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全面監控帝國 – 全面失控?

The rise of Xi Jinping: From life in exile to post-modern chairman – China Watch pt II



原標題:通往數位不自由之路:習近平主席的監督國度
The Road to Digital Unfreedom: President Xi’s Surveillance State

自從中共主席習近平於 2012 年上台以來,中國已經大大加強了對其網路空間的審查控制,將允許在網路上散佈「謠言」的監獄條款裁決,這是一項法律將有助於國家的控制和數據的訪問,限制未經授權的 VPN 連接,並強調「網路主權」的概念。


同時,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等領域的技術創新,也越來越多地被用來,監控中國 14 億人口的生活和活動。中國監視國家的新軍火庫,包括結合了臉部辨識技術的大規模影像監視項目;語音辨識軟體,可以辨識通話中的講話者;以及廣泛而侵入性的 DNA 收集。此外,官員們正在制訂全國性的社會信用體系(SCS),以評估每位中國公民的行為。

自 1994 年網路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PRC)以來,數位技術為中國公民提供了重要的溝通管道。 在言論和資訊獲取,受到嚴格限制的環境中,網路使公民能夠獲得未經審查的新聞、發表思想,甚至組織抗議活動。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中國網路和數位技術的使用迅速成長。 根據官方的中國網路資訊中心(負責.cn國家代碼的機構)在 2018 年中期的估計,該年上半年中國有 2970 萬首次網路用戶。 該機構報告說,在中國使用網際網路的用戶總數約為八億。

然而,隨著曾經承諾能夠實現資訊自由流通的技術的普及,中共當局已經加大了努力,使這些系統適應自己的目的。中國政府已經建立了一系列機制,目的在維護其在網路空間中的統治地位。它還將監視和強制的廣泛實體基礎設施,與尖端數位技術相結合。

審查和宣傳是相輔相成的:那些在網上表達非正統觀點的人,可能會成為國有媒體針對性人身攻擊的對象。監視和恐嚇進一步得到了徹底的脅迫,包括警察的探視和逮捕。


中國現任領導人習近平,於 2012 年升任中國國家主席兼中共中央總書記,他已優先控制了資訊領域,以規避中共合法性方面的挑戰。習近平非常重視「網路主權」的概念,主張國家政府制訂規則的首要地位,以及國家級監管機構對網路內容和提供者的權威。

中國官員並沒有局限於為反對派活動辯護,而是採用了數位技術來監視和控制社會,特別是在「大數據」、人工智慧(AI)和物聯網(IoT)時代。

透過利用資訊和資源的不對稱性,國家機構和與其合作的公司,可以將這些創新技術,轉化為操縱普通公民的工具。例如,大數據是進行預測的寶貴資源。官員們可以利用這種能力,來預料抗議活動,甚至網路輿論的激增,使他們能夠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來鎮壓反對派。

在另一項大數據的專制運用中,中國當局正在努力,將來自各種來源的資訊,整合到全國社會信用體系(SCS)中,以評估該國每個人的行為,正如《連線》雜誌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的新一代監控業務,確實是「大數據與大哥大相遇」的地方。


習近平「新時代」的網路控制
在習近平領導下,中國當局一直在打擊網路上的顛覆性言論,同時透過新技術加強了中國資訊控制的數位堡壘,即所謂的中國大防火牆。

習近平於 2012 年 11 月上任總書記一職不久後,中國當局就開始磨練其工具,以監控和懲罰網路上的顛覆性評論。

那年的 12 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一項法規,要求那些希望透過手機使用網路,或註冊社交媒體帳戶的人,必須向網路提供商提供真實姓名。該法規還要求公司在刪除和舉報違規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2013 年 9 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做出了一項具有開創性的裁決,發表評論謠言,最高可判處三年徒刑,如果這些貼文被重新張貼超過 500 次,或被五千人查看,則被視為誹謗。可能還會對組織抗議活動,或煽動民族動亂的貼文判處徒刑。此後不久,官方媒體透露,政府已僱用了超過 200 萬個人,成為「微博監控者」,以向官方審查員報告網路貼文(這些「監控者」本身無權刪除貼文)。

中國政府還一直在開發新的手段,來更廣泛地監管網路空間。 2014 年初,中共成立了由習近平主席主持的中央網路空間事務領導小組。 2016 年 11 月,該國通過了第一部網路安全法。 2017 年 5 月 2 日,中國網路空間管理局(CAC),發布了十二年來首次全面更新的法規,該法規要求所有發布新聞的網站(包括傳統網站,還包括博客和微博,和網路論壇消息傳遞,和其他應用。)


2016 年《網路安全法》對網路公司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具有促進國家控制和數據訪問的累積作用。例如,除了對設備進行安全檢查之外,公司還必須加強對網路的監視,並應要求向國家的調查人員提供資訊。

還要求他們審查禁止的內容,並透過要求實名註冊來減少用戶的匿名性。被歸類為「關鍵資訊基礎設施運營商」的服務提供商,必須在中國境內的數據中心中保存某些資訊(包括個人數據),並且公司若要將其數據轉移到國外,必須經過安全評估。

除了這些法律和體制創新之外,中國當局還加大了行政管理力度,以使網路提供商保持一致。在大型網路公司新浪和網易被發現「嚴重違反法規」,並隨後被要求參加會議之後,CAC 稱為「與主管機關開會的事件」的實例,變得更加頻繁。

2015 年 6 月 1 日,CAC 發布了一系列新法規,要求該機構的中央和地方分支機構,在發生重大違規事件後,與網路新聞和資訊服務組織的負責人舉行會議。會議涉及指出問題,發出警告並提供糾正行為的指示。

