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習近平的全面監控帝國 – 全面失控?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20年8月19日 星期三

The rise of Xi Jinping: From life in exile to post-modern chairman – China Watch pt II



原標題:通往數位不自由之路:習近平主席的監督國度
The Road to Digital Unfreedom: President Xi’s Surveillance State

自從中共主席習近平於 2012 年上台以來,中國已經大大加強了對其網路空間的審查控制,將允許在網路上散佈「謠言」的監獄條款裁決,這是一項法律將有助於國家的控制和數據的訪問,限制未經授權的 VPN 連接,並強調「網路主權」的概念。


同時,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等領域的技術創新,也越來越多地被用來,監控中國 14 億人口的生活和活動。中國監視國家的新軍火庫,包括結合了臉部辨識技術的大規模影像監視項目;語音辨識軟體,可以辨識通話中的講話者;以及廣泛而侵入性的 DNA 收集。此外,官員們正在制訂全國性的社會信用體系(SCS),以評估每位中國公民的行為。

自 1994 年網路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PRC)以來,數位技術為中國公民提供了重要的溝通管道。 在言論和資訊獲取,受到嚴格限制的環境中,網路使公民能夠獲得未經審查的新聞、發表思想,甚至組織抗議活動。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中國網路和數位技術的使用迅速成長。 根據官方的中國網路資訊中心(負責.cn國家代碼的機構)在 2018 年中期的估計,該年上半年中國有 2970 萬首次網路用戶。 該機構報告說,在中國使用網際網路的用戶總數約為八億。

然而,隨著曾經承諾能夠實現資訊自由流通的技術的普及,中共當局已經加大了努力,使這些系統適應自己的目的。中國政府已經建立了一系列機制,目的在維護其在網路空間中的統治地位。它還將監視和強制的廣泛實體基礎設施,與尖端數位技術相結合。

審查和宣傳是相輔相成的:那些在網上表達非正統觀點的人,可能會成為國有媒體針對性人身攻擊的對象。監視和恐嚇進一步得到了徹底的脅迫,包括警察的探視和逮捕。


中國現任領導人習近平,於 2012 年升任中國國家主席兼中共中央總書記,他已優先控制了資訊領域,以規避中共合法性方面的挑戰。習近平非常重視「網路主權」的概念,主張國家政府制訂規則的首要地位,以及國家級監管機構對網路內容和提供者的權威。

中國官員並沒有局限於為反對派活動辯護,而是採用了數位技術來監視和控制社會,特別是在「大數據」、人工智慧(AI)和物聯網(IoT)時代。

透過利用資訊和資源的不對稱性,國家機構和與其合作的公司,可以將這些創新技術,轉化為操縱普通公民的工具。例如,大數據是進行預測的寶貴資源。官員們可以利用這種能力,來預料抗議活動,甚至網路輿論的激增,使他們能夠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來鎮壓反對派。

在另一項大數據的專制運用中,中國當局正在努力,將來自各種來源的資訊,整合到全國社會信用體系(SCS)中,以評估該國每個人的行為,正如《連線》雜誌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的新一代監控業務,確實是「大數據與大哥大相遇」的地方。


習近平「新時代」的網路控制
在習近平領導下,中國當局一直在打擊網路上的顛覆性言論,同時透過新技術加強了中國資訊控制的數位堡壘,即所謂的中國大防火牆。

習近平於 2012 年 11 月上任總書記一職不久後,中國當局就開始磨練其工具,以監控和懲罰網路上的顛覆性評論。

那年的 12 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一項法規,要求那些希望透過手機使用網路,或註冊社交媒體帳戶的人,必須向網路提供商提供真實姓名。該法規還要求公司在刪除和舉報違規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2013 年 9 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做出了一項具有開創性的裁決,發表評論謠言,最高可判處三年徒刑,如果這些貼文被重新張貼超過 500 次,或被五千人查看,則被視為誹謗。可能還會對組織抗議活動,或煽動民族動亂的貼文判處徒刑。此後不久,官方媒體透露,政府已僱用了超過 200 萬個人,成為「微博監控者」,以向官方審查員報告網路貼文(這些「監控者」本身無權刪除貼文)。

