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安全文化計劃」的最佳做法

Building a Security culture




這篇文章非常值得閱讀及省思……


台灣安控產業的文化是什麼?產業文化代表的意義是什麼?產業文化中有傳統的文化、有破壞的文化、更有創新的文化。


產業的演進,也代表產業文化的發展。我們都在其中扮演著一個角色,而這些我們所扮演的角色,是否演的淋漓盡致?


siw

安全文化需要以一種易於理解,易於度量和易於管理的方式,去進行定義 ——



在深入進行文化變革計劃之前,必須了解需要改變文化的哪些方面。


如今在美國,關於安全文化,以及如何讓組織接受和建構安全文化的討論很多。但是,如何建立一種安全文化呢?如何衡量,改進或更改它?


在許多情況下,組織正在錯誤地對待安全文化。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們採用了實施策略變革的方式,來實施文化變革計劃。


讓我來舉例說明。


美國大多數人都熟悉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臭名昭著的短語「我有一個夢想」。這是一個人的例子,他知道需要進行文化變革,並且為了促進這種變革,他需要吸引人們的情感,他需要分享希望和夢想的願景。想想看,他是否發表了同樣的演講,但他沒有說自己有一個夢想,而是說他有一個關於實現平等的七點策略計劃。該消息可能是相同的,但是接收方式卻截然不同。


改變組織的安全文化,只在一個部落格的文章中提起的議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需要一本書(或兩本書)才能充分充實思想和概念。


但是對於那些希望著手進行文化變革計劃的人來說,以下三個支柱可以作為一個良好的起點:


1. 了解哪些是需要改變的地方

2. 集中精力

3. 測量


了解需要改變的地方

在深入進行文化變革計劃之前,必須了解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變文化的。一個組織需要一種安全文化,說很容易,但是這是要會轉化為哪些行為呢?


解決此問題的一個好方法,是和不同部門的人員,舉行小型研討會,並按照以下四步過程確定一些想法:


.問題

我們試圖改變哪些文化行為?


.我們如何做?

把那些問題變成一個問答。


.挑戰:

有哪些挑戰?


.解決方案:

列出一些解決方案。 一個透過這些步驟,進行工作的組織性處理的簡單案例如下所示。


.問題

人們離開機器時不會鎖定機器。


.我們如何做?

當人們離開機器時,我們如何鼓勵他們鎖定機器?


挑戰:

人們不知道如何鎖定他們的機器。


他們認為這很安全。


他們不喜歡在返回時,重新輸入密碼。


解決方案:

在鍵盤上添加標籤,以提醒人們鎖定他們的機器,是有多麼容易的事。


設置螢幕保護程式,以在閒置 30 秒後鎖定電腦。


使用者走開時,使用感應卡自動鎖定機器。


懲罰未鎖定電腦的使用者。


啟用指紋機讀取,以快速登錄。



一旦提出了許多解決方案,就可以將它們繪製到工作量與影響力圖表中,以找出最適值追求的解決方案。 理想情況下,你期待尋找既省力又影響深遠的想法,這些想法可以減輕使用者的工作負擔,同時在潛移默化中讓使用者做正確的事情。


在簡單的案例中,我們的假想焦點小組達成共識,即感應卡可能會產生最大的影響,但確實需要最大的努力(成本、時間、資源)。


但是,啟用指紋登錄並在鍵盤上貼上標籤,以提醒人們離開時要敲擊它們,將是最容易實現的。



集中精力

因此,現在我們有了前進的道路 - 我們意識到,在虛擬化和簡單化的工作職行組織中,是讓人們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鎖定機器,這就是文化變革的一部分。


但是組織所犯的一個錯誤是,他們試圖向整個組織推出解決方案,但這並不總是可行的。 為了更好地理解,如何改變人們的心靈,我們必須追溯到 1962 年,埃弗里特·羅傑斯(Everett Rogers)首先提出的創新擴散法則。


你可能會看一下,並認為這只是一個鐘形曲線。而且您會認為是正確的。但是,這種鐘形曲線適用於,和採購決策與我們的案例行為變化,有關的許多事情。用常理可知的,為了普及一個想法,我們應該針對早期和晚期的多數群體,進行有意義的溝通。一旦大多數人採取了一種行為、價值或產品,那將影響整個文化。


但是,大多數人會對「改變」持著懷疑的態度 - 並且在許多方面,他們都是很實際的人,在無法預知評估結果的情形下,他們為什麼要採用一種對他們沒有明顯好處,或會佔用時間和精力的新做法?