如果變更不令人滿意,則可以給目標公司進一步的警告,或者可能對其處以罰款,甚至吊銷或暫停營業執照。

在 2017 年中之前,當局的目標主要是網路新聞門戶;從那時起,焦點就轉移了,娛樂和影像平台以及現場直播,現在已成為這些網路平台的主要主題。全國內的網路平台活動數量,從 2015 年的 820 人和 2016 年的 678 人,增加到 2017 年的 2,003 人。2018 年上半年,舉行了 760 次會議。


最後,中國當局繼續完善,針對被認為對其控制構成威脅的網路活動的技術對策。為了限制跨境網路連接,並阻止中國居民訪問被視為危險站點的資訊,官員對防火牆進行了定期更新。該系統不僅可以作為監視的工具,而且使中國成千上萬的網站不受中國用戶的限制。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資訊學院,反動實驗室的一項研究計畫,確定了 1,382 個被阻止站點的域名,其中包括 YouTube、Google、Facebook、Flickr、Twitter 和 WordPress。

2017 年初,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發起了廣泛的工作,以關閉未經授權的網路連接。這特別影響了虛擬專用網(VPN)服務 - 透過遠端伺服器的加密連接,中國一些人使用該伺服器來繞過長城防火牆。

中國至少從 2012 年 9 月開始就系統地破壞 VPN 服務佈署的技術「能夠 ‘學習、發現和阻止' 許多不同的 VPN 系統,使用的加密通信方法。」諸如中國聯通之類的電信巨頭,可以在確定正在使用的 VPN 時切斷連接。公司允許內部對 VPN 進行一些有限的內部使用,但需要使用記錄。而且,只有經過特殊許可的供應商,才能提供必要的系統。

自 2016 年通過新的網路安全法以來,對 VPN 使用的限制的執法已收緊。除了關閉中國 VPN 服務之外,該活動還似乎吸引了蘋果公司:2017 年 7 月,全球科技巨頭確認將透過針對中國用戶的應用商店版本,停止提供禁止的 VPN 應用。

中國日益加強的網路控制機制,正在進入「大數據」時代,它們越來越與中國更廣泛的監視和資訊收集基礎設施相交。在過去的五年中,中國國家機構及其私營部門合作夥伴,都已開始利用其對各種各樣有關公民的系統數據的訪問權。


臉部、聲音和 DNA
中國一直是全球監控攝影機成長最快的國家,這一趨勢主要是由政府的使用推動的。在過去的十年中,這些攝影機成為監控中國 14 億人口的有效手段。如今,臉部辨識和智能分析(一種在攝影機拾取感興趣的物體或事件時,對其進行標記的技術)已成為影像監控的標準功能。

攝影機辨識人臉在 2010 年開始成為現實,當時研究人員在用於語音和圖像辨識的深度學習算法上取得了突破。該算法還可以即時評估框架中人員的數量和密度、個人性別,以及服裝和車輛的特徵。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人口眾多,影像監控系統龐大,擁有大量的人臉數據可供機器學習過程使用,用於完善人臉辨識系統。此外,政府在這一領域的濃厚興趣,有助於確保為該行業提供充足的資源,來升級設備和研究算法。

2015 年,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啟動了一個名為「 Sharp Eyes」(雪亮工程)的項目,這是一項雄心勃勃的影像監控計劃,以 2005 年啟動的「天網」影像監控計劃為基礎。該計劃要求政府來自中共地方委員會的機構,將參與創建一個結合了臉部辨識技術的「無所不在,完全聯網,始終有效且完全可控」的系統。該系統的目標是到 2020 年,在指定類型的區域(包括住宅社區的公共場所)提供「 100%」的覆蓋率。

在相關數據庫的協助下,官員們將能夠對整個中國攝影機的數據,進行交叉檢查。


2017 年,據央視報導,「天網」項目已經完成,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影像監控網路。到那年,中國的網路已包括 1.76 億個監控攝影機,並且計劃到十年末,將這個數字增加到驚人的 6.26 億。該網路配備了許多配備 AI 的攝影機,可監控路人的性別、衣服和身高,並將螢幕上捕獲的資訊轉換為數據。

語音辨識軟體在中國各地,也越來越多地用於辨識通話中的講話者。 2012 年 5 月,安徽地方政府(該地區一直是該地區的「試點省」)和公安部(MPS),與中國領先的語音供應商安徽公司 iFlytek(科大訊飛)辨識系統,建立了公私合作夥伴關係,目的是創建「公安部智慧語音技術重點實驗室」。

截至 2015 年,僅安徽就採集了 7,000 個語音樣本。 2017 年,公安部與 iFlytek 共同啟動了試點計劃,目的在透過電話拾取特定語音時,自動檢測特定語音。中國官方媒體斷言,語音辨識軟體將用於協助反恐工作和「穩定維護」,以及在販毒、綁架、詐欺和勒索案件中,這些功能已被證明是一項資產。

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強的監視網路,已透過一種新的數據收集方式得到了加強:本國官員採用有爭議的方法,正在迅速建立該國的 DNA 數據庫。據報導,該數據庫的工作由公安部進行監督,是根據新的第十個五年科學和技術計劃,在新千年初期開始的。中國政府現在擁有一個龐大的 DNA 數據庫,可與數百個本地數據庫同步,官方文件顯示,它的目標是到 2020 年將記錄的數量,從目前的 5400 萬增加到 1 億。


與其他形式的大數據,和強大功能相結合的臉部辨識和 AI 等技術,該數據庫有可能成為監視和鎮壓的強大工具。中國龐大的 DNA 數據收集計劃嚴重侵犯了中國公民的隱私。在對待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弱勢群體方面,這也是不公平的。

由於缺乏隱私保護和其他法規,對 DNA 樣本的強制性收集,遠遠超出了被定罪的個人。被懷疑犯罪活動的公民,可能需要提供自己的 DNA,尤其是如果他們屬於被視為「高風險」群體,或被挑出來進行加強監視的時候。

