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網站|撰文者:劉翰謙
近來以科技相關業內人士生產內容為特色的部落格《有物報告》,上個週末首度舉辦實體活動,邀請多位業界人士,以「台灣科技業的轉型之路」為題,剖析未來台灣的科技業,在面對新的科技趨勢時,可以有怎樣的應對之道。
第一位講者林昌明,來自國際產業研究機構TrendForce,一開始的切入角度,也別開生面的從全球經濟開始。他表示,目前智慧手機等產品,雖然是全球成長最快速的消費電子市場,但到2015年時,這個目前重要的經濟成長動能,也將面臨如同現今PC市場的放緩局面,而台灣雖然從PC到後PC時代,靠著傑出的成本控制、供應鏈管理、製程技術等佔有一席之地,隨著中國、南韓擁有相同特質的競爭者崛起,優勢將不再,但如果能利用現有的強項如IC設計、半導體製造,把握上游技術、材料科學的研發,在未來的醫療、車用電子等新戰場,也許就有機會取得應用端的話事權。
林宗立是一位外商高性能電腦系統總工程師,也是《有物報告》的作者群之一。他所分享的「台灣機會」,是另一個近來也很熱門的主題─巨量資料(Big data)。他表示,由於科技的迅速發展,資料界也開始出現類似半導體技術的摩爾定律情形──每年60%的成長速度、每18個月資料量翻2倍,然而,目前台灣在這「巨量資料的供應鏈」中,卻似乎還沒有太多重要位置,這裡不只是指伺服器、硬體周邊這些電子產品的供應鏈,而是軟體、服務的供應鏈,比如軟體套件、科學模組、資料安全、相關智庫、顧問服務,甚至教學資源等,而怎樣的應用、商業化跟差異化,業者也必須重新思考。
周欽華不但是一位專利律師,也是《有物報告》的創始人。他以蘋果、三星間的專利大戰為例,指出雖然蘋果目前在世界各地的法庭中,幾乎取得對三星專利戰的全面勝利,但在現實的商場上,三星節節攀升的市佔率,證明儘管因為蘋果的關係,介面、設計類型的專利逐漸抬頭,但專利的價值確實是降低了,因此台灣科技業未來若是碰上類似的情況,「以拖待變」的確是可以考慮的策略。不過另一方面,他也分享到,當年蘋果也是取得了專利才正式發表iPhone,雖然業界對專利系統的態度有所轉變,但做事情該有的正確準備心態,顯然還是應該自我要求的。
最後一位關於產業趨勢的講者,是前Google、台達電技術主管,近來開發了話題性「蒐證雲」App的和沛科技創辦人翟本喬。以雲端運算的產業轉型為題,他認為台灣過去雖然曾經歷多次的產業轉型,但如紡織到電子、電子到電腦等,都是從工業轉型工業,都有既有的技術可移植,也有明確的模式可依循。然而,雲端「產業」的轉型,全世界都是同步起跑,一切都得自己來,必須創新才能轉型,過去的成功,反而可能成為邁向未來的包袱,而且不只是要打造新的產品,更要尋找新的商業模式,因為雲端產業的產品,可說都是以服務為基礎,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場從工業到服務業的巨大變革。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