因此,實際上,您需要針對早期採用者 - 並且僅針對早期採用者,優先進行溝通說服。


誰是早期採用者?

早期採用者,是那些整夜排隊購買最新技術,或在首播之夜看電影的人。他們非常了解,如果他們等待一個星期,他們只需走進商店或劇院,就可以避免麻煩。但這是驅使早期採用者的麻煩 - 他們是如此的想成為第一個,並在其他人之前經歷一些事情,以至於他們會忽略這種痛苦。他們在其他人之前看到了最終目標,並願意在其他人之前採納它。


更重要的是,早期採用者不僅會首先體驗某些東西,然後也會非常樂意與他人分享經驗。


在安全方面,我們可以將這些人稱為「文化載體」。一些組織將這些人稱為安全大使或傳教士。這個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人之間的社交關係,使他們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向大量的人傳播思想。


通常,它們在許多不同的領域中聯繫在一起,因此這些想法在傳統的筒倉之外傳播。


引爆點

一旦建立了足夠的文化載體,工作就是保持發展態勢,直到達到臨界點,並蔓延到多數人。


這意味著你可以幫助保持文化載體的高度參與,並使他們分享他們的資訊和提示,以解決為什麼在無人看管時,鎖定工作場景的問題。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他的書「小費要點」中,闡明了三個規則,這些規則有助於使一個想法,變成一個熱點。


少數法則

根據眾所皆知的「帕累托原理」或「 80/20 原理」,少數人法則指出,最重要的關注點,將僅來自少數關鍵參與者。正如帕累托原則所指出的那樣,80% 的行動將由 20% 的參與者推動。少數人法則還討論了這些關鍵角色,具有特定角色。 「行家」是資訊專家,「聯繫者」或營運商是將想法帶到更大範圍的消費者網路的人,「推銷員」是那些……很好賣掉它的人!你也可以將這些關鍵參與者,視為創新或創意的早期採用者。


粘性因素

這本質上是在問一個想法,產品或服務有多難忘,以及它在消費者和參與者之間,流行的難易程度。格拉德威爾(Gladwell)在他的書中,使用「藍色線索」和「芝麻街」等受歡迎的兒童節目,展示了他們如何開創一種新的粘性學習方式,以提高孩子們的學習和娛樂價值。


語境的力量

該規則基於人類行為與其環境,具有緊密聯繫和敏感性的概念。當在關鍵的時機和位置上,引入想法和創新概念時,強大的環境,可以進一步促進傳播。


強度與一致性

到現在為止,您已經制訂了計劃,已經確定了早期採用者,並讓他們向大眾傳播了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正是在這一點上,許多組織放任自流。畢竟,這是「任務完成」的情況……對嗎?


你會看到,組織中的文化變革,需要很多個人行為來改變 - 這並非一朝一夕就能發生。它可能會發生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例如飲食如何在進入一月份後的幾週內存活下來,然後才失去動力。


這就是組織需要圍繞一致性計劃,其策略的原因 - 這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許多組織陷入了試圖透過激烈的變革,來改變安全文化的陷阱 - 發布了新的倡議,進行了重組,並聘請了空缺的顧問。但這並不是改變文化的原因 - 最多只是抑制了文化,真正的文化是直到壓力消退,人們再次恢復正常。