這些類別不僅包括持不同政見者,和大部分為維吾爾族穆斯林的成員,還包括特定城市中的移民工人,甚至是煤礦工人和財產租戶。即使這些人沒有犯罪,也被官方視為對社會穩定的潛在危險。

維吾爾人居住的中國西部新疆地區,已經有效地成為「數據驅動監視的「前線實驗室」。攝影機在新疆無處不在,它們的視野延伸到城市中心以外。該省採用的方法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中,使全國都實施類似的「預測性警務策略」而蒙上陰影。新疆也是 DNA 收集工作,採取最極端形式的地方。

截至 2016 年 9 月,在新疆申請護照的人,必須提供血液樣本進行 DNA 檢測,以及其他形式的生物辨識數據(指紋、語音記錄和自己的 3D 圖像)。最近,有關當局已經開始使用強制性健康檢查,來獲取居民的 DNA 和其他辨識資訊。

根據 2017 年發布的指南,中國政府現已規定,必須從所有 12 歲至 65 歲之間的新疆居民,以及被視為對穩定有特別危險的個人(稱為「專職人員」)和他們的家庭成員,即使不在這個年齡段。該指南詳細說明了,將使用的正確方法,以及負責生物辨識數據收集的主管部門,這些收集或收集是在家庭中,或在許多中央站的最近位置進行的。

收集到的生物特徵數據,將與個人的戶口捆綁在一起,戶口是一種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提交生物辨識資訊的要求,擴大到在新疆註冊,但居住在中國大陸其他地區的個人。人類學家 Darren Byler 告訴外交官,將獲得「與種族、就業、性別、年齡、外國旅行史、戶口登記、個人和家庭犯罪史,以及宗教信仰」的數據。


社會信用體系
2014 年,中國國務院宣佈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這項計劃由新的數位技術實現:「覆蓋整個社會」的全國性社會信用體系。該項目將涉及跟蹤活動,並提供對人員和企業的評估。

國務院預計到 2020 年的目標日期,每個中國公民都將加入。儘管截至 2017 年中期,已添加到相關平台中的條目,主要來自政府來源,但該資訊應從私人以及公共來源中獲取:三十多個官僚機構共同提供了四百個數據集。

官員們將能夠透過生物辨識指標(包括指紋),來搜索該系統。同時,2015 年,中國政府授權包括阿里巴巴、中國亞馬遜在內的許多私人機構,開始在自己的社會信用平台上開展工作。

雖然在許多國家中,都有評估個人財務信譽的全國性數據庫,但社會信用系統( SCS )為公民提供的綜合評分,不僅要考慮財務狀況,還要考慮個人行為。

例如,由阿里巴巴營運的系統,收集有關個人的朋友圈,他們的購物習慣,甚至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的言論的數據。社會信用分數可以決定個人貸款、工作、簽證等的申請結果。中國政府文件概述了 2014-20 期間 SCS 的計劃,呼籲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促進「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廣泛使用。」

在一個以其在監視方面的廣泛努力而著稱的國家,可能最終被合併到 SCS 中的數據量很大。我們已經提到了該政府在影像監視,和 DNA 收集領域的活動正在增加。中國公民還定期拍照和指紋辨識,並在從事基本活動(例如購物、乘飛機旅行,甚至進入某些公共場所)時收集個人資訊。


這種監視包括個人行為和網路行為:中國逐步實施的「實名制」(在官方口號「加強網路完整性建設,樹立網路合法經營理念和誠信地使用網路」),將確保網路活動可以接受官方審查。網路公司和普通用戶,都需要對其行為進行評估,以便獲得信用評級,這些評估將成為「將具有嚴重網路不誠實行為的企業和個人」列入黑名單的基礎。根據現行的官方要求,SCS 可能還會納入由網站維護的黑名單,這些網路用戶的評論被發現,包含「非法」評論。

透過 SCS,中國當局可以將公民的國家 ID 編碼資訊與稅收、個人理財、商業登記,到交通違法等有關。一旦將信用資訊,鏈接到建立公民個人身份的文件(例如戶口簿和身份證),政府以及營運社會信用系統的合作公司,便可以悄悄地指導和影響行為。具有良好信用記錄的個人可以得到獎勵,而具有不良信用記錄的個人,則可能面臨負面後果。

例如,可以防止未繳稅款、債務或交通罰款的公民,購買某些類型的交通票,並在申請銀行貸款或信用卡時被拒絕。這類措施已經生效:到 2018 年中,由於社會信用評分不佳,據報導,對於那些政治活動引起官方負面關注的人們,超過 1100 萬人已被限制購買機票,而 425 萬人被限制購買,該系統已產生嚴重影響。當前處於社會信用黑名單中的個人的經驗顯示,受限制的人,在被列出時可能不會得到通知,也不會輕易獲得上訴的機會。

在中國的一黨專政中,沒有獨立的法治,也沒有對政府權力的制約。這意味著民主社會中,存在的許多對處理個人數據的限制都不適用。根據新的網路安全法和其他安全法規,當局可以自由訪問幾乎所有個人資訊。一旦全面運作,SCS(透過大規模監控大規模侵犯公民的隱私),將為國家提供一系列,它可以控制中國人民的新機制。

在中國持續的數位化浪潮中,中國的科技巨頭經常表現出「願意與國家共享用戶的個人數據,這是默契的一部分,使他們能夠以最小的監管干擾進行擴展。」

 2016 年 10 月 21 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雲,告訴最高安全機構中央政法委員會,「未來的法律和安全系統,無法與網路和大數據分開。」他的發言強調了打擊犯罪,為中國當局開展的龐大監視項目,提供了支持。

