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深度學習的多模態情緒辨識與疲勞駕駛檢測

Driver Distraction and Fatigue Detection



來源:智车科技


1 月 10 日在 2019 智慧產業峰會上,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仿腦計算與機器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呂寶糧教授,針對情緒辨識與疲勞駕駛檢測問題,做了精彩的報告。

近日,中新網報道了一起發生在湖州的交通事故:一輛小轎車以 120KM/H 的速度衝破高速公路護欄,在落差為四米左右的高空中滑行五六十米落地,砸入一片茂密的夾竹桃林。據駕駛員稱,車內倆人是一對夫妻,趁著週末到湖州安吉旅遊,回去路上車輛開了 120KM/H 的定速巡航。由於玩得太累了,開著開著兩個人都打起了瞌睡,方向一偏車便衝出護欄發生了事故。

各種 ADAS 技術讓車輛越來越智慧,人開車時的注意力反而下降,容易產生疲勞。據統計,在 2006-2010 年內,中國交通事故引起的死亡人數,每年超過 7.5 萬。

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統計,僅 2015 年,就有近 9 萬次交通事故是由疲勞駕駛引發的。目前針對酒後駕駛、超速、超載等問題,已經有很好的檢驗技術,但是還沒有可靠的疲勞駕駛檢測技術。

疲勞駕駛檢測的困難之處在於疲勞駕駛是一個過程,不像酒後駕駛是一個時間點,而且對於疲勞級別的判斷,沒有客觀的指標。

1 月 10 日在 2019 智慧產業峰會上,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仿腦計算與機器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呂寶糧教授,針對情緒辨識與疲勞駕駛檢測問題,做了精彩的報告。

報告詳細介紹了國內外情感 - 腦 - 電腦交互的研究動態,和呂教授團隊近幾年,在探索情緒辨識的穩定腦電模式、應用遷移學習解決腦電個體差異,和跨場景域適用問題、以及腦電與前額眼電融合的,疲勞駕駛檢測模型等方面的部分研究結果。

他認為:隨著乾電極腦電採集技術、可穿戴設備和 5G 技術的迅速發展,基於腦電的情緒辨識與疲勞駕駛檢測,正在從實驗室走向真實環境,為開發面向實際應用的情緒預警與疲勞駕駛檢測系統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以下為智車科技整理的呂寶糧教授發言。


我今天想從以下這幾個方面進行介紹,首先我介紹一下情緒辨識和疲勞監測研究的背景,接下來介紹兩方面的研究現狀,第三部分主要是介紹,我們最近幾年在這個領域的一些工作,最後做一些小結和展望。

情緒辨識和疲勞監測研究的背景
在 2015 年,德國之翼航空公司發生了一個非常悲慘的空難事件,這個事件是由於副駕駛由於自殺引起的,有了這個事件以後,歐盟對於駕駛員的精神評估非常重視。

第二個事故發生在台灣,台灣飛日本的新幹線每小時 270 公里速度下發生的事故,儘管這個事故沒造成人員傷亡,但是使乘客感到非常的恐懼。

再看看交通事故,實際上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從 06 年–10 年由於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數每年超過 7.5 萬,美國 2015 年統計數據 9 萬次交通事故,是由於疲勞駕駛引起的,大家如果開車的話,每個人都會體驗過疲勞駕駛的一些情況。

現在對飲酒駕駛,超員超載有非常好的技術,但是很遺憾全世界對疲勞駕駛沒有一個很好監測,首先什麼是疲勞?如何度量?因此最大的難點,疲勞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時間點,所以我們必須要開發一套監控系統來監測這個疲勞。

我們現在來看中國的法規,實際上由於前幾年高速大巴事故太多了,經常看到大巴死了很多人,所以中國實在沒有辦法,頒布了政策:一是不能連續超過四個小時開車,第二深夜 2 點到 5 點禁止大巴上路,這是對國家資源一個巨大的浪費。我當年在日本留學的時候,比較窮,基本上從京州到東京基本坐夜班的大巴,既便宜又經濟,我們想想現在有 13 萬公里的高速,正常時間不讓大巴上去,浪費時間,而且這個規則也不能很好地控制疲勞駕駛。

