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評測你的工業4.0 – 成熟度指數三部曲(完整篇)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21年6月30日 星期三

 

Industry 4.0: Eight Stage Technology Adoption Framework

工業 4.0:八階段技術採用框架



每日頭條


一、數位化不是工業4.0 

工業 4.0 能不能被評測?如果能,它如何被實施。這個問題在行業內一直被廣泛關注。在德國國家工程院 acatech 的推動下,亞琛 RWTH 工業大學、德國人工智慧研究中心 DFKI 和弗朗恩霍夫研究院等幾家機構,歷經一年,聯合推出了《工業 4.0 成熟度指數》報告(Industrie4.0 Maturity Index)。


1、錯了,工業 4.0 不是技術規範

工業 4.0 一詞自 2011 年以來,一直被廣泛用於,描述製造業的未來。然而,現在即使德國也意識到,僅從技術角度闡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相關發展,顯然是不足的,企業還需要組織和文化層面的改革。作為對這一點越來越明顯的趨勢,該指數的副標題甘脆就是「企業數位化轉型管理」。


圖1:工業成熟度指數報告,2017 年


德國工程院《工業 4.0 成熟度指數》(以下簡稱工業 4.0 指數)認為,先進技術可以獲得更廣泛的數據,但對數據潛在利用能力,完全取決於企業的組織結構和文化。


一個組織的最終目的,是成為學習型靈活的企業,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具備持續的靈活性和適應力。


《工業 4.0 指數》為企業實施變革提供指導,包括六個階段的成熟度模式,每個發展階段的實現,都將獲得額外利益。《工業 4.0 指數》著重於四個關鍵領域,而這四個領域,都包含與其相關的兩個基本原則。


2、工業 4.0 下的企業目標

企業目前並未在其策略思考中,對這些原則的充分影響予以足夠重視。許多組織仍缺乏對工業 4.0 關鍵環節的基本理解,例如,企業經常錯誤地,以為工業 4.0 僅限於數位化或全自動化領域。


除此之外,各企業沒有建立共同目標,許多已經實施的行動,均是各自為政的孤立措施。德國工程院的《工業 4.0 指數》,可以依據各企業的需求,精確訂制數位化路線圖, 從而幫助企業實現工業 4.0 的最大化利用,並轉型成為學習型靈活組織。


多數公司實施的措施,僅限於偶爾的試點項目,事實上更類似於技術可行性研究。但此類項目卻難以將工業 4.0 的全部潛力展示出來,因為它們忽視了包括公司組織結構,和企業文化在內的工業 4.0 實施的關鍵方面,結果就是僅僅改變,是順應自然的發展進化。


圖2:常見的企業適應過程


正如精益生產不等同於簡單的防止浪費,工業 4.0 也不只是透過網路,連接機器和產品。《工業4.0指數》強調的,是需要進行典範式的轉變。


令人惋惜的是,這些變化往往無法反映組織的實際流程,或滿足製造型企業的真正需求。因此,無論是獨立企業內部,還是整個經濟層面上的轉型變革的實例,都只是鳳毛麟角。


這說明,必須要合適的技術要素相結合,來壓縮企業的適應過程。


圖3:工業 4.0 可以壓縮時間進程


對於各企業來說,實現工業 4.0 的道路各有不同,因此必須以分析企業現狀和目標為起點。企業現狀的相關問題,包括企業未來幾年的策略目標,企業已經實施的技術和系統,以及這些技術和系統,在企業內部的運行情況。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幫助企業確定成功引進工業 4.0 所需的能力。


3、工業 4.0 的六步法

工業 4.0 的引入,涉及製造型企業,數位化能力素質的顯著提升,並需要企業組織的大規模改變。作為一項高度複雜的任務,這種轉型通常需要花費數年。而且轉型的計劃和實施,需要確保在整個轉型過程中,不同階段都可以實現積極盈利(如成長和效率)。


在工業 4.0 轉型過程中,任何階段都應實現可見的收益,這才可以支持轉型的整體成功。


該路徑包括六步法,也可以看成是工業 4.0 的六個階段,可分為電腦化、連通性、可見性、透明性、預測性、適應性。每一步都建立在前一階段之上,並且說明了達到每一階段所需要的能力,和實現的企業效益