法規和其他手段,使官員對中國的公司決策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們的到來可能很快會以更具體的形式出現: 2016 年發布的一份文件草案,建議政府購買大型科技公司 1% 的股份,並有權在其董事會中任職。這樣的安排將擴大中共在眾多中國消費者,向其尋求從網路購物到交通服務的公司的聲音。


「網路主權」與「中國模式」
隨著中國努力在 AI、大數據分析,和其他新興領域中建立世界領先的行業,已經與政府密切合作,進行審查和監控的高科技公司,包括阿里巴巴、百度(中國的 Google),和騰訊(廣泛使用的消息傳遞和支付應用微信的所有者),正在向全球提供關鍵的應用 app 和服務。

現在,微信已在 15 個國家開始提供其付款服務。 2017 年 11 月,馬來西亞當局批准了,通過該國銀行進行微信支付的許可後,馬來西亞成為第一個使用該平台,全部功能的外國司法管轄區。微信還成為了澳洲等民主國家的參與者,該國的支付分支機構,已與本地跨境支付服務營運商,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超過一萬家澳洲餐廳和商店,客戶還可以選擇透過微信付款。

中國高科技公司及其產品在全球的迅速發展,出於以下幾個原因值得警惕。首先,當在中國境外旅行的用戶,繼續依賴諸如微信之類的中文應用 app 時,這些應用 app 的內置內容限制隨之而來。

其次,這些平台可以兼作資訊收集的工具。例如,總部位於多倫多大學的公民實驗室,已經揭示了嵌入在中國社交媒體平台中的許多監視機制。2017 年 12 月上旬,據報導,印度當局指示武裝部隊成員避免使用 42 種應用 app ,包括微信。理由是「據報導,由中國開發人員開發或具有中文鏈接的許多 Android / IOS 應用 app,都是間諜軟體或其他惡意軟體。」

這尤其令人關注,因為中國政府長久以來,使用高科技從事間諜活動的出口。這些活動是更廣泛的高科技間諜活動的一部分:2017 年 12 月 11 日,德國情報機構指責中國透過職業社交網站 LinkedIn,收集德國官員的個人資訊。最後,研究人員和提倡者對中國政府將其檢查和監視技術,以及他們所啟用的社會信用體系,出口到其他專制政府的前景感到擔憂。

2016 年 7 月,習近平主席開始宣傳「中國建立更好的社會治理體系的模式」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模式」不過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術語,它指的是由最新的數位技術支持,加上經濟領域的開放度有限的,全面的國家鎮壓系統。但是,中共由於其經濟上的成功,和對社會的更多控製,而變得越來越自信。

中國模式影響力的一個典型例子是,2017 年 12 月 3 日至 5 日舉行的烏鎮世界網路大會,吸引了來自蘋果、谷歌和思科等全球領先科技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他們的滁縣顯示,這些公司正在默許中國管理網路空間的模式。


在烏鎮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強調「網路主權」,呼籲與會代表不僅要「鼓勵創新創業」,而且要「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Tim Cook)也在烏鎮(Wuzhen)觀察到,該公司的應用商店,已幫助中國 180 萬軟體開發商,累計賺取了 170 億美元的收入,在同行中居於領先地位。 

庫克沒有提及 2017 年有 600 多個 VPN 應用,從應用 app 商店的中文版本中刪除了。

在過去的幾年中,Facebook 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向北京提出了幾項引人注目的提議。

2014 年 12 月,扎克伯格在 Facebook 總部主持了當時的中國網路空間管理局局長盧偉在場的電視訪問。在電視訪問中,Face-book 的億萬富翁創始人,有意在他的辦公桌上展示了習近平主席英文版的書。扎克伯格還於 2015 年 9 月 25 日與習近平會面,要求習近平為其即將出生的女兒選擇中文名字。

2016年,《紐約時報》透露,Faceboo k一直在秘密開發能夠確保特定區域(例如中國境內)的用戶,不會在其新聞源中看到某些發文的軟體。 Facebook 顯然是為了滿足中國對網路審查的要求,而開展了該項目。

並非只有 Facebook 努力進入被封鎖的中國市場。 2018 年 8 月,Intercept 透露谷歌,一直在為其中國提供特殊版本的搜索服務。這個名為「蜻蜓計劃」的秘密倡議,產生了一個 Android 應用 app,顯然目的在滿足官方要求,包括阻止搜索結果,甚至阻止與言論自由、抗議、民主、宗教等主題相關的搜索詞,從而使 Google 返回中國的權利。由於 Google 的項目會在搜索結果,和個人電話號碼之間建立聯繫,因此有人擔心這會促進狀態監視。

如果 Facebook 和 Google 確實進入,或重新進入中國市場,它們將是中國政府成功促進「網路主權」的兩個完美例子。要求網路服務商必須在中國境內,儲存用戶數據和通信內容的 2016 年網路安全法,於2017年6月生效。蘋果公司已採取行動予以遵守,首先宣佈其意圖使中國的貴州省成為中國網站的蘋果雲計算中心,然後通知用戶中國的合作夥伴公司,將在中國大陸接管 iCloud 服務。

結合了提交官方安全評估,並與官方監視「犯罪」相配合的要求,這些授權用於本地儲存。數據將使政府不受限制地訪問全球高科技公司,定期獲取的搜索歷史和其他個人資訊。這些公司做出的讓步,可能最終危害那些其搜索或消息,包含敏感內容的人。

當中國人接受新一代數位技術帶來的便利時,中國的統治者正在將他們的資訊、習慣和慾望變成強大的控制槓桿。透過在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等公司的協助下,透過整合來自國家機構的大量數據,中國當局正在以中國模式為標誌,建設全球最大的「數據監控」基礎設施。如果適應中國審查制度和監督要求的趨勢持續下去,那麼全球科技公司可能很快就會為這種威權主義下,做出自己的貢獻。


