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郵電報
2015年7月,美國電信服務營運商Sprint推出了全包無限套餐“All in”,用戶每月支付80美元,即可獲得一部最新款旗艦機,以及無限的語音通話、短信和資料流程量。
目前提供的旗艦機包括iPhone 6、三星Galaxy S6、HTC M9等,幾乎覆蓋全部明星機型。有評論稱,如果這樣的資費模式能在運營商普及,這意味著傳統意義上的“流量套餐”、“短信包月”等套餐制資費模式都將逐步退出歷史。事實真是如此嗎?
早在2010年前,美國Verizon和AT&T營運商就推出過無限量套餐,但因為移動用戶數的增加,對網路流量的需求增大,尤其4G推出以後,由於頻譜資源有限,比寬頻上網速度還快的4G網路,對現有網路建設壓力很大。
於是在2011年6月22日,Verizon取消了流量無限制套餐。而AT&T在2010年就已停止向新客戶供應無限流量,雖然該公司曾允許2010前訂購該服務的使用者無限期延長,但是在今年6月的時候,AT&T的無限流量套餐卻被FCC罰款1億美元。
實際上AT&T的無限流量套餐並沒有用戶想像的那麼好,當用戶一個月內使用的流量超過5G時,AT&T就將該服務網速降至512KB/秒,僅相當於其向用戶宣傳的5%,因此受到用戶投訴。
FCC称AT&T沒有充分告知其用戶有可能得到比開始宣傳的網速要低的服務,該套餐一方面聲稱無限流量使用,另一方面又不充分告知用戶其為何、如何、何時限速的相關資訊,故違反了網路透明度規則。
儘管這次FCC開出的罰單並不是因為網路限速而是因為產品宣傳不透明,但由此也能看出,即使是在4G網路建設已達到一定規模,流量經營已經進入流量價值提升期的美國市場,運營商仍然無法支撐不限速的無限流量套餐。在此情況下,Sprint為什麼還要推出流量無限套餐呢?事實上,Sprint一直面臨著移動用戶淨增長壓力較大的難題。
自2010年以來,在競爭對手如Verizon、AT&T的用戶數不斷提升的同時,Sprint的使用者提升幅度最小。2014年Sprint的行動市場佔有率約16%,在美國長年處於第三位置。市佔率排名前3的運營商中,Sprint的離網率遠高於前兩家,導致2013年和2014年用戶淨增長為負,用戶總數出現下滑。在此壓力下,Sprint推出了流量無限套餐。
但是,正像前文所述,當前的網路環境並不能支援不限速的流量無限套餐,而Sprint又是與Clearwire簽署的長期網路共用協定,因此更是從網路自由度和網路成本上都必然要進行網路限速。因此其也規定了使用此套餐的手機通過移動網路看視頻時會限速為600Kbps,避免給網路造成擁堵。
那麼問題來了,600Kbps的上網速度並不能保證使用者體驗,從該套餐80美元的定價來看,高於2014年美國市場行動用戶的ARPU(2014年美國行動用戶ARPU最高的運營商是Verizon,移動使用者ARPU為60美元),其目標使用者應該是較高檔次用戶,但高檔次用戶應該不能忍受600Kbps的視頻速度。
同時,目前美國的主流行動套餐基本都是語音和短信無限,因此對於正常使用的用戶來說,包含較高流量的套餐已經基本等同於無限量套餐。也許Sprint也認識到了問題所在,在推出無限套餐的同時,將其主要定位在以“無限套餐”為噱頭的宣傳作用。
請來了著名球星貝克漢姆拍攝廣告,非常注重宣傳造勢。宣傳亮點集中於兩點:一是目前的有限制的套餐計畫複雜多樣,用戶感覺困惑;二是目前的套餐價格不夠透明,用戶認為理所應當包含的服務其實還需要額外付錢。
從美國市場和運營商案例反觀中國市場,中國移動在2005年7月前後在CMWAP上網模式下也曾推過無限套餐。用戶每月支付20元或10元就可以無限流量上網,推出目的一是為了阻擊當時擁有CDMA高速上網的聯通;二是為了撬動行動上網市場。
要知道,在2005年,沒有WiFi,GPRS上網也可以算是先進的上網技術。結果大量用戶長時間使用行動上網業務,導致行動資料網路不堪重負,中國移動被迫中止無限流量套餐;同時,這一資費的手機號碼已經成為稀缺之物,在淘寶和一些專業的卡市上,CMWAP無限流量套餐已經被炒賣到上萬元。
在4G發展剛起步的現在,如果推無限量套餐,從定價角度看,如果定價較低,用戶勢必選擇更便捷的無線上網,用戶增多後,對資源的佔用就大,對正常通信就會造成影響;如果低於寬頻資費,甚至會影響對寬頻的使用;如果定價較高,由於每月正常用戶流量、短信和語音需求都是一定的,因此現有高檔次的套餐對於用戶來說基本等同於無限量套餐。
從限速角度看,在不限速情況下,由於4G上網速度加快,對激發使用者流量需求有一定幫助,但要重點考慮網路的承載能力,無限制流量套餐一旦放開,營運商的網路將會不堪重負,反而影響用戶體驗,並且有可能被投機分子利用,因此在技術上需要採取措施進行避免;而在網路限速條件下,其實也並不有利於流量提升,那麼流量無限套餐對於運營商來說,還是以宣傳造勢搏吸睛的作用為主。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