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美國《財富》:為什麼在創新領域中國已超美國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文觀天下 文庚淼

美国《财富》:为什么在创新领域中国已超美国

美國《財富》雜誌近期刊文——《為什麼在創新領域,中國已然超越美國》,又名《美國R&D的死亡》,由著名專欄作家Chris Matthews執筆,嚴肅的討論了目前美國在研發創新領域的停滯,尤其是於新興國家之間的差距。

一切來源於杜邦和陶氏化學合併的傳聞。 這兩個加在一起超過331年的老牌美國企業,傳出這樣的“緋聞”著實讓華爾街的銀行家們有些意外。不過在當下80%GDP,來自於服務業的美國經濟形態,傳統的製造業公司,已然不再資本市場上討喜,與其花投入更多的科技研發,不如投資在研究如何更加多快好省的掙錢的邏輯,似乎已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行為標準。

美国《财富》:为什么在创新领域中国已超美国

根據杜克大學商學院的研究,在2009-2013年之間,各國商業投入在R&D Research & Development)研發的比重來看,中國的研發比例儼然超過美國一大截。

美国《财富》:为什么在创新领域中国已超美国

如果將歷史週期再拉的長一點,從1980年到2007年,美國在研發上的成本比重,降低的速度已然讓人驚訝。尤其是參考在科學研究領域的專業文章數量來看,已然從17.7%下降到了6.1%杜克大學的研究教授Ashish Arora表示,從資本市場的回饋來說,越是注重研發的企業的市值,反而不如在研發上投入較小的企業的市值評估。他說,相對於35年之前,現在的企業對於基礎科學的看重減少了,而需求就更少了。

美国《财富》:为什么在创新领域中国已超美国

曾幾何時,不管是杜邦發明的尼龍和塑膠王(聚四氟乙烯),還是陶氏化學研發的保麗龍(聚苯乙烯),材料的研發和革新,促進了產業的變化;不管是貝爾實驗室,或是施樂實驗室,都是產生過諾貝爾獎的研發基地。而如今呢?坐落在新澤西Holmdel的貝爾實驗室,曾經的校區環境已然成為新興商業地產開發的頭寵;而施樂在加州Palo Alto的實驗室,已經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分支機搆,不在著手開放式的研究,而更多的承接應邀的專案。

《財富》的文章基調儼然充滿了對美國經濟佈局的悲觀,被資本市場架空的產業格局,將傳統產業和基礎研發的重要性降至最低;而另一方面新興網路科技引領的技術,或是商業模式的創新,蓬勃發展,讓基於第三產業為主的美國經濟主體越發的泡沫化。

而對於中國,這個大洋彼岸的龐大市場來說,其創新的產業佈局,似然逐漸呈現出類似的問題,但目前來看卻比美國更樂觀。

美国《财富》:为什么在创新领域中国已超美国

麥肯錫在201510月出品《量化中國創新的力量》的報告中指出:目前中國每年的研發投入在2000億美金,在工程和科學領域產生的PhD有大約3萬人,同時專利申請的數量也居世界之首(2013年大約在82萬項)。而對於中國創新產業的預測,麥肯錫表示在2025年新的創新機會,將打來1萬億到2萬億的經濟體量,貢獻將近24%GDP增長。

在中國創新產業的佈局中,既包括以消費者為主導的商業創新,也包括以效率為目標的生態創新,同時也包含了工程和科學領域的創新。不管是商業創新還是生態創新,而在工程領域的創新中,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尚未被完全開掘。
尤其在醫療保健等方面,目前雖然有不少政府的支持,但是還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國外的設備和儀器。在科學領域的創新中,政府大規模的扶持和企業的重視,讓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獨佔鰲頭。

有研究表示,中國在科學領域的創新,本身也具備相當的中國特色。由於市場的龐大和資料收集的廉價,讓中國的科學家在生化領域領先一籌。麥肯錫以百濟神州(Bei Gene)為例,在其研發治療癌細胞藥物的過程中,應用了相對龐大的藥劑測試團隊,和有效的採集更多的病例樣本,而使得該企業在其領域能夠異軍突起。

事實上,中國的基礎創新並不局限於國內。路透社20156月報導了中國在美國投資R&D和申請專利的發展情況。文章指出中國公司在美國直接投資建立研發團隊,雇傭美國人來進行科學實驗,申請專利,為己所用。

其中最大的包括華為,在美國設立研發而產生的專利申請查過100個。除了像華為這樣體量的大型公司,還有不少在生化科技、可替代能源以及高端半導體等領域,也有不少中小型公司通過併購美國企業,投入不少在基礎研發領域。而投入研發的成本佔經濟體量的比例,也將從2010年的1.75%增長到今年的2.2%

美国《财富》:为什么在创新领域中国已超美国

雖然在中國並未見SpaceX那樣的公司,或將創新華麗的展示;雖然在中國還存在著大量的所謂的“C2C” ——Copy to China的商業模式,但是回望傳統產業和基礎領域的步步為營,也難怪美國開始有不少專家呼籲,更多的美國人離開投資人的資本視線和控制,重新燃起對基礎科學的研發熱情。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