數位極權主義
2017 年 7 月,中國國務院發布了,在人工智慧領域取得全球領導地位的政策計劃。中國渴望在 2030 年之前,在這一先進領域中佔據主導地位,並投入足夠的資金,來發展一個價值約 1500 億美元的人工智慧領域。

國務院文件設想,人工智慧「在有效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期望不僅在教育、醫療保健或環境保護等領域,而且在這些領域中使用監控的功能。

該國的國家安全局相關應用,包括網路審查和分析監視攝影機錄影,以追蹤人們的活動。正如我們已經指出的,人工智慧也可能被用來預測抗議活動。因此,投資這項技術是中國執政黨鞏固權力的一種手段。

2018年2月,習近平精心策劃了從中國憲法中取消總統任期的兩個任期限制。將數字技術添加到中央集權主義專制下,很可能使習近平實現無限期擔任中國最高職務的願望。

在習近平的《勇敢的新中國》中,越來越清楚的是,中國社會的數位化,正在擴大國家監測和控制該國 14 億人口的能力。隨著中國當局增加其強大的高科技監視和控制手段收集,它們正在日益培養「持久地將人們的身份和活動,聯繫起來的能力」。這個恆定的時程步驟,不僅透過 SCS 運行,而且還透過 Internet 用戶進行強制實名註冊。


收集臉部、聲音和 DNA 數據;現在需要進行 ID 檢查,以便執行日常活動,例如郵寄包裹或上車。包括 AI 在內的新一代數位技術,將使國家能夠透過結合國家的線索,提前辨識並消除反對派海量資訊收集的許多管道。

簡而言之,中國正在建設世界上第一個「反應迅速的暴政」,甚至可能是「數位極權主義國家」。儘管獨裁者希望對自己的社會,施加最大的控制權,這可能是夢想成真。對於中國公民以及全世界珍視人類自由的人們來說,這是一場噩夢。

任何經過翻譯或轉載之中文資訊,我們為了堅持使用台灣常用相關名詞與慣用語法,將與原中文有所變更,但不改內容意義 – 3S MARKET

.下一步行動監控:您的步行方式、心跳 – 為什麼比特幣很重要,用來打擊政府隱私入侵

Can Bitcoin Replace Government-Issued Money? A Debate



這聽起來像是一部反烏托邦式的龐克電影,但支付提供商可能很快就會透過用戶的步行方式、心跳、脈絡等來驗證交易。 萬事達卡(Mastercard)最近透露,他們「一直在測試心跳、靜脈技術,以及人們行走,以對人進行身份驗證的方式。」


這目的在對抗駭客並增加便利性的高科技提案,對於那些認為此類措施不必要,和具有侵入性的人們而言,可能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比特幣已經解決了許多網路金融面臨的挑戰。

萬事達卡繪製您的行進路線
大型支付提供商萬事達卡(Mastercard)最近向金融新聞媒體 Marketwatch 透露:「我們正在與運輸組織合作,您的臉部表情或步態,將對您進行身份驗證。」

儘管臉部辨識軟體,在安全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並且生物辨識技術領域也在迅速發展,但大多數日常人員仍未將步態,或步行方式之類的東西,視為一種辨識手段。 該技術表面上將能夠利用 CCTV 等手段,來提供諸如登上公共交通工具之類的服務。


萬事達卡網絡和智慧解決方案總裁 Ajay Bhalla 告訴新聞媒體:

手機的握持方式,使用的耳朵以及手指觸摸按鈕的方式,都是您獨有的。 我們一直在測試心跳、靜脈技術,以及人們步行以進行身份驗證的方式。

對於那些認為:如果這種技術落入錯誤的人手中或被濫用,他們將能夠勝過這種技術的人,他們可能想再考慮一下。 隨著冠狀病毒的恐懼困擾著中國,居民被要求戴口罩進行保護,中國 AI 新創企業 Sensetime(商湯)已經宣佈推出新技術,該技術可以讀取 240 個臉部關鍵點,即使戴上口罩也可以辨識個人。


妖魔化與忽略比特幣
萬事達卡高管還告訴 Marketwatch,「世界正在快速變化。 駭客正在弄清楚,如何攻擊個人以獲取其憑據。」

付款的敘事變得越來越電子化,對更高的網路安全性的需求,也不是新鮮的。 實際上,美聯準會去年夏天宣佈,他們正在開發一種名為 Fednow 的新型、快速且安全的支付系統。 聯邦準備委員會行長萊爾·佈雷納德(Lael Brainard)當時表示:「每個人都應具有立即安全地進行付款的安全性,每個銀行都應有向其社區提供該服務的相同機會。」


問題是,我們已經知道了,這叫做比特幣。 如果 Satoshi 的創建是非監管性的,並且無法在協議級別進行集中審查,那麼它就不會被駭客入侵。Satoshi 的創建是目前最安全的網路支付之一。 此外,可以混淆交易以獲得更大的隱私。

當來自中國,美聯儲和萬事達卡(Mastercard)等公司的敘述之間,出現一個關鍵的共同線索時,眼前的真正問題就變得顯而易見:對不受限制的,高度侵入性的監視進行宣傳和文化清洗。


通常,當諸如比特幣之類的解決方案,作為獨裁階級的可行選擇出現時,答案是一樣的:比特幣用戶是罪犯,因為還有誰願意使用不受中央控制的資金? 美國財政部長史蒂文·姆努欽(Steven Mnuchin)甚至荒謬地宣稱,美元沒有用於犯罪活動,他說:

我認為用現金還不成功, 我會繼續推銷。 我們將確保比特幣不會等同於瑞士編號的銀行帳戶。

反洗錢的敘述,已成為全球金融監管機構關注的焦點,並且使越來越多的加密貨幣用戶失去了業務和財富。所有這一切都在國家連接的區塊鏈取證小組 Chainalysis 的最新報告顯示,只有不到 1% 的加密,使用集中在暗網市場活動上。

