環境,以避免損壞。基於雲的感測器,持續監控旅途中的環境狀況,並向管理人員發送即時數據,以根據需要做出響應,從而降低貨物受損的可能性。

考慮到所有這些利害攸關,智慧物流平台的價值顯而易見。經過深入探索,人們還可以發現除上面列出的更多其他好處。不過,雖然物流是最早採用物聯網的行業之一,但這些應用仍未充分發揮其潛力,未來幾年有望成為該技術發展的關鍵。

.當區塊鏈遇上車聯網:出行可以更「聰明」

QUASA THE FIRST OPEN BLOCKCHAIN PLATFORM FOR CARGO TRANSPORTATION


來源:区块链马克

隨著行動網路的普及,智慧出行正在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特別是車聯網行業(Internet of Vehicles)的快速發展,使得人車之間、車車之間,乃至車輛與各類公共設施之間,得以互聯互通,從而讓交通管理、資訊服務、車輛控制逐步智慧化。

然而,行業發展卻始終受到隱私保護、數據安全、多方利益平衡等問題的掣肘,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可謂恰逢其時,一定程度上為車聯網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新機會。

当区块链遇上车联网:出行可以更“聪明”
  
共識機制平衡各方利益
由於數據擁有者、採集方與需求方之間缺乏共識,車聯網行業長期面臨利益關係,難以平衡的問題。區塊鏈技術透過共識機制,實現自我維護和資訊融合,加密算法則為點對點傳輸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以一家美國公司為例,其推出的CarBlock在線上市場,能夠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結合車載智慧硬體所收集的數據,為用戶提供智慧交通解決方案。企業創始人李佳曾對媒體表示,「透過智慧合約,區塊鏈技術讓數據所有權回歸用戶,並在用戶分享數據的過程中,實現利益分配。

具體來說,CarBlock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分布式、透明化、智慧化數據管理等特性,建立起車主、廠商和數據團隊,三者之間的共識機制,為汽車廠商提供免費的數據儲存,以及不對稱加密數據的訪問權限,從而大幅降低汽車廠商的工作量和成本。廠商只需承認車主對數據擁有所有權,車主即可用自己的密鑰來管理和授權第三方訪問即可。

当区块链遇上车联网:出行可以更“聪明”
  
加密算法保護數據隱私
過去,數據擁有者由於缺少完備的隱私保護措施,和數據帶來的收益,難有動力透過數據交換,支持車聯網行業發展。

2018年初,汽車廠商上海汽車集團,委託亦來雲技術團隊,將Elastos應用在車載中控系統,並透過Elastos的區塊鏈技術,進行身份確認,連接和控制車內其他子系統。CarBlock則利用區塊鏈技術對胎壓、油耗等數據,進行分布式儲存和加密保護,並透過大數據分析,為車主節約出行成本。

激勵機制提高數據價值
麥肯錫報告顯示,預計到 2030 年,全球汽車數據盈利收入,可能高達 7500 億美元。但就目前來看,車聯網數據應用市場,還遠沒達到預期。

當前,車輛保險、車輛維修及保養等領域,仍存巨大市場空間,區塊鏈企業可以透過更加完善的數據,以及智慧合約,使其提供的服務更加便利。

據悉,CarBlock已與美國汽車 O2O 維修服務商,YourMechanic 建立合作,共同為用戶提供強大的汽車數據服務和社區支持,提高用戶數據的價值。對岸中國企業駕圖車聯網,也透過激勵機制產生積分,讓用戶在共享數據、獲得服務的過程中,將積分兌換成自己心儀的禮品。

当区块链遇上车联网:出行可以更“聪明”
  
落地應用仍有諸多挑戰
今年5月,全球最大的四家汽車製造商(寶馬、福特、通用汽車和雷諾),已聯合一些技術供應商,和新創公司成立了汽車區塊鏈聯盟(MOBI),韓國國土交通運輸部下設部門,也和區塊鏈領域的CUBE自動駕駛汽車團隊,簽訂了四年的研究合同。應該說,區塊鏈為車聯網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思路,但仍有諸多問題需要未來進一步解決。(台灣政府有沒這樣做?)