中國政府還一直在開發新的手段,來更廣泛地監管網路空間。 2014 年初,中共成立了由習近平主席主持的中央網路空間事務領導小組。 2016 年 11 月,該國通過了第一部網路安全法。 2017 年 5 月 2 日,中國網路空間管理局(CAC),發布了十二年來首次全面更新的法規,該法規要求所有發布新聞的網站(包括傳統網站,還包括博客和微博,和網路論壇消息傳遞,和其他應用。)


2016 年《網路安全法》對網路公司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具有促進國家控制和數據訪問的累積作用。例如,除了對設備進行安全檢查之外,公司還必須加強對網路的監視,並應要求向國家的調查人員提供資訊。

還要求他們審查禁止的內容,並透過要求實名註冊來減少用戶的匿名性。被歸類為「關鍵資訊基礎設施運營商」的服務提供商,必須在中國境內的數據中心中保存某些資訊(包括個人數據),並且公司若要將其數據轉移到國外,必須經過安全評估。

除了這些法律和體制創新之外,中國當局還加大了行政管理力度,以使網路提供商保持一致。在大型網路公司新浪和網易被發現「嚴重違反法規」,並隨後被要求參加會議之後,CAC 稱為「與主管機關開會的事件」的實例,變得更加頻繁。

2015 年 6 月 1 日,CAC 發布了一系列新法規,要求該機構的中央和地方分支機構,在發生重大違規事件後,與網路新聞和資訊服務組織的負責人舉行會議。會議涉及指出問題,發出警告並提供糾正行為的指示。

如果變更不令人滿意,則可以給目標公司進一步的警告,或者可能對其處以罰款,甚至吊銷或暫停營業執照。

在 2017 年中之前,當局的目標主要是網路新聞門戶;從那時起,焦點就轉移了,娛樂和影像平台以及現場直播,現在已成為這些網路平台的主要主題。全國內的網路平台活動數量,從 2015 年的 820 人和 2016 年的 678 人,增加到 2017 年的 2,003 人。2018 年上半年,舉行了 760 次會議。


最後,中國當局繼續完善,針對被認為對其控制構成威脅的網路活動的技術對策。為了限制跨境網路連接,並阻止中國居民訪問被視為危險站點的資訊,官員對防火牆進行了定期更新。該系統不僅可以作為監視的工具,而且使中國成千上萬的網站不受中國用戶的限制。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資訊學院,反動實驗室的一項研究計畫,確定了 1,382 個被阻止站點的域名,其中包括 YouTube、Google、Facebook、Flickr、Twitter 和 WordPress。

2017 年初,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發起了廣泛的工作,以關閉未經授權的網路連接。這特別影響了虛擬專用網(VPN)服務 - 透過遠端伺服器的加密連接,中國一些人使用該伺服器來繞過長城防火牆。

中國至少從 2012 年 9 月開始就系統地破壞 VPN 服務佈署的技術「能夠 ‘學習、發現和阻止' 許多不同的 VPN 系統,使用的加密通信方法。」諸如中國聯通之類的電信巨頭,可以在確定正在使用的 VPN 時切斷連接。公司允許內部對 VPN 進行一些有限的內部使用,但需要使用記錄。而且,只有經過特殊許可的供應商,才能提供必要的系統。

自 2016 年通過新的網路安全法以來,對 VPN 使用的限制的執法已收緊。除了關閉中國 VPN 服務之外,該活動還似乎吸引了蘋果公司:2017 年 7 月,全球科技巨頭確認將透過針對中國用戶的應用商店版本,停止提供禁止的 VPN 應用。

中國日益加強的網路控制機制,正在進入「大數據」時代,它們越來越與中國更廣泛的監視和資訊收集基礎設施相交。在過去的五年中,中國國家機構及其私營部門合作夥伴,都已開始利用其對各種各樣有關公民的系統數據的訪問權。


臉部、聲音和 DNA
中國一直是全球監控攝影機成長最快的國家,這一趨勢主要是由政府的使用推動的。在過去的十年中,這些攝影機成為監控中國 14 億人口的有效手段。如今,臉部辨識和智能分析(一種在攝影機拾取感興趣的物體或事件時,對其進行標記的技術)已成為影像監控的標準功能。