與政府在洗錢,毒品和人口販運,貨幣貶值,以及直接謀殺方面令人討厭的記錄相反,這些行為在戰爭中被誇大為「附帶損害」,所有這些主要是由被稱為「美元」的法幣所資助的,比特幣似乎正面臨威脅。比特幣作為玩具貴賓犬,不過,請務必記住它確實有牙齒。

關於加密貨幣,對像德州前國會議員羅德·保羅(Ron Paul)這樣的中央系統的威脅,他在八月表示:「這對消費者和即時企業家都是不利的,但對渴望電力的美聯儲官員無疑是有利的,他們無疑會使用聯邦快遞,來幫助「保護」美聯儲的法定貨幣系統,免受加密貨幣的競爭。」


為什麼比特幣很重要以打擊監視
生物辨識技術為安全性和便利性,提供了一些絕佳的機會,為自由市場參與者,提供了針對其業務和日常生活的尖端解決方案。 但是,當涉及到固定的手段時,立法者並不喜歡採用侵入性較小的支付解決方案,例如比特幣,因為他們明確指出,加密的分散性和不可改變的性質,威脅著全球經濟本身的穩定。

根據美國國家情報局局長辦公室,發布的研究機會,「許多加密貨幣愛好者預測,全球加密貨幣或本國數位貨幣,可能會破壞美元 …… 美國應為可能威脅破壞美國的情況做準備。 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並確定如何克服這些情況,從而保護我們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


有關所有龐克監視的真正問題很簡單。即,這些措施是否將被自願採用,或者是否將其強加於人。例如,如果某人不想對自己的血管組織進行分析,是否仍然可以開設銀行帳戶或登上火車?這是大多數人不願看到的令人不安的現實,但是最終,在確保合規性方面,國家只有一個工具,而且也沒有道理上的語言說服​​力。

比特幣與任何 Fednow 服務,數位元或萬事達卡支付系統都非常不同,因為用戶(而不是第三方)可以控制它。這似乎真的使立法者不敢恭維。人們將為爭取這種金融隱私比特幣,而付出多大的努力,還有待觀察,但我們希望這種轉變更,多是一種哲學上的而非殘酷的。

您對萬事達卡擬議的驗證系統有何看法?在下面的評論部分讓我們知道。

Op-ed 免責聲明:這是 Op-ed 文章。本文表達的觀點是作者的觀點。 Bitcoin.com 對 Op-ed 文章中的任何內容,準確性或品質不承擔任何責任。讀者在進行與內容相關的任何操作之前,應先進行自己的盡職調查。對於使用或依賴本 Op-ed 文章中的任何資訊,或與之相關的任何損失,Bitcoin.com 不承擔任何直接或間接責任。

任何經過翻譯或轉載之中文資訊,我們為了堅持使用台灣常用相關名詞與慣用語法,將與原中文有所變更,但不改內容意義 – 3S MARKET

.工業 4.0:重新設想 COVID-19 之後的製造營運

A Revolution Sweeping the World - the 4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武漢肺炎大流行之前,工業 4.0 技術已經在改變製造商的營運方式。 現在,採用工業 4.0 在技術的有與無之間–有所區別。


即使在 COVID-19 最初的影響,在世界部分地區已開始減弱,嚴重的錯位似乎仍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成為現實,高管人員不斷面臨新的壓力。例如,在麥肯錫最近對亞洲製造商的調查中,因突然的材料短缺而造成的掙扎,是一個普遍的問題(45%的受訪者表示),需求急劇下降(41%),而工人卻無所作為(30%)。

然而,甚至在武漢肺炎大流行之前,動盪就已經成為供應鍊和製造業領導者的口號。隨著企業適應下一個常態,高管們正在努力解決長期問題:製造業及其供應鏈將如何應對 COVID-19?

最重要的是,它們可能更加的數位化,正如在對危機的立即反應中,已經顯而易見的那樣。行業領導者正在利用工業 4.0 解決方案:39% 的企業,已採用神經中心或控制塔的方法,來提高端到端供應鏈的透明度,大約四分之一的企業正在實施快速跟蹤的自動化計劃,以防止來自 COVID-19 出現的工人短缺。

「加速」是口號。包括連接性、高級分析、自動化和高級製造技術的工業 4.0(圖表1)在 COVID-19 之前就獲得了發展動力,從而幫助公司,從生產效率到產品客製化,並透過服務效率和新商務模式的創建,提高速度加快了市場的運作。 


採用工業 4.0 雙速技術
但是,在諸如 COVID-19 之類的危機背景下,工業 4.0 的角色變得更加關鍵。在危機期間,使用數位解決方案的使用者,比同儕行動得更快,距離更遠,因此可以更好地度過風暴。

當公司考慮恢復營運,並為應對未來危機而努力時,使用數位技術將成為許多人的頭等大事。麥肯錫最近對製造業和供應鏈專業人士的調查發現,有 93% 的人計劃專注於其供應鏈的彈性,而 90% 的人計劃投資於數位化人才。

但是,由於兩個相反的力量,即在應對現金保護所施加的約束的情況下,需要發展應變能力和敏捷性來應對危機,技術採用的上升可能是不對稱的。採用途徑的三種原型可能出現。

加快採用快速共贏的解決方案,以幫助公司響應和適應新規範,例如跟踪員工的健康狀況,在工廠加強安全距離,以及支持遠端協作。數位工作指導,基於增強實境的操作員協助,以及依賴簡單、廉價的改造自動化的案例,也可能變得越來越普遍,而與公司現有的技術基礎架構無關(圖2)。