就產業層面而言,車聯網和區塊鏈的融合中,數據主要源自汽車後市場,數據何時能夠實現出廠上鏈,仍然是個未知數。就技術層面而言,軟硬體不匹配的問題,仍有諸多課題需要攻克。

比如elastos操作系統作為虛擬機操作系統,必須運行在高端晶片才能運行,目前市場上的車聯網設備,大部分使用單片機晶片(比如車聯網的OBD設備),限制了elastos操作系統的運行。

就政策法規層面而言,一些區塊鏈項目,仍然存在發幣募資的行為,這在對岸中國現行法律框架內是難以為繼的。雖然能夠在國際謀求發展,但若想進入中國市場,如何正確利用區塊鏈技術的激勵機制,合理使用Token,仍是區塊鏈創業者,必須解決的問題。

.工業物聯網除了用於改善生產流程 也別忘了品質控管

What is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IIoT) - 
A Galco TV Tech Tip


來源:物聯網在線

工業4.0會大幅影響製造業,而大多數的IIoT投資,也聚焦於生產流程改善,較少著墨於產品品質的改善。

但是在大數據分析的浪潮下,企業不應該忽視產品品質,對企業獲利的影響。

工业物联网除了用于改善生产流程 也别忘了质量控管
  
製造業持續數據管理系統,來評估和測試生產,工業物聯網(IIoT),可以使用M2M(machine to machine),來追蹤和管理工廠環境,這樣的分析能力,意味著更高程度的數據智慧。

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報導,工業4.0會大幅影響製造業,而大多數的IIoT投資,也聚焦於生產流程改善,較少著墨於產品質量的改善。但是在大數據分析的浪潮下,企業不應該忽視產品品質,對企業獲利的影響。

無論什麼產業,產品品質都可能衝擊獲利表現,與公司的聲譽。瑕疵品造成的報廢材料成本與產品召回,都可能影響獲利。在半導體與電子產業,製造過程的每個環節,都可能影響產品品質。

企業內的數據量正快速增加,如果能夠正確的存取和分析,可以為產品品質控制產生正面影響。其中一個例子,就是用某種裝置的測試流程(包括測試者、測試計劃資訊、個別測試結果等)與另一款類似裝置做配對,並進行關聯分析。每項裝置在生產過程中,都會有不同的歷程,而一般的流程分析,並不會去分析這些資訊。

流程分析可以分別針對各個環節進行優化,而不是針對終端裝置的整體功能品質進行優化。不過,使用整個企業的數據,加上大數據分析,可以強化產品分析,來追蹤個別裝置的多個面向,以提升產品品質,從來源一直到終端使用者進行優化。

有效的分析,必須要能廣泛、即時地蒐集各種相關數據。也就是說,必須要能集結、整合各個不同廠區、各個供應鏈夥伴的複雜資訊。許多半導體業者和電子公司,已經成功地採用產品分析,從中找出有用數據,進行即時的產品品質控制,並提升獲利。

關鍵在於,必須要能適當地蒐集數據,並產生行動方案。

例如某款晶片與另一款晶片結合時,可能表現得非常優秀,但與另一款晶片結合卻很糟糕;某種晶片可能適合某個客戶系統,卻不適合另一個客戶系統。如果有了這些數據,就可以進行智慧配對來提升系統表現。
隨著某款裝置,從晶片廠商轉移到系統廠,然後一路到製造商與OEM業者,整個過程中的數據複雜度,也跟著大幅增加。有了產品分析技術,這些資訊可以很快地回溯,找出問題所在。隨著IIoT進步,產品分析資訊應該要與流程分析結合,以達到更進一步的工業自動化。



.搭建3D視覺技術生態圈刻不容緩

SoftKinetic 3D Vision Technology


來源: 镁客网

2017年的9月蘋果憑借搭載3D攝影機的iPhone X,拉開了3D視覺技術,在手機領域應用的大幕,爾後,安卓手機陣營的跟進,徹底激活了3D視覺市場。這個由蘋果引領起來的風潮,讓不少公司看到了機會。

