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眼球追蹤:VR 頭顯的「下一個重大突破」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The Eye Tribe Tracker - The world's first affordable eye tracker



來源: 智東西 Lina
眼球追蹤技術自醫療研發而始,經過數十年漫長的技術累積以後,已經開始逐漸升溫,進入商業化應用階段,被陸續用在了電腦、手機、VR頭顯、甚至汽車等不同設備上;作為一項和視覺圖像息息相關的產業,眼動追蹤將成為,影響VR行業發展的又一關鍵技術。


筆者近日對國際領先的,眼動技術上市公司瑞典Tobii集團,及中國領先的眼動技術公司七鑫易維進行了獨家專訪。

2016年10月與12月,Google與Oculus分別收購了,眼球追蹤技術公司Eyefluence與The Eye Tribe——兩家公司分別位於矽谷與丹麥,Eyefluence曾獲兩輪共2160萬美元的融資,而The Eye Tribe則曾獲300萬美元融資,與230萬美元政府資金。

在2017 CES上,老牌眼球追蹤廠商德國SMI、瑞典Tobii集團,以及中國公司七鑫易維、日本初創FOVE,分別推出了具備眼球追蹤技術的VR套件,或VR頭顯,高通、英偉達、Lumus、StarVR等的頭顯中,都整合了此項技術,三星、微軟等各大巨頭,也陸續被報導,已經申請的VR/AR眼球追蹤技術相關專利……眼動追蹤技術此刻正悄然扎根VR行業裡。

雖然現在的技術發展水準,離直接使用眼球控制還有些遠,但由眼球追蹤,衍生的注視點渲染技術,對目前的高配VR/AR的小型化、平民化有著極其重要意義——簡單來說,它能夠優化圖像渲染,降低CPU計算負載30%-70%,使得普通電腦能夠得到超高配置電腦,才能渲染出的VR圖像效果,對VR/AR硬體平民化、平價化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眼球追蹤與注視點渲染
眼球追蹤技術從醫療研發而始,本意是幫助那些,不能用手進行鍵盤操作的病人,用眼睛來操作電腦。老牌眼球追蹤廠商德國SMI,與瑞典Tobii集團就是醫療研發起家,而中國眼球追蹤企業七鑫易維的漸凍人眼控輸入系統,也是其業務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市面上的眼動追蹤公司不少,但是目前相關技術原理相差不大。常見原理有:1、主動投射紅外線等光束,到虹膜來提取特徵;2、根據眼球和眼球周邊的特徵變化,進行跟蹤;3、根據虹膜角度變化,進行跟蹤;這三大類。

全球VR眼控企业地图 “下一个风口”不是白叫的

上圖即為方法1的簡單原理示意,光源照在人的眼睛上,通過瞳孔和角膜反射的光斑,被攝影機捕捉到,辨識瞳孔和角膜,並記錄下眼睛移動軌跡,得到眼動數據。依靠圖形處理和追蹤算法,來計算出視線矢量, 從而得出使用者正在看的東西,以及觀看時間。

這項技術允許用戶使用眼球控制輸入,但是由於人眼視覺軌跡較為跳躍,目光分散,所以在精準度方面,還是不如鍵盤滑鼠輸入。不過由眼球追蹤衍生出的注視點渲染技術(Foveated Rendering,又稱視網膜中心渲染技術)對VR來說意義重大。

全球VR眼控企业地图 “下一个风口”不是白叫的

人眼觀看世界時,是選擇性聚焦的,即眼神聚焦中心是清晰的,其他地方則逐漸模糊。

而現有的VR技術,則是全局清晰渲染的,電腦會把所有的場景都清晰地渲染出來,讓用戶去觀看,過程中很大一部分,清晰的像素都被浪費掉了。這樣的全局渲染給電腦運算,帶來很大的壓力,用戶需要配備極高性能的顯卡,才能得到畫面優秀的VR系統。

注視點渲染技術,能讓系統只清晰渲染眼神聚焦中心的圖像,注視點近周的圖像進行逐層模糊,降低了顯卡與CPU的負載,節省了運算資源,使得中低等配置的電腦或一體機,能夠得到高配硬體,才能渲染出的圖像效果。

在筆者的採訪過程中,瑞典Tobii和中國七鑫易維,分別給出的優化數據是「降低CPU負載30%-70%」,以及「節省50%-80%像素,CPU運算速度提升5-7倍」。

此外,這項技術還能應用在數據採集方面——如心理學中的測謊、市場行銷中的產品設計、廣告效果反饋等——以熱力圖形式反饋用戶目光關注重心,優化重點區域。

前文提到的七鑫易維已和中國某家裝公司,合作開發了VR看房項目,可記錄用戶視覺關注重點區域;而MIT出身的德國初創團隊Pupil Labs,也曾推出過基於其眼球追蹤硬體的,視覺熱力圖監測系統。

全球VR眼控企业地图 “下一个风口”不是白叫的
(七鑫易維與中國某家裝公司合作開發的VR看房數據收集項目)

