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大數據在應急管理中的應用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SMART: Using Social Media Data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



來源數據觀

大数据223

隨著網路、社交媒體和人工智慧的技術發展和應用普及,大數據在應急管理中發揮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是應急管理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現階段,理論研究尚無法完全預知大數據,在應急管理中的具體應用。但基於對應急管理基本原理的掌握,結合對大數據本質屬性的理解,和對政府應急管理制度情境的瞭解,我們可以初步釐清大數據在情境中應用於應急管理的總體框架、關鍵功能和政策路徑。



發展大數據分析應對新興風險

在理論上,關於應急管理基本原理的探索,已經觸及複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思想。CAS 是複雜性理論的一個分支,代表了複雜性理論的最新發展。它強調資訊在發展適應性中的作用,在本質上是一種方法論,因而具有廣泛的適用性。


20 世紀 90 年代,美國應急管理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康佛教授,將 CAS 的思想引入應急管理研究,將應急管理定義為一個複雜適應系統,即大規模、異質性的行動主體,對資訊的蒐集、交換和共享。它既適應環境的變化,也相互適應,達成協同行動,實現社會系統從「混沌」向有序的回歸。


這一理論具有廣泛的包容性,涵蓋了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應急管理研究幾乎全部的理論進展,也是繼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提出併發展的綜合應急管理(Comprehensive Emergency Management,CEM)理論之後的最具統攝的理論框架。



這一理論不僅在美國、歐洲、日本的情境中得到了應用,「921 地震」等案例的連續研究顯示,應急管理在總體上,也需要定義為複雜適應系統。這一系統透過資訊技術的應用,既增強行動主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也提升行動主體之間的相互適應能力,最終提高應急管理的協同水準和集體績效。


將應急管理視為複雜適應系統,發展更具適應能力的應急管理體系,這也是應急管理發展演化的內在要求。這一體系統籌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的預防與準備、預警與監測、救援與處置、善後與恢復。


應急管理的職能邊界,收縮至自然災害與事故災難的全過程管理,這實際上是對綜合應急管理的修正。


進入新時代,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群眾日益成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按照這一要求,應急管理未來的發展方向就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成長的安全需要。從全世界範圍來看,導致應急管理遭遇「失敗」的突發事件並非常規突發事件,而是新興風險、極端災害和跨界危機。


因此,發展大數據在應急管理中的應用,要站在上述理論高度,以提升應急管理適應能力為總體思路和發展方向。大數據與應急管理提升,適應能力的總體思路和發展方向,存在內在的契合。大數據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更高的資訊能力,其核心是大數據分析,從體量大、多樣化、價值密度低和動態性的數據集提取有價值的資訊,辨識社會現象之間的關聯機制。


大數據應用於應急管理的總體框架是:站在複雜適應系統的理論高度,透過發展大數據分析,增進應急管理的資訊能力,進而提高應急管理的適應能力,以應對新興風險、極端災害和跨界危機的挑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成長的安全需求。



提高減緩或預防的效果

在上述總體框架之下,大數據在應用於應急管理的邏輯主線,是提升應急管理的適應能力。


應急管理部成立之後,應急管理的重心,必然從全災害管理走向全過程管理。根據應急管理部的職能定位,結合應急管理全過程管理的一般原理,應急管理的全過程管理,主要涵蓋以下功能:減緩——防災減災,主要針對自然災害等不可預防的突發事件,盡量降低脆弱性,以減輕自然災害發生後造成的損失預防——安全監管,主要針對安全生產事故等可預防的突發事件,透過努力可以避免其發生準備——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安全生產事故,都需要進行應急準備響應——一旦發生自然災害或安全生產事故,都需要盡快控制事態恢復——回歸常態,並從災難中學習,以利於改進或提升。


這五項功能可分為四個階段,形成一個動態的循環,其中減緩和預防屬於同一階段。根據從全災害管理轉向全過程管理的要求,發展大數據以提升適應能力,也應該貫穿於應急管理的全過程。


發展大數據分析,提高減緩或預防的效果。自然災害的減緩關鍵是要降低脆弱性,既包括物理脆弱性,也包括社會脆弱性。降低物理脆弱性主要依賴於工程性措施,降低社會脆弱性則主要依賴於非工程性措施。


大數據分析在這兩方面都可以發揮作用,例如,透過對極端災害條件下,大規模人群行為規律的大數據分析,既可以優化應急避難場所的設置,也可以優化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營運,還可以改進公眾自救互救的效率。