先聲奪人拿下小米訂單,向企業智慧化轉型進軍
「本身我們就比較看好3D技術這個賽道,蘋果在這個領域的一系列收購,以及專利申請,為我們較清晰的呈現了3D結構光技術,在消費電子領域的發展脈絡。以色列的Mantis Vision在3D,及電腦視覺領域深耕了13年,具有獨立的知識產權,圍繞3D結構光,在軟硬體及光學領域,都有非常深厚的技術累積,而很多企業在這個領域進入的相對較晚,時間最久的也僅有4-5年。基於這些原因,我們決定把Mantis Vision全球領先的技術引入了中國成立中國公司。」Mantis Vision 大中華區CEO陳凌說道。

螳螂慧视陈凌:搭建3D视觉技术生态圈刻不容缓
圖 | 螳螂慧視CEO陈凌

2018年中國聯美集團認准了3D技術這一前沿領域,在投資MantisVision以色列的同時,還與以色列方面一起注資在華成立了合資子公司——螳螂慧視科技有限公司。由陳凌出任CEO一職,負責Mantis Vision在大中華區的所有業務營運。

2018年5月31日,小米年度旗艦發佈會在深圳舉行,會上小米發佈了包括小米8、小米手環3在內多款新品。其中作為小米八週年紀念版的旗艦機小米8透明探索版,搭載的就是由Mantis Vision提供的3D結構光解決方案。


螳螂慧视陈凌:搭建3D视觉技术生态圈刻不容缓


先聲奪人地拿下小米的訂單後,MantisVision也在進軍更多的領域。據陳凌介紹,目前公司的幾個主要發力的方向:一方面為手機,以及其他智慧終端提供成熟的3D結構光方案;另一方面,結合團隊在企業數位化和智慧化上的豐富經驗, 借助電腦視覺、3D結構光和人工智慧等技術助,力中國的企業做智慧化轉型;同時,在數位娛樂方面,借助3D內容捕捉技術、3D動態影棚技術、即時紋理貼圖等技術等,打造可即時直播的VR/AR/MR娛樂內容平台。

「在中國,你會發現各行各業,都在探索如何借助人工智慧,進行企業智慧化升級及轉型,但是由於每個行業本身的數位化基礎不同, 對智慧化的理解和需求都是不同的,目前還沒有哪個行業,出現所謂行業智慧化升級的最佳實踐,客戶的投資回報率,可能是最有效的檢驗指標。 這一方面顯示,這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另一方面也需要實踐者,不僅具備高科技能力也要瞭解企業,而這恰恰就是螳螂慧視,以及其行業合作夥伴的優勢。」陳凌表示。

搭建生態圈刻不容緩
根據參考觀研天下發佈的《2019年中國3D成像行業分析報告-市場運營態勢與發展前景研究》研究報告及預測,2016年-2022年3D成像將在消費電子領域,以接近160%年均複合增速迎來爆發,率先在消費電子應用大規模落地,隨後逐步輻射到各個行業當中。

雖然中國企業,在3D硬體設備跟進的速度非常快,但目前來看這樣的發展速度,並沒有讓人明顯體驗到,技術的實質價值。陳凌表示,蘋果採用3D結構光技術,引發其它手機廠商的積極嘗試,雖然帶動了3D結構光整個供應鏈的發展,但未能有效建構一個基於3D視覺技術的生態圈,來將這一科技成果轉化為真正的應用,因此生態圈的搭建已刻不容緩。

我們相信蘋果公司在3D結構光方面,會有更長期的規劃,而應用軟體,必然是未來厚積薄發的重點。蘋果在3D結構光方面不,會只停留在人臉辨識上,為了促進其它創新應用的迸發,它會有一個長遠而系統的推廣策略。

人臉辨識只是手機3D應用的第一步,下一步則將探索諸如透過AI深度學習對3D物體的自動辨識、手機端捕獲高精3D內容及傳輸、基於3D技術的即時通訊應用等等,這些創新應用都需要成像效果,更佳的3D結構光技術。

另外逼真的AR內容,絕對不是2D照片或者全景照片,借助手機上的3D結構光技術,普通消費者也可以輕鬆的創建栩栩如生的靜態,或者動態的AR內容。

毫無疑問3D結構光技術的潛力巨大,需要有創造性、充滿想象力、前赴後繼的開發者去挖掘這座金礦。由於蘋果擁有強大且相對封閉的生態圈,所以它能夠較為自主便捷地,推動匹配自身硬體設備的應用開發。安卓陣營廠商雖然跟進速度很快,但是生態圈的搭建或許更具挑戰一些。」