我們說另一個方面現在高速鐵路發展的非常快,我們要保證高鐵的安全,一方面線路,各方面車的硬體需要有很好的技術保障,另一個很重要的我們駕駛員,大家可能不知道中國現在高鐵司機人數已經超過一萬人,這麼大的人群我們如何能夠知道他的精神狀態,比如說德國航空公司這樣的事件能不能避免?實際上對我們科技工作者提出一個挑戰。

我們從十年前,在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一個團隊,當時研究目標,就是希望開發一套可穿戴設備,無限乾電極腦電信號和生理信號,來對疲勞現象進行監控。

我們的目標是什麼?現在在鐵路上調度員,只能看到火車跑到什麼地方,不知道人什麼狀況,我們未來就希望對每一個駕駛員,我們有一個窗口,能適時監控他的精神狀態和疲勞情況,當然不限於高鐵,包括飛行員,包括長途大巴,實際上為了這個目標,我們在實驗室建立了一個模擬駕駛系統,可以模擬各種天氣和場景。


這是一個桑塔納的舊車,我們武裝了各種感測器,腦電、眼電,方向盤的握力,希望能夠透過多模態建立精準的模型。現在看看情緒辨識這件事情,最近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大家覺得越來越重要,比如說在 16 年美國提出來未來人類 20 個大問題,其中第三個問題是我們意識的本質是什麼?第 15 個問題就是我們能不能利用可穿戴設備監測我們的情緒,對於15個問題,大家都熟悉 Prof 教授,她的回答很保守,「在未來十年,可穿戴設備可以為我們的健康,提供個性化的預報。

比如,基於用戶最近的壓力、睡眠、社交情感活動,讓我們的健康和幸福指數在未來一周提高 80%。未來 20 年,可穿戴式設備和從其獲得的分析數據,能顯著降低精神和神經疾病的發病幾率。」

實際上對於情感計算和情緒辨識,隨著人工智慧發展,很多公司都非常重視。但是很遺憾,對於這個方面的研究,一個是投入的人力不夠,另外在神經科學和理論方面也是比較欠缺,我們說情緒在神經科學裡面,由於動物的本性,基本上就是在研究恐懼的心理,就是說我要研究動物是否高興,我們怎麼來知道它是怎麼高興,基本狀態比較單一,儘管心理學情緒是非常悠久的歷程,但是沒有定義。

現在精神疾病包括憂鬱症,基本上停留在客觀和定性的指標,我們現在大多數所謂的情感標識,基本上是依據圖象、文本、聲音,這些信號容易獲取,但是這個模型不準確,我們是粗略的估計人的情緒狀態。

傳統的基於影像圖像的疲勞駕駛檢測


關於疲勞駕駛檢測,大家知道我們可以用影像錄影,在方向盤裡面加一個攝影機。根據 1994 年提出的 PERCLOS,人的眼睛閉眼的狀態,可以判定你是不是疲勞,這個方法的優點是它非常的廉價,但是它最大的問題是它有延遲,判定窗口至少需要 30 秒到一分鐘,很難做預測,就是說用這個眼睛閉合的那麼久來測試,往往兩秒鐘就會發生很嚴重的交通事故,問題是很難預測因為有這個延時時間。

情緒辨識和疲勞駕駛檢測的科學問題和技術挑戰?
所以我們就希望能夠透過生理信號,特別是腦電信號。首先我們要提出對情緒的度量,我們要制定法律,什麼是疲勞,疲勞程度是什麼,醫學研究顯示,腦電科是最好的,現在可做成可穿戴設備,但是用腦電波來做情緒辨識和情緒檢測也有很多科學類和技術類的挑戰,比如這裡列了幾點:
  • 多模態信號融合是否對情緒識別和疲勞檢測模型有效?
  • 表徵情緒的腦電模式隨時間推移是否穩定?
  • 如何解決被試間腦電信號的差異問題?
  • 是否能用乾電極腦電採集技術實現疲勞駕駛檢測?
  • 如何提升乾電極可穿戴腦電設備的舒適性?

下面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我們最近幾年的一些研究方案。

多模態的情緒辨識與疲勞駕駛檢測
總起來說,根據我們經驗和其他方面研究,對於這種複雜的疲勞和情緒狀態,多模態肯定是一個非常好的手段,因為你現在很難找到一個單一的信號能夠對這個模型進行辨識。

我們想報告的第一部分,就是我們利用多模態的方式來做情緒辨識,這裡面我們用了兩個模態,一個是腦電信號,一個是眼動信號。大概在四年前提出了這個方案,為什麼採用這兩個模態而不是別的?

