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S Market deliver Smart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Business
今日主題 工業 4.0 \智慧車載交通\公共工程\經營管理 英特爾晶片的內部製作 - 360 Fab Tour for VR 智慧經營管理與市場商機論壇 智慧車載交通 |
3S Market 是台灣物聯網資訊、安全監控,與雲端智慧整合應用解決方案的人氣布落格網站,在公共、工商與居家三大應用領域中,提供產品、產業、市場以及行業垂直應用領域的資訊平台。 Smart、Solutions、Strategy 是3S Market 提供給智慧應用產業的核心價值。
3S Market deliver Smart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Business
今日主題 工業 4.0 \智慧車載交通\公共工程\經營管理 英特爾晶片的內部製作 - 360 Fab Tour for VR 智慧經營管理與市場商機論壇 智慧車載交通 |
3s market 施正偉
secutech 2023 力景科技展出 |
從展覽中可以看到產業中什麼樣的訊息? 24 年的 secutech 中呈現哪些產業變化的軌跡?已有 10 年歷史的智慧城市展,對於安全科技產業又蘊藏什麼市場商機密碼?安全科技產業的變化;近三十年來受到非常多元的技術衝擊與和洗禮。日新月異的技術引進,帶來地域市場結構的變化,國際供應鏈的板塊遷移,還有使用端需求與要求的改變,至少這三個方面,讓台灣安全科技市場的風貌也不斷產生質變與量變 ……
Klacci 國產智慧門進門鎖業者展出 |
在這不斷變化的市場中,如何求得生存、獲利和發展?
在今年 secutech 的中間主走道上,一字排開正好主要是普銷業者,包括製造商、盤商的聚落,這可以說是展覽最主要的黃金位置之一。這樣的景觀,至少已存在數年的時間。反觀高端國產與知名進口品牌產品,除了很少數仍座落在主走道上,但卻不復見像普銷業者形成展覽的聚落,卻看到的是高端產品與國際知名品牌,不斷往展覽的邊陲地帶的位置上展出,這個現象如何解讀?
二十多年以前,30 萬畫素解析度的攝影機,市價兩萬塊起跳;現在市場上動不動就是百萬畫素的攝影機,而且只要幾千塊就可以買得到(甚至是一千元有找)。這要說是科技進步惹的禍,還是科技進步造福了使用端荷包的支出?
普銷為王的背後
市場上各種的銷售策略與行為,從理性的角度分析,都不能說是對或錯,這是一種 Give and Take 的商業行為,在需求和性價比的前提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基礎上。普銷的產品,像是一碗滷肉飯,富豪和升斗小民都可以吃,但是背後的意義不一樣。富豪吃滷肉飯或許是「呷巧」;升斗小民則是「為著明天的力氣」。簡單的說,一般民間應用會以普銷機種為主,公共工程端除了高規的機種外,普銷機種也會用得上。
這兩年政府及公共工程的應用場域,開始訴求「去中化」,自然而然,業者把普銷機種也打上「MIT」的旗幟。所以普銷業者為了提升賣點、附加價值,也跟著訴求「專業機種」,諸如車牌辨識或交通監控專用攝影機、人臉辨識攝影機等、POS 專用 DVR ……等。
為什麼普銷攝影機也能號稱是專業機?具體來說,也就是攝影機畫素的提升,讓監視設備在很多應用場合都達到「合用」的要求。不過,一些特殊或嚴苛的環境,高規特殊的攝影機仍是國際知名品牌的天下,比方說高速公路、高鐵、製鋼場熔爐等,普銷機種再怎麼便宜,業主也不會指名採用。
據某公協會組織私下估計,全台灣大約至少有三萬家從事弱電相關製造、各級通路、系統整合和工程業者,涵蓋電信、網通、專業影音、安全監控……等的業務領域,這些弱電業者除製造商外,是安控市場中監視攝影機的「第一手採購者」。他們對展覽的呈現,會是什麼看法與感受?
