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新產品開發的角度概述熱成像市場,以驅動汽車行業的應用矩陣

Basics of Infrared Thermography 


Global market insights


隨著技術進步的衝擊,熱成像市場已經成為動態電子,和媒體行業發展最快的垂直市場之一。 在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等互聯技術時代,商業領域最近對其應用領域,進行了廣泛的分析。


事實與熱成像行業參與者,為在其產品組合中展現新穎性,而進行的不懈努力非常生動地連貫。 在最近的一系列事件中,頂級紅外線熱成像行業巨頭之一的 FLIR,推出了其免費的機器學習數據集,該數據集被吹捧為汽車,乃至自動駕駛領域,帶來了一場革命。



專為 ADAS 和自動駕駛汽車設計的熱數據集,匯集了超過 10000 張帶註釋的白天和黑夜熱圖像。據報導,上述熱成像數據集,初學者涵蓋了,據稱是熱成像市場上同類產品中,第一個的產品組合,使開發人員可以使用公司的專利 ADK(汽車開發套件)來測試和發展 CNN(卷積神經網路)。據稱,熱數據集將於今年 7 月開始商業化,因為預計這些感測器的價格會下降,以期將其擴展至數百萬輛自動駕駛汽車。


以類似的方式講,汽車行業無疑是熱成像市場,利潤豐厚的最終用途領域之一。尤其是在已開發國家,低空交通事故發生率的上升,勢必會對這些先進的攝影系統產生更高的需求,因為即使在夜間也能實現可視化。


估計顯示,在弱光條件下,發生的交通事故數量不成比例。消息人士稱,儘管道路交通量減少了 60%,但仍有 40% 的致命交通事故發生在夜間。


根據 NHTSA(國家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統)的數據,2015 年,據報告約有 5376 名行人在夜間死於交通事故。這些估計清楚地顯示了將熱成像技術,整合到現代車輛中的迫切需求。


獲取此報告的樣本副本,網址為https://www.gminsights.com/request-sample/detail/2654


根據報告,到 2024 年,來自汽車應用的熱成像市場值,預計將超過 9 億美元。業務領域營收不斷的成長,主要可歸因於自動駕駛汽車在汽車領域的日益普及。這些自動駕駛汽車配備了高解析度攝影機,雷射雷達等先進功能,因此對於熱成像行業參與者而言,這一領域已成為可行的投資途徑。


https://fresnobserver.com/thermal-camera-market-2020-industry-trends-growth-drivers-competitive-landscape-regional-analysis-2027/13267/


位於美國的 Seek Thermal 公司,在針對汽車售後市場的消費電子展上,推出了其最新的解析度熱成像攝影機。據報導,這款新攝影機,可以與現有的資訊娛樂系統無縫整合。


該公司生產的新型熱像儀,配備了解析度為 320 x 240 的熱像感測器,聲稱具有很高的圖像清晰度。除了其出色的功能外,最新的攝影機,以相當實惠的價格出售的消息,進一步增加了其在熱成像行業的地位。


近年來,熱成像市場的大多數當代創新,都基於兩個主要原理,即成本和解析度。如今,大多數高解析度熱像儀,都以相對合理的價格提供。內核小型化的另一個預期趨勢,也帶來了業務領域的大量進步,尤其是工業應用方面的進步。


例如,僅幾個月前的萊昂納多 DRS,就為 OEM 推出了最新的 10 微米熱像儀攝影機芯,從而引起了媒體的關注。


這項絕對先進的技術被稱為 Tenum™640,是監視和安全應用,危險品和農業綜合企業的營運,以及空中無人駕駛平台的理想之選。配備基於釩氧化物的微型測輻射熱計感測器,這款新型熱像儀據稱,是熱成像市場上同類產品中,最小但最有效的一種。


持續不斷的廣泛技術干預,與不斷擴大的最終使用前景相結合,在隨後的幾年中,熱成像行業的薪酬水準,有望得到可觀的成長。到 2024 年,全球市場份額預計將超過 100 億美元。


