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火車如何轉彎?靠司機打方向盤嗎?!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5年9月25日 星期五

上午10:33:00

快科技

火車速度那麼快,總是以為火車要轉彎的時間,肯定是司機台上面有一個按鈕或者是手柄之類的,看見要分岔的地方,一撥,然後火車就可以變軌了。

當時還納悶,為什麼火車司機那麼厲害,火車跑的那麼快還可以反應那麼敏捷保證不出錯。後來入行之後,發現當年自己真是too young……

要解釋這個問題,先要鋪墊一下,說一些基本知識……

1、火車車輪與鋼軌的關係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火車車輪是壓在鋼軌上面的,但是可能很多人沒有仔細看過火車輪與鋼軌的位置關係。

火车如何转弯?靠司机打方向盘吗?!
火車輪對與鋼軌之間的關係

可以看出,火車的車輪確實是壓在鋼軌上的,用來傳遞火車的重力,但是還有一個地方要注意,圖中紅色部分,就是火車車輪內側有一圈比車輪半徑更大的圓盤,這個東西叫做輪緣(用錘子敲一下,會發出像敲鑼一樣清脆的聲響……)。

這薄薄的一層東西,讓車輪與不僅是壓在軌道上,更像在軌道裡面一樣。這個結構,就可以保證車輪始終在軌道上運行不出軌,用來控制火車運行的方向。

火车如何转弯?靠司机打方向盘吗?!

火车如何转弯?靠司机打方向盘吗?!

2、道岔的原理

輪緣是用來控制火車運行方向的,那麼要實現變軌,其實就是要控制輪緣的位置。

於是人們就發明了道岔這種東西,以控制輪緣位置的方式,實現變軌。

火车如何转弯?靠司机打方向盘吗?!

火车如何转弯?靠司机打方向盘吗?!

火车如何转弯?靠司机打方向盘吗?!
道岔示意圖

第一個道岔示意圖有一個會動的部分。當那個部分留有小細縫的時候,輪緣就可以從小細縫中穿過,按照外側軌道引導的方向行進。當兩根軌道密貼時,輪緣就被引導到靠內側的軌道方向行進。

圖上紅色的尖軌部分靠右密貼時,開放A——B方向。靠左密貼時,開放A——C方向。

所以火車運行的方向,取決於道岔的開放方向。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知道,火車在道岔處的運行方向,根本就不是司機控制的,而是靠地面控制道岔的開向來控制方向的,所以司機是不用管火車運行方向,也不用去變軌什麼的,只要老老實實把火車往前開就行了。

但是一般列車在進站前,或者在車站裡面進行調車作業的時候,司機還是需要瞭解進路的情況,知道自己將要經過什麼道岔、進入哪條股道、道岔開放的是哪個方向。一來為了確認道岔是不是扳對位置了,二來要控制速度。一般來說側向因為有曲線,通過速度要比正向慢。

3、如何保證道岔的開放不出錯

理論上,只要把道岔的位置扳對了,火車進入正確的股道或者通過車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由於人工作業實在是沒有辦法保證每次都扳對,即便是採用機械的方法,也不能保證其不出故障。

道岔一旦沒有扳倒位,那麼火車經過道岔的時候,很容易發生脫軌事故。

而道岔扳錯方向了,就意味著火車可能進入到錯誤的股道裡面,而錯入的那條股道上,有可能有別的列車停放,也有可能同時正在接迎面開來的火車,也有可能有正在施工的工人(忽然想起哈佛公開課那個選擇撞1人還是撞n人例子,業內人士表示司機是很無辜的……),因此要千方百計地保證火車不能入錯道。

於是鐵路人就發明了聯鎖這種東西。 

火车如何转弯?靠司机打方向盘吗?!

聯鎖,就是保證進路、道岔位置、信號三者的相互制約關係的機制。

就比如說,一列車要從下行方向接入,在車站的1道停車,那麼信號員就會在聯鎖系統裡面下達排列進入1道進路的指令,然後跟這個指令相關的道岔就開始轉換,將所有相關的道岔都轉換到開放至通向1道的方向,系統會自動檢測道岔是不是都扳到位了。

如果道岔全部扳到位,那麼系統將開放防護這條進路的信號,示意列車可以進入。同時,封鎖與這條進路有衝突的其他進路。

總之,在聯鎖規則的約束之下,可以保證火車在車站裡面所經過的進路,在同一時間是不衝突的,是可以避免列車相撞的。

火车如何转弯?靠司机打方向盘吗?!
微機聯鎖介面

在不久之前,各個車站普遍使用的是6502型繼電聯鎖,用繼電器來實現約束關係。現在經過技術改造後,各個車站陸續採用微機聯鎖系統,使用電腦來實現聯鎖的約束關係。

雖然如此,各個車站依然各自為政,可以自行控制本站的進路。下一步,鐵路的調度系統將發展為CTC調度集中,所有車站的進路、道岔和信號都由調度指揮中心直接控制,自動排列。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