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3日 星期五

· 台灣監控業該怎麼面對產業的變化

  凱樂奇(Klacci) iF 系列行動生物辨識智慧門鎖



3S MARKET 施正偉



物聯網、人工智慧、雲端、邊緣運算、5G …… 等這些所謂智慧應用技術,在全球已經出現至少超過了三、五年的時間,但是究竟在實際場域的實際運作上,是否真的被納入採用?元宇宙在去年突然在媒體版面上喧騰了一陣子,但是這究竟是譁眾取寵?還是一條未來的智慧科技發展道路?而這兩年眾多媒體又在大談「數位轉型」,這是否又在炒冷飯?還是台灣眾多產業,從來沒認真思考過數位化的革命?


台灣的監控產業,面對這些「智慧科技」,雖然已經沒有像二十多年前那樣排斥數位化與網路化。但是似乎也沒看到大量,或說大力的導入這些技術,來與原有的產品相結合。這裡頭是否有哪些現象是值得注意探討的?


產業發展與產業結構的思維

說到『產業』這個字眼,在台灣的製造商、通路商、系統整合業者、工程業者,甚至保全服務業者,因位階的不同,所以思維與運作也都不同。這幾年台灣安控產業的活力,似乎也沒有因為這些「智慧科技」的出現,而帶來新的刺激成長;加上「紅色供應鏈」的影響效應,以及這兩年來的疫情影響,這個產業似乎還沒找到 2005 年前後,很多產業都要攀上「安控概念」的關係,來出現在市場上蹭熱度的『那股熱情』!


兩年前,美國興起「去中化」的議題,頒出國防授權法(NDAA) ,原本讓一些人抱著希望,終於有機會把產品發球權拿回到台灣。但兩年又過去了,才發覺原來「MIT 台灣安控產品國家隊」所真正做的,都沒喊的來得那麼的『理直氣壯』。



MIT 能不能理直氣壯?

沒有人會跟錢過不去,但是這其中是否有些原因,讓產業燃不起熱情,市場有機會卻不敢放手一博,而 MIT 又沒有做的理直氣壯?對比二十多年前,安控產業雖然有一群廠商非常不屑數位化與網路化,但不得不說,「DVR」在極盛時期,市場上幾近百家的業者,說他們是原始製造商。今天,卻極少看到,有太多的製造商敢大膽說出:「我們在做 AI、IoT、Cloud、Edge Computing ……!」為什麼這些智慧技術在實際的應用上,居然會如此的「不溫不熱」?


智慧科技的解讀,或是「解毒」?

然而很多人用類比時代的觀點詮釋這些智慧科技,以及很多專家把智慧科技用模糊又玄虛的角度,來形容智慧科技,都是不爭的事實。比方有人把 IoT 解讀成「乾接點 DI\DO」的應用,原則上是對的;不過在類比有線的時代,不牽涉太多的傳輸協定,特別是在無線傳輸部分,當時的環境都較單純。


而現階段,特別在環境的相關數據的收集,不論是風、水、溫度、…… 等的數據參數,都要透過感測器,這些環境數據如何採用適當的傳輸協定,傳送至前端的 Gateway,再後送到相關的目的地,都涉及一連串的傳輸、處理設備。用主觀的認定,結果就讓可能帶來的新商機,就這麼停滯了。


「新科技」居然用上了玄學來讖緯

再看「元宇宙」就更勁爆了。工商社會講求的是實際的經濟效益,跟娛樂追求感觀享受,絕對不是同一個範疇。用「數位分身」或「數位雙胞胎 Digital Twin」說是未來的趨勢都太籠統,把數位分身形容的像三十年前流行的電子寵物,當然得不到工商業界的親睞。


「數位分身」或「數位雙胞胎 Digital Twin」必須清楚去定義,並把預置數位模擬情境的效益和管理的功能導入。兩千年前沒有電子數位科技,不然孔明借東風的沙盤推演,可能會改寫歷史;同樣的俄烏戰爭,普丁缺乏數位網路的戰略細胞,而讓這個神秘大國一戰卻窘態盡現。


是的,CMS、像 Milestone System\Genetec\AXXON\NX 這樣的數位平台、SCADA,或是建築上應用 BIM,就是在做預置數位模擬情境的效益和管理的功能;但是用觀落陰般的玄學來解釋元宇宙,只是徒然讓一些原本可改進的空間,甚至可帶來的商機,卻這樣完全卡關了。


