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s 5G and why do we need it?
什麼是 5G,我們為什麼需要它?
- 行動數據流量正在迅速上升,主要是由於影像串流。
- 有了多個設備,每個用戶的連接數量就會增加。
- 物聯網將需要必須處理數十億台設備的網路。
- 隨著行動設備數量的增加和數據流量的增加,行動設備和網路都需要提高能效。
- 網路營運商面臨著減少營運支出的壓力,因為用戶已經習慣了統一費率並且不想支付更多費用。
- 行動通信技術可以為行業帶來新的用例(例如超低延遲或高可靠性的情況)和新的應用,也為營運商開闢新的收入來源。
因此,5G 應該提供顯著提高的營運性能(例如提高頻譜效率、更高的數據速率、低延遲),以及卓越的用戶體驗(接近固定網路,但提供完整的移動性和覆蓋範圍)。5G 需要滿足物聯網的大規模佈署,同時仍然提供可接受的能耗、設備成本以及網路佈署和營運成本。它需要支持各種各樣的應用和服務。
根據 ITU-R M.2083,IMT-Advanced(第 4 代)與 IMT-2020(第 5 代)的關鍵能力比較:
誰有興趣使用 5G?
5G 為網路營運商提供了為新的用戶類別提供新服務的潛力。
5G 的主要使用場景有哪些?
ITU-R 在其 ITU-R M.2083 建議書中,為 2020 年及以後的 IMT 定義了以下主要使用場景:
- 增強型行動寬頻(eMBB)以應對熱點場景中,大幅增加的數據速率、高用戶密度和非常高的流量容量以及無縫覆蓋和高移動性場景,同時使用的數據速率仍得到改善
- 用於物聯網的大規模機器類型通信(mMTC),需要為大量連接設備提供低功耗和低數據速率
- 超可靠和低延遲通信 (URLLC),可滿足安全關鍵型和任務關鍵型應用的需求
根據 ITU-R M.2083 需要不同的關鍵能力:
5G 標準是如何制定的?
ITU-R 設立了一個名為 IMT-2020 的項目,以定義 2020 年及以後的下一代行動通信網路,時間計劃如下:
另請參閱 IMT-2020 時間表和 IMT-2020 流程。
在 2015 年 3 月的 TSG #67 上,3GPP 與 SP-150149 制訂了關於如何為第五代行動網路做出貢獻的 3GPP 時間表。
與 2015 年 9 月的 RAN #69 相關,3GPP 在美國鳳凰城舉辦了一個研討會,以向 3GPP 通報 ITU-R IMT-2020 計劃,並分享相關公司關於下一代無線電技術的願景和優先事項/ 是。
主席總結 ( RWS-150073 ) 制定了 3 個後續步驟:
- 準備高頻信道建模工作
- 為下一代無線電技術開發場景和要求的研究
- 一項針對 RAN WG 的研究,用於評估下一代無線電技術的技術解決方案
在 2015 年 9 月 15 日的 RAN #69 上,3GPP 啟動了 Rel-14 研究項目(FS_6GHz_CH_model,RP-160210)“ 6 GHz 以上頻譜的信道模型研究”。這項研究於 2016 年 6 月在 RAN #72 上使用 3GPP TR 38.900 完成。
注 1:LTE-Advanced 迄今為止聚合了高達 100MHz 的頻譜,並且目前在低於 6GHz 的頻段中運行。本研究著眼於 6-100GHz 的頻率範圍和 2GHz 以下的帶寬。
注2:該TR的全部內容後來轉入3GPP TR 38.901 「 0.5 至 100GHz 頻率信道模型研究」,涵蓋整個頻率範圍。
在 2015 年 12 月的 RAN #70 上,3GPP 已經開始了 Rel-14 研究項目(FS_NG_SReq,RP-160811)「下一代接入技術的場景和要求研究」,目的是確定典型的佈署場景(與屬性相關)例如載頻、站點間距離、用戶密度、最大行動速度等),並為它們制定下一代接入技術的具體要求(考慮到 IMT-2020 的要求)。
這項研究於 2016 年 12 月在 RAN #74 上完成,3GPP TR 38.913描述了場景、關鍵性能要求以及架構、遷移、補充服務、操作和測試的要求。
2016 年 3 月,ITU-R 在通函中邀請了 IMT-2020 的候選無線電接口技術。IMT-2020的總目標是透過設置ITU-R M.2083和在被提供的要求ITU-R M.2410如例如:
最低要求:
- 峰值數據速率:下行:20 Gbit/s,上行:10 Gbit/s
- 對於峰值頻譜效率:下行鏈路:30 比特/秒/赫茲,上行鏈路:15 比特/秒/赫茲
- 用戶面延遲(單用戶,小包):eMBB 4 ms,URLLC 1 ms
- 控制平面延遲(空閒 => 活動):10-20 毫秒
其他需求:
- 最大聚合系統帶寬:至少 100 MHz,在更高頻段(6GHz 以上)高達 1GHz
- 移動性:在農村 eMBB 中最高可達 500 公里/小時
