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如何讓零售服務創造利潤?(對岸中國的零售市場觀)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20年12月9日 星期三

Where Apparel Retailers 

Make the Largest Profit – CNBC



源: 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
/kaga

聯商專欄:關於利潤來源,經典理論認為:利潤源於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剩餘價值。這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闡述的觀點。上世紀 60 年代,哈佛大學商學院與通用汽車公司的合作研究發現:市場佔有率和公司利潤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


其後的研究進一步發現:公司利潤主要來源於,顧客滿意與顧客忠誠,關鍵處決於員工滿意與員工忠誠,由此提出了「服務利潤鏈」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內部行銷」「服務行銷」「關係行銷」等行銷策略。但隨著服務性消費佔比的提高,服務也演變成為一種特殊的「產品」,把服務作為一種產品來經營,應該怎麼做?本文從基本理論與基本邏輯出發,分享給大家一些自己的學習思考。


(一)利潤源於戰略選擇

企業發展與實證研究又發現:市場佔有率高,不一定能帶來高利潤。實際上,市場佔有率的提高,並不是增加利潤的唯一因素,而且這種正相關關係一般是在以下三種情況下發生的。


(1)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導致單位生產成本下降。這叫做「總成本領先策略」。總成本領先,看起來是「低成本」,實際上也是「高投入」的結果,只有應用新的工藝技術、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組織架構、新的行銷模式,才能實現確保品質前提下的規模化生產的「低成本」。


所以,擴大生產規模僅僅是實現低成本的必要條件,充分條件則是技術的應用與經營管理的創新。在零售行業,對岸 90 年前發展連鎖超市,透過高投入實現了規模化、標準化、簡單化、低成本的運作;20 年前的世紀之交,網路在中國起步,從入口網站到 QQ、淘寶、微信、天貓京東唯品會、拼多多等社交平台或購物平台,再到智慧零售、社區拼團,都是高投入,但至今還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低成本」。


這是為什麼?作者個人認為:關鍵不是物流成本高,而是因為客流量不穩定,不僅導致獲客成本越來越高,而且顧客的不忠誠也使「顧客保留」(retention)的成本更高。


(2)在特定領域做專做大做強,發展成為「區域頭部企業」。這叫做「專一化略」。在零售行業,進入中國的外資零售企業幾乎全部實施這種略,麥德龍家樂福沃爾瑪7-11、迪亞天天等公司,主力業態就只有一種,單線發展,實現了在中國的規模化發展。內資零售業正好相反,他們主要所採取的是特定區域多業態發展略,追求區域市場領先的目標。


結果是:多業態全國發展,失敗多於成功;多業態區域發展,成功多於失敗。所以,這種策略應用到中國,這個「特定領域」已經超越了「行業」的概念,也可以理解為「特定區域」,因為中國市場很大,一個特定區域有足夠的客群支撐。


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中國目前全國發展的連鎖公司,從精細化與營運業績來看,除個別公司外,大部分公司還不如區域龍頭企業更優秀。全行業規模化、全國規模化、區域規模化,這是規模化發展道路上的三種基本選擇。


某些智慧零售企業,試圖用「多業態」佔領更多的細分市場,這種想法很好,但可能都是一個個坑。


(3)透過建立具有獨特性的產品與服務來樹立競爭優勢。這叫做「差異化略」。價格差異是一種差異,但價格差異只能「吸引顧客」,卻不能「留住顧客」。實現差異化戰略的主要方式包括:品牌形象、獨特技術、產品功能、顧客服務、銷售渠道、信息溝通等方面。


最理想的狀態是各個方面都具有獨特性,但這樣做不僅會使成本無限擴大,而且實際上也很難樹立全面的特色。可見,全方位的差異化,對大多數企業來說是難以實現的,而應該選擇局部的差異化。在零售行業,消費者主要有:商品、價格、服務、環境、便利、溝通等六項基本訴求,零售商實施差異化策略時可以選擇其中 1-2 項加以強化。


差異化策略與市場佔有率並不總是統一的,兩者甚至會有矛盾。而且這一策略的實施過程,往往伴隨著很高的成本代價,如何有效地控製成本,讓更多的消費者能夠以相對較低的價格,享受獨特的產品與服務,這是對差異化策略的挑戰,現代技術的應用,為實現低成本的差異化提供了條件。