因為剛才提到了腦電信號不管是神經科學,還是醫學類,它是最能直接反映人的情緒和狀況,它是表現了我們人類內部的狀況,眼動儀和追蹤儀剛好是表示你的外部的狀態,而且隨著現在的技術發展,眼動儀追蹤已經可以戴上眼鏡了。最近韓國一個公司可以把眼動儀集成到一個非常好穿戴設備。

有了這樣的兩個模態,我們看看能否對情緒辨識起到幫助。剛才說到了實際上這兩個資訊有個互補的特性,腦電信號反映了神經的內部,眼動剛好是外部的潛意識行為,當然也可以追加其他的一些模態的情況。

在研究中,我們就發現,如果你單純用腦電和眼動儀,可以達到 78% 左右的辨識率,如果把這兩個模態融合起來,用一個模糊積分的方法,可以提高將近 10 個百分比,為什麼會提高這麼大的辨識率?

實際上這裡面的原因是這樣的,我們發現對於正面情緒,腦電信號辨識率不高,對於負面情緒和中性情緒,恰好是眼動信號比較薄弱,特別負面情緒誤判成中性情緒,這時候眼動信號要比腦電數據精準,由於他們很好的互補,所以說這兩模態的資訊融合起來,就可以提升模式的準確率。

第二個問題在用腦電做情緒也好,做疲勞檢測也好,研究之前,有一個問題,大家都沒有重視,就是說對於情緒來講,腦電模式會不會隨著時間變化,我們說對於人臉的圖象不會變,我今天高興是這樣,明天後天這個高興的模式都是一樣的,而且中國人是這樣,美國人、日本人也類似,但是對於腦電細胞我們不清楚。

研究發現,這是一個能量分布,我們可以把腦電是一個時間序列型號,可以把它分成五個頻段,對高興正面,它的顳葉興趣能量非常高,但是對負面和中性情緒能量分布就不是很高,有明顯的區別,另外可以從這個腦電圖可以看出,實際上中性情緒和負面情緒比較類似。

能量分布會不會隨著時間變掉,今天是這個模式,明天是不是會其他模式,我們這個研究就回答了這個問題,腦電模式至少對三類情緒,現在我們已經做到五類情緒,這個模式是能控制的,從人體的結構來看,也是符合這個結論的,就是說你的大腦就是這樣的結構,你不會今天受到事情是這樣的反映,明天就會變到另外一個反映,這是一個自然的表現。

我們的結果透過實驗證明,這個腦電模式對情緒辨識是穩定的,這個結果實際上我們投到 MIT 技術層面,馬上報導了我們這個結果,就是說智慧機器人與人類溝通,是如何辨識情緒變化,說中國團隊給出了一個答案。

第二個挑戰用所有的生理信號就會遇到有問題,由於生理信號,特別是腦電信號本身是非平穩信號,它的統計特性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第二人和人生理信號差別也很大,三是以採集信號的時間不一樣。

由於這樣的變化,傳統的訓練數據和測試數據,一定是同分布的,如果是這個條件變掉以後,往往會下降很多,特別對於腦電系統,在這裡我們試圖用遷移學習來解決這個問題,對目標有很多充足的數據,對目標率可能沒有標號,甚至標很小,我們能不能對新的用戶建立好的模型呢?

在這裡,我們試圖用遷移學習來解決這個問題,用了很多遷移學習的方法,其中一個參數直推遷移方法。在研究中顯示,參數直推遷移在這些三四個遷移方法表現最好,它要比傳統的機器學習方法,要提高將近 20% 個辨識率,當然這是我們兩年前的工作,現在更新的模型比這個又有很大的一個提升。至少在這個地方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透過遷移學習,可以克服生理信號被試之間的差異問題和長久差異。

接下來我想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用眼電信號和腦電信號,來做疲勞駕駛的檢測。

眼電信號和腦電信號來做疲勞駕駛的檢測
根據傳統的眼電信號,只需要佩戴四個感測器放到眼睛周圍,就可以把眼電信號採集下來,但是我們發現放在這個位置會遮擋你的視線,不利於做穿戴設備,我們就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案叫前額眼電。