★任何經過翻譯或轉載之中文資訊,我們為了盡量使用台灣常用相關名詞與慣用語法,將與原中文有所變更,但不改內容意義 – 3S MARKET


按此回今日3S Market新聞首頁

.以色列的「智慧通勤」展示了 COVID-19 之後的公共交通狀況

How to plan your cycling commute route | Commute Smart


WORLD ECONOMIC FORUM




重點提要

.突破性的技術可能會改變我們的通勤方式,提供更快、更清潔,更便捷的出行方式,但是許多運輸系統都落後於這些可能性。


.以色列的一個試點項目,展示了公私合作夥伴關係,如何重塑未來的通勤,例如透過使用設計「智慧通勤」並相應地安排公共交通路線的算法。


.COVID-19 大流行迫使我們圍繞更安全,更高效的運輸模式進行創新,這為危機帶來了希望。


以色列是全球出行領域的領先創新者之一,已產生了約 350 億美元的創新價值,例如無人駕駛汽車技術。但是,任何訪問過該國的人都會承認,自己的交通系統落後。它嚴重依賴單人乘車和效率低下,零散的公共交通,從而導致交通擁堵,高污染和交通不便。


COVID-19 大流行迫使以色列,幾乎在一夜之間,對其運輸網路進行現代化改造。封鎖後通勤人數減少了,但以色列仍然需要快速,經濟地轉移大量基本工人,同時讓更少的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來遵守社會疏導規則。


為了在大流行期間促進高效的低佔用通勤,以色列發起了一項臨時計劃,以淘汰過時的過境服務。它開發了一系列創造性的解決方案,例如大規模飛行員用尖端技術,重新發明了大通勤,將私家車中的拼車與按需公交服務相結合。


它的經驗顯示,該部門的變革是可能的,並且可以成為許多其他擁擠、污染嚴重的城市和國家的典範,這些城市和國家都渴望有一個更清潔,更公平的未來。



智慧通勤

改變世界上越來越狹窄的運輸系統,和堵塞道路的最開創性想法之一,就是將移動性視為一種服務,它使人們能夠從一個地方到達另一個地方,而不是一種產品,例如一個人擁有的汽車或自行車。 擁有或維護。 從 2019 年到 2023 年,移動即服務(也稱為 MaaS)市場預計將成長 1800 億美元。


例如,使用 MaaS 的通勤者,將能夠在應用 APP 中輸入目的地,然後該應用 APP 提供一系列選項,例如汽車或自行車共享,公共汽車和火車,出租車或汽車租賃,或這些選項的組合。



以色列為此動員了 176,500 名響應者,為全國抗擊 COVID-19 作出了努力。代替現有的剛性運輸網路,它引入了量身訂製的通勤系統。按需公交路線算法,計算出每位乘客和相應公車的最有效行程。在涉及 5500 名響應者的試驗中,使用者只需透過專門創建的應用 APP,輸入他們的位置和計劃的目的地。在 60% 的情況下,他們在目的地 300 米之內下車。


在啟動後的三週內,有 12,000 位響應者下載了該應用 APP,並使用 250 種不同的交通方式(從公共汽車、貨車和汽車)進行了 75,000 次旅行。儘管實施了該系統以應對危機,但它可能會繼續存在,並可能每年為公眾節省 2500 萬美元。透過正確的公私合作夥伴關係,可以輕鬆地在需要升級其系統的其他國家中複製它。


你讀了...嗎?

.數據是未來行動出行的關鍵-這就是方法

.邁向更可持續的出行方式–公司的三個步驟

.英國的「交通革命」可能會導致 1400 萬人開始騎自行車


創新熱潮

在冠狀病毒危機期間,過去幾年來以色列採取的許多創新措施,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一些解決方案提供了,與危機相關的問題的即時解決方案,例如將過境數位化以更有效,更安全地動員通勤者,而其他解決方案則需要改善空氣品質,以幫助呼吸健康。它們包括擴展電池範圍的技術,這將使電動汽車與傳統汽車相比更具競爭力並改善空氣品質。