圖4:工業 4.0 的六步法


該策略要求企業發展,必須按部就班。以工業 4.0 的基本需求為起點,為企業向學習型靈活組織轉型的整個過程中,提供支持。


圖5:工業 4.0 進階六步法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這種能力是一步一步建構的,也就是說第一階段的效益,可以透過低於第二階段的能力實現。因此,轉型過程是步步遞進、持之以恆的旅程,可能無法實現企業、工廠、生產線,以及各個部門之間的完全同步。


各個企業應該自行判斷,哪個發展階段可以代表自身特定情況下,成本和效益的最佳平衡,從而將該階段,作為轉型過程計劃結尾的目標階段。


直至今日,許多企業仍面臨的挑戰,是創造工業 4.0 的基本條件。


數位化本身並非工業 4.0 的組成部分。


該報告的這一個判斷,應該還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報告強調,工業 4.0 的發展路徑以數位化為開端,而電腦化和連通性,是實現數位化的基本要求。這兩個初始階段之後的四個更高階段,才是工業 4.0 發展所需的進一步能力。


1)電腦化

發展路徑的第一階段是電腦化,因其提供了數位化的基礎。在這一階段,不同的資訊技術在企業內部獨立運作。大多數企業的電腦化已經相當成熟,主要用於更加高效地處理重複性工作。透過電腦化,企業可以實現高標準、低成本製造,而且許多現代產品可以達到以前不可能達到的精密程度,從而實現獲得利益。


但實際上,很多機器並不具備數位介面,特別是對於長周期機械,或人工操作的機器來說。在這些情況下,終端經常用於填補商業應用和機器之間的缺失環節。


電腦化的例證之一,就是 CNC 銑床。透過採用電腦化數控,CNC 銑床可以加工高精度零件,但是有關執行行動的細節,所需要的 NC 加工數據,通常仍需要手動傳輸給銑床,也就是說,銑床並未實現連接。


另一實例則涉及,未與企業 EPR 系統連接的商業應用系統,這可能導致半自動質保,儘管在試驗站實施,但記錄數據卻並未與相應的工作環節關聯。這將導致一旦發生品質問題,回溯環節會變得異常困難。


2)連通性

在連通性階段中,相互關聯的環節,取代了各自為政的資訊技術。廣泛使用的商業應用,彼此連接並反映企業核心業務過程。操作技術(OT)系統的各部分,實現了連通性和互操作性,但是依舊未能達到,IT 層面和 OT 層面的完全整合。


3)可見性

感測器能夠獲得大量數據節點,從而捕獲整個過程。感測器、微晶片以及網路技術價格的下降,意味著現在可以即時記錄整個企業的事件和狀態,而不是像之前一樣,僅僅記錄單獨的領域,如製造領域。


所以現在可以始終保持工廠的最新數位模式。我們將這種數位模式稱為企業的「數位孿生」。「數位孿生」能夠顯示企業,在任何特定時刻發生的情況,並根據這些即時數據作出管理決策。因此,我們可以將「數位孿生」視為下一階段的核心構成元素。


4)透明性

第三階段涉及企業當前形勢數位孿生的建構,而第四階段是關於,企業了解事件發生原因,並透過根本原因分析生成認識。為了辨別和解釋數位孿生的交互,必須使用工程知識對採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語義連結和數據匯集,能夠產生資訊和相應的語境,為複雜和快速決策提供過程認識。


5)預測性

達到預測能力階段後,企業可以模擬不同的未來情景,並確定最具可能性的情景。這包括將數位孿生投射到未來,以描繪多種情景,並評估它們發生的可能性。由此,企業可以對未來發展進行預測,並適時作出決策和採取適當措施。


然而具體措施還是需要人工執行,因此較長的前置時間,有助於限制消極影響。減少突發狀況或計劃變動等,引起的意外事件,可以實現更為有效的經驗。例如,透過預測能力,可以在承運人失職等,反覆出現的物流問題發生之前,對其進行標記,並透過更換承運人防止此類問題發生。