部分在從事3D視覺領域的企業,大多都是軟體背景深厚,而在硬體創新方面有所不足,如今也有不少團隊,在嘗試做軟硬體的結合,但始終難以平衡技術,與應用場景需求的匹配性。

相比於同類競品,陳凌認為Mantis Vision中國團隊的優勢有幾個方面:首先,陳凌和團隊成員在企業資訊化轉型上,所具備的豐富經驗,使之更懂得如何幫助企業借助3D技術,實現企業智慧化、資訊化;

其次,Mantis Vision以色列團隊,能夠為他們提供全球領先的光學設計,和3D鏡頭等方面的基礎性研發;再加上公司原本在人工智慧方面人才及知識的累積。透過這三個維度,可以有能力真正助力企業實現智慧化轉型。

3D視覺不會一夜普及,今年能看到成果
目前,Mantis Vision基於3D結構光,還做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甚至看似科幻的APP,這些產品的商業化價值,對於螳螂慧視並非是首要的,他們希望讓第三方開發者,看到借助3D結構光,可以開發下一代應用,以此來激發生態圈的活力。

對於整個行業來說,這只是3D視覺技術通向普及的一個起點。陳凌認為,3D視覺的普及並非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地去實現,無論是偏消費端的手機應用,還是專業級的行業應用。從底層平台的構建完善、到第三方應用的開發設計及落地,再到整個生態圈的建立與完善,需要從一個客戶影響另外一個客戶,從一個行業走向另一個行業,更需要行業中標竿性的企業,去引領整個行業往這一轉型方向靠攏。

從這方面來說,其滲透速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從一個中長期的技術發展來看, 3D結構光技術的應用普及又是必然的。

「我們目前已經取得了不錯的進展,譬如,和百度的策略合作、與創新奇智及房盒子,在定制傢具行業建立策略聯盟、與通訊營運商建立5G技術合作關係等,Mantis Vision中國並非只爭朝夕,而是在逐步佈局,以形成可長期發展,及維運的生態體系。總而言之,雖然這條路漫長而艱辛,需要引導客戶,需要做樣本工程,但是我們願意在這方面穩扎穩打地去做。今年年底,你們將能夠看到一些行業在3D數位化轉型方面做出的改變。」陳凌,或者說MantisVision中國團隊,對他們正在做的事充滿信心。

「用3D改變世界」,這當然不是一家企業能夠做到的,但或許是未來由一個龐大的3D技術生態圈,來達成的必然結果。是否如此?我們拭目以待。



.亞馬遜測試送貨機器人 Scout

Amazon announces self-driving delivery device 
called 'Scout'

源:AI锐见


據外媒報導,亞馬遜正在華盛頓州斯諾霍米什縣,測試一款名為Scout的送貨機器人。

Scout有六個輪子,由電池驅動,以步行的速度前進。目前,在華盛頓斯諾霍米什縣的一個社區,只有六種設備正在試用,它們將在週一至週五的「白天」遞送包裹。

據亞馬遜稱,這些機器人將首先由人類監督員陪同巡邏。這是為了確保該設備能夠「安全、高效地在寵物、行人和路上的任何東西周圍導航」。

亞馬遜遠不是第一家,嘗試人行道機器人的公司。像Starship和Marble這樣的新創公司,幾年來一直在測試這個概念。但作為網路最大的零售商,亞馬遜有可能迅速將人行道交付機器人,作為主流現象。


類似的試驗正在世界各地的城市,和更封閉的地方進行,比如大學校園和辦公大樓。廉價的感測器和先進的機器學習技術,使得這種機器人的導航相對容易操作。與自動駕駛汽車不同,當該設備出錯時,風險相對較小。

亞馬遜 2016年的一份專利申請描述了一種模型,在這種模型中,人行道上的小型機器人將包裹,從一輛送貨卡車運送到客戶地址。Starship公司也嘗試了類似的方法,用一輛全尺寸的貨車作為「母艦」,攜帶多達八架無人駕駛的人行道車隊,以及一卡車的包裹前往一個社區。然後,一名工作人員將包裹,從卡車上轉移到人行道上的無人駕駛飛機上,無人駕駛飛機隨後將包裹,送到各個客戶的地址。