攝影機辨識人臉在 2010 年開始成為現實,當時研究人員在用於語音和圖像辨識的深度學習算法上取得了突破。該算法還可以即時評估框架中人員的數量和密度、個人性別,以及服裝和車輛的特徵。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人口眾多,影像監控系統龐大,擁有大量的人臉數據可供機器學習過程使用,用於完善人臉辨識系統。此外,政府在這一領域的濃厚興趣,有助於確保為該行業提供充足的資源,來升級設備和研究算法。

2015 年,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啟動了一個名為「 Sharp Eyes」(雪亮工程)的項目,這是一項雄心勃勃的影像監控計劃,以 2005 年啟動的「天網」影像監控計劃為基礎。該計劃要求政府來自中共地方委員會的機構,將參與創建一個結合了臉部辨識技術的「無所不在,完全聯網,始終有效且完全可控」的系統。該系統的目標是到 2020 年,在指定類型的區域(包括住宅社區的公共場所)提供「 100%」的覆蓋率。

在相關數據庫的協助下,官員們將能夠對整個中國攝影機的數據,進行交叉檢查。


2017 年,據央視報導,「天網」項目已經完成,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影像監控網路。到那年,中國的網路已包括 1.76 億個監控攝影機,並且計劃到十年末,將這個數字增加到驚人的 6.26 億。該網路配備了許多配備 AI 的攝影機,可監控路人的性別、衣服和身高,並將螢幕上捕獲的資訊轉換為數據。

語音辨識軟體在中國各地,也越來越多地用於辨識通話中的講話者。 2012 年 5 月,安徽地方政府(該地區一直是該地區的「試點省」)和公安部(MPS),與中國領先的語音供應商安徽公司 iFlytek(科大訊飛)辨識系統,建立了公私合作夥伴關係,目的是創建「公安部智慧語音技術重點實驗室」。

截至 2015 年,僅安徽就採集了 7,000 個語音樣本。 2017 年,公安部與 iFlytek 共同啟動了試點計劃,目的在透過電話拾取特定語音時,自動檢測特定語音。中國官方媒體斷言,語音辨識軟體將用於協助反恐工作和「穩定維護」,以及在販毒、綁架、詐欺和勒索案件中,這些功能已被證明是一項資產。

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強的監視網路,已透過一種新的數據收集方式得到了加強:本國官員採用有爭議的方法,正在迅速建立該國的 DNA 數據庫。據報導,該數據庫的工作由公安部進行監督,是根據新的第十個五年科學和技術計劃,在新千年初期開始的。中國政府現在擁有一個龐大的 DNA 數據庫,可與數百個本地數據庫同步,官方文件顯示,它的目標是到 2020 年將記錄的數量,從目前的 5400 萬增加到 1 億。


與其他形式的大數據,和強大功能相結合的臉部辨識和 AI 等技術,該數據庫有可能成為監視和鎮壓的強大工具。中國龐大的 DNA 數據收集計劃嚴重侵犯了中國公民的隱私。在對待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弱勢群體方面,這也是不公平的。

由於缺乏隱私保護和其他法規,對 DNA 樣本的強制性收集,遠遠超出了被定罪的個人。被懷疑犯罪活動的公民,可能需要提供自己的 DNA,尤其是如果他們屬於被視為「高風險」群體,或被挑出來進行加強監視的時候。

這些類別不僅包括持不同政見者,和大部分為維吾爾族穆斯林的成員,還包括特定城市中的移民工人,甚至是煤礦工人和財產租戶。即使這些人沒有犯罪,也被官方視為對社會穩定的潛在危險。

維吾爾人居住的中國西部新疆地區,已經有效地成為「數據驅動監視的「前線實驗室」。攝影機在新疆無處不在,它們的視野延伸到城市中心以外。該省採用的方法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中,使全國都實施類似的「預測性警務策略」而蒙上陰影。新疆也是 DNA 收集工作,採取最極端形式的地方。

截至 2016 年 9 月,在新疆申請護照的人,必須提供血液樣本進行 DNA 檢測,以及其他形式的生物辨識數據(指紋、語音記錄和自己的 3D 圖像)。最近,有關當局已經開始使用強制性健康檢查,來獲取居民的 DNA 和其他辨識資訊。