在 2016 年 3 月的 RAN #71 上,3GPP 啟動了 Rel-14 研究項目 (FS_NR_newRAT, RP-170379)「新無線電 (NR) 接入技術研究」,目的是確定和開發技術組件以滿足廣泛的用例(包括增強型行動寬頻、大規模 MTC、關鍵 MTC)和 3GPP TR 38.913 中定義的附加要求。這項研究於 3 月 17 日在 RAN #75 上完成,Rel-14 3GPP TR 38.912是新無線電接入技術的功能集合,以及對其可行性和功能的研究。
注意:本研究項目中還包括一些 RAN 工作組 (WG) 特定的 3GPP 內部 TR:38.802 (RAN1)、38.804 (RAN4)、38.801 (RAN3)、38.803 (RAN4)。
在 3 月 17 日的 RAN #75 上,3GPP 啟動了關於「新無線電接入技術」的 Rel-15 工作項目(NR_newRAT,RP-181726)。隨著時間的推移,該 WI 分為 3 個階段,以滿足不同網路營運商的需求:
- 「早期 Rel-15 降級」:關注架構選項 3,也稱為非獨立 NR (NSA NR),可將其視為將 NR 基地台(稱為 gNB)添加到 LTE-Advanced LTE 系統的第一個遷移步驟基地台 (eNB) 和演進分組核心網 (EPC),即在此選項中不涉及 5G 核心網 (5GC);功能凍結:12 月 17 日,ASN.1 凍結在 3 月 18 日
- 「定期 Rel-15 凍結」:專注於獨立 NR架構選項 2,這將是連接到 5G 核心網路 (5GC) 的 NR 基地台 (gNB) 網路,無需任何 LTE 參與;功能凍結:6 月 18 日;ASN.1 於 9 月 18 日凍結;
注意:最初所有其他架構選項也應該在這個常規凍結階段完成。然而,由於除了選項 2 之外的時間計劃極具挑戰性,僅在此階段完成了架構選項 5(LTE 基地台可以連接到 5GC)。
- 「 late Rel-15 drop」:架構選項 4(這就像將 LTE 基地台添加到 SA NR 網路,其中控制平面鈄ˋ過 NR 基地台處理)和架構選項 7(這就像添加 LTE基地台到 SA NR 網路,其中控制平面透過 LTE 基地台處理)加上 NR-NR 雙連接;功能凍結:12月18日;3 月 19 日凍結 ASN.1;
注 1:可以在 3GPP TR 38.801 中找到不同架構選項的 說明(需要注意的是,該術語在本研究階段還不穩定)。
注 2:Rel-15 區分 2 個頻率範圍:FR1:450 MHz – 6000 MHz 和 FR2:24250 MHz – 52600 MHz;LTE僅在 FR1 中運行,而 NR 可以在 FR1 和 FR2 中運行;這就是為什麼 FR1 被考慮用於 NSA NR 而 FR2 被考慮用於 SA NR。
由於 LTE-Advanced 可以滿足某些用例的部分 IMT-2020 要求,因此 3GPP 對 IMT-2020 的輸入(稱為「5G」)有 2 個提交:
- SRIT(無線電接口技術集):組件 RIT NR + 組件 RIT E-UTRA/LTE(包括獨立 LTE、NB-IoT、eMTC 和 LTE-NR 雙連接)
- RIT(無線電接口技術)NR
注意:術語 RIT 和 SRIT 在RP-171584中討論和解釋。
5G 標準什麼時候準備好?
將 Rel-15 拆分為多個 drop 非常具有挑戰性,例如
- NSA NR 在 9 月 18 日仍有不向後香容的變更請求
- 將 ASN.1 插入已經凍結的規範需要非常高質量的變更請求,這在高時間壓力下是困難的
- 需要其他工作組穩定前期工作的工作組(如用於 RF/RRM 的 RAN4 和用於測試的 RAN5)正在不穩定的基礎上工作,並且更加努力地保持時間計劃
儘管如此,3GPP 及時為 IMT-2020 時間表做出了貢獻,如下所示:
- 2018 年 1 月透過 PCG40_11,具有 NR RIT 和 NR+LTE SRIT 的初始特性
- 2018 年 9 月/ 2018年 10 月透過 PCG41_08,結合 NR RIT 和 NR + LTE SRIT 的特性,初步自我評估和鏈路預算結果以及合規模板
- 2019 年 6 月透過PCG43_07與 3GPP 5G 候選提交的 NR RIT 和 NR + LTE SRIT 包括特性、合規性和鏈路預算模板,以及 3GPP 自我評估TR 37.910(此提交包括進一步的 Rel-16 增強)到 IMT 的第 3 步-2020 流程
注意:特性模板很好地概述了所考慮的技術。 - 2020 年 6 月,透過 PCG45_07為 NR+LTE SRIT 和 PCG45_08 為 NR RIT 提供3GPP 規範的最終概述,2020 年 7 月,2020-06 的最終規範集(第 15 版和第 16 版)用於 3GPP OP 的轉換