有沒有人用技術功能來帶動市場發展的熱情

科技的「技術」是產業商機發展,和引爆商機熱情的核心。為什麼二十年前台灣近百家廠商投入到 DVR 的研發生產,而又為什麼這些智慧科技喊了超過三、五年,只有極少數的廠商在投入,這是一個很鮮明的對比。



看盤不再只是盤

當然提到產業,不能只看製造階層。20 多年前的盤商,與今天的盤商,只能用五上五下來形容,原先的盤商幾乎都還健在,只是不再做盤;代之而起的是這十年來新起的盤商,當然,這是因為「紅色供應鏈」崛起局勢下,所衍生的「市場必然效應」,不過這絕對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大家早就碰上了,卻沒預見。


這群新盤商在原始供應源「多元化」經營的薰陶下,再加上政府部門開始要求 MIT 產品,才能進入政府採購應用,所以自然就演而優則導的「慣性」下,陸陸續續投入製造生產的行列,這或又將會掀起一股未來的產業效應。唯一的差異是,這群盤商大多沒有完整的國際市場經營經驗,如果只是放眼內銷市場,台灣的國內市場是否有這麼多的空間,容納這麼多的製造商,這也可能是另一個值得觀察探討的現象。當然,從樂觀的一面看,大珠小珠落玉盤,或許帶來安控產業的另一番新風貌。



SI、SP 傻傻分不清?

再來看系統整合商(SI,System Integrator),或許現在智慧當道,是否該改用「解決方案提供商(Solution Provider)」來稱呼。問題來了,解決方案顧名思義是要解決場域應用的問題,從大到智慧城市,小到智慧家庭,到底要解決應用場域的什麼問題?拿什麼技術、產品或系統來解決?這一段路似乎仍未被明確的定義出來。這就呼應出台灣這個產業結構的野蠻生長,每個階層都有,只是都沒從應用階層需求的角度去思考,所以各階層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結果卻是往反方向走。


解決方案解決了什麼?

最近一兩年的智慧城市專案,大家聚焦在談「智慧共桿」,表面上這是 5G 時代的共識,硬體的整合現在不算是難事,因為相關的有線、無線通信協定都有一定的成熟度。問題一支「桿」,或許是一支路燈,也或許是一種特定需求而裝置的「立柱」,要給所在場域什麼樣的「內容」?這已不同於系統整合的面向,不但要符合應用場域的需求,成本與價值在預算有限的前提下,「性價比」更考驗裝置之後,是要帶來「智慧共桿」或是「智障共桿」?特別是 5G 的頻寬與速度,給大家都有無限寬廣的想像應用空間,但是一提到 5G 「傳輸距離」的先天罩門,「成本」變成了一道無形的高牆。


歐普羅 IDVIEW 熱成像雙目單碼流提供精準的即時辨識


AI 該怎麼哎?

這裡也再分享「即時辨識」與「人工智慧」的差異。很多系統整合商面對應用端漫無止境對的人工智慧需求,開始理性端出「AI 是需要學習的」這句話來應對。拋開預算的限制的議題不談,一位製造業者就說,有些場域不能等「AI 是需要學習的」,比方說「火災辨識」。合理完整的智慧解決方案,必須把「即時辨識」與「AI 學習」一併納入,這就涉及了怎樣才算完整的解決方案!問題是誰來告訴使用端?


系統整合商能否媳婦熬成婆,升級變成更有附加價值身份的解決方案提供商?這是這個產業階層面臨的挑戰!這個挑戰不再只是克服類比時代的 Plug & Play(隨插即用);而是如何佈署足夠應用的網路環境;如何建置一個管理這個場域相關設備的平台(不管是線下的管理平台,或是線上的雲);還有因應需求成長,不斷推陳出新的應用軟體。這是智慧共桿背後,一個更現實的問題,因為,沒有太多的 SI 或 SP,搞清楚網路環境、管理平台、應用軟體在智慧應用上,有著密切的關聯性。



工程商是解決方案最後的把關者?

表面上,因為很多設備的售價不斷地親民化,產業重心因此逐漸轉移到工程商階層。這六年來很多工程商都說:「弱電現在不做監控,不然還能做什麼?」


但是一位專做特殊場域的 SI 語重心長指出,電信工程業者從三十多年前以交換機設備及安裝工程發跡,到交換機平價化,甚至變成租賃,則再也沒看到以電信工程為核心,發展出什麼科技設備;甚至弱電工程業者更也面臨了「老齡化」!


如何從專職工程,延伸至把服務的業務加進來,這或許是工程業者所面臨的挑戰。



為什麼保全業是「智慧場域」的先鋒?