把這個放在前額,放在前額有幾個優點,一是對電的要求非常寬鬆,因為現在單電機,如果放在有頭髮的區域還是比較困難,放在前額比較容易,另外我們沒有遮擋,比如說我們高鐵司機他們本來就要戴工作帽,就可以把這個可以放在帽子裡,很適合做可穿戴設備。

透過比較三種方案,一是前額眼電放在這個地方,它可以同時採集用眼電信號和腦電信號,比較了這個位置,和放在耳朵上面顳葉和放在枕葉,我們過去放在研究放在枕葉非常好,這個地方利用眼動儀,作為疲勞駕駛的一個狀態,理論上講每個人的疲勞,和情緒狀態真正的變化,我們是不知道的,只有透過剛才提到的眼動儀,來對這個數據進行標注。

另外因為腦電信號是時間序列,我們引入了兩個模型,一個是連續條件神經場,另外一個是連續條件,神經場來討論動態的變化,這是我們最後的結果,透過這個結果可,以看放到前額和放在枕葉和顳葉差不多的,考慮到使用,顯然放在前額是非常好,因為可以做很好的穿戴設備。

另外很大的挑戰,就是如何開發舒適的可穿戴設備,和影像相比,生理信號必須用可穿戴設備,高鐵司機飛行員,我們一般的用戶可能比較困難,現在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做出標注,滿足像高鐵司機這樣的一些要求。

我們微納電子學劉景全教授,他們開發了用導電的纖維,不是金屬。我們在醫院或者其他傳統辦法要花時間,用時間長了腦電波會乾掉,性能下降,這是我們用 3D 列印做的一個簡單的圖,和實踐比較基本性能是差不多的。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把我們剛才在實驗室的疲勞駕駛檢測工作,把它應用到真實的場景,另外這些眼電設備都是我們自己開發的,當然這個設備現在還是比較粗糙,但是這個信號品質可以達到我們的要求。


這是我們在交通大學民航校區開車的路徑,大概設有三公里多,我們用電動車,這個實驗在各種路況下做了一個對比實驗。一個是是 20 名學生在實驗室裡模擬情況,另外是 10 名學生參加了真實的實驗,在真實的實驗裡有下雨天、有傍晚、最後得到的結果,是在實驗室的模擬駕駛情況。

我們用前額眼點,可以達到 71% 的準確率,如果到了真實駕駛環境,這個性能會比實驗室有所下降,下降到 66%,但是基礎上不降,這個方案是可行的,因為這個地方有很多可以繼續工作的空間,包括我們信號的渠道,包括我們數據量的大小,都可以進行改造,至少從這個研究來講,我們是可以按照這個路線,來做這個實用化。

除了剛才講的算法之外,我們從2年前把情緒識別疲勞駕駛檢測多模態數據作為公開的數據集供研究來使用,這個數據到去年10月份開始大概有三十多個用戶,也歡迎大家對這個領域感興趣的同仁們一起來使用這個數據庫。

這是一個四類的數據,相關的工作室發表的去年的雜誌上,這是疲勞駕駛檢測的多模態數據,腦電和眼動數據。

總結和展望
最後我做了一些簡單的總結和展望,透過我們這個研究,腦電和眼動信號的融合,能大大提升情緒辨識的精度;前額眼電提供了一種實用化的疲勞駕駛檢測方案;遷移學習是解決跨被試數據差異問題的有效方法;隨著可穿戴設備、5G技術和深度學習的發展,未來 3-5 年情緒辨識與疲勞駕駛檢測的研究,有望解決:n 特殊崗位人員的情緒辨識與預警;高鐵司機、飛行員、長途客車司機、危險品運輸司機等人員的疲勞駕駛即時監測;多模態情感腦 - 機交互的抑鬱情緒評估與干預。

我們期待著能夠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可以為社會的安定作出一點貢獻,我的報告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本文來源智車科技(IV_Technology)整理編輯。

.美國全面實施對依賴中國技術的承包商的禁令

UK to ban Huawei from 5G networks +++ Germany debates spyware law




白宮表示,隨著 2018 年通過的法律規定於 8 月生效,它將在政府範圍內,強烈禁止從使用包含中國公司製造的組件、技術的實體,購買任何產品或服務。


一位高級政府官員稱,川普政府認為,新規則的強有力實施,對於對抗包括華為和中興公司在內的,中國技術提供商所構成的國家安全和知識產權威脅非常重要。

這是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托弗·雷(Christopher Wray)公開批評,中共正在進行的網路攻擊和其他敵對行動的時候。此類攻擊通常涉及使用中國公司的技術。