考慮一個好朋友。一開始你只是陌生人,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你變成了朋友。沒有確定的時刻,你突然認為你需要將該人從熟人,轉移到朋友的歸類。這是要用很長時間,才能發生的事情。開會、分享經驗、互相幫忙買咖啡,期間會記住關於對方對咖啡要求的詳細資訊,等等。作為個人行為,與某人喝咖啡,並不能使他們成為您的朋友。但是,在一段時間內重複該過程,了解他們的喜好,分享交談時間,也許就會發生。


組織內部的文化變革可以是相同的。


測量

到此階段,你已經確定了需要在組織內,進行更改以影響文化的行為。 你已經確定了早期採用者,並製訂了一致的計劃,以達到使文化轉變為,更安全臨界點的目的。


但是,您如何衡量變化呢? 您是否正在產生影響,還是只是將資源,用於可能無法正常工作的任務?


在這裡,需要一種客觀的科學方法來評估,報告和比較安全文化。 幸運的是,比我更聰明的人,對此應用了很多思想。 Cltre(KnowBe4 公司)闡述瞭如何在七個不同的維度上,系統化地評估安全文化。



使用可以幫助組織一致而可靠地,衡量其工作對安全文化,產生何種影響的方法,並使用該資訊對未來採取的策略,做出明智的決策。


分割的想法

很多時候,組織將文化倡議視為不得已的手段。 通常,文化被視為責備組織,抵制重大變革文化的替罪羊,而不是賦予組織權力的東西。


安全文化需要以一種易於理解、易於度量,和易於管理的方式進行定義。 透過將安全文化,定義為影響其安全的組織觀念、習俗和社會行為,很明顯地,安全文化與整個文化緊密相關。與文化合作,我們必須首先了解它。應當明確的是,為了衡量和管理文化,我們必需要用,除了傳統安全控制之外的其他工具、技術和實踐。


AKD 寰楚專業級全系列監控設備


.納斯達克:2021 年的市場監控展望 —— 變革的一年

Bullet Surveillance Camera : Top 10 Best Bullet Surveillance Cameras 2021 




Nasdaq



當冠狀病毒大流行帶來創紀錄的數量和波動性,而營運則轉移到很大程度上,是在家工作的環境時,市場監督團隊今年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納斯達克新加坡金融科技節報導的一部分,納斯達克市場監管技術負責人 Tony Sio 談到了,波動如何影響市場,以及監控行業的前景。


Sio 說:「從監視角度看,迄今為止最大的影響之一,就是確保系統可以應對如此龐大的數量。」 「我們已經看到一些人正在研究新方法。今年,大約四分之三的新客戶,都使用了雲端解決方案。」


Sio 指出,波動性的上升也帶來了更多的噪音。他說:「有了監視系統,我們正在尋找大海撈針,實際上,大海撈針變得更加雜亂無章。」


Sio 繼續說道:「一直很難跟上市場變化的速度,但是隨著市場波動的加劇,挑戰更大。」統計模式需要花費一些時間,來整合新的行為,並且已經壓力很大的監視團隊,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來調整其算法。



展望今年,Sio 概述了市場監控行業面臨的三個主要挑戰。


1. 在家工作

在冠狀病毒大流行中,許多監視團隊被迫遠端操作,由於存在有關隱私、安全和員工監控的特定法規,最初帶來了一些挑戰。即使正在分發冠狀病毒疫苗,在遠端工作和返回辦公室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也非常重要。


Sio 說:「有一些監視團隊已經設法使其能夠正常工作,並且能夠在家中工作,我認為那裡面臨的挑戰,是將監視團隊帶回到辦公室。」 「還有一些團隊希望將來至少每週在幾天內繼續在家工作,我認為該部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使這些臨時措施變得更加長久。」



2. 零售活動增加

Sio 看到今年的零售活動激增後,預計它將持續到 2021 年。他指出,零售的增加已經改變了市場的動態,「市場的實際行為正在改變和適應,並且檢測算法需要適應這些類型的行為。」