6)適應性

預測能力只是自動化行為,和自動化決策的根本要求,而持續的適應性,則使企業能夠向 IT 系統下放適當決策,以便 IT 系統儘快適應變化多端的經營環境。


適應程度取決於決策的複雜性,和成本收益比,通常最佳方式,是實現單獨過程的自動化,因此應調查自主重複性操作,基本的可行性。


二、工業 4.0 的組織 

1、工業 4.0 評測模式

《工業 4.0 指數》的基本模式,源自與一線實踐的結合。為了確保該模式能夠完全代表製造型企業,《工業 4.0 指數》是以「生產和管理框架」為基礎。該框架將企業的內在方面分為三大板塊:


企業結構是指,對企業的商品生產和服務必不可少的方面;企業流程是指企業各個環節的過程鏈;而企業發展是指企業的策略和運作發展。


圖6:生產管理框架


《工業 4.0指數》將企業結構分解為資源、資訊系統、文化和組織結構四個結構領域。每一結構領域都包含兩個指導原則和必要能力。這些能力用於實現各個發展等級,並為製造型企業向靈活型組織的轉型提供基礎。


圖7:企業結構四大件


企業流程則是《工業 4.0 指數》所考察的五個功能領域,包括了研發、生產、物流、服務和銷售五個功能領域,每一個功能領域的願景,都描繪了學習型靈活企業的特徵。


圖8:企業結構與企業流程的展開圖


在上述模式的基礎上,最後描述了《工業 4.0 指數》的應用。在使用過程中,結構領域、功能領域和成熟度等級思,被結合起來,以確定製造型企業的總體成熟度,和各個功能領域的成熟度。


一旦企業建立了當前的成熟度等級,就可以制訂數位化路線圖,其中包含功能領域和結構領域,所需的具有特定順序的具體措施。


2、企業結構的四大件的成熟度評估

企業結構,主要有四個組成部分。


圖9:企業結構的四分象限與生產管理框架的對應關係


1)資源結構的成熟度等級

《工業 4.0 指數》中,「資源」指有形的物質資源,包括企業的勞動力(人力資源)、機械設備、工具、材料以及成品。企業勞動力必須具備一定的職業能力,從而充分利用獲取的資訊。


相互補充且正確配置的技術資源,有助於緩解數據和行動的延遲。企業除了完成他們的特殊功能外,還需要盡力保證資源,與實體和數位世界之間的連接,由此建立數位世界(數位孿生)的資訊視角,推進增強企業靈活性所需的學習過程。兩個原則遵循以下兩點。


第一,資源必須具備以資訊化方式作用的必要能力。


第二,只有將不同的資訊碎片拼湊完整,才能展現清晰的總體局勢。為了確保資訊的品質,應該儘可能的實現數據的交互和結構化,這就要求適當的數據連接,以及通信目的的統一。


圖10:「資源」結構區的能力


2)資訊系統的成熟度等級

資訊系統是社會技術系統,在該系統中,人們基於經濟準則,透過資訊和通信技術提供資訊。這些系統製備、處理、儲存和傳輸資訊和數據。企業資訊系統的配置,是確保有效數據和資訊能夠被用於決策的關鍵。


企業數位化的進展意味著藉助數位影子,製造型企業越來越容易實現,基於數據的即時決策。但是,出於以下兩個原因,仍然有許多企業未能實現,這些數據和資訊對決策者的支持。


首先,採集的數據沒有被處理成資訊,因為沒有適當的形式傳輸,所以員工不能在工作中使用這些數據。


其次,相同、集中化的數據使用,並未貫穿企業的不同環節。


圖11:「資訊系統」結構區的能力


3)組織結構與評測等級分析

企業透過上述技術,實現向學習型靈活企業轉型的同時,還需要實施適當的組織結構。在我們的模式中,組織結構指的是企業的內部結構(結構和作業流程)及其在價值網路中的地位。與「文化」結構領域(參加下文)相比,「組織結構」建立的是組織企業內外協作的強制性規則,而「文化」涵蓋的是企業內部的價值體系,因此說明的是協作的軟性因素。但是,這兩個結構領域相互依賴,且必須保持一致。


有機的內部組織,和價值網路內的動態協作,這兩個原則貫穿結構領域「組織結構」,因此,「組織結構」是對組織從內部和外部兩個角度的描述。


圖12:「組織結構」結構區的能力


一個是有機組織。這是機械組織的對立面。在有機組織中,員工的限制較少,承擔的個人責任更大。因此,這種組織形式特別適合於具備動態環境中,高技術勞動力的組織。


第二個是價值網路內的動態協作。這是指不同企業之間的自動化無縫資訊交互,可以實現更加動態的企業合作,並提供日益增強的市場透明度,同時還有利於減少實現更高靈活性的部分阻礙,例如,詢問、訂購和訂單處理等手動流程。憑藉如今的 IoT 技術,操作可視化,可以擴展至包括供應商的生產狀態和品質性能,從而實現更為高效的資訊、產品和服務交流。