電信公會於 secutech 期間邀請三大電信舉辦 5G 應用發表論壇 |
普銷的供應面探討
普銷這個區隔市場象限,在這次 secutech 展出的業者家數,大約在 20 家。實際上這個「普銷」區隔象限在台灣市場的總家數,在監視設備領域,主力在此的製造商與組裝業者大約有 25 家上下;中大型盤商約有 20 來家;另外從「境外拉貨」並混合台製的所謂系統商,他們也以製造業者自居,家數難以精確估計。歐美日知名品牌,除非是業主指定,逐漸脫離這個普銷市場象限。姑且用中上游供應商來粗略定義,兼著涉及普銷機種買賣的業者,總家數至少也有百家,對應今年度的參展家數,大概只出現了 1/5。而整體市場上主力在普銷這個區隔象限,50 家這個數字應該不為過。
如果從對應市場的供應角度看,總數約略百家的中上游供應商,要服務三萬家從事弱電相關業者,市場的機會空間似乎仍然很大,但是機會與威脅卻是並存著。
普銷業者的銷售策略變化
從這些普銷的區隔象限看,零碎化是自古以來存在的現象。不過近幾年開始走向「集中化」和「供應鏈聯盟化」。所謂集中化,因中國製造全球供應的崛起,台灣的監視設備通路,也因普銷化而已形成幾家巨頭,加上原有台廠自營通路,基本上在這次 secutech 上,這些巨頭業者也出現了大約六成。
而「供應鏈聯盟化」,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是因應「去中化」效應。因為那些被貼上所謂中國產品的通路盤商,也開始從事製造或組裝,在產品線中增加了「MIT」的系列,以符合市場的要求。
普銷產品必須建立綿密的銷售通路網,盡量去求得市場接觸面的最大化。再用性價比效應(不見得是低價),以爭取市佔率規模化換取經營利潤。關鍵點在於建立「通路網」。在中國攝影機還沒有崛起之前,於 2000 - 20005 年間,台灣曾有幾家價格一哥,用極為誘惑的價格開始沖洗市場,不過當年的「高清畫質」時代來沒有真正來臨,更重要的是過去ㄧ些廠商沒有真正深入經營「銷售通路網」,所以當時價格沖洗的效應,只掌握了一群低價追逐者的淺碟型客戶。
電信公會專區人潮熱絡 |
台灣普銷市場到底有多大?
前面提到台灣在普銷產品的供應面的約略家數,以及從事弱電行業的粗估總家數。但是要更深入地看市場的機會空間,要從主機(DVR)、攝影機的數量來估算。綜合製造商和盤商的各方說法,台灣 DVR 主要是分為 4、8、16 路的機種,市場總出貨量不分路數,平均一個月市場總台數在 12,000 台 ~ 15,000 上下台;普銷機種攝影機平均一個月總量在 150,000 ~ 200,000 支左右。(這些數字是業界推估探討,因不是精確統計數字,僅供參考)
這個參考數字大致上比 10 年前業界的估算,大概翻了一倍左右。以平均成長率來看,每年大約 10% 不到。當然,各家情形都不見相同。上述提到主力在台灣普銷的供應業者大約有 50 家的業者,用 80/20 法則來估算,普銷業者的月銷量平均值,最低點落在 750 ~ 1,000 支上下;最高點在 12 K ~ 16 K 支之間。這裡再次要特別說明,這只是一個理論參考值。《所謂 80/20 法則,簡單的解釋是:市場上 80% 的供應量,通常來自於前 20% 的供應業者》
台灣普銷市場未來會仍然是戰國群雄,還是會更集中化?
從以上理論值的基礎來看,要進入普銷市場的玩家,沒有把握每個月賣出 1,000 支,就沒有條件玩這個市場區隔。如果台灣市場真的如估算有50 家的普銷業者,前頭的 20% 剛好是 10 家。也就是說想進入台灣普銷市場的 Top 10,每個月要有能力賣出 12 K ~ 16 K 支上下的攝影機銷售量。
如果我們把 Top 10 依樣畫葫蘆用 80/20 法則來估算,也就是說這個煙硝味濃烈的普銷市場,是否有空間可以形成前三大的效應?這個條件成立的前提,一個月則要有把握至少賣出 36 K ~ 48 K 支。想想看,這要投入多少的佈局和資源?