安全生產事故的預防關鍵,是要加強危險源的管理。在這方面,大數據分析也可以發揮作用。例如,可以透過網際網路、物聯網對重大危險源,進行精確標識和動態監控;透過對重大危險源監測大數據,與自然災害監測大數據的關聯分析,辨識兩者之間的耦合規律,以優化重大危險源的儲存與運輸。


發展大數據分析以改進應急準備的針對性。根據《突發事件應對法》的要求,應急準備主要包括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應急物資儲備、應急隊伍建設、應急演練和培訓等。大數據分析可以優化應急物資儲備,提升應急演練和培訓。


例如,對自然災害或安全生產事故條件下,應急物資需求的關聯分析,優化應急物資儲備的數量配置和儲存位置也可以透過對自然災害或安全生產事故條件下,大規模人群行為規律的大數據分析,有針對性地改進應急演練和培訓。


運用大數據分析提升應急響應的效率。在實踐中,應急響應通常包括十餘項子功能。其中,指揮與協調、資訊發佈、損失評估、救災物資發放監督與審計等,對資訊高度敏感,都可以透過大數據分析來加以改進。


例如,透過對物資儲備大數據和資源需求,大數據的關聯分析,提升指揮與協調的精度;透過對預警資訊擴散機制的大數據分析,提升資訊發佈的效率;透過對網路輿情的大數據分析,改進指揮與協調、資訊發佈,對救災物資發放進行監督等。


運用大數據分析促進恢復。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安全生產事故,恢復的核心都是從中學習。在這方面,網路輿情大數據的作用非常重要。例如,透過網路輿情大數據的情感分析、「詞雲」分析,可以有效挖掘公眾對應急管理的態度傾向,和議題焦點,為改進應急管理提供精準支持。



建立應急管理大數據整合平台

從政策規劃的角度來看,透過大數據分析,來提升應急管理的適應能力,至少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數據來源與構成。應急管理的大數據從何而來如果將應急管理視為複雜適應系統,凡是能促進應急管理行動主體適應能力的資訊,都屬於應急管理大數據的範圍。


應急管理的行動主體大致可以分為五大類。


一是政府部門。這些部門掌握的數據,都屬於應急管理大數據的範圍。此外,交通運輸、自然資源、氣象局、能源局也都負有一定的應急管理職責,它們的數據也都屬於應急管理大數據的範圍。


二是公共事業,主要指掌握了通信保障、電力供應、供水供氣等與應急管理相關的關鍵基礎設施,和公共安全專業裝備數據的單位,例如,電信、電網等。


三是事業單位,主要指掌握了醫療、教育、科研等與應急管理相關的專業人力資源數據的單位,例如醫院、大學和科研院所等。


四是私營企業,主要指掌握了網路和社交媒體數據的單位。


五是社會組織,主要指掌握了志願者數據的單位,例如紅十字會、扶貧基金會、基金等。


數據分類與採集。與應急管理適應能力相關的數據,大致可以分為五大類:環境類數據,包括人口特徵、地理空間、氣象條件等對象類數據,包括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危險源分布等資源類數據,包括人員隊伍、物資、設施、裝備等行為大數據,包括疏散軌跡、資訊蒐集記錄等評價類數據,包括情緒、態度、觀點等。


不同類型的數據,採集的方式也不同。例如,資源類數據需要人工登記,行為類數據則需要用資訊技術手段來進行監測,評價類數據則需要依託熱線電話、社交媒體等平台才能進行採集。


數據匯聚與擴散。上述行動主體的五大類數據匯聚在一起,就構成了應急管理大數據。這就需要建立應急管理大數據整合平台,以實現多源異構數據的匯聚。在這一過程中,數據之間的相互關聯以湧現的方式呈現。


依託應急管理大數據平台開展大數據分析,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後,還需要將這些信息擴散出去。如此,才能使不同的行動主體及時適應環境的變化並相互適應。


數據的開發與利用。應急管理大數據,還可以進行深度的開發和利用,以發揮市場的力量和社會的智慧。這就需要探索數據開放機制,發展外包服務機制,激發創新的力量。


數據的維護與管理。應急管理大數據的品質,取決於分類數據的質量,因此,需要對數據的品質進行維護和管理。此外,數據安全也需要引起重視。


AKD 寰楚專業級全系列監控設備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