全球VR眼控企业地图 “下一个风口”不是白叫的
(Pupil Labs的視覺熱力圖監測系统)

行業格局:國際上的玩家
正如前文所說,眼球追蹤技術從醫療研發而始,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已經被應用在了醫療、手機、電腦、平板、甚至汽車等不同設備上。

視覺類技術,對於VR行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斷升溫的眼動追蹤,將成為影響VR行業發展的又一關鍵技術,因此本文將集中關注為VR領域,提供眼球追蹤技術的企業。

眼球追蹤技術與其他VR科技公司不同,一方面,公司數量相對較少,而且遍布世界各地,並不集中在矽谷園區;另一方面,眼球追蹤配件普遍售價高昂,比如七鑫易維推出的HTC Vive眼球追蹤模組aGlass,其京東眾籌價就為RMB 3000元。以下是世界範圍內7家國際上的廠商:

1、SMI——老牌德國眼球追蹤企業



德國企業SMI全名Senso Motoric Instruments,其歷史要追溯到1991年,SMI從柏林自由大學學術醫療研究院剝離出來,獨自成立眼球追蹤技術公司,迄今已經有超過25年的發展歷史了,與高通、英偉達、Lumus等都有合作,並與晶片巨頭英偉達,一起推出了可達250Hz的幀率的準確、低時延眼球追蹤VR顯示幕。

目前SMI旗下產品,包括針對企業與研發機構的眼球追蹤設備/應用、醫療醫療眼控輔助設備、手機、電腦、VR設備等的眼控技術支持、並且已經推出了Oculus套件、HTC Vive套件等。

在2017 CES上,SMI還推出了名為Social Eye的VR應用,通過追蹤VR頭顯佩戴者眼球動作,使得虛擬角色可以凝視,使眼色,眨眼睛來表達感受。

2、Tobii——瑞典上市集團



Tobii集團於2011年8月成立,經過了15年的發展後,目前有700名員工,其中1/3在研發部門工作;總部設於瑞典,在美國、中國、日本、德國、英國、挪威等地都設有分部。

2015年4月在斯德哥爾摩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板塊上市,上市前融資金額約為7千萬美元,目前市值約為7.5億美元(67億克朗),與華為、戴爾、宏碁等都有合作,並與Starbreeze公司一起推出了5K畫質和210度FOV的StarVR頭顯。

Tobii集團旗下有三個主要業務部門:Tobii Dynavox、Tobii Pro、和Tobii Tech;分別研發生產醫療眼控輔助設備(主要業務)、針對企業與研究機構的精密眼動儀、以及為針對消費者的電子產品(電腦、手機、VR頭顯、PC遊戲等)提供眼球追蹤技術。

Tobii集團於2016年12月底,完成了一筆5千萬美元的融資,專門用於投資VR和智慧手機方面的眼球追蹤技術。

全球VR眼控企业地图 “下一个风口”不是白叫的
圖上為2017 CES上的獲獎眼球追蹤設備Tobii Dynavox PCEye Mini with IS4)

3、Eyefluence——2016年底被Google收購


Eyefluence為矽谷公司,成立於2013年,聯合創始人為Jim Marggraff和David Stieher,其中Jim Marggraff畢業於MIT。其A輪融資為760萬美元,英特爾是唯一的投資者;2015年11月完成了1400萬美元的B輪融資,由摩托羅拉風投領投,兩輪融資共計2160萬美元。

Eyefluence的眼球追蹤系統iUi,可透過追蹤用戶眼部運動,來實現系統操作,例如瀏覽照片、移動光標、操控物體等。本次收購後,Google將獲得Eyefluence的18項專利,其中就包括眼球追蹤,UI 交互,以及生物辨識安全掃描等。

4、The Eye Tribe——2016年年底被Oculus收購
丹麥公司The Eye Tribe成立於2011年,創始人是哥本哈根資訊技術大學的4名前博士生,已經完成了300萬美元的融資,並獲得丹麥政府的230萬美元,高新科技研發經費。

目前The Eye Tribe的團隊有16人,專注於開發適配不同平台的眼球追蹤軟體及應用,其中就包括了注視點渲染技術,以及一款Tracker Pro眼球追蹤裝置開發者工具包,夠為智慧手機和虛擬現實頭盔,嵌入基於眼球注視的介面。

5、FOVE——內置眼球追蹤的VR頭顯
日本初創企業FOVE,專注於研發帶眼球追蹤功能的VR頭顯,於2014年6月加入了微軟加速器。2015年年中,FOVE在Kickstarter上眾籌到了48萬美金,幾乎是其目標的兩倍;而在2016年,這家公司拿到了1100萬美金A輪融資,由日本遊戲公司Colopl旗下的VR基金領投。

在2017 CES上,FOVE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小島由香宣佈,公司首款內置眼球追蹤,及注視點渲染技術的VR頭顯FOVE 0,將於2017年1月向消費者發售,售價599美元。

FOVE 0具備120fps的紅外線眼動追蹤系統,支持單個四倍高畫質OLED顯示幕,解析度達2560×1440(單眼為1280×1440),刷新率為70Hz,視場為100FOV。