因為過去有些業者矢志要成為普銷的武林盟主,至今似乎這種態勢格局尚未發生,市場銷售無法生產製造相提並論,每個月要生產出 36 K ~ 48 K 支不難,台灣過去的製造商很多都有這樣的能力,但是那是中國尚未崛起的時代。但是在台灣市場一個月要能賣出 36 K ~ 48 K 支,從管銷與利潤比去看,不能說沒有機會達到,但是難度似乎是無法想像的高!如果台灣業者也像歐美日業者般經常發生併購整併,這種前三大效應就有很大的機率會發生,不過國情不同,台灣目前不太可能有這樣的現象發生。
普銷產品市場還有幾個市場現象。從產品面看,產品功能差異化少、同質性高;從供應面看,供應廠商多。因此如何減少被競爭者取代,增加對客戶(一般是指經銷工程商)的黏著度,除了促銷再促銷、降價再降價外,「服務」是一個可改變現狀的選項。
價格戰的泥沼
其實服務是創造價值的一種高度商業策略,但是長久以來很多業者卻把它當成提升銷量的話術。安全監控對於使用端來說,由於過程很多必須透過 SI 與工程商的安裝程序,所以保固服務是必要的。
但是因為中國製造的崛起,中上游供應業者為了衝市場佔有率,往往服務便成了犧牲品。
曾經有家普銷業者,大約在五年前曾希望透過 VMS,以及自建雲來鞏固銷售市場。但是五年前雲的成熟度仍然不足,另外市場的零碎化讓銷售無法形成規模化,再加上 VMS 及雲的建置成本,難以對應低價銷售的監視設備,甚至大部分弱電工程商對 IT 與 IP 技術掌握度不高,所以在監視普銷產品市場的業者銷售策略,大多仍是傳統的促銷再促銷、降價再降價。
資安及相關認證應從普銷市場推廣起
其實很多普銷業者也厭倦了促銷再促銷、降價再降價,這種無止盡的價格戰,但是市場競爭的現實,往往只好屈就現實。其實普銷前十大的格局已經形成,雖然說競爭難免,但如何讓市場有一個合理的競爭環境,建立資安及相關認證與證照制度,應該是一個重要途徑。
政府多年來,不斷努力在建立資安及相關認證與證照制度,包含相關的檢測與弱點偵測作業,這也是讓市場走向健全化的必要發展。如果監視設備在「安全」的應用,假設前述所提一個月總量在 150,000 ~ 200,000 支是一個天花板,利用這個基礎來創造未來的空間,政府相關負責單位、代表性業者如何共同推動資安及相關認證,則有賴大家的智慧。
台灣普銷未來的市場機會空間
安全是人類的基本需求,所以有既定的基礎市場空間。因為是基礎需求,所以有一定的穩定成長。但是過去安全監控設備不是生財工具,所以市場的成長仍然有他的限制性。讓安全監控設備變成賺錢的工具,價值和量才能再進化成為另一個發展空間。
晚近十年,網路應用、物聯網、AI …… 技術的不斷結合安全監控技術,在很多領域和垂直行業應用上,已經產生不再只是安全上的保護設備,更已經變成增進效率的管理設備,甚至是生財的工具。
車牌辨識的出現,在各式停車場的應用節省了人力管理成本,甚至在停車尋找車位增進了效率。人臉辨識在商業應用,增進了和顧客的互動性。利用監控攝影機,對零售場域進行人流分析、熱區分析。監視系統與零售收銀機結合,減少交易的紛爭,在盤點管理上更可以做到即時盤點,可以解決進出貨的壓力與效率。這些即時影像的應用,已經指出監控攝影機不再只是侷限於生命財產的保護,越來越多朝向生財工具的應用去發展。但是這些應用,必須結合更多的商業模式,以及異業的合作,還有多元行銷佈局與投入,這才是安全科技業者未來更必須注重的開拓性發展。
中保科技集團在智慧城市展的展出 |
展覽的功能是否符合業者、參觀者的期待
如果以安全科技業者的參展意向來看,三月底的智慧城市展、四月底的 secutech,和 12 月中旬的建築展是三大聚落。其他有看到安全科技業者的展出,還有醫療展、車用電子展、自動化展……等,只不過沒有前面三個展有較明顯的聚集。
在 secutech 上一位從事以公共工程標案為主的 SI 參觀後這樣表示:他說 secutech 一堆普銷產品,另外每個大類別很多都呈現全系列產品,他說台灣哪有製造商有能力做出這全系列的產品?他反而認為三月底的智慧城市展才比較有參觀的價值。
