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智慧往往以使用數位技術,來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為特色,無論這意味著推進經濟、復原力、公平或安全目標。其他指標側重於投資、已安裝的技術裝置,以及成本或時間節約等結果。
根據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的說法,所有這些測量都是有效的,但它們是有限且不完整的。智慧路燈和交通監控解決方案,可以產生節能和減少擁堵的資料,但它們並不能幫助城市發現夜間更明亮的街道,和更少的交通事故是否讓居民感到更安全。同樣,評估物聯網佈署的價值也很困難,因為連線的裝置通常是針對特定位置、基礎設施和案例客製化的。
往往沒有可靠和客觀的方式,來自我評估技術對居民的成功程度或影響,智慧城市的技術佈署,通常僅限於具有特定目標的垂直應用和案例,而不是全市轉型目標。該機構希望改變這種情況,確保城市擁有衡量進展的工具,將其結果與其他社群進行比較,並為居民和企業建設更智慧的未來。
NIST 對智慧城市持廣義看法,將「智慧」定義為「有效利用數位技術,提供優先服務和利益,以實現社群目標,如經濟活力、公平、復原力、永續性或生活品質。」
然後,它提出了整體關鍵績效指標(H-KPI)城市可用於評估跨越社群、基礎設施、人口、收入水準的智慧城市專案,並使用從感測器到資料平台的各種當前佈署的技術。目標是支援「基礎設施、服務和資料集的再利用和重新利用,以及新技術的整合」,以便城市能夠跟上快速發展的數位創新格局。
H-KPI 框架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允許在三個互動分析級別進行資料評估:
- 技術層,即感測器、網路、資料系統,以及運算硬體和軟體。
- 基礎設施服務等級,是指通訊、交通、公用事業和建築,以及應急反應、執法、廢棄物管理、教育和城市服務。
- 社群福利層,包括惠及人民和企業並提供公平機會的應用,包括個人安全和保障、商業和就業成長、醫療保健和環境品質,以及藝術和娛樂。
三個分析等級內和跨三個等級的強大資訊流,是智慧城市或社群的關鍵特徵,也是 H-KPI 方法的核心要素。該框架評估效率、有效性、品質和與優先事項的一致性,並成為衡量智慧的五個核心指標的基礎:
- 將關鍵績效指標與各地區和社群的社群優先事項保持一致。
- 投資與社群優先事項保持一致。
- 投資效率。
- 資訊流密度。
- 基礎設施服務品質和社群福利。
H-KPI 框架的應用「目的在提高城市和社群有效利用先進技術的能力,以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 該方法還將有利於NIST智慧城市和社群計劃(包括 NIST 全球城市團隊挑戰賽)的未來努力。」
據 OpenGov Asia 報導,NIST 題為「工程可信安全系統」,涉及開發更可防禦和生存系統所需的工程驅動視角和行動,包括組成這些系統的機器、實體和人力元件,以及這些系統提供的能力和服務。
對值得信賴的安全系統的需求,源於與一系列不同的利益相關者需求相關的不利影響,這些需求是由任務、商業和其他目標和關切驅動的。這些系統的特點反映了構成系統的元件和技術的地理規模、數量和類型的成長;系統行為和結果的複雜性和動態性;以及依賴性的增加,導致一系列後果,從重大不便到全球營運環境中的逆境,造成的災難性損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