根據 2017 年發布的指南,中國政府現已規定,必須從所有 12 歲至 65 歲之間的新疆居民,以及被視為對穩定有特別危險的個人(稱為「專職人員」)和他們的家庭成員,即使不在這個年齡段。該指南詳細說明了,將使用的正確方法,以及負責生物辨識數據收集的主管部門,這些收集或收集是在家庭中,或在許多中央站的最近位置進行的。

收集到的生物特徵數據,將與個人的戶口捆綁在一起,戶口是一種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提交生物辨識資訊的要求,擴大到在新疆註冊,但居住在中國大陸其他地區的個人。人類學家 Darren Byler 告訴外交官,將獲得「與種族、就業、性別、年齡、外國旅行史、戶口登記、個人和家庭犯罪史,以及宗教信仰」的數據。


社會信用體系
2014 年,中國國務院宣佈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這項計劃由新的數位技術實現:「覆蓋整個社會」的全國性社會信用體系。該項目將涉及跟蹤活動,並提供對人員和企業的評估。

國務院預計到 2020 年的目標日期,每個中國公民都將加入。儘管截至 2017 年中期,已添加到相關平台中的條目,主要來自政府來源,但該資訊應從私人以及公共來源中獲取:三十多個官僚機構共同提供了四百個數據集。

官員們將能夠透過生物辨識指標(包括指紋),來搜索該系統。同時,2015 年,中國政府授權包括阿里巴巴、中國亞馬遜在內的許多私人機構,開始在自己的社會信用平台上開展工作。

雖然在許多國家中,都有評估個人財務信譽的全國性數據庫,但社會信用系統( SCS )為公民提供的綜合評分,不僅要考慮財務狀況,還要考慮個人行為。

例如,由阿里巴巴營運的系統,收集有關個人的朋友圈,他們的購物習慣,甚至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的言論的數據。社會信用分數可以決定個人貸款、工作、簽證等的申請結果。中國政府文件概述了 2014-20 期間 SCS 的計劃,呼籲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促進「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廣泛使用。」

在一個以其在監視方面的廣泛努力而著稱的國家,可能最終被合併到 SCS 中的數據量很大。我們已經提到了該政府在影像監視,和 DNA 收集領域的活動正在增加。中國公民還定期拍照和指紋辨識,並在從事基本活動(例如購物、乘飛機旅行,甚至進入某些公共場所)時收集個人資訊。


這種監視包括個人行為和網路行為:中國逐步實施的「實名制」(在官方口號「加強網路完整性建設,樹立網路合法經營理念和誠信地使用網路」),將確保網路活動可以接受官方審查。網路公司和普通用戶,都需要對其行為進行評估,以便獲得信用評級,這些評估將成為「將具有嚴重網路不誠實行為的企業和個人」列入黑名單的基礎。根據現行的官方要求,SCS 可能還會納入由網站維護的黑名單,這些網路用戶的評論被發現,包含「非法」評論。

透過 SCS,中國當局可以將公民的國家 ID 編碼資訊與稅收、個人理財、商業登記,到交通違法等有關。一旦將信用資訊,鏈接到建立公民個人身份的文件(例如戶口簿和身份證),政府以及營運社會信用系統的合作公司,便可以悄悄地指導和影響行為。具有良好信用記錄的個人可以得到獎勵,而具有不良信用記錄的個人,則可能面臨負面後果。

例如,可以防止未繳稅款、債務或交通罰款的公民,購買某些類型的交通票,並在申請銀行貸款或信用卡時被拒絕。這類措施已經生效:到 2018 年中,由於社會信用評分不佳,據報導,對於那些政治活動引起官方負面關注的人們,超過 1100 萬人已被限制購買機票,而 425 萬人被限制購買,該系統已產生嚴重影響。當前處於社會信用黑名單中的個人的經驗顯示,受限制的人,在被列出時可能不會得到通知,也不會輕易獲得上訴的機會。

在中國的一黨專政中,沒有獨立的法治,也沒有對政府權力的制約。這意味著民主社會中,存在的許多對處理個人數據的限制都不適用。根據新的網路安全法和其他安全法規,當局可以自由訪問幾乎所有個人資訊。一旦全面運作,SCS(透過大規模監控大規模侵犯公民的隱私),將為國家提供一系列,它可以控制中國人民的新機制。