「最重要的是,隨著你從事更多的零售活動,這往往會給團隊帶來更大的壓力 - 往往會有更多的死衚衕,更多的不尋常事件 - 並且從資源的角度,來看會帶來更大的壓力。」


3. 監管新的數位資產

鑑於比特幣最近的反彈,以及新數位資產的出現,Sio 認為監管機構將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這可能給某些新市場帶來挑戰。


「這些新市場面臨的挑戰,是需要建立新的監視部門,新的監視團隊和新的完整性流程,因此他們需要與監管機構就如何監管這些新資產加強合作。」



.5G 將如何在 2021 年改變城市的智慧交通

How The Future Of 5G Will 

Shape SmartCities




tti



5G 技術周圍有很多炒作,但大多數都集中在電腦和智慧手機的快速互聯的網路速度上。大多數人並不了解以下事實:5G 提供的快速的連接,將使大量基於網路融合的設備和應用受益。不僅僅是使我們的瀏覽和下載速度更快,它還將改變社會的運作方式。


在未來幾年中,這將變得極為重要。聯合國估計,到 2050 年,將有 21% 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這可能會導致一系列問題,特別是在交通和環境方面。但是 5G 可能會最大程度地去減少,交通運輸所帶來的這些不利影響。


什麼是 5G?

5G 是第五代的蜂窩技術。惠普在速度和應用方面,實現了從 4G 的巨大飛躍,HP 在 5G 技術上的功能,將其與 4G 進行了對比,揭示了它比以往快了 70 倍。它可以提供比 LTE 快 10 到 100 倍的數據,並且具有將延遲(網路中的數據通信中,出現的龜速或延遲)減少到毫秒的能力。這種空前的速度有望破壞一系列行業,包括醫療保健、遠端工作、遊戲和線上網路教育。



鑑於它可以透過快速,快速反應的網路,連接到我們周圍的幾乎所有事物,5G 還使我們能夠充分利用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物聯網,以及智慧交通等先進技術的全部潛力。


5G 將如何顛覆智慧交通?

減少通勤時間

5G 可以帶來的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就是使你的日常通勤更快。在今日,《物聯網商業新聞》指出,大多數運輸機構都依賴過時的日程安排和技術,導致照明時間不及時。這會使駕車者放慢腳步,使通勤時間比原本應的長。更不用說,這也更加昂貴,因為駕駛員在紅燈處停車,因怠速會浪費燃料。


5G 技術可以透過允許交通號誌燈,從分佈在整個智慧城市的攝影機、感測器和無人機,接收有關交通模式的即時數據,從而改變所有這些情況。結果,交通信號燈將對實際交通有更好的響應,保持交通順暢,並減少不必要的紅燈停車。


卡耐基梅隆大學實際上已經對此進行了測試,他們發現這種技術可以使交通站點減少 40%,排放減少 21%,通勤速度提高 26%。同樣的技術也可以應用於公共交通。倫敦的智慧城市規劃概述了,如何透過跟踪人們在倫敦周圍的移動方式,來使用數據來規劃公交路線。此外,除了改善通勤體驗外,還可以使用數據,即時更新城市居民的當地空氣品質。



無人駕駛汽車

自動駕駛汽車的概念,早已存在於電影和電視中,但看起來 5G 技術將成為其成因的原因。 而且由於自動駕駛汽車系統,需要令人難以置信的數據處理能力,和類似於人類反應的速度,因此它們需要比現有 4G 技術,更快的網路,而 5G 當然可以實現。 自動駕駛汽車中的感測器,還可以生成前所未有的數據量,但 5G 可以容納它們的掌握、處理和分析功能。


此外,知名公司正在開發可將自動駕駛汽車,轉變為移動數據中心的晶片,這將使這些汽車能夠做出即時、複雜的決策。 當 5G 最終進入主流應用時,它將為車載到車載(V2V),和車載到所有(V2X)的連接,打開令人興奮的可能性。