Rel-16 考慮了例如以下 NR 增強:
- E-UTRAN 和 NG-RAN 的 eNB(s) 架構演進
- NR 的 MIMO 增強
- NR定位支持
- 具有 NR 側鏈的 5G V2X
- NR 的交叉鏈路干擾處理和遠端干擾管理
- 基於 NR 的非授權頻譜接入
- NR 的 2 步 RACH
- NR 超可靠和低延遲通信 (URLLC) 的 L1 增強
- NR 中的 UE 省電
- NR 行動性增強
- 多 RAT 雙連接和載波聚合增強(LTE、NR)
- NR 的整合接入和回程
- 從 5G 到 3G 的單無線電語音通話連續性
- UE 無線電能力信令的優化 – NR/E-UTRA 方面
- 支持NR工業物聯網(IoT)
- NG-RAN 的專用網路支持
- 無線有線融合的NG接口使用
- NR 頻率範圍 1 (FR1) 的射頻要求
- 為頻率範圍 2 (FR2) 添加對 NR DL 256QAM 的支持
- 頻率範圍 2 (FR2) 的 NR RF 要求增強
- 自組織網路和最小化路測支持 NR
- NR 支持高速列車場景
- NR 中基於 CSI-RS 的 L3 測量的 RRM 要求
- NR RRM 增強
- Iuant 接口規格從 25 系列轉移到 37 系列
- 用於系統間移動性的 NG-RAN 和 E-UTRAN 節點之間的直接數據轉發
- 將能力集引入多標準無線電規範
Rel-16 第 3 階段和 ASN.1 凍結於 2020 年 6 月進行(注意:某些工作項目在 9 月 20 日之前完成了一些剩餘的未決問題,並且在執行第 3 階段凍結時仍可以預期一些更正並且同時凍結 ASN.1 是一個挑戰)。
REL-17 正在致力於以下 NR 增強:
- 對 NR 的 MIMO 的進一步增強
- NR Sidelink 增強
- NR 動態頻譜共享 (DSS)
- 增強型工業物聯網 (IoT) 和對 NR 的超可靠和低延遲通信 (URLLC) 支持
- NR 支持非地面網路 (NTN) 的解決方案
- NR 的 UE 節能增強
- NR 組播和廣播服務
- NR 集成接入和回程 (IAB) 的增強功能
- NR 處於非活動狀態的小數據傳輸
- NR UE 的多輸入多輸出 (MIMO) 空中 (OTA) 要求
- 增強對 NG-RAN 的專用網路支持
- 為 NR FR1 引入 DL 1024QAM
- 增強了對頻率範圍 1 (FR1) 高速列車場景的 NR 支持
- NR 支持頻率範圍 2 (FR2) 中的高速列車場景
- 進一步增強了頻率範圍 2 (FR2) 的 NR RF 要求
- NR 頻率範圍 1 (FR1) 的射頻要求增強
- NR 定位增強
- NR 覆蓋增強
- 支持能力降低的 NR 設備
- NR中繼器
- 為 NR 引入頻寬組合集 4 (BCS4)
- NR 側鏈中繼
- NR 上行鏈路數據壓縮 (UDC)
- 增強 NR 的 RAN 切片
- 針對不同服務的 NR QoE 管理和優化
- FR1(NR SA 和 EN-DC)的 UE TRP(總輻射功率)和 TRS(總輻射靈敏度)要求和測試方法的介紹
- 為各種頻段和載波聚合組合引入 UE 高功率等級(1.5 和 2)
- 引入各種新頻段和載波聚合/雙連接頻段組合
第一個 Rel-18 研究項目和工作項目將於 2021 年 12 月開始。
與過去的 GERAN、UMTS 和 LTE 一樣,未來 5G 將進一步演進,以滿足行業和客戶的需求。
一個革命性的物聯網+即時影像的雲平台即將出現 |
哪裡可以找到對應的 5G 規格?
3GPP TR 21.205 中提供了所有 5G 相關規範(包括核心網絡和系統方面)的 列表, 或使用 3GPP 網站上的此 URL。
無線電相關規範僅針對 NR: 38 系列規範。
僅針對 LTE 的無線電相關規範: 36 系列規範。
解決影響 LTE 和 NR 方面的無線電相關規範: 37 系列規範。
下一代新服務和市場的服務要求: 3GPP TS 22.261。
5G 系統的系統架構(第 2 階段): 3GPP TS 23.501。
5G 系統程序(第 2 階段): 3GPP TS 23.502。
NR; NR 和 NG-RAN 總體描述(第 2 階段): 3GPP TS 38.300。
NR; 多連接;總體描述(階段 2): 3GPP TS 37.340。
NG-RAN; 架構描述: 3GPP TS 38.401。
ETSI 的 5G 構建模組
ETSI 有許多組件技術,將整合到未來的 5G 系統中:網路功能虛擬化(NFV)、多接入邊緣計算(MEC)、毫米波傳輸(mWT) 和非 IP 網路 (NIN)。
AKD 寰楚專業級全系列監控設備 |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