在中國持續的數位化浪潮中,中國的科技巨頭經常表現出「願意與國家共享用戶的個人數據,這是默契的一部分,使他們能夠以最小的監管干擾進行擴展。」

 2016 年 10 月 21 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雲,告訴最高安全機構中央政法委員會,「未來的法律和安全系統,無法與網路和大數據分開。」他的發言強調了打擊犯罪,為中國當局開展的龐大監視項目,提供了支持。

法規和其他手段,使官員對中國的公司決策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們的到來可能很快會以更具體的形式出現: 2016 年發布的一份文件草案,建議政府購買大型科技公司 1% 的股份,並有權在其董事會中任職。這樣的安排將擴大中共在眾多中國消費者,向其尋求從網路購物到交通服務的公司的聲音。


「網路主權」與「中國模式」
隨著中國努力在 AI、大數據分析,和其他新興領域中建立世界領先的行業,已經與政府密切合作,進行審查和監控的高科技公司,包括阿里巴巴、百度(中國的 Google),和騰訊(廣泛使用的消息傳遞和支付應用微信的所有者),正在向全球提供關鍵的應用 app 和服務。

現在,微信已在 15 個國家開始提供其付款服務。 2017 年 11 月,馬來西亞當局批准了,通過該國銀行進行微信支付的許可後,馬來西亞成為第一個使用該平台,全部功能的外國司法管轄區。微信還成為了澳洲等民主國家的參與者,該國的支付分支機構,已與本地跨境支付服務營運商,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超過一萬家澳洲餐廳和商店,客戶還可以選擇透過微信付款。

中國高科技公司及其產品在全球的迅速發展,出於以下幾個原因值得警惕。首先,當在中國境外旅行的用戶,繼續依賴諸如微信之類的中文應用 app 時,這些應用 app 的內置內容限制隨之而來。

其次,這些平台可以兼作資訊收集的工具。例如,總部位於多倫多大學的公民實驗室,已經揭示了嵌入在中國社交媒體平台中的許多監視機制。2017 年 12 月上旬,據報導,印度當局指示武裝部隊成員避免使用 42 種應用 app ,包括微信。理由是「據報導,由中國開發人員開發或具有中文鏈接的許多 Android / IOS 應用 app,都是間諜軟體或其他惡意軟體。」

這尤其令人關注,因為中國政府長久以來,使用高科技從事間諜活動的出口。這些活動是更廣泛的高科技間諜活動的一部分:2017 年 12 月 11 日,德國情報機構指責中國透過職業社交網站 LinkedIn,收集德國官員的個人資訊。最後,研究人員和提倡者對中國政府將其檢查和監視技術,以及他們所啟用的社會信用體系,出口到其他專制政府的前景感到擔憂。

2016 年 7 月,習近平主席開始宣傳「中國建立更好的社會治理體系的模式」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模式」不過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術語,它指的是由最新的數位技術支持,加上經濟領域的開放度有限的,全面的國家鎮壓系統。但是,中共由於其經濟上的成功,和對社會的更多控製,而變得越來越自信。

中國模式影響力的一個典型例子是,2017 年 12 月 3 日至 5 日舉行的烏鎮世界網路大會,吸引了來自蘋果、谷歌和思科等全球領先科技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他們的滁縣顯示,這些公司正在默許中國管理網路空間的模式。


在烏鎮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強調「網路主權」,呼籲與會代表不僅要「鼓勵創新創業」,而且要「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Tim Cook)也在烏鎮(Wuzhen)觀察到,該公司的應用商店,已幫助中國 180 萬軟體開發商,累計賺取了 170 億美元的收入,在同行中居於領先地位。 

庫克沒有提及 2017 年有 600 多個 VPN 應用,從應用 app 商店的中文版本中刪除了。

在過去的幾年中,Facebook 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向北京提出了幾項引人注目的提議。

2014 年 12 月,扎克伯格在 Facebook 總部主持了當時的中國網路空間管理局局長盧偉在場的電視訪問。在電視訪問中,Face-book 的億萬富翁創始人,有意在他的辦公桌上展示了習近平主席英文版的書。扎克伯格還於 2015 年 9 月 25 日與習近平會面,要求習近平為其即將出生的女兒選擇中文名字。