另一套解決方案可收集運輸數據,這將有助於運輸當局和營運商改善和客製化其服務。對將舊的固定運輸網路,轉換為靈活的按需服務的公司,也進行了大量私人投資,這些服務使營運商可以將其服務,適應不同的通勤需求。以色列公司開發的其他新興技術,包括使用人工智慧自動檢測和記錄道路事故。


交通運輸部項目和技術高級主管烏里·阿佩爾鮑姆(Uri Appelbaum)表示,以色列的 MaaS 試點項目,和相關政策正在以色列各地複製。他說:「我們渴望與出行者和創新者合作,以使以色列的交通系統更安全、更智慧、更清潔。」



世界經濟論壇的以色列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心,認識到沒有任何一個參與者,可以獨自實現這一目標,因此正在與交通運輸和道路安全部合作,「透過促進公私合營,促進敏捷監管與 MaaS 的整合。以色列創新局中心主任 Daniella Partem 指出。


並不是只有以色列人,利用危機期間開發的創新技術。挑戰是要長期實施這些解決方案,以創建圍繞人類需求和優先事項(例如安全,健康,可及性和更好的生活)的運輸系統。以色列的交通大修顯示,一個國家可以藉助技術和正確的公私合作夥伴關係,採用更清潔,更便捷,更具成本效益的旅行方式。


全世界的政府和公司,都可以從這個例子中學到東西,看到私人創新有助於解決公共政策挑戰時,可以實現的突破性變化。


★任何經過翻譯或轉載之中文資訊,我們為了盡量使用台灣常用相關名詞與慣用語法,將與原中文有所變更,但不改內容意義 – 3S MARKET


按此回今日3S Market新聞首頁

.5G 中的關鍵任務控制 - 工業自動化的未來

Ultra-Reliable 5G NR for Industrial IoT 



Qualcomm developer network by Ana Schafer



讓我們再看看我在上一篇有關 5G 的文章中向您展示的圖表:


上次,我專注於增強型行動寬頻(eMBB)及其在消費者應用中所代表的創新。在本文中,當您開發用於關鍵任務控制的應用時,我將重點介紹 5G 的優勢。


工業自動化 - 比人類想像的還要快

eMBB 的應用案例(例如視訊串流和快速瀏覽)很重要,但並不總是關鍵任務。例如,如果網路延遲導致下載影像,或呈現網頁的時間增加了半秒鐘,則可能不會破壞消費者的體驗。但是,為了防止交通事故或運行工業機器人,半秒很重要。在這種情況下,延遲和故障是不可選擇的。


因此,負責 5G 規範的工程師超越了使用者應用案例,並設計了 5G NR(新無線電)來滿足或超過關鍵任務控制的要求。這些要求會影響,你在工業自動化等領域的開發工作,這是最難解決的用例之一。它們還會影響你在以下應用中的工作:


.智慧城市基礎設施

.自動導引車(AGV)

.機器人和無人機

.車輛安全相關和自主系統

.遠端醫療程序


諸如此類的應用在低可靠性(連接丟失)或高延遲(將數據包從一個點發送到另一個點的延遲)的情況下不會成功。


為什麼強調低延遲?因為工業 1.0(機械化),2.0(電氣化)和 3.0(數位化)依賴於人為因素來連接流程。工業 4.0 依靠 5G 透過將延遲延遲到幾分之一毫秒來連接它們。


增強的超可靠,低延遲通信(eURLLC)

為了提供關鍵任務控制所需的網路可靠性和可用性,即將推出的 5G NR 的 Rel-16 包括增強的超可靠,低延遲通信。 eURLLC 目的在確保「六分之九」的可靠性(即數據包丟失率低至 .0001%(10-6%,或每百萬個數據包一個))和延遲低於 1 毫秒。它還設計用於多連接性,以創建可確保可靠性的冗餘鏈路。


例如,為了實現這種超低延遲,5G NR允許可擴展的時隙持續時間降低至 125 微秒,是 4G LTE 的 1/8,如下所示。此可伸縮時隙持續時間的目標之一是減少等待傳輸,準備,傳輸,處理接收到的數據以及發送反饋的延遲。