其實今年的智慧城市展出現的安全科技業者展出只有十來家,不過三大電信公司、兩大保全業展出的內容,都直接與安全監控應用相關。在智慧交通解決方案方面,涉及領域有一般道路(科技執法)、港口碼頭與船舶管理等。另外在零售、工廠、工地管理、建築物能源管理、教育、醫療也都標識著「解決方案」的呈現,因為有代表性龍頭的展出,讓參觀者有站在巨人肩膀上看趨勢發展的映像觀感。
雖然這些解決方案訴求在 secutech 也有,不過展出的偏向是器材設備,而且一些代表性公司反而僅在「有參展就好」的氛圍,甚至擺了個攤位,但卻無人值守;而智慧城市展確實是以解決方案為主訴求。但是也必須說智慧城市展上所展出的各式解決方案,除了幾家電信商和保全業者的代表性公司外,大多數還是只有靜態文字為主的標題訴求呈現,真正「Total Solution」的案例呈現仍少,所以這兩個展都還有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解決方案」該如何呈現?這少不了產品的存在角色。但是解決方案重點在於應用,產品的功能可以解決場域的什麼問題,可以帶來什麼應用,能帶來什麼附加價值?這會是很值得探討與思考的展會行銷課題。
台灣的專案市場
有些業者已經自然把智慧城市展定位為「解決方案」的展,而 secutech 則仍定位為「器材展」。這樣的分法是否客觀,見仁見智。所謂專案市場,一般來說是偏向在政府標案。一位曾在國外系統整合服務的公司服務過的專業人士,比較了美國和台灣 SI 的差異。他說,美國的 SI 比較上,是真正在提供場域的解決方案,因為每個場域的環境都會有差異,所以 SI 會針對這些差異提出適合的解決方案。
而目前這位系統整合專業人士在某個單位服務,接觸了台灣的 SI 後,他的感受是台灣的 SI 偏向只為了「合規」和「結案」。這一語點出了台灣系統整合市場作業的問題核心,從商業的立場看,台灣的 SI 比較務實。另一位台灣本地的 SI 就曾這樣說:「水清無魚」。但是從市場發展的演進來看,只用「文字標題」欲語還休的呈現方式,還可以持續多久?
所謂解決方案,說清楚講明白是為了解決「痛點」。因為大家怕講出了解決「痛點」,可能的「藥方」就曝光了。可是好死不死,中國過去十幾年因為改革開放效應,他們向全世界輸出「智慧城市解決方案」、「運動館場解決方案」、「智慧交通解決方案」……,並大肆透過展覽、媒體宣傳,連過去在這些領域的國際知名廠商,看到中國業者如此「公開透明」,把「解決方案藥方」這樣大辣辣公開,也感到頭痛不已。如何展出才會讓自己的業務發展更有競爭力,這才是值得要研擬的應對!
展覽要如何滿足參展商與專業買主所需求的商機
結集產業生態、提供參展業者銷售型態的接觸機會,是最基本的運作與操作。以廠商銷售型態的基本面來看,尋求銷售通路的合作;在專案上是否能結集業主、跨系統形成解決方案的合作;還有 OEM\ODM 的媒合空間,是一般參展業者三個基本面的需求。
從需求者的角度,在 B2B 的立場來說,這些需求者也就是專業買主,可能是各級通路的階層成員;也可能是 SI 或是業主為尋找支援專案上的產品設備或是解決方案;當然還有原廠來尋找代工設計的合作夥伴。
如果早期有參觀過的電子展或電腦展的經驗,會看到一堆廠商一定會亮出「OEM\ODM WELCOME」、「Distributor Wanted」的訴求。但是那是早期台灣的優勢時代,今天這個優勢近十年來已經被崛起的中國所取代。今天要滿足這些參展商與專業買主的需求,必須企劃並深入規劃出「生態與供應鏈結集」的各種展示內容、活動與論壇,才能真正呈現商展的價值。如果只是沿襲過去擺個場子,讓產業成員自然去衝撞、互動、交流的作法,這樣的展覽呈現是否還符合時代的變化?
展覽背後的各家商業模式才是重點
展覽刻劃出產業的時代寫真,今年的智慧城市展和 secutech 都已圓滿落幕,但是商展後的各種商業行為,每天都在持續進行與變化。畢竟展出的不管是產品或解決方案,最終是拿來賣的,絕對不是像故宮博物院的國寶,是用來考古和緬懷的。展覽也能帶出未來商機,過去曾經是,未來也可以是!
展覽中可探討的面向很多,這裡提到的只能點到為止,一年後再來看這些展會呈現什麼突破性的風貌!