2016年,《紐約時報》透露,Faceboo k一直在秘密開發能夠確保特定區域(例如中國境內)的用戶,不會在其新聞源中看到某些發文的軟體。 Facebook 顯然是為了滿足中國對網路審查的要求,而開展了該項目。

並非只有 Facebook 努力進入被封鎖的中國市場。 2018 年 8 月,Intercept 透露谷歌,一直在為其中國提供特殊版本的搜索服務。這個名為「蜻蜓計劃」的秘密倡議,產生了一個 Android 應用 app,顯然目的在滿足官方要求,包括阻止搜索結果,甚至阻止與言論自由、抗議、民主、宗教等主題相關的搜索詞,從而使 Google 返回中國的權利。由於 Google 的項目會在搜索結果,和個人電話號碼之間建立聯繫,因此有人擔心這會促進狀態監視。

如果 Facebook 和 Google 確實進入,或重新進入中國市場,它們將是中國政府成功促進「網路主權」的兩個完美例子。要求網路服務商必須在中國境內,儲存用戶數據和通信內容的 2016 年網路安全法,於2017年6月生效。蘋果公司已採取行動予以遵守,首先宣佈其意圖使中國的貴州省成為中國網站的蘋果雲計算中心,然後通知用戶中國的合作夥伴公司,將在中國大陸接管 iCloud 服務。

結合了提交官方安全評估,並與官方監視「犯罪」相配合的要求,這些授權用於本地儲存。數據將使政府不受限制地訪問全球高科技公司,定期獲取的搜索歷史和其他個人資訊。這些公司做出的讓步,可能最終危害那些其搜索或消息,包含敏感內容的人。

當中國人接受新一代數位技術帶來的便利時,中國的統治者正在將他們的資訊、習慣和慾望變成強大的控制槓桿。透過在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等公司的協助下,透過整合來自國家機構的大量數據,中國當局正在以中國模式為標誌,建設全球最大的「數據監控」基礎設施。如果適應中國審查制度和監督要求的趨勢持續下去,那麼全球科技公司可能很快就會為這種威權主義下,做出自己的貢獻。


數位極權主義
2017 年 7 月,中國國務院發布了,在人工智慧領域取得全球領導地位的政策計劃。中國渴望在 2030 年之前,在這一先進領域中佔據主導地位,並投入足夠的資金,來發展一個價值約 1500 億美元的人工智慧領域。

國務院文件設想,人工智慧「在有效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期望不僅在教育、醫療保健或環境保護等領域,而且在這些領域中使用監控的功能。

該國的國家安全局相關應用,包括網路審查和分析監視攝影機錄影,以追蹤人們的活動。正如我們已經指出的,人工智慧也可能被用來預測抗議活動。因此,投資這項技術是中國執政黨鞏固權力的一種手段。

2018年2月,習近平精心策劃了從中國憲法中取消總統任期的兩個任期限制。將數字技術添加到中央集權主義專制下,很可能使習近平實現無限期擔任中國最高職務的願望。

在習近平的《勇敢的新中國》中,越來越清楚的是,中國社會的數位化,正在擴大國家監測和控制該國 14 億人口的能力。隨著中國當局增加其強大的高科技監視和控制手段收集,它們正在日益培養「持久地將人們的身份和活動,聯繫起來的能力」。這個恆定的時程步驟,不僅透過 SCS 運行,而且還透過 Internet 用戶進行強制實名註冊。


收集臉部、聲音和 DNA 數據;現在需要進行 ID 檢查,以便執行日常活動,例如郵寄包裹或上車。包括 AI 在內的新一代數位技術,將使國家能夠透過結合國家的線索,提前辨識並消除反對派海量資訊收集的許多管道。

簡而言之,中國正在建設世界上第一個「反應迅速的暴政」,甚至可能是「數位極權主義國家」。儘管獨裁者希望對自己的社會,施加最大的控制權,這可能是夢想成真。對於中國公民以及全世界珍視人類自由的人們來說,這是一場噩夢。

任何經過翻譯或轉載之中文資訊,我們為了堅持使用台灣常用相關名詞與慣用語法,將與原中文有所變更,但不改內容意義 – 3S MARKET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