全球VR眼控企业地图 “下一个风口”不是白叫的

6、Pupil Labs——來自MIT的德國初創團隊
Pupil Labs為德國初創團隊,成立於2013年,目前團隊有9個人,兩個創始人Will Patera和Moritz Kassner(CEO)都來自MIT。

其產品包括移動眼部追蹤頭戴設備(非VR頭顯)Pupil Pro、HTC Vive眼部追蹤套件、Oculus套件、120Hz眼球相機等, 以及配套的軟體及應用(如上文提到的,2014年具備視覺熱力圖監測功能的Pupil播放器系統)。

7、SyncThink——或許會朝VR發展的醫療眼球追蹤公司
SyncThink是一家,專注於神經科技技術的美國公司,由史丹佛腦震盪和大腦性能研究中心(Stanford Concussion and Brain Performance Center)主任賈姆什德·加扎爾博士創建。

在2016年年初,公司推出了首部移動醫療設備EYE-SYNC,透過追蹤眼動數據的異常,來檢測運動員在比賽期間,或結束後是否發生腦震盪。

該公司在2016年年底,獲得了美國專利,和商標授權局授予的另一項專利——在VR頭戴設備添加眼動追蹤功能,未來的VR眼球追蹤廠商,或許將會又多一玩家。

8、其他
此外,曾與SMI合作的晶片巨頭英偉達,也推出了類似注視點渲染技術的MRS(Multi-Resolution Shading)多解析度渲染技術,焦點區域會以完整的高解析度進行渲染,邊緣則以更低解析度進行渲染。

但是英偉達的MRS技術,是以螢幕中心為聚焦點,也就是說認為頭是轉動的而眼睛是不轉動的,當眼睛轉動的時候,會出現清晰度偏差。

全球VR眼控企业地图 “下一个风口”不是白叫的

而三星、微軟、蘋果等也陸續被報導,已經申請的VR/AR眼球追蹤技術相關專利,早在2013年,以眼動遊戲出身的以色列創業公司Umoove,就曾為三星Galaxy S4,提供眼球追蹤技術支持。

類似SMI、Tobii前身的眼動儀公司也不少:如美國應用科學實驗室(ASL)、加拿大SR Research公司、法國的Metrovision公司、美國Fourward光學技術公司、荷蘭SKALAR公司等。這些公司手握核心技術、具備數據累積,但是否會涉足VR/AR領域,我們還不知曉。

行業格局:中國玩家
中國研究眼動追蹤技術的廠商相對較少,涉及VR/AR的只有一家:
1、七鑫易維——中國VR眼控獨苗
七鑫易維於2009年3月成立,創始人兼CEO為黃通兵。早年聚焦研發的醫療類「全能眼」等視控看護系統,適用於漸凍人、行動存在障礙的病患等小眾群體,曾在2013年獲得了中國醫師協會在人民大會堂的頒獎。

公司後期逐漸將業務,延伸到VR眼球追蹤配件領域,曾於2014年12月獲高通創投Pre-A/A輪融資(2014年高通紅杉行動網路創業大賽中第2名),2016年獲得高通創投、中興創投等的B輪融資,2017年將會有新的融資動向。

七鑫易維在2016年陸續推出過Oculus、HTC Vive眼球追蹤配件,其中為HTC Vive的VR眼控模組配件aGlass,於2016年11月2日於京東眾籌正式上線,眾籌價3000元人民幣。

目前公司有三個主要產品方向:全能眼溝通輔具、VR眼球追蹤模組、眼動儀。

其中VR眼球追蹤模組aGlass的主攻的方向,分別為注視點渲染、數據收集、以及眼控交互功能。aGlass的追蹤範圍達到了垂直30°、水平50°,可以覆蓋FOV大於110°的主流VR設備,高精度達到國際水平<0.5°,追蹤速度為120Hz-380Hz,延遲低於5毫秒。

全球VR眼控企业地图 “下一个风口”不是白叫的

結語:VR頭顯的「下一個重大突破」
作為與「看」息息相關的技術,眼球追蹤自然是VR巨頭們的兵家必爭之地。

不過需要再次強調的是,眼動追蹤暫時還不足以,作為直接輸入設備使用。但它能夠優化圖像渲染,降低CPU計算負載,優化頭顯的佩戴舒適度,因此常有VR頭顯技術的「下一個重大突破」之稱。

目前,橫亙在眼動追蹤面前的最大難題是——普適性。Tobii Tech總裁Oscar Werner先生告訴筆者,想要完成對一個人的眼動追蹤很容易,但讓同一個系統,完成對所有人的眼動追蹤很難;頭部動作、光影、眼球活動範圍、種族等問題,都會造成影響。普適化的過程,需要大量的實驗數據累積,而這也是眼動技術發展較為緩慢的原因。


不過,無論是Google和Oculus對眼控創企的收購、FOVE 0頭顯的正式發售、還是Tobii的成功上市與融資,無一不預示著,這項經過數十年沈澱累積的技術,正不斷升溫,即將步入一個更大的商業舞台。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