例如,數位性能管理(DPM)在許多公司中,都是很流行的早期使用案例,其中包括幾家小型精密工程公司,DPM 的試驗幫助他們將生產率提高了 40% 至70%。

數位雙胞胎和物流自動化等解決方案的差異採用率更高,它們屬於需要基礎資訊技術(IT),營運技術(OT)和數據基礎架構的中間類別。那些已經具備關鍵能力的公司,例如製造執行系統,IT / OT 堆棧、數據市集或數據池,可能會加快步伐,而缺少這些先決條件的組織(尤其是中小企業)具有挑戰性的財務或流動資金頭寸 - 可能會延遲實施,直到他們能夠建立基礎或找到所需的投資資金。

幾種自動化技術已經被採用。從歷史上看,中國製造商佈署工業機器人的速度,是其他地區的製造商的三倍。這種態勢似乎在 2020 年第一季逐漸減弱,當時中國的機器人銷量與 2019 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0%。

然而,在我們最近的調查中,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國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公司加快自動化計劃的步伐,相比之下,亞洲其他地區僅佔 16%,世界其他地區則只有 18%。

對於需要較高資本支出,且投資回收期不明確,或長期的解決方案,延遲採用的可能性更大。示例包括區塊鏈、奈米技術和最先進的自動化系統。

工廠四面牆之外的彈性數位化未來
公司可以將數位解決方案,佈署到製造工廠的四面牆之外,跨越端到端的價值鏈,以解決與供應商或生產工廠供應鏈中斷,管理工作場所健康風險的營運挑戰相關的計劃(和重新規劃)挑戰。 運輸方式或倉庫帶來的交付挑戰。

營運計劃
製造和供應鏈營運的核心要素,即計劃,傳統上是單獨進行的,需求預測、供應計劃、生產計劃、物流計劃,以及銷售和營運計劃(S&OP)均由單獨的團隊處理。全球貿易流和價值鏈的中斷迫使公司打破孤島,以提高端到端的可見性。結果,優化計劃的潛在影響更加明顯。但這還需要更複雜的分析方法,以及跨多個職能部門和利益相關者的協作。

考慮需求預測。傳統的預測算法依靠相對簡單的統計工具,來推斷先前的需求,前提是假設自變量(例如先前的銷售)和因變量(未來需求)之間的關係,可能​​保持不變。此外,公司通常僅使用內部數據,可能結合過去的銷售趨勢和客戶信號,來獲取將來的訂單。 COVID-19 規模的外部衝擊,使這種傳統的需求預測過程陷入癱瘓。

相反,自主計劃依賴於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算法,這些算法不僅由內部數據補充,而且還由供應商、客戶、天氣預報員、人口統計來源,和更廣泛的經濟指標,所提供的外部數據集進行補充。合併這些附加變量,可幫助組織更有效地應對不斷變化的動態和外部衝擊。先進的分析還可以優化整個價值鏈的計劃,這是傳統分析工具孤立的方法所無法實現的(圖3)。


製作產品
COVID-19 造成的製造業中斷有許多根源,從安全隔離措施和交錯的出勤,到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移工流動受限。數位技術可以透過多種方式幫助減輕影響,從而提高員工安全性,營運效率,資產生產率和產品品質。

提升員工安全性和營連續性
能夠進行遠端工作和協作,消除非關鍵員工離開家園的數位技術,正變得越來越必要。除了基本的接觸和位置跟踪行動應用,以及視訊會議應用之外,隨著製造操作的重新開始,機器視覺算法和可穿戴技術等更高級的解決方案,還有助於保持安全距離。

改善生產力和績效管理
在大多數公司中,尤其是在中小型企業中,數據收集是手動的,使用筆和紙或基本電子表格。該過程容易出錯和不準確,在危機的壓力下,自然會加劇錯誤和不準確的情況。數位解決方案使製造商可以透過添加感測器,或直接利用機器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來收集數據,並將其顯示在即時儀表板上,從而實現數據自動收集。

然後,主管可以遠端即時監控工廠績效。他們可以在需要時佈署干預措施,召開有效的績效管理會議,調整日常計劃以滿足客戶需求,並遠程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營運效率。

此外,過程自動化和實體自動化或機器人技術,可以補充勞動力。在某些情況下,現有業務的「綜合」自動化,已成為一種更有吸引力的方式,來管理工人短缺問題,並最大程度地減少因為訂單未得到滿足,而造成的潛在業務損失。在一家工業製造公司中,機器人現在正在將原材料和半成品,運送到不同的生產線,從而幫助生產團隊減少勞動力,同時防止生產人員與物料搬運員工之間的緊密聯繫。

提高資產利用率和效率
諸如增強現實眼鏡之類的可穿戴技術,可以增強維護方面的遠端協助,例如當操作員由於出行限制,而需要現場協助時。透過減少維護停機時間,來提高機器可用性。

同樣,自動化的設備監控和過程控制系統,可以增強操作的連續性,即使是骨幹人員也是如此。這些系統可以進一步優化操作設備和工藝參數,提高整體設備效率,從而縮短週期時間,並提高產量、品質、能源和產量,這對於必須不斷監控和優化工藝參數的連續工藝行業而言,是一個特別誘人的前景。

品質提升
除了改善日常營運之外,數位技術還可以在品質管理方面,邁出更進一步的一步。例如,機器視覺算法可以使用預測算法,進行自動品質檢查和品質控制,從而減輕了勞動力可用性的限制,同時提高了品質檢查的準確性和閾值。此外,隨著成品和原材料的 SKU 數量增加,確保端到端的可追溯性對於品質變得越來越重要。從簡單的條碼掃描到 RFID 跟踪和區塊鏈的工業 4.0 技術都可以提供幫助(圖4)。