雷聯邦調查局局在 7 月 7 日,哈德遜學院(Hudson Institute)活動上發表講話時說,聯邦調查局(FBI)大約每 10 小時就展開一次與中國有關的新反情報案件。

他說:「對我們國家的資訊和知識產權,以及對我們的經濟活力的最大的長期威脅,是來自中國的反情報和經濟間諜活動威脅。」

2018 年 8 月 13 日,唐納德川普總統簽署了《 2019年國防授權法》(NDAA),該法在國會兩黨的絕對支持下,獲得了國會的批准。


NDAA 的 889 節有兩個禁止聯邦政府採購的規定。

A 小節於 2019 年 8 月生效,禁止聯邦機構從五家知名的中國公司(華為、中興通訊、海能達通訊、杭州海康威視和大華科技有限公司)購買電信設備、影像監控設備和服務。

這些公司不能保證,脫離中國共產主義國家的獨立。中國長期以來,一直與美國等自由國家發生衝突。

B 小節將於 8 月 13 日生效,適用範圍更廣。它禁止聯邦政府與依賴該法案所列的這五家公司的產品,設備或服務的任何公司簽約,除非他們獲得豁免。

禁止使用中國技術的禁令,廣泛適用於承包商在公司內任何地方(包括分支機構)的使用,而不僅限於政府合同中使用的產品或服務。

許多美國公司將受到影響,因為在 B 小節生效後,合規性將面臨挑戰。兩家公司聲稱法律的廣泛性,以及政府供應鏈的複雜性,將使承包商難以在 8 月的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務。

管理和預算辦公室代理主任拉斯·沃特(Russ Vought)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我們國家面臨滲透到,中國這樣的外國對手的危險,這是巨大的,」


他說,透過全面執行對聯邦採購的禁令,「川普執政黨正在使我們的政府堅決反對像華為這樣的邪惡網絡。」

奧巴馬政府全面實施了這項禁令,這意味著所有希望尋求豁免的聯邦機構都必須對其行動進行國家安全分析。這樣可以確保法律旨在保護美國的基礎設施和通信網絡免受敵對外國行為者的侵害,並且確保該法律具有約束力。

國會通過的法規沒有明確要求進行國家安全檢查。

通過要求將中國公司完全排除在聯邦政府採購之外,特朗普政府旨在抵制外國對美國技術和網絡的干預。

該禁令實質上是對公司的最後通牒,迫使它們在美國政府和中國公司之間進行選擇。


什麼是889節?
《 2019 年國防授權法》第 889 條禁止聯邦政府,政府承包商以及贈款和貸款接受者購買或使用由華為,中興通訊,海能達,海康威視和大化及其製造的某些「隱蔽的電信設備或服務」。子公司作為「任何系統的實質性或必要組成部分,或作為任何系統的一部分的關鍵技術」。

具體來說,第 889 節有兩個具體的禁止階段:

第889(a)(1)(A)條要求聯邦政府從 2019 年 8 月 13 日起,不得「採購或獲得或延長或續簽合同以採購或獲得任何使用涵蓋電信的設備,系統或服務設備或服務作為任何系統的實質或必要組成部分,或作為關鍵技術作為任何系統的一部分。」

將於 2020 年 8 月 13 日生效的 889(a)(1)(B)節將禁止聯邦政府與「使用任何設備,系統或設備的任何實體」簽訂或擴展或續簽合同。使用涵蓋的電信設備或服務作為任何系統的實質或必要組成部分,或作為任何系統的一部分的關鍵技術的服務。」


怎麼會 889 對 NDIA 的會員有影響嗎?
已生效的第 889(a)(1)(A)節要求向聯邦政府提供「隱蔽的電信設備或服務」的 NDIA 成員重新配置其供應鏈,以將 Huwaei / ZTE 組件排除在最終產品或服務中。

該法規是通過 2020 年初更新的臨時規則制訂的。承包商要求承包商每年向政府,代表他們提供的供應或服務,是否包括涵蓋的電信設備或服務。當在合同履行期間使用了涵蓋的電信設備或服務時,還必須向政府報告。