適應工業自動化的需求

沒有人知道何時自動機將發送故障代碼,或何時觸發溫度感測器。為了支持像工業自動化這樣的關鍵任務應用,5G NR 包括用於在網路上,運行的所有其他數據和服務之間,傳輸高優先級消息的機制。


第一步是將現有的工業乙太網網路(例如 PROFINET 和EtherCAT)升級到無線 5G。為此,eURLLC 還整合了時間敏感網路(TSN),這是使機器同步的 IEEE 802.1 標準的集合。 TSN 提供確定性的數據包傳遞(即時數據包的已知傳輸時間),而不是乙太網典型的可變的盡力而為的傳輸時間。 5G 定義了提供乙太網功能,並將 TSN 系統連接到設備的 TSN 適配器。


另外,TSN可以在同一核心網絡基礎結構上移動關鍵任務控制流量和名義流量。


另一種技術是對正常流量進行打孔,並將其與任務關鍵型服務復用。它在常規的語音和數據服務中,偵聽計劃外的高優先級消息,並允許隨時傳輸這些消息。例如,在與安全相關的系統中,打孔將使命令可靠且無延遲地通過。 5G NR 框架允許名義流量在打孔後恢復,而不會因過多的重傳而導致更多延遲。


設備到設備的通信和頻譜共享

關鍵任務設備需要暫時將設備與設備(D2D)進行通信,並在它們暫時不在網路覆蓋範圍內時,直接交換即時資訊。作為 LTE Advanced Pro 的一部分,在蜂窩車輛到所有設備(C-V2X)中,示例了多連接性框架中的這種直接鏈接,並將其推廣到 5G 中。


此外,5G NR 中的新頻譜共享技術,可實現更可預測的服務品質(QoS)和 5G 節點之間的同步操作。它們為 URLLC 啟用了協作多點(CoMP),我們認為工業 IoT 應用(例如工廠自動化)將需要此功能。


下一步

簡而言之,在執行關鍵任務控制時,5G 的主要優勢在於設備與網絡之間的超可靠,低延遲連接。與以往相比,以更高的可用性和更少的延遲來規劃 5G 應用。


要瞭解有關 5G NR 在無法失敗的工業場景中的作用的更多資訊,請觀看我們長達 6 分鐘的影片,標題為「用於工業物聯網的超可靠 5G NR」。


★任何經過翻譯或轉載之中文資訊,我們為了盡量使用台灣常用相關名詞與慣用語法,將與原中文有所變更,但不改內容意義 – 3S MARKET


按此回今日3S Market新聞首頁

.工業 4.0 時代,智慧製造是如何提高生產效率的?

Industry 4.0 illustrated - Resource efficiency through digitalisation


來源:雲天使研究院


2011 年 6 月,美國啓動包括工業機器人在內的「先進製造夥伴計劃」2012 年 2 月,頒佈「先進製造業國家策略計劃」並設立美國製造業創新網路。2013 年,德國實施「工業 4.0」策略。日本大力發展協同式機器人、無人化工廠。


2016 年,阿爾法狗打敗李世石舉世矚目。這些標誌性事件,預示著全球已經快速進入智慧製造時代。本文帶您瞭解一下智慧製造何以被關注,以及相關技術的應用價值、實現路徑和投資機會。


智慧製造是什麼,為什麼值得關注

工業先進國家經歷了機械化、電氣化、數位化三個歷史發展階段,具備了向智慧製造階段轉型的條件,未來必然是以高度集成化和智慧化的智能製造系統,取代製造過程中人的腦力勞動。


  工業 4.0 發展過程

智慧製造是基於新一代資訊技術的先進製造過程、系統與模式的總稱。智慧製造貫穿「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製造活動各環節,並具有資訊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功能。


智慧製造整個過程中將智慧裝備(包括但不限於機器人、數控機床、自動化整合裝備、3D 列印等)透過通信技術有機連接起來,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並透過各類感知技術收集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數據,透過工業乙太網等通信手段,以及各類系統優化軟體提供生產方案,實現生產方案智慧化。


可以說,對岸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社會現實,以進口替代、機器換人為導向的政策趨勢,以客製化生產、全球協作加深為突出特徵的產業和經濟要求,這些構成了智慧製造在當前被金融和產業資本重點關注的原因。


智慧製造的相關技術有什麼應用價值?

