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acci 凱樂奇在 secutch 2024 的展出
3S Market 施正偉
Klacci 凱樂奇@secutech 2024 |
隨著 2 月 26 日台北國際安全博覽會落幕,今年台灣上半年直接相關安全科技廠商的銷售舞台,大概告一段落。
三月底的智慧城市展、四月初的美國拉斯維加斯 ISC WEST、四月中的車用電子展 都有安全科技的廠商參展;今年 secutech 同期,在南港世貿展覽館一館 4 樓,以及圓山花博爭艷館也有 AI EXPO。
今年這些展覽對於安全科技業者來說,哪一個才是真正的銷售舞台?當然,展覽總會有人說效果好,也有人非常不滿意,也有人留下一堆的惆悵。在這裡僅以一個人的觀點,提出一些探討,目的希望台灣能有一個立足全球,具備高能見度、代表性的安全科技產業平台。
中保科技集團@2024年智慧城市展的展出 |
智慧城市展 SCSE EXPO 2024
智慧城市展已經連續好幾年,在台北高雄同期都有展出。今年的智慧城市展在台北的部分,大約有 15 家左右相關安全科技業者參展,算是這三四年來,安全科技業者參展家數最少的一次,其中最代表性的大概就是台灣兩大保全公司,中興科技集團和新光保全。除了政府管之外,另外也有一些中大型的系統整合商展出。
這個展覽在2018年,當時有 100 個攤位上下規模的安全監控廠商展出,是歷年來到今年為止參展廠商的最高峰,有一些系統整合對這個展覽讚譽有加,但是為什麼 絕大多數安全監控廠商不青睞這個展覽?
最主要可能有幾個原因,這些參展的中大型系統整合商或是統包商,諸如中華電信、遠傳電信、台哥大;神通、華電聯網、凌群電腦、帆宣、資拓宏宇 …… 等,都是公共工程或是重要專案的參與者,很多安全監控業者和這一些公司早有配合,因此 很多業者不會主動出現在這個展覽場合上。
再則,主辦單位邀請的國際參觀者,主要是相關智慧城市建設的顧問或學者,並非是真正的採購業者而還有另外一個最主要的因素,安全監控業者認為這個由台北市電腦公會所主辦的展覽,因為不了解安全產業,包括業者的生態、產業結構、交易模式,因此就連參觀這個展覽的安全科技業者, 都相對的低。
有業者甚至說,這個展覽不是 B2B,也不是 B2G,像似 G2C,參加這個展覽的效益相對非常有限。當然,有些監控業者看到了每年的人潮,相對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問題又來了,經常是參加了一屆,感覺來的人都是一般的參觀者,相關政府建設的參觀者,碰到少之又少,於是再參展的誘因動力不足。2023 年參展的一些廠商,今年有不少家反而選擇了台灣最代表性的 secutech 展。
這些情況如果不改變,安全產業的業者對於這個展覽,恐怕會是距離越來越遠。
車用電子展除了有車模吸引人潮外,台灣 AI、IoT 在車相關領域,似乎是「不溫不火」? |
車用電子展、AI EXPO、智慧顯示展
以往車用電子展大約會有五家上下的安全設備業者參展,今年只有兩家。智慧交通的發展、汽機車走向智慧化,近年來一直是國際市場的重大話題。不過,這個展覽在這一些議題方面的著墨,相對是少之又少;呈現的還是傳統的汽車零組件。另一個層面來看,這個是台灣很多展覽主辦業者,對於科技應用議題發展設計規劃,完全缺乏這方面的認知。
至於智慧顯示展,因為今年又與 secutech 同期,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觀看。不過上了南港展覽館 4 樓看了一下,這個展覽似乎還一直在成長。有一個朋友告訴我,有沒有上去看這個展覽,我說還沒有,他說不用去看了,因為跟安全監控沒有關係。就因為衝了這句話,上去看了10分鐘。為什麼要上去看?因為解決方案的時代來臨,沒有可視化就沒有應用。長期以來,安全監控一直固守在弱電、傳統的安全設備,保守封閉的心態讓這個產業不斷地限縮。