顯然,企業首先透過當前網路,內部更加高效的全面合作,更加接近實現靈活、開放市場的目標。同時,橫向訂單數據整合和一般數據交換平台(如聯合開發項目)可以作為合作的催化劑。


4)文化與評測等級分析

企業的靈活性,高度依賴於員工行為。20 世紀 90 年代至 21 世紀間,有關精益管理的經驗告訴我們,成功實現整個企業的精益管理的關鍵,是改變企業文化,也就是改變員工心態。這一點同樣適用於工業 4.0 中,學習型靈活企業的數位化轉型。


如果企業只是簡單的引進數位技術,而未進行企業文化的相應改變,則無法實現期望的敏捷性目標。因此,企業必須首先確定企業未來的行事方式,及其員工所需的技能,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夠辨識和引進,支持企業預期工作方式所需的技術。


數位輔助系統,就是一個恰當的例子。就其本身而言,此類系統的引進並不能實現企業增值。在數位輔助系統開始增加價值之前,企業必須具備一種文化,即員工信任系統,並且準備好接受系統的建議。


必要的企業文化轉型,包括兩個關鍵問題。第一,員工在多大程度上願意不斷審視自我行為,並使行為適應變化的環境?


第二,員工在多大程度上認為其行動應該接受基於數據和事實認知的引導?顯然,文化的第二原則 —— 社會協作,有助於加快企業內部的認識分享。


圖13:「文化」結構區的能力


3、贏得信任:流程和資訊系統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對資訊技術的引入提醒我們,僅重視功能需求是遠遠不夠的。


只有相關人員從一開始,就參與資訊系統的建設,並積極發揮作用,才能確保對 IT 和系統的認可和系統應用。


同樣的,如果員工參與到相關資訊系統的設計中,全體員工必須認識到,只有系統化地應用,才能從這些資訊系統中受益。只有當學習型靈活企業的員工,信任選擇的流程和資訊系統時,才可能實現記錄的,認識在不同角色之間,情境化快速的分享。這種信任源於,員工對資訊系統決策方式,和建議的具體效益的了解。


圖14 展示了到達「適應性」成熟度階段的製造型企業需要具備的特徵。社會協作存在於員工之間、員工和客戶,以及與合作夥伴之間。對系統和流程的信任,可以保證流程的高穩定性。人們願意將所獲得的認識,加以記錄並與他人分享。


民主領導方式重視人們所作的貢獻,還有開放式交流的企業文化。另外,企業員工具備包容性和改變的意願。他們透過採集的數據進行系統性學習,隨時接受創新方法,並且參與塑造改變的過程。員工能夠深刻意識到,不斷提升自我技能和能力的需要。雖然依舊會犯錯,但員工能夠認識到自我價值,即推動發展的潛力。


圖14:「文化」結構區所需的能力


三、三大戰役來評測 

1、業務流程的分解評測

《工業 4.0 指數》中,針對企業的各個功能領域,分別對上文中敘述的能力,進行了調查。在不同的功能領域,及其包含的業務流程中,各能力的具體成熟度階段,也有所不同。一個企業一般在五個功能領域,進行展開。而每個領域的關鍵能力,則被分解為上述的四個結構領域。為了使這一模式易於使用,功能領域的研究,將在業務構成流程級別的展開。


圖15:五大功能的業務流程


《工業 4.0 指數》建立了一個五大功能和四大結構的矩陣體系。


表1:業務流程的結構化評估表


以研發為例,隨著工業 4.0 的科技、文化和組織因素,不斷深入企業流程,製造型企業的研發功能,發生了根本變化。傳統的機電系統設計方式,並不能了解客戶的全部需求,也不太可能在研發之初就恰好滿足客戶的全部需求。