在智慧製造的關鍵技術當中,智慧產品與智慧服務,可以幫助企業帶來商業模式的創新智慧裝備、智慧產線、智慧生產線到智慧工廠,可以幫助企業實現生產模式的創新智慧研發、智慧管理、智慧物流與供應鏈,則可以幫助企業實現營運模式的創新而智慧決策則可以幫助企業實現科學決策。



NO.1.智慧產品(Smart Product)

智慧產品通常包括機械、電氣和嵌入式軟體,具有記憶、感知、計算和傳輸功能。典型的智慧產品包括智慧手機、智慧可穿戴設備、無人機、智慧汽車、智慧家電、 智慧售貨機、智慧裝備,以及眾多智慧硬體產品等。


NO.2.智慧服務(Smart Service)

基於感測器和物聯網(IoT),可以感知產品的狀態,從而進行預防性維修維護,及時幫助客戶更換備品備件,甚至可以透過瞭解產品運行的狀態,幫助客戶帶來商業機會。還可以採集產品運營的大數據,輔助企業進行市場行銷的決策。


此外,企業透過開發針對客戶服務的 APP,也是一種智慧服務的手段,可以針對企業購買的產品,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從而鎖定用戶,開展服務行銷。


NO.3.智慧裝備(Smart Equipment)

製造裝備經歷了機械裝備到數控裝備的發展,目前正在逐步發展為智慧裝備。智慧裝備具有檢測功能,可以實現在機檢測,從而補償加工誤差,提高加工精度,還可以對熱變形進行補償。以往一些精密裝備對環境的要求很高,現在由於有了閉環的檢測與補償,可以降低對環境的要求。



NO.4.智慧產線(Smart Production line)

很多行業的企業高度依賴自動化生產線,比如鋼鐵、化工、製藥、食品飲料、煙草、晶片製造、電子組裝、汽車整車和零組件製造等,實現自動化的加工、裝配和檢測,一些機械標準件生產也應用了自動化生產線,比如軸承。但是,裝備製造企業目前還是以離散製造為主。


很多企業的技術改造重點,就是建立自動化生產線、裝配線和檢測線。美國波音公司的飛機總裝廠,已建立了 U 型的脈動式總裝線。自動化生產線可以分為剛性自動化生產線,和柔性自動化生產線,柔性自動化生產線一般建立了緩衝。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工業機器人、吊掛系統在自動化生產線上,應用越來越廣泛。


NO.5.智慧生產線(Smart workshop)

一個工廠作業通常有多條生產線,這些生產線要麼生產相似零件或產品,要麼有上下游的裝配關係。要實現生產線的智慧化,需要對生產狀況、設備狀態、能源消耗、生產品質、物料消耗等資訊,進行即時採集和分析,進行高效排產和合理排班,顯著提高設備利用率(OEE)。因此,無論什麼製造行業,製造執行系統(MES)成為企業的必然選擇。


NO.6.智慧工廠(Smart Factory)

一個工廠通常由多個生產線組成,大型企業有多個工廠。作為智慧工廠,不僅生產過程應實現自動化、透明化、可視化、精益化,同時,產品檢測、品質檢驗和分析、生產物流也應當與生產過程實現閉環整合。一個工廠的多個生產線之間要實現資訊共享、準時配送、協同作業。


一些離散製造企業,也建立了類似流程製造企業那樣的生產指揮中心,對整個工廠進行指揮和調度,即時發現和解決突發問題,這也是智慧工廠的重要標誌。智慧工廠必須依賴無縫整合的資訊系統支撐,主要包括 PLM、 ERP、CRM、SCM 和 MES 五大核心系統。


大型企業的智慧工廠需要應用 ERP 系統,制訂多個生產線的生產計劃(Production planning),並由 MES 系統根據各個生產線的生產計劃進行詳細排產(Production scheduling),MES 排產的粒度是天、小時,甚至分鐘。