德國美因河畔呂塞爾斯海姆市將使用 Velodyne Lidar 的智慧基礎設施解決方案,對城市街道上被禁止的卡車進行數位監控和報告,以解決道路堵塞以及空氣和噪音汙染。 (照片:Velodyne Lidar) |
光探測和測距(lidar)技術的使用在汽車、智慧農業、智慧工業、測量和測繪以及智慧城市等部門都在成長。
在智慧城市計劃中,使用雷射雷達將有助於辨識車輛類型,監測速度,這最終將更好地瞭解交通問題,並提高道路安全。
最近,Velodyne Lidar 公司宣佈,德國美因河畔呂塞爾斯海姆市已選擇 Velodyne 提供智慧基礎設施解決方案,以建立全市卡車通行控制系統。Rüsselsheim 將使用 Velodyne 基於雷射雷達的全堆疊解決方案,對城市街道上被禁止的卡車進行數位監控和報告,以解決道路堵塞,以及空氣和噪音汙染。
雷射雷達技術如何實現市政交通系統的數位化?
雷射雷達是在智慧城市基礎設施佈署中尋找空間的關鍵技術之一,因為這些感測器在保持隱私保護的同時,提供對弱光照條件具有免疫力的空間資料。這意味著感測器在白天和晚上收集有關城市的資訊,而這是攝影機遠遠無法實現的。
除了交通監控,雷射雷達還可以監控行人交通位置。它可以計算十字路口、城市公園、體育場、市中心熱點和其他地區的人員。它還可以檢測任何特定人的位置以及他/她正在向哪個方向移動。這種資訊對執法部門來說可能是卓有成效的。它還可以辨識道路上的小動物,從而為平民創造更安全的街道,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交通堵塞和更好的停車選擇。
作為市政交通系統數字化(稱為 DikoVers)的倡議的一部分,呂塞爾斯海姆將使用 16 個基於雷射雷達的監測站佈署 Velodyne 的智慧基礎設施解決方案,這些監測站位於用於進出城市的交通繁忙的道路上。
該應用程式的雷射雷達感測器捕捉車輛,及其乘客在道路上的非個性化特徵,以檢測和電子監控受全市駕駛禁令約束的卡車,目的在減少交通。
Rüsselsheim 州主要城市當局表示:「因此,這個符合資料保護的交通監控系統在德國發揮了開創性作用。」
複雜的技術
Rüsselsheim 位於萊茵-美因州,是德國第二大大都市區,是擁有許多高速公路連線的理想交通樞紐。然而,這些道路每天導致數百輛卡車經過該市,造成交通擁擠,並惡化了城市空氣品質。為瞭解決這個問題,Rüsselsheim 禁止在城市街道上,運輸重量超過 7.5 噸的卡車,除非它們在市政當局內有一個起點或目的地。
為了對車輛進行分類並辨識受 Rüsselsheim 卡車禁令約束的車輛,智慧基礎設施解決方案使用 Velodyne 的 Ultra Puck 雷射感測器,該感測器無法辨識司機的臉部特徵和車牌號,從而保護個人和車輛的隱私。該應用的數位監控減少了警察資源的交通執法負擔。
Velodyne Lidar 全球銷售高階副總裁 Laura Wrisley 說:「Rüsselsheim 正在採取創新方法,保護城市居民免受長途卡車交通造成的堵塞、噪音和廢氣的影響。」「Velodyne 認為,智慧城市應用,如我們的智慧基礎設施解決方案,有可能在市政交通系統和城市永續性倡議中,實現改變遊戲規則的改進。」
Velodyne 的智慧基礎設施解決方案
Velodyne 的智慧基礎設施解決方案,結合了 Velodyne 的雷射雷達感測器和 Bluecity 強大的人工智慧(AI)軟體。該解決方案建立道路和十字路口的即時 3D 地圖,檢測並提供包括車輛、行人和騎腳踏車的人在內的道路使用者的精確資訊。它在任何照明或天氣條件下都能可靠地收集資料,支援全年執行,同時保護人們的隱私。對於這個專案,COM-IoT Technologies 將為智慧基礎設施解決方案,提供一個特殊的影像比較模組。
呂塞爾斯海姆還計劃在未來,使用該解決方案的流量監控和分析功能。這些能力可以預測、診斷和解決道路安全挑戰,幫助市政當局和其他客戶做出明智的決定,採取糾正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