但差異化與市場佔有率也存在一定的關聯,這主要可以透過「品牌」來實現:市場佔有率的擴大,意味著品牌價值的提升,消費者願意為「品牌」支付更高的價格。更低的成本與更高的價格相結合,給企業帶來利潤的成長。


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認為,每一個公司都必須明確上述三種策略,徘徊其間的公司處於極其糟糕的戰略地位。全產業範圍的差異化的必要條件,是放棄對低成本的努力。


而採用專一化策略,在更加有限的範圍內,建立起差異化或低成本優勢,更會有同樣的問題。徘徊其間的公司幾乎注定是低利潤的,所以它必須做出一種根本性策略決策,向三種通用策略靠攏。一旦公司處於徘徊狀況,擺脫這種令人不快的狀態往往要花費時間並經過一段持續的努力;而相繼採用三個策略,波特認為注定會失敗,因為它們要求的條件是不一致的。


由此可見,企業利潤源於策略選擇,策略上搖擺不定,會使企業處於非常被動的境地。如果有誰能想出除此以外的第四種策略,那一定是經濟領域的重大創新與突破。


(二)利潤源於顧客忠誠

在零售行業,更大的市佔率也意味著更大的投入,快速的發展也並沒有使營運管理變得更精細、標準、高效。因而,對零售行業而言,更大的市場佔有率,往往意味著更低的利潤。


從上世紀 80 年代初開始的研究發現:以顧客忠誠度為基礎的市場佔有率所帶來的利潤,遠遠高於市佔率的規模所帶來的利潤。其核心是顧客滿意與顧客忠誠。由此誕生了「關係行銷」和「服務行銷」理論,建立了相關的策略體系,如服務利潤鏈、內部行銷、服務品質輪、7P 服務行銷組合理論、4C 行銷組合理論等等。


1.服務利潤鏈:利潤來源的核心邏輯

服務利潤鏈是服務行銷的理論基礎,1994 年由哈佛大學詹姆斯·赫斯克特(James L. Heskett)等五位教授聯合撰文提出。他參與寫作出版的《服務利潤鏈和服務平衡點:改變遊戲規則》(The Service Profit Chain and Service Breakthroughs: Changing the Rules of the Game)、《實現突破性的服務》(Achieving Breakthrough Service)、《服務的成功》(Service Success)等專著和光碟,都值得一看。服務利潤鏈如圖1 所示,它揭示了企業利潤來源的核心邏輯。


1 服務利潤鏈 (來源:《服务营销》ppt

2.「三輪三鏈」驅動顧客忠誠

服務品質輪是一個由「三輪三鏈」構成的一個服務體系。如圖2 所示,它揭示了公司服務、顧客滿意與顧客忠誠之間的關係。「三輪」是指「服務提供者輪」「顧客輪」「服務體驗輪」。「三鏈」是指「服務提供鏈」「顧客與提供者鏈」「顧客滿意鏈」。服務提供者輪由「服務承諾」「服務過程」「服務結果」三個基本環節構成,服務承諾高,顧客期望就高,但服務過程與服務結果不到位,期望就會變為失望。


服務體驗輪由透過服務接觸體驗,顧客獲得滿意感,進而推動顧客輪。顧客輪由自身體驗、公司的客戶關係,以及顧客之間的口碑傳遞,三個方面融合決定了顧客的「忠誠度」。



2 服務品質品輪

源:《互動服務銷》,Interactive Services Marketing,作者是雷蒙德 P.菲斯克、史蒂芬 J.格羅夫、喬比.約翰,Raymond P.Fisk,Stephen J.Grove,Joby John)


3.3P打造零售服務新境界

1981年布姆斯(Booms)和比特納(Bitner)提出了服務銷的 7Ps 組合理論,即在傳統的 4Ps(產品、價格、通路、促銷)行銷組合基礎上,針對零售服務等行業,增加了三個P,人員(people)、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過程(process)。