花博 AI EXPO 宣傳、代言卡司都弄很大,自有其展覽的價值;但非商業為出發點的展,如何 Drive 出商機? |
會去看 AI EXPO,是因為有朋友說今年 secutech 的 AI 創新走廊歡迎度不如去年,可能就是受了 AI EXPO 在花博爭艷館舉辦的影響。於是展覽第二天,一早去了這個展覽看了一下。結果不如我所料,兩者之間的影響度完全可以說是零。
持平來說, AI EXPO 的規劃、宣傳、創新做法,凌駕於這裡提到了幾個展。結集了很多大咖如台灣亞馬遜總經理、谷歌台灣總經理 …… 的讚聲,又有現場直播對談,這些直播對談更是邀請到了名主持人沈春華等知名人士主持。不過看到了百來家的參展商,還有他們在展覽上的整體呈現,已經可以猜測出這完全不是商業展,可以說這個展覽的宣傳和展出的事實,似乎不是那麼的一致。坦白說,我還是認為這個展覽還是有它的價值,但是從展覽的性質來看,要達到他們所宣傳的目標,就又變成了兩回事。
上敦@secutech 2024 的展出 |
secutech 台北國際安全科技博覽會
走過 28 年頭的 secutech,近五年,可以說是命運多舛,前年還連續兩年碰到了 COVID-19 停辦。去年好不容易恢復正常舉辦,而去年參展的主要廠商,幾乎都是安全設備的通路業者,佔據了主走到的位置。而今年呢?突然之間,這一些主要台灣本土通路商只剩下一家參展,而且展出的產品是以海康威視為主。
主要的監視設備製造廠商,雖然有所增加,而且也比去年的攤位規模都要來得大,不過至少也有五家重要代表性的製造廠商今年也沒參展了,似乎今年的規模要比去年又小了一些。
參觀動線,也一直是這幾年來被批評的原因之一。有很多的冷區,專區、廠商位置的規劃指引,一直不見改善。至於國際參觀買主來說,每年都有不同的聲音,有人說他們接到了很多國外的參觀買主,有人說:實在少之又少,事實如何就有主辦單位的展後報告了。
當然,還是有兩家廠商告訴我,今年的效果比去年更好。我相信他們有碰到他們想要接觸到的客人,但是,兩家廠商只是一個小樣本數,沒有辦法當成整體的觀感。
其實在展覽場上有各種這個展覽的觀感說法、聲音,我不清楚主辦單位是否有聽到這一些聲音,因為這些聲音都不是今年才出現,同樣的,智慧城市展也一樣;這些聲音不見得一定客觀,但是參展商本來就會以自己的立場,主觀去表達他來參展,所希望得到的效益。
展覽的成果是大家必須面對和接受的
因為媒體展覽活動是產業的一環,我很清楚媒體展覽業者和從事人員的辛苦,還有面對的壓力。不過,要促成一個成功的展覽,主辦者的規劃、參展廠商的參與、參觀者的捧場,都是重要的元素。
以 secutech 來說,這個展覽在舉辦早期,有人說他撐不過三屆,但是當時的團隊,在希望這個展覽能夠變成「亞洲最重要的安全科技展」的使命感驅使之下,也曾經面臨各種不利的條件,包括沒有場地、沒有檔期,碰到 SARS 疫情,沒有廠商要參展,但是那種要非成功不可的企圖心,幾度在南港世貿展覽館更還是全館展出的規模。
今年有一些廠商,就和我聊到了這個話題。坦白說,過去輝煌的事蹟,有它不同的環境背景,不一定能夠回復當時的情況。可是在目前的台灣展覽場上,還能夠有這樣的使命感?或是只有去爭取得到政府的預算,然後就把這些預算花在這一些展覽上就了事了?而廠商呢,又有多少家很用心的投入在展覽的展出規劃?
台灣安全產業的銷售舞台還在嗎?
在 secutech 的第一天,我在臉書上寫了這一段話,來作為這一篇展覽觀後分享的結語:
展覽有三個基本構成:
誰在展、展什麼、給誰看 ……
當然不是三個構成具備就有故事了!
怎麼展、怎麼呈現、怎麼看,才會有情節 ~~~
如果企圖心不在,就會什都不在了?
如果有強大的企圖心,就會找出對的做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