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anr 積木
作為科技愛好者們,我們經常聽到人工智慧、Big Data、電腦視覺等東西。據說,這些領域正在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似乎我們很快就要看到,作業系統像電影《Her》一樣智慧,機器人開始擁有自己的思維,天網也指日可待了。不可否認,電腦是越來越進步了,但是,在交互更友好、運算速度更快之外,它的智慧有多大的進步呢?
在接受 IEEE 採訪時候,加州大學教授、機器學習專家 Michael I. Jorden 認為,如今的一些報導包含了許多錯誤資訊,過度渲染了我們在電腦領域取得的進步。
很大程度上,深度學習是神經網路的重新包裝
神經網路的想法可以追溯到 80 年代,甚至是 60 年代。正如以前的風潮,談論深度學習時,人們總要提到技術背後的神經科學,認為深度學習是基於我們對大腦工作原理的理解。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在神經科學方面,對深層原理的理解,需要幾十年甚至是幾百年的時間。目前,我們在神經科學非常底層的部分取得了一些進步,但在更高的認知層面上,我們幾乎一無所知。神經元是如此儲存資訊的,如何運算的,有什麼規則存在,有什麼演算法等等,我們都不瞭解。在現在這個階段,我們還無法通過對大腦的理解,引導一個智力系統的構建。
機器視覺方面沒有革命性的進步
人類能夠辨識複雜的場景,並做出相應的舉動,而機器還遠做不到這一點。在某些方面,深度學習能夠很好地辨識出物品,但是,電腦視覺方面的難題還有很多。從蘋果跌落中,我們對力量和加速度有了更多瞭解。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理解了全部物理學。電腦視覺方面的研究也是一樣。如何理解一個場景中的不同物品,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還有,機器人如何與這個場景進行交互?許多的問題都遠未得到解決。
大資料中推導的結論,很可能是錯誤的
在經典的資料庫中,或許會儲存幾千人的資訊。我們把名字放在行上,然後在列上標出特性,包括年齡、身高、重量、收入等等。隨著列數增加,這些列的組合會呈現指數級的增長。在現代的資料庫中,我們擁有的列太多了。每個人的特性都是數以百萬計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得到的許多推論可能是錯誤的。可以說,從任何一個資料庫中,我們可以隨意找出一些列的組合,然後預測出任何結果。這就像是數以億計的猴子打字,其中一個人會寫出莎士比亞的作品。
奇點不是一個學術問題
奇點理論就像是科幻一樣,很有趣,但是沒有什麼學術上的意義。它是一種哲學,探討的是社會和個人的改變,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學,思考的是科技進步的後果。但是它本身不會催生技術上的想法,也不能告訴我們如何推進技術進步。
圖片來自 ieee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