加強交通安全

雖然 5G 的快速數據傳輸,可用於提供道路天氣服務,進行道路維護,以及控制自動駕駛車輛等方面,但芬蘭的 VTT 技術研究中心強調了最終目標,至少在交通運輸方面,正在減少事故發生。駕駛員無需做任何事,就能夠自動收集數據,並且可以透過自動化系統,將該數據發送給其他道路使用者。


路上的每個人都可以存取訪問重要資訊,包括有關結冰狀況和積雪、坑洼或倒下樹木的位置的警告。然後,這可以幫助駕駛員選擇不同的路線,或改變他們的駕駛方式。


此外,正如亞當·弗羅斯特(Adam Frost)所提到的那樣,5G的高頻寬、超高速、低延遲,以及能夠連接數百個設備的能力,將意味著車輛將能夠從其他車輛,和裝有路燈的攝影機發送和接收數據 ……。當指示燈變為紅色或前方車輛突然停止時,將通知連接的設備。


.日本政府計劃將號誌燈活用,為新一代通信標準「5G」的基地台

Japanese Traffic Lights




來源:快科技

5G 基地台信號覆蓋範圍較小,是 5G 技術應用中需要面臨的問題之一,從目前的報導來看,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其理想覆蓋範圍只有 250 米左右,這也就意味著 5G 基地台的數量和密度相比 4G 要成倍的增加。


可以想像,當 5G 基地台全面鋪開之後,我們生活的「角角落落」將會被基地台充斥。所以如何高效的利用現有設備,不做過多添加以節約資源和成本,是技術人員亟需考慮的問題。


從 5G 應用角度來看,5G 基地台的覆蓋範圍,主要受到的是基地台所處高度和建築密度的影響,據此特點,日本政府別開腦洞打起了號誌燈的主意。


全球首次!信号灯作5G基站:日本来了一波骚操作

據外媒報導,日本政府計劃將信號燈活用,為新一代通信標準「5G」的基地台,並召開了相關部門會議。日本政府計劃在 2020 年啓動實際驗證,最早或於 2023 年在日本國內全部鋪開。


除了自用之外,日本政府還將確立標準規格,力爭向海外出口。微博中有網友提出號誌燈,做為 5G 基地台並非日本首創,很多國加也曾提出過此類方法。不過我們需要認識到,此次日本是在國家單位上應用,這在全球確屬首次。


但是,利用號誌燈做 5G 基地台,還要面臨維護成本、造價和號誌品質等諸多問題。


不管怎麼說,日本將號誌燈做 5G 基地台,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範例,在這方面,我們也相信智慧是無窮的,不僅僅是 5G 技術上的領先,我們所能創造的遠大於此。


AKD 寰楚專業級全系列監控設備


.工業 4.0 來襲 製造思維大翻轉

The Future of Supply Chain




來源:ctimes 作者:廖家宜 

  

工業 4.0,也有人將之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從德國率先提出這個說法以來,全球隨之興起,各國開始有了自己的「口號」,包括美國推動「先進製造夥伴計劃(AMP)」,以及日本、韓國、法國、英國,工業 4.0 的概念遍地開花。


智慧工廠驅動全球經濟

智慧工廠是推動工業4.0的重要引擎,借助物聯網、機器人、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不僅可借此提高生產力與製造效率,更同時也成為驅動全球經濟的一股力量。國際管理顧問公司 Capgemini 發佈一項研究調查報告,該報告針對營收超過 10 億美元的製造商進行調查,根據這份報告中的數據指出,製造商預期對於智慧工廠的投資,將在未來五年內,促使製造效率提高達 27%,相較於 1990 年代的速度成長有七倍之多,不僅如此,這也將挹注全球經濟高達 5000 億美元,甚至可望來到 1.5 兆美元的驚人價值。

  

智慧工廠成為全球產業,邁向工業 4.0 的過程當中,必然歷經的轉型過程,目前各國也都在加速智慧工廠的建置,該報告還指出,預估到了 2022 年底,在這些製造商的工廠當中,將有 21% 的比例,將會是一座又一座的智慧工廠。

