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ompany called Nuro built a completely different type of car without driver
ifanr
老婆:老公,你快看過來的這是個啥?老公:Nuro.AI(發音:牛肉哎)。老婆:我知道是咱買的牛肉啊,我問你這個車是什麼。老公:這是 Nuro.AI 的無人駕駛配送車,以後的快遞就靠它了。
雖然全世界都在為:誰會是第一款正式商用的 L4 級別無人駕駛車,而打的頭破血流,但請記住今天,很可能就是人類 L4 級別無人車商用的起點。
各種路況難不倒它
與其他汽車公司,喜歡給自己的產品加上各種限制詞不同,Nuro 的這台車直接就宣佈,自己是完全符合車規、可以在普通機動車道路上行駛的,它當然是無人駕駛的,因為它上面連一個給人類設計的空間都沒有。
在公開道路上營運,就意味著這台車必須能夠自如應對,一切人類司機可能面對的交通規則,從 Nuro 公開的路測影片中,我們可以一探究竟:
Nuro 可以辨識美國最常見的 Stop Sign ,並自動讓行其他車輛;
可以準確辨識前方的交通指示燈,是紅燈還是綠燈:
可以認出來正在過馬路的行人:
在左轉時,還會趁行人過去之後再加速:
掉個頭應該不算什麼難題;
看到自行車也會主動保持距離(這要是在台灣,是不是就別走了……)。
這麼聰明的一台車,目的則是完成最後一英里(在台灣肯定是最開始一公里)的物流配送。
Nuro 在車輛兩側各設置了前後兩個貨倉,每輛車能承載的重量超過 100 公斤,透過與電商、超市或者本地服務公司合作,Nuro 可以輕鬆地在任何時段,完成本來需要人工配送才能完成的任務。
從無到有僅用了 17 個月
支撐這輛小車的環境感知硬體,只有位於車頂上的一個雷射雷達,和位於車輛周邊的 8 個攝影機,而更讓人驚嘆的數據,或許是這台車從開始研發,到最終推出成品,只用了 17 個月。
不過當你知道了 Nuro 的創始團隊背景之後,或許就能理解,這種速度背後的原因了。
Nuro 的兩位創始人,分別是朱佳俊和 Dave Ferguson ,前者在創業之前,是谷歌自動駕駛團隊的首席工程師之一,是谷歌無人車在環境感知方面的絕對專家。
Dave Ferguson 也來自谷歌無人車團隊,在現在凡無人駕駛公司,必談的機器學習和視覺感知方面最為在行,要是往前回溯就更牛了,人家連 NASA 火星探測器的開發工作都參與過。
Nuro 的野心從名字中也能體現出來,Nuro 是 New Robotics 的近似音縮寫,他們的想法,可不僅僅是一台車就能承載的,或許在他們看來,之後的全部交通工具,會在 AI 的作用下具備思考和感知能力,說是機器人也就不為過了。
至於其當下團隊的來源,大家可以去 Google 一下,你應該會得到一份矽谷知名科技企業列表 + 中美知名大學列表的總和。
無人配送:中美無人駕駛的機會與分歧
就在大洋這邊的亞洲企業,還在為 L4 無人駕駛,究竟應該率先在何種場景下,落地正常道路而費心時,美國的初創企業已經紛紛決定押寶無人配送車。
無獨有偶,也在今天,另一家名為 Udelv 的公司,也尅是在加州聖馬特奧縣,展示了旗下自動駕駛運輸卡車的首次公共道路測試。
Udelv 的車與 Nuro 的產品,在尺寸和功能上,幾乎遵循了完全一致的邏輯,單論數據的話,這台車只有可憐的不到 10 馬力,一次充電也只能跑不到 30 公里,但帶來的好處是,成本的飛速下降。
透過與美國當地食品雜貨店 Draeger's Market 的共同測試,Udelv 的數據顯示,用這台小卡車可以比有人車輛,接受一半以上的成本,這台車上共有 18 個貨箱,透過手機 APP 就可以打開,並且只能打開屬於自己的那一個。
這種需求,與美國的實際情況是完全吻合的。從住宿情況看,美國人基本都有自己的獨立地址,較為稀疏的住宿方式,其實是增大了配送的勞動成本,但精確的基於郵政編碼的地址,查找方式更便於車輛,找到所要前往的目的地。
同時,美國的人力成本遠高於我國,而嚴苛的工作條件需求,也讓美國人對於亞洲國家常見的加班等習慣,完全不能接受,而這些對於無人駕駛車輛來說,是完全無需考慮的。
但這些對於亞洲國家的環境,就不是那麼貼近了,亞洲國家基於建築的居住環境,和超高的人口密度,使得配送不僅僅是完成路上運輸那麼簡單,而當下隨處可見的快遞配送大軍,也讓人力成本相較美國,顯得過於低廉。
但歷史的進展總比我們想想的快,也許下個春節,你就在哪個拐角遇到了這些奇形怪狀的小傢伙。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