越來越普遍的做法,就是勾勒產品前景,將後期階段,引入到前期設計中來。隨著整個研發階段的新要求,和請求的自動變化,而不斷進化,直至產品投入使用。


案例分析:洛克希德馬丁 LockheedMartin


透過「數位織錦」(Digital Tapestry),洛馬實現了企業整體(工程、IT、供應商、製造等)得益於完整的數位化產品定義。「數位織錦」指將產品研發過程的全部要素融入無縫數位環境。這種全面整合有助於刺激創新和協作。


透過這一項目,LockheedMartin 可以在概念設計階段,完成問題辨識並完善解決方案,從而大量節省了時間和成本。


洛馬將數位織錦,運用於其「空間系統」組織的多個程序,包括「獵戶座飛船」。「獵戶座飛船」開創了下一代人類太空探索,承載四名太空人探索太空,並安全返回地球。在美國太空總署進行的載人試驗中,洛馬可採集的數據量超過 200GB,包括來自原型的座艙壓力和溫度等數據,並且可以將這些數據回饋給設計環節,從而提升未來任務的設計。


企業可以使用《工業 4.0 指數》規劃自己的工業 4.0 發展路徑,並為向靈活企業的逐步轉型做好準備。


《工業 4.0 指數》應用包括三個連續階段。第一階段是辨識不同功能領域的當前成熟度階段。第二階段涉及基於企業策略,企業確認在轉型結束時,期望達到的目標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包括透過功能領域和結構領域,分析企業現有工業 4.0 能力,以及採用差距分析,確認企業仍需開發的缺失能力。


這些依賴於第一階段確定的當前發展階段,以及企業在轉型結束時,期望達到的目標發展狀態。最後,第三階段涉及行動制定和將行動融入路線圖,從而開發第二階段辨識能力。


圖16:三個階段的戰役


2、第一戰:當前工業 4.0 階段的確定

當前工業 4.0 成熟度階段的確定,是以工業 4.0 能力為基礎。


這些能力依據功能領域的業務流程,進行決定,並採用對各個環節能力評級的調查問卷進行評估。每個問題都包括,與六個發展階段關聯的多選答案。


企業現場評估隨處可見。現場參觀形成人們對流程工作方式的最初印象,然後根據訂單管理流程分析現狀,在生產場所評估流程,最後將從屬於相關原則的能力評分,進行整合,並向各個流程環節展示。《工業 4.0 指數》用同心圓代表四個功能領域的成熟度階段,圓圈的半徑越大,製造型企業的成熟度等級就越高。


圖17:工業 4.0 成熟度的雷達圖


以圖 18 為例,該部分問卷與「生產」功能領域的流程相關,評估「文化」結構領域內錯誤價值辨識的程度。透過多項選擇,可以對相關能力進行明確的等級劃分。


圖18:部分問卷示意圖


3、第二戰:待開發能力的辨識

可以透過各個流程的得分匯總,得出各個功能區以及企業整體的總分。這些分數的視覺說明,可以快速確定平均成熟度等級,並標記四個功能區發展階段的不同。理解不同結構區對比方式的主要目的是確保他們以相同速度發展。如下案例,如果「資源」和「文化」結構區的得分,遠遠高於其他兩個結構區,就意味著「資訊系統」和「組織結構」結構區缺乏相關能力,所以相應的能力也不能加以利用。


圖19:組織能力出現不匹配


作為一般規則,建議企業優先達到的應該是所需行動,能夠保證全部四個結構區,達到同一成熟度等級的結構區,從而實現這些成熟度等級的全部效益(成熟度等級一致性)。


在某些操作區或功能區中,大部分效益的實現,可能無需四個結構區成熟度等級的平衡平等,其中可能包括複雜的物流操作。這種物流操作的成功,絕大部分取決於組織有效性或者有效信息系統,承擔關鍵角色的預見性維護改進。一旦達到要求的成熟度等級和一致性,企業可以進一步執行實現目標狀態(達到更高的成熟度等級)所需的其他行動 。


圖20 對這兩個階段進行了說明。


圖20:先實現成熟度的匹配


4、第三戰:確定具體措施

從四個結構領域缺失的能力,可以得出必要措施,而對各個流程的評估,可以對這些措施進行精確定位。之後,企業開始制訂路線圖,並儘快執行措施。這些措施採用上述兩步法進行制定,第一步是實現成熟度階段的一致性,第二步是引入達到更高成熟度等級的措施。