交付成品
將成品交付給客戶是一項複雜而動態的任務,通常涉及第三方物流合作夥伴。 COVID-19 危機降低了運輸方式的可用性,同時增加了複雜性,例如包裝的新要求以及安全,最後一英里的非接觸式交付。在這種情況下,數位和分析解決方案,可以提高物流服務需求和供應的可見性,從而提高即時性能。

後勤作業
數位物流控制塔可以在出庫物流的每個階段(從倉庫裝貨到交貨點的卸貨)提供即時的績效可視性。這些工具與數位車隊管理,路線優化和營運商分析相結合,可以在優化營運,管理和資源分配的同時提高運輸資產的正常運行時間。從總體上講,這些變化可以大大提高應對危機的營運彈性。

倉儲作業
倉庫為自動化干預提供了許多機會。其中包括穿梭系統,自動物料儲存和檢索系統,智慧貨架,智慧揀貨機器人和協作機器人,以及自動化和智慧的分揀,揀选和包裝系統,以及執行庫存檢查的無人機。數位孿生可以幫助設計最佳的倉庫操作,創建倉庫的數位副本,以了解不同數位技術的可用結果。其他工業 4.0 解決方案,也可以為倉庫工人提供幫助,其中包括增強實境工具,使一次取多個訂單變得更加容易和有效,外骨骼可以減少因重複處理重物而造成的傷害(圖5)。


工業 4.0 的三重轉型秘訣
在 COVID-19 爆發之前,工業 4.0 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麥肯錫年度工業 4.0 調查中,有 90%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深信技術的價值 - 其中大多數包括工業 4.0 作為關鍵部分他們的營運改善計劃。

武漢肺炎大流行之後,採用中的潛在不對稱性導致一些公司凍結了工業 4.0 計劃以保留現金,即使某些領導者加快了採用速度,尤其是支持業務連續性的用例,例如自動化計劃,數位績效管理,數位遠端工作和自動化,以減少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因此,隨著更多企業擺脫危機,大規模數位化的可能性可能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

然而,大規模轉型是困難的。我們的研究(回溯了十多年)表明,大約有 70% 的此類倡議未能實現其既定目標。我們在 2019 年末進行的最新的工業 4.0 情緒調查發現,在開始工業 4.0 歷程之後,大多數公司仍陷於試點陷阱:只有 44% 的公司在整個站點範圍內實施,而只有 38% 的公司在橫向調查整合超越了工廠的四面牆。

然而,對於中小企業和跨國公司來說,也都有希望的理由。世界經濟論壇和麥肯錫公司的合作,已確定了全球 44 個站點為工業 4.0「燈塔」:這些站點大規模實施了數位技術,並產生了重大運營影響。在這一組中,有 14 個站點被指定為端到端的燈塔,在從供應商到製造再到物流,以及最終是客戶的整個價值鏈中都進行了數位化。

燈塔包括發展中和已開發經濟體中的大小公司,還包括未開發地區和未開發地區。他們之間的一個共同點是從整體角度出發,即圍繞業務,技術和組織的「三重轉型」。

商業。第一步是明確表達公司期望的未來狀態,這與業務策略和目標聯繫在一起,而不是與市場聲量最大的技術聯繫在一起。試點用例的選擇基於一個有利的業務案例,並在實施試點時加以完善。

當擴展到工廠的四面牆之外時,概述清晰的業務案例將變得更加複雜,但更為重要。例如,當將通常沒有明確考慮的隱性成本考慮在內時,供應鏈整合可以節省成本。瞭解這些問題有助於組織制訂積極的業務案例,說服供應商踏上整合之旅。

.技術。許多(如果不是大多數)公司將希望評估其當前的 IT 和 OT 系統,對其進行升級以提供數位和分析高級用例所依賴的能力,尤其是支持物聯網的能力。可伸縮的、抗老化的 IT 堆棧非常重要。同樣,端到端水平整合數據可能需要升級供應商的 IT / OT 系統。

為了升級 IT / OT 技術棧並實現多個用例,公司可以透過創建合作夥伴生態系統,來利用外部技術提供商,以幫助他們執行數位化轉型。夥伴關係模型在外包、收購和策略聯盟之間會有所不同,成功的生態系統,會將新創企業與成熟的技術和服務提供商結合在一起。

.組織。如果沒有將人們放在中心位置,很少有數位化轉型能夠成功。四個因素提供了關鍵的支持。

.治理。 沒有明確所有者的數位化轉型,最終可能會成為一個孤兒。 跨職能的團隊和治理結構,將有助於確保快速執行。

最高管理層的承諾。 在高層領導的推動下,變革更有可能獲得控制,並伴隨著引人入勝的變革故事來動員組織。 為了避免動搖情勢,領導者可以慶祝快速勝利,也可以慶祝失敗,幫助公司學會快速失敗和快速學習。

數位能力獲取。 技能差距可以透過在需要時僱用,也可以過提高現有員工的技能,來履行甚至高級的數位角色來解決,例如分析翻譯、數據工程師、數據科學家或物聯網架構師。

新的工作方式。 實施敏捷的工作方法,為團隊提供了在數位世界中取得成功的工具、流程和最佳實踐。

COVID-19 大流行在全球提出了人道主義挑戰,需要新型的協作來解決。

隨著組織開始在下一個正常狀態下,重新開始其營運,他們將有機會透過數位化,靈活的營運來重新構想未來。 早期的成功經驗顯示,如果公司致力於根據其業務環境,和策略目標進行工業 4.0 轉型,並使用三重轉型方法來執行,則可以從小規模開始其工業 4.0 之旅,然後迅速擴展。

任何經過翻譯或轉載之中文資訊,我們為了堅持使用台灣常用相關名詞與慣用語法,將與原中文有所變更,但不改內容意義 – 3S MARKET

按此回今日3S Market新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