NO.7.智慧研發(Smart R&D)

離散製造企業在產品研發方面,已經應用了電腦輔助設計、電腦輔助工程、電腦輔助工藝過程設計、電腦輔助製造等工具軟件和產品生命週期管理、產品數據管理系統。企業要開發智慧產品,需要機電軟多學科的協同配合要縮短產品研發週期,需要深入應用仿真技術,建立虛擬數位化樣機,實現多學科仿真,透過仿真減少實物試驗需要貫徹標準化、系列化、模組化的思想,以支持大批量客戶客製化,或產品個性化訂製需要將仿真技術與試驗管理結合起來,以提高仿真結果的置信度。流程製造企業已開始應用 PLM 系統實現工藝管理、配方管理,以及實驗室資訊管理。


NO.8.智慧管理(Smart Management)

製造企業核心的營運管理系統,還包括人力資產管理系統(HCM)、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RM)、企業資產管理系統(EAM)、能源管理系統(EMS)、供應商關係管理系統(SRM)、企業門戶(EP)、業務流程管理系統(BPM)等,有些企業也把辦公自動化(OA)作為一個核心資訊系統。


為了統一管理企業的核心主數據,近年來主數據管理(MDM)也在大型企業開始佈署應用。實現智慧管理和智慧決策,最重要的條件是基礎數據準確,和主要資訊系統無縫整合。


NO.9.智慧物流與供應鏈(Smart logistics and SCM)

製造企業內部的採購、生產、銷售流程,都伴隨著物料的流動,因此,越來越多的製造企業,在重視生產自動化的同時,也越來越重視物流自動化,自動化立體倉庫、無人引導小車(AGV)、智慧吊掛系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在製造企業和物流企業的物流中心,智慧分揀系統、堆垛機器人、自動輥道系統的應用日趨普及。倉儲管理系統和運輸管理系統,也受到製造企業和物流企業的普遍關注。


NO.10.智慧決策(Smart Decision Making)

企業在營運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數據。一方面是來自各個業務部門和業務系統,產生的核心業務數據,比如與合同、回款、費用、庫存、現金、產品、客戶、投資、 設備、產量、交貨期等數據,這些數據一般是結構化的數據,可以進行多維度的分析和預測,這就是業務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BI)技術的範疇,也被稱為管理駕駛艙或決策支持系統。


同時,企業可以應用這些數據,提煉出企業的 KPI,並與預設的目標進行對比,同時,對 KPI 進行層層分解,來對幹部和員工進行考核,這就是企業績效管理的範疇。從技術角度來看,內存計算是 BI 的重要支撐。



各行業是怎樣實現智慧製造的,有哪些路徑或機遇

如下表選取的 7 個行業,9 家領先公司作為案例,列舉了智慧製造 5 種驅動策略相應的執行方案,以及所代表的創新和投資關注方向。


  不同行業的智慧化方案和代表機會


物流驅動是對倉儲及配送的智慧化升級,使運輸在時間和空間上更加精準。亞馬遜的無人機空投快遞,是智慧物流的代表,目前的配送則依賴大量快遞員,預示著無人機運輸解決方案,是不可忽視的機會。


使用者驅動是以使用者為中心,利用數位化技術,實現對使用者個性化需求的滿足。酷特智慧 C2M 平台,基於體型、面料、款式等維度,將用戶的需求數位化,以實現個性化西服和工裝訂製,這個案例為全線個人用品訂製,提供了想像空間。


工廠驅動是對生產設備、生產線、生產車間的數位化、網路化和智慧化改造,以機器換人來獲得成本領先優勢。


R&D 驅動是指專注產品的智慧部分的研發和設計,透過與眾多公司合作,建立起可以依託的生態系統,從而獲得競爭優勢。蘋果的汽車項目已經將重點放在,開發類似 iOS 或 macOS 的汽車操作系統上,允許現有的汽車廠商使用谷歌也決定停止自主研發汽車硬體,轉而和傳統汽車公司擴大合作。除了科技巨頭,提供各類技術解決方案的新創團隊,和大學實驗室也在實踐 R&D 驅動策略。