(1)人員:人員組織、訓練、篩選、承諾、獎勵、人員形象、人際行為與態度、參與度、顧客接觸等。儘管有些服務是「高技術服務」(主要靠技術設施),有些服務屬於「高接觸服務」(主要靠人),但對零售來說,無論商品零售、餐飲零售、住宿零售或純粹的服務零售,人始終是服務的第一要素。海底撈之所以去過還想去,感受最深的不是菜餚,而是服務人員發自內心的積極主動,適度熱情的敏捷服務。


(2)有形展示:服務環境、氣氛、裝飾、顏色、配置、噪音程度、輔助物、其他可觸及的附加物等。這是有關店鋪設計、賣場佈局、視覺營銷等方面的技術,是一種「攻眼」與「攻手」相結合的技術。


(3)過程:服務政策與宗旨、服務手續、服務方法、服務人員服飾、顧客參與度、顧客服務守則、活動流程等。這方面對顧客服務體驗影響最大的是服務規則、服務形象、服務流程。如服務形象必須符合三個基本條件:第一,儀容儀表富有親和力,如微笑;第二,介紹專業,讓顧客聽得懂,聽得有理;第三,站在顧客的立場,為顧客精打細算。在這方面,最最忽悠人的就是保險服務員,我付了幾十萬的保險,到最後還不知道有什麼權益


這些銷理論與行銷策略的提出,雖然快過去 40 年了,但在當下零售業,仍然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如果每一家零售商都能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去踐行「7P」尤其是後面的 3P,營運業績肯定會有所提升。


(三)核心提示

從忠誠顧客創造利潤與消費者主導的視角來分析,有五點核心提示。

(1)顧客忠誠促使銷售成長(復購率提升)和獲利能力提高(品牌依賴度提升);顧客的滿意度是顧客忠誠度的基礎,而要使顧客滿意,就必須提升「服務價值」;外部服務價值的提升,主要依靠「內部服務品質」的提升,從而實現「員工滿意」「員工忠誠」(留住員工)以及員工生產效率的提升,這就是「內部行銷」。


由此可見,創造公司利潤的過程,並不是一種簡單的「策略行為」,更應該是一種具有系統化、邏輯化、流程化的策略行為。所以,公司對待員工的立場、態度、報酬與激勵體制、工作環境、部門之間的內部服務等狀況,直接或間接地決定著企業的服務水準與顧客的獲得感,進而決定了企業的盈利水準。在網際網路大背景下,有些公司外部行銷做得風生水起,但突然「後院失火」,前功盡棄,武功全廢。這樣的事例已經不勝枚舉,應該引起大家的警示。對員工好一點,難道就這麼難嗎?


(2)顧客服務滿意,來源於服務提供者的承諾,與服務過程和服務產品的不斷改進、顧客的服務體驗,好的服務體驗的累積導致服務滿意;顧客忠誠源於:服務接觸體驗、公司的客戶關係與服務品牌口碑的有效傳遞。


(3)從服務體驗到服務滿意到顧客忠誠的轉換,需要保持承諾與改善的一致;客戶關係、服務體驗與口碑傳播的有效融合。


(4)倒退定價模式:傳統的「順加定價模式」是:成本+適當利潤=價格;在消費者主導的背景下的定價模式應該是「倒退定價模式」:消費者能接受的價格 - 適當利潤 = 成本上限。企業不能控制市場價格,但如果能控製成本,則能確保適當利潤。企業的平均成本,最終都可以轉嫁給消費者,但超過社會平均成本的那部分成本,就要由企業來承擔。


(5)雙向溝通模式:用積極有效的雙向溝通取代促銷,創建基於顧客與企業共同利益的客戶關係,是培育顧客忠誠的有效途徑。這一點在行動網路時代已經做得很不錯,但從實際運作情況來看,還存在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關鍵是兩點:第一,沒有把顧客當做與企業相互平等的主體。第二,在各種服務問題的處理上仍然沒有站在顧客的立場。


上述 5 點的核心是:商家的立場人在做,天在看企業要忘記產品去關注需求,忘記價格去關注購買成本,忘記通路去關注便利,忘記促銷去關注溝通。 讓「小騙子+大騙子」的零售業一去不復返,讓陽光普照零售大地。


有零售,便有服務,服務是永恆的話題。好的服務更能打動人心、留下顧客,它藏於每一個細節中。服務是軟實力,是長期積澱,更是持續打磨。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