當然,要讓這個模型發揮作用,需要重新考慮打包交付的方式。現在,亞馬遜雇傭員工把包裹放在顧客的前廊,在顧客回家領取之前,這些包裹無人看管。

但亞馬遜的人行道無人機,似乎並不是專門用來投遞包裹的。相反,在公告中附帶的一段影片顯示,亞馬遜的一個機器人,停在一位顧客的家門口,這位顧客走出來迎接無人機。


因此,亞馬遜可能會把一輛卡車開到一個社區,裡面裝滿了為該社區顧客準備的包裹。一旦卡車到達,它可能會通知客戶,它就在附近,這樣客戶就可以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內,獲得一個準確的送貨窗口。如果那天沒有顧客,卡車可以保留包裹,第二天再試一次。

這似乎是一個更複雜的模型,但它可以減少包裹盜竊,如果它能讓送貨員每天遞送更多的包裹,結果可能會更有效率。這也可能伴隨著購物行為的轉變。顧客們可能已經習慣了,早上在工作場所下訂單,然後等著晚上從人行道上的機器人那裡取貨。


很明顯,這只是在推測。亞馬遜的聲明沒有提供,關於其人行道機器人將如何裝載的詳細資訊,也沒有說明該公司,將如何確保當機器人到達時,顧客可以取包裹。

聲明稱,客戶將「像往常一樣下單,他們的亞馬遜包裹將由我們信任的合作夥伴或Amazon Scout送貨。」但沒有詳細說明這些選擇將如何與送貨機器人合作。



.農業物聯網所需的資訊系統

Internet of Farming: Arduino-based, backyard aquaponics


农博网
(1)農業智慧監測與培育系統
負責監測溫度、濕度、光強等農情資訊採集,在農作物上方安放光照強度感測器,即時監測環境光照強度,能即時掌握農作物生長環境的光照強度;環境溫度的高低,直接影響農作物生長速度與發育情況,空氣濕度也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在農作物周圍安放空氣溫濕度感測器。

透過自適應切換功能接入傳輸網路,將數據傳送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將接收到的數據,經處理後存入數據庫,根據採集到的資訊進行匯總分析,結合專家決策系統發出反饋控制指令,即時、準確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指導農業生產。

透過網路,生產者和技術研究人員,就可以隨時隨地監測所採集到的農情資訊,對作物生長情況進行即時跟蹤。

負責農作物生產的技術人員,將根據其作物的生長實況和實際需求,制訂合理的培育策略(比如增加溫度、增加濕度、澆灌),透過將整合有嵌入式TCP/IP協議的培育設備,連接到網路,透過遠端執行所制訂的策略,遠端節點收到資訊後會做出響應,例如調節光照強度、灌溉時間、除草劑濃度等等。


  

(2)農產品運輸管理與控制系統
透過在運輸車輛上的無線終端設備,無線遠端發送回該車輛當前的經緯度、車速、海拔高度、衛星授時時間到遠端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再將遠端傳回的GPS數據,與電子地圖建立函數對應關係,將運輸車輛擬化為地圖上的一個運動點,就可以對該點的行車路線、行車車速、行車狀況進行透明無誤地監控,從而實現智慧控制和管理。

透過裝載農作物產品箱體中的感測器,可以監測到農產品在運輸中的溫濕度等資訊。控制中心有GSM(全球行動通信系統)、GPRS(行動通信技術)組成的即時語音通信平台,可以透過中心電腦控制軟體,與工作中的運輸車輛取得聯繫,對於排除緊急事件和實際難題,具有非常明顯的意義。

(3)農產品銷售和分配管理系統

  
在箱體上整合了4種技術用來辨識和驗收貨物:125 kHz頻段下和13.56 MHz頻段下的RFID(自動辨識技術)射頻辨識、一維條碼辨識、二維碼。農產品品質追溯物聯網,由讀寫感測器和電子標籤、讀寫器和查詢的網路接入,與控制數據中心組成。

透過電子標籤記錄農產品在培育、運輸和銷售環節的所有資訊,並透過網路系統,傳輸到數據中心保存。用戶可以在農產品溯源系統平台,或者超市商品溯源機上,透過查詢農產品的編號,獲取該農產品的所有的銷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