安控產業中,還有一個族群階層,就是保全服務業,甚至還可擴及把物業管服務業也納進來。保全服務業在整個安控產業中,可以說是一個「獨立又不太獨立運作」的階層族群。最大的差異,他們是直接提供「服務」給業主。當然這取決於業主對「套裝安全」的需求程度,除了「器材保全服務」,保全公司還提供「駐衛警保全服務」,甚至晚近智慧解決方案的興起,保全業者甚至導入「行業領域的 SOP」,提供「客製化智慧服務」。


眉角出現了,「行業領域的 SOP」是什麼?又能提供什麼「客製化服務」?當然,保全業者面臨人力保全諸多的問題,是特色也是包袱。而提到「行業領域的 SOP」,這就是傳統產業結構中各階層業者,大部分都沒有去思考到的問題,也就是「沒有 SOP,智慧化解決方案就不完整」。當然這還取決保全業者所做到的服務是做到多細緻、多完整,涉及保全業者的專業度與規模。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 IT 與 OT 跨領域的協同。一位 BIM 業者最近告訴我,很多 IT 業者做出來的 BIM 軟體平台, 3D 呈現既漂亮又炫,這家業者卻苦思著每個案場,如何從協同結構、機電、弱電、消防的管線佈置著手。


簡單的說,有 SOP 才有解決方案,這就是保全業者在整個安控產業能獨立運作的一因素之一。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保全公司,已經在進行「智慧建築」、「智慧交通」、「智慧工地管理」、「智慧能源」、「智慧零售」⋯⋯ 的業務發展。


使用端要納入產業來考慮嗎?

談產業,傳統大家都是從上而下來看,但是解決方案時代,不得不把「使用端」也要納入來看。使用端要的是什麼,這個提問絕對是個大哉問。但是,我們必須做些歸納。從安控的應用來看,安全是最基本的需求,問題是從單品到解決方案,這個安全的維護提供,是對人、對物(資產)還是對事?抑或是通通都要?


如果只是為了安全,使用端會掏出多少金額來買?特別是二十多年以前的一支攝影機可以賣到兩萬元,現在一支不用一千元就可以買得到,使用端為什麼要花更高的金額,來買所謂的解決方案?延伸的功能,以及最終的整體價值,才是使用端買單的的前提。另外,「服務」是供需兩端都達到滿意的契約保障的保證金。


我曾經碰到一個大樓監控設備更新的案例,其中一個承包商跟我說,他說設備不賺我的錢,未來兩三年的維護服務費也完全不收,他只賺工錢。當然,產品的價格行情我很清楚,他的報價是出廠價的 2 - 4倍,有的誇張到 10 倍,該賺就該讓人家賺,這毫無疑問。問題是他說維護服務費完全不收,這點我只好呈報管委會,這種承包商不能用!


當然,使用端都希望買得越便宜,但是這就涉及了供應端與使用端的溝通問題。誠然,這必定是在一定區隔的立場為前提,不要用路邊攤與五星級飯店,來做不對稱的比較。問題來了,有多少賣方能準備出客觀理性的分析,提供給買方做完整的採購參考?


產業的發展,要做的事情有很多……

分享到這裡,其實台灣安控產業還有很多待發展的方向與空間,比如產品的規範認證、隱私權保護的立法、還有專業人員的訓練與證照(國內好像還沒安全官認證),這些都是供需兩端促成滿意交易必要的制度發展。但是推動這些發展,該是「誰」要來做? 


近二十多年來,安控產業歷經很多的變化,大家都一直在找下一個趨勢、下一個出路。趨勢絕對不會橫空出現,必定會來自一些人事物發展的線索;而出路必定來自使用端的需求。當然對於未來,我們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差別只在有人會摸到漩渦,還很高興地往下栽;有人則能安然渡河。



安控這道菜,未來該怎麼炒?

很多人問我,三、四月連續幾個跟安控相關的展覽,看到什麼?這篇分享,我試圖從近年來智慧科技應用相關的技術功能議題;解決方案在解決場域什麼應用的議題,再從產業各不同的階層,所面臨的變化,來探討過去、現在、未來「產業生態」的議題,期待提供大家來一起找出產業的發展亮點與熱情。


相信這些議題,比探討「沒有最低價,只有更低價」來得更有建設性!因為這個議題會輻射到,誰是你的客戶?誰是你的合作者?誰才是你真正的產品\解決方案使用者?還有這些產品\解決方案會用在哪裡?


答案在上面的每個「引號」中!


不只是縮時,還有粉塵、噪音、位移偵測

按此回今日3S Market新聞首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