管理驅動包括,各類對人員和設備的管理活動的智慧化升級。雲平台可以對光伏電站做第三方數據監控、故障診斷、狀態維運,從而指導前期設備選型,形成資產管理閉環。


這些驅動策略也可以結合使用。有家電公司的「人單合一、互聯工廠」,透過顧客參與(用戶)和「自主經營體」的管理方式(管理),實現從大規模製造到大規模客製化。電氣行業中的通用電氣和西門子同時從硬體(工廠)和軟體(R&D)著手,提高生產的品質和效率。


★任何經過翻譯或轉載之中文資訊,我們為了盡量使用台灣常用相關名詞與慣用語法,將與原中文有所變更,但不改內容意義 – 3S MARKET


按此回今日3S Market新聞首頁

.Gartner 指出 2021 年「超前佈署策略技術」的趨勢

Gartner Top Strategic Technology Trends for 2021 (With Captions)



Gartner



全球知名的 Gartner 調查研究公司,發布了組織在 2021 年需要探索的主要策略技術趨勢。分析人員在 Gartner IT Symposium / Xpo Americas(實際上一直持續到週四)期間發表了他們的看法。


Gartner 研究副總裁 Brian Burke 表示:「跨企業職能部門,對彈性營運的需求,從未如此強烈。 「首席資訊長們,正在努力適應不斷變化的條件,以組成未來的業務。這需要組織的可塑性,以動態的形成和進行改革。 Gartner 的 2021 年主要策略技術趨勢,可實現這種可塑性。


「在組織從應對 COVID-19 危機,到推動成長的旅程中,他們必須專注於構成今年趨勢主題的三個主要領域:以人為本、位置獨立和彈性交付。總而言之,這些趨勢構成的整體,要比其各個部分要大,並著眼於各地的社會和個人需求,以實現最佳交付。」


2021 年的主要策略技術趨勢是:



行為網路

隨著許多技術捕獲,並使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數位塵埃」,行為網路(IoB,Internet of Behavior)正在興起。 IoB 結合了直接關注個人的現有技術(例如臉部辨識、位置跟蹤和大數據),並將結果數據與相關的行為事件(例如現金購買或設備使用情況)相關聯。


組織使用此數據,來影響人類行為。例如,為了在持續的武漢肺炎大流行期間,監視對健康協議的遵守情況,組織可以透過電腦視覺,利用 IoB 來查看員工是否戴著口罩,或透過熱成像來偵測發燒的人。


Gartner 預測,到 2025 年年底,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將至少受到一項 IoB 計劃的約束,無論是商業計劃,還是政府計劃。雖然 IoB 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有關影響行為的不同方法,仍會引起廣泛的倫理和社會爭論。



所有經驗

「去年,Gartner 提出了將多經驗作為一種主要的策略技術趨勢,並在今年將總經驗(TX)進一步向前發展,該策略將多經驗與客戶,員工和用戶經驗學科聯繫起來。」伯克「 Gartner 期望在接下來的三年中,提供 TX 的組織,在關鍵滿意度指標方面的表現,將超過競爭對手。」


隨著交互變得更加移動、虛擬和分佈式,主要是由於 COVID-19,組織需要 TX 策略。 TX 努力改善多個組成部分的體驗,以實現轉變後的業務成果。這些相交的經驗,是企業從大流行中復甦的關鍵時刻,這些企業希望透過利用新的體驗性顛覆者,來實現差異化。



增強隱私的計算

隨著全球數據保護法規的成熟,每個地區的 CIO 面臨的隱私和違規風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與常見的靜態數據安全控制不同,增強隱私的計算,可以在保護機密性或隱私的同時,保護正在使用的數據。


Gartner 認為,到 2025 年,一半的大型組織將實施隱私增強計算,以在不受信任的環境,和多方數據分析用例中處理數據。組織應透過評估需要傳輸個人數據,數據貨幣化,詐欺分析和其他高度敏感數據案例的數據處理活動,來開始確定用於增強隱私的計算的候選對象。