  

而若從目前各國佈署情況來看,如美國、德國、法國及英國等,這些在早期便已投入智慧工廠計劃的國家,已有半數著手轉型智慧工廠,但在印度及中國卻僅有 28% 及 25%。

  

德國雖一向被認定為全球製造業的標竿,但現階段也無一家企業可以達到真正 4.0 的水準,那麼我們的企業也就更不用說了。更何況轉型工業 4.0 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由於過去各部門分工精細,從營運層、管理層、現場端等各自為政,但因工業 4.0 訴求軟硬體、跨部門垂直整合,且每一家企業在導入的訴求上皆有所不同,從確保企業各部都能夠掌握整個流程運作,就已非易事了,何況後續還得深入研究技術層面,執行的問題。

  

「邁向工業 4.0 實是一段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可及,即便是如鴻海、英業達,以及堪稱『最接近 4.0』的台積電等大廠,也不敢自稱完全達到工業 4.0。」

  

面對台灣企業的現況,鼎新計算機副總裁潘泰龢與陳慈婷皆一致這麼認為。

  

但當企業欲導入工業 4.0 時,首要面對的卻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博世工廠自動化銷售協理陳俊隆就觀察到,發展工業 4.0 最大的阻礙,是來自於客戶的需求不明確。台灣的製造業也面臨了相同的問題,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著手,所以他們需要一個有相當製造經驗的專家,去檢視工廠內部的問題點是什麼,並且如何優化。


若是這一類的廠商不能明確的瞭解自身需求,那麼即可能產生需求方與供給方的落差。

  

而對於智慧工廠,鴻海集團副總裁呂芳銘也表示,企業真正的根本在於「核心」,也就是自身的實力,最重要的是要把本業做好,強化企業的運作與提升競爭力,再加上物聯網等科技方法的協助,才能「如虎添翼」,否則只會畫虎不成反類犬,淪為一隻「蝙蝠」。



圖一 : 智慧工廠是推動工業 4.0 的重要引擎,不僅可借此提高生產力與製造效率,同時也成為驅動全球經濟的一股力量。(Sourceshmds)


關燈工廠≠智慧工廠

談到智慧工廠的發展,機器人可以說是其核心裝備之一,尤其在現今勞動人口缺乏的情況下,工業機器人更是替代人力的不二首選。不論是傳統工業機器人,到現今越來越廣泛使用的協作型機器人,目的都是在為整個工廠提升生產效能。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報告指出,截至 2019 年,全球佈署的工業機器人,將會增加到 260 萬台,這比過去寫下新紀錄的 2015 年時期,又增加了約一百萬台。而從行業區分,則有 70% 的工業機器人被應用在汽車、電子及金屬機械等領域較多,可視為需求最為強勁的市場。

  

被外界譽為智慧工廠的標竿,鴻海集團的關燈工廠目前朝第六座邁進,預計年底將成立。這些關燈工廠手中握有 6 萬台工業機器人,大軍實現全自動化生產線,規模堪稱全球之最,但即便如此,鴻海也不敢自詡自己走在「工業 4.0」上,而是稱自己在「工業 3.5」的階段。

  

許多人在定義工業 4.0 的時候,大部分都會認為應是一座充滿全自動化的工廠。但事實上,一間全自動化的工廠,並不能代表即是智慧製造,因為自動化技術,從過去到現在持續不斷演進,並不是應對工業 4.0 的浪潮下所應運而生。國際工業大數據專家李傑就說,「自動化」可以取代人力,執行重複性的工作,把做不好的工作做好,但「智慧化」卻可以做到人力不能做的事情,甚至做得更好。

  