圖21:企業制定線路圖執行措施


為了實現成熟度階段一致性,和達到更高的成熟度階段目標狀態,必需完成以上兩個階段的措施,首先就是沿時間軸制訂措施,從而確定措施的優先順序,彼此配合併按照物流順序執行。


還可以採用成本效益矩陣評估措施,運用指標體系進行效益評估,其中每項能力分配一個指標。透過指標得分的增加,反映相關能力的發展,從而對特定措施的效益進行評價。成本評估則由各個企業自行展開。


5、量化效益

通過指標量化企業工業 4.0 應用的效益,基本理念是將完善的指標,和工業 4.0的影響相關聯。透過指標和《工業 4.0 指數》的結合,用具體數位代表評估結果。據此,企業可以了解成熟度階段的提高,如何影響相應指標。


圖22:關鍵值-分類方案與《工業 4.0 指數》的聯繫


為了評估工業 4.0 應用的效益,指標分類系統必不可少。自優化生產流程效益等複雜關係,應採用易理解的方式加以解釋。自優化生產流程,可以提高機器的整體功效,並透過降低意外故障率,更為嚴格地遵守交貨期限,這可以對企業產出,和整體生產產生積極影響。


這個簡短的例子,清楚地表明指標分類系統需要說明指標之間的關係,確定的指標需要進行檢查並轉型為等級結構。企業的成熟度等級為最高層,創新能力、生產力等在下一層。生產力是企業的產出和投入比。機器性能要素等而,可測量數據則位於最底層。


6、應用案例

2016 年 8 月初,以連接器而知名的德國浩亭 Harting AG 在工廠總部驗證了《工業 4.0 指數》。Harting 製造的產品包括工業連接器、裝置連接技術和網路部件。2016 年,該企業僱傭了近 4,300 名員工,遍及 43 家銷售企業和 13 家製造工廠。


「生產」功能區的措施之一,涉及現有試點項目與整個製造過程的集合。這些在單獨生產線上進行的試點項目,目前只能引起部分進程改進,而且由於並未在整個生產線上發揮試點項目的潛力,這些改進是孤立分散的。


圖23:分散實施的弊端


在工業 4.0 成熟度指數的體系下,浩亭重新透過這些評估,憑藉價值鏈中工業 4.0 試點項目實現所述數位化模式,達到了「可見性」成熟度等級(第三等級)。在這一現狀下,該公司制訂措施,確保這一成熟度等級的全部方面保持一致,然後採取行動,邁向下一等級。


24:浩亭評估


Harting 制訂了所有相關功能區內,流程的詳細清單。不但對各個功能區內, 專家進行訪問,還在標準產品製造過程,展示期間進行實地考察,從而評估不同部門間的交流,以及生產場所的資訊實用性。


圖25:浩亭的評估體系


原有分散實施的流程被打破,開始將個別試點項目融入端到端流程,從而充分發揮工業 4.0 潛力,這涉及具體產品或產品組的綜合方法選擇,以及試點項目在整個價值創造過程中的延伸。除了布置額外感測器,還包括加量操作過程和決策過程的整合,從而實現基於數據的決策。


Harting 已經在工業 4.0 領域,完成了許多工作,特別是針對製造設施。過去幾年對 IT 基礎設施的升級,以及來自生產場所的系統性回饋,使得該公司能夠創建資訊系統內,生產環境的數位模式。透過不同生產環節的個別試點項目,實現對相關技術的深入了解。該公司從試點項目和現存操作流程的集成中受益良多。


小結

工業 4.0 在 2011年的出版物中首次出現,自此用於指代工業生產過程中思,資訊通信技術的廣泛整合。但是人們有時也會對其產生誤解,僅僅關注其中的技術角度。其實,企業還需要實現組織結構和文化轉型。最終目標是成為能夠持續靈活適應,環境變化的學習型靈活企業。


《工業 4.0成熟度指數》,可以指導企業實現思,學習型靈活企業轉型,共有六個連續發展階段和四個關鍵領域。在各階段,都應該可以實現企業的額外效益。各個企業的需求,其實都是個性化的,藉助於《工業 4.0 成熟度指數》,可以協助企業精確制訂數位化路線圖,從整體上把握相關業務部門的全面數位化轉型。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