分佈式雲

分佈式雲是將公共雲服務,分發到不同的實體位置,而服務的營運、治理和演進,仍然是公共雲提供商的責任。它為具有低延遲、降低數據成本需求,和數據駐留要求的組織方案,提供了靈活的環境。它還滿足了客戶使雲端運算資源,更靠近發生數據和業務活動的實體位置的需求。


到 2025 年,大多數雲端服務平台,將至少提供一些在需要時執行的分佈式雲端服務。分佈式雲可以取代私有雲,並為雲端運算提供邊緣雲和其他新案例。它代表了雲端運算的未來。」伯克先生說。



隨處營運

無處不在的營運,是指目的在支持無處不在的客戶,使無處不在的員工,和管理跨分佈式基礎架構的業務服務的佈署的 IT 運行模式。它不只是在家工作或與客戶進行虛擬互動,它還提供跨五個核心領域的獨特增值體驗:協作和生產力、安全的遠端訪問、雲端和邊緣基礎架構、數位化體驗的量化,以及支持遠端的自動化操作。


到 2023 年底,40% 的組織將應用到任何地方的營運,以提供優化和混合的虛擬和實體客戶與員工體驗。



網路安全網

網路安全網使任何人,都可以安全地訪問任何數位資產,無論資產或人員位於何處。它透過雲交付模式,將策略執行與策略決策脫鉤,並使身份成為安全邊界。到 2025 年,網路安全網將支持超過一半的數位訪問控制請求。


伯克先生說:「 COVID-19 大流行加速了將數位企業徹底淘汰的數十年過程。」 「我們已經過了一個轉折點 - 大多數組織網路資產,現在都超出了傳統的實體和邏輯安全範圍。隨著任何地方的營運不斷發展,網路安全網將成為確保從不受控制的設備,安全訪問和使用位於雲中的應用,和分佈式數據的最實用方法。」



智慧可組合業務

伯克先生說:「為提高效率而建立的靜態業務流程非常脆弱,以至於在大流行的衝擊下破碎了。」 「隨著 CIO 和 IT 領導者努力奮鬥,他們開始瞭解適應業務變化步伐的業務功能的重要性。」


一個可組合的智慧企業,可以透過訪問更好的資訊,並做出更明智的反應,來徹底地重新制訂決策。例如,借助豐富的數據和見解結構,機器將在將來增強決策能力。智慧可組合業務將為重新設計數位業務時刻,新業務模式、自主營運,以及新產品服務和通路鋪平道路。



人工智慧工程

Gartner 的研究顯示,只有 53% 的項目是從人工智慧(AI)原型到生產的。 CIO 和 IT 主管發現很難擴展 AI 項目,因為他們缺乏創建和管理生產級 AI 管道的工具。通往 AI 生產之路意味著轉向 AI 工程,這是一門專注於各種可操作的 AI 和決策模式(例如機器學習或知識圖)的治理和生命週期管理的學科。


人工智慧工程站在三個核心支柱上:DataOps、ModelOps 和 DevOps。強大的 AI 工程策略,將促進 AI 模式的性能、可伸縮性、可解釋性和可靠性,同時實現 AI 投資的全部價值。


超自動化

業務驅動的超級自動化,是一種紀律嚴明的方法,組織可以使用它來快速辨識、審核和自動化,盡可能多的已批准業務和 IT 流程。儘管在過去的幾年中,超級自動化的趨勢,一直以不懈的步伐發展,但這種大流行的需求卻越來越大,突然間,人們都要求「數位優先」。商業利益相關者的積壓要求,促使 70% 以上的商業組織,採取了數十種超級自動化計劃。


如今,超級自動化是不可避免,且不可逆轉的。可以而且應該自動化的一切,都將實現自動化。」伯克先生說。


今年最重要的策略技術趨勢,突顯了那些趨勢,這些趨勢將在未來五到十年內,帶來重大的破壞和機會。


★任何經過翻譯或轉載之中文資訊,我們為了盡量使用台灣常用相關名詞與慣用語法,將與原中文有所變更,但不改內容意義 – 3S MARKET


按此回今日3S Market新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