對於智慧製造,我們應該著重思考的是「智慧化」而非自動化。鼎新集團副總裁潘泰龢表示,推動智慧化的關鍵,就在於人工智慧,賦予機器如人的大腦般具有分析、思考、推論、決策的能力,未來不需要人類在一旁監看,也能做出相應且合適的決策,這才是真正關燈工廠的意義。呂芳銘在 Computex 2017 展會上也曾表示,鴻海發展關燈工廠的下一步,就是要透過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實現智慧化。



圖二 : 被外界譽為智慧工廠的標竿,鴻海集團的關燈工廠目前朝第六座邁進,預計年底將成立。圖為富士康崑山廠板對板連接器母端生產區。(Sourcenew0.net)


人工智慧領銜機器人

不過人工智慧的定義很廣泛,這當中由許多技術集結而成,尤以工業機器人而言,機器學習的應用十分重要。比較淺顯的說法,就是讓機器人去模擬或實現人類的學習行為,以獲取新的知識或技能,並重新組織已有的知識結構,使其不斷改善自身的性能。

  

領軍全球工業機器人的製造商庫卡(KUKA)表示,人工智慧可協助機器人適應環境,所帶來的不確定性與任何變動。不僅工業環境,機器人勢必還會進入其他應用領域,如專業服務型機器人或一般服務型機器人,這些機器人的對象則變成一般大眾,因此必須變得更加靈活、更具調性,而此時,機器學習將會派上用場,協助這類型的機器人,對於應用領域所需的專業技能更加熟稔,與迅速適應私人環境。

  

結合人工智慧技術的機器人,庫卡便透過開放模式來收集並解讀數據,並借助 Microsoft Azure 雲端平台,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而庫卡目前也正在針對許多項目進行研究中,例如 RobDream。在 RobDream 中,機器人能夠在停工階段,提升自己的能力進行優化,和人類一樣處理發生的事情,並從經驗中學習,像是針對算法進行情境相關的優化與配置。

  

對於庫卡而言,有一個特別重視的市場,就是電子業。原因在於現今市場上有越來越多電子產品推陳出新,許多業者因此必須加快產品的開發速度、縮短產品生命週期來迎戰對手,因此產線需具備高度的靈活性,以滿足快速變化的生產需求,但此同時,又必須要求成本盡可能維持在最低的水準,庫卡表示:「這正是我們的機器人發揮作用的地方」。

  

日本工業領域人工智慧專家 Tomi 則認為,機器學習可為將來生產線帶來一些重大變化,「它正在改革整個製造環境」。例如,透過機器視覺代替過去,以肉眼進行檢查作業,這種方式是透過把工程師的人工檢測經驗,轉化為深度學習算法去實現無人化檢測。


或是大幅改善工業機器人,在進行零件分撿的作業性能,經過機器學習後,機器人即可知道每次的動作是成功或是失敗,亦或是移動到哪個位置,會有更高的成功率等,根據實驗證實,機器人在歷經 8 小時的學習後,分撿成功率竟可達到 90%,這已和一名純熟的作業人員擁有相當的水準。

  

甚至,更可作為工業機器人的故障感知,在異常前預測,從而避免機器故障帶來的損失和影響。現在的工業機器人大多配有感測器,來蒐集正常或異常工作時的波型、電流等訊息,而透過機器學習後,透過反覆觀測到的波型,可以檢測到人類難以感知的細微變化,並在機器人徹底故障前就提出預警。


圖三 : 人工智慧賦予機器如人的大腦般具有分析、思考、推論、決策的能力,未來不需要人類在一旁監看,也能做出相應且合適的決策。(SourceCBC.ca)

  

工業 4.0 發展至今仍無標準化的架構,為此也在執行上增加不小的難度,面對智慧製造的轉型,企業在踏出第一步前,必須先瞭解自己最主要的需求為何,而非僅僅追求百分百的自動化生產流程。而諸如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出現,或許一般中小企業或傳統產業等「門外漢」,對此並不瞭解,因此最好的方法,還是不要自行關起門來做,而是訴求專業分工,借助如系統整合商的專業技術協助導入,以達到優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