889(a)(1)(A)暫行規則1

889(a)(1)(A)暫行規則2

第889(a)(1)(B)節將對 NDIA 成員產生更廣泛的影響。法規中使用的語言非常廣泛,需要監管機構做出重要解釋才能實施。 「使用」一詞的定義可能意味著政府將被禁止與擁有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SP)的政府承包商開展業務,該承包商使用華為/中興通訊設備提供互聯網服務。對於那些使用包含華為/中興組件的安全攝影機(即使僅在非美國地區使用)的承包商,甚至提出了一個更極端的例子。


什麼時候會推出889(a)(1)(B)嗎?
我們期望實施 Sec的擬議規則。 889(a)(1)(B)即將發布。到那時,NDIA 將徵求對擬議規則的正式評論。評論期限自發布之日起可能為 60 天。

第 889(a)(1)(B)條要求在 2020 年 8 月 13 日之前生效。

怎麼會 889(a)(1)(B)影響分包商?

目前尚不知道第 889(a)(1)(B)條對分包商的全部影響範圍,但我們認為該禁令將被解釋為阻止主要承包商與使用華為/中興設備的分包商開展業務。

.美國打擊了中國的 AI 野心


How China Is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lassrooms



香港(CNN商業): 美國只是阻礙了中國崇高的人工智慧雄心。


華盛頓 2019 年10 月針對國家臉部安全和外交政策利益,針對中國臉部辨識新創公司 SenseTime、Megvii 和 Yitu,加劇了這兩個經濟超級大國,在誰將主導未來技術方面的衝突。

根據 CB Insights 說法,SenseTime 是全球第二大最有價值的人工智慧創業公司,其投資來自科技巨頭軟銀(SFTBF)和阿里巴巴(BABA),私募市場估值為 75 億美元。 (最有價值的人工智慧新創公司,是另一家中國公司 ByteDance,該公司使用 AI 為其流行的應用(例如影像平台 TikTok)提供動力。)


根據 CB Insights 的數據,曠視和依圖分別價值 40 億美元和 24 億美元。

中國當局駁回了人權指控,並威脅要對美國公司進行報復。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當時對記者說:「美國對中國的指控是毫無根據的,毫無道理的。它們只是暴露了美國干涉新疆反恐努力,破壞中國發展的邪惡動機。」 進行報復。


北京希望到 2030 年,將中國變成全球人工智慧領導者。2017 年,北京提出了在未來幾年內,建立價值約 1500 億美元的國內人工智慧產業的目標。

人工智慧突破的潛在經濟,和社會效益是巨大的。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於 2017 年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人工智慧驅動的機器已被用於提供客戶服務、管理物流、監控工廠生產線的設備、優化能耗,以及分析病歷。麥肯錫估計,到 2025 年,人工智慧應用的總市場,將達到 1270 億美元。

在人工智慧的發展方面,中國具有許多優勢,包括一支年輕的人才隊伍,強有力且統一的政府人工智慧政策,以及每天約有 8.5 億行動網路用戶,每天為海量數據集錦。

人工智慧是許多全球技術領導者的新領域,從谷歌的母公司 Alphabet(GOOGL)到 IBM 的所有人,都在向新興領域投入資金。

中國科技巨頭百度(BIDU)和騰訊(TCEHY),在美國建立了 AI 研究中心。尤其是百度,一直非常看好該行業。

SenseTime、Megvii 和 Yitu 都是規模較小的公司,但是由於大量的風險投資現金,和中國政府對 AI 的投資推動,它們蓬勃發展。


被禁止從美國公司購買技術和組件,可能會減緩這種態勢。中國的 AI 公司依賴高通(QCOM)和英偉達(NVDA)等美國公司的電腦晶片和圖形處理單元。

鑑於貿易談判之前的時機和目標範圍,歐亞集團在去年的一份報告中稱,美國的舉動「特別具有侵略性」。

高科技公司是中國在臉部辨識和人工智慧領域,最傑出的公司。海康威視是一家市值 420 億美元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影像監控設備製造商。 SenseTime 和 iFlyTek 於 2017 年入選中國國家 AI 團隊。

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專門負責全球技術政策的保羅·特里奧洛(Paul Triolo)表示,雖然此舉「更多地針對新疆問題,而不是針對中國的 AI 野心」,但它確實適合美國政府內部的廣泛敘述。

「美國和中國為了爭奪未來的技術而進行了長期的鬥爭,其中的部分敘述是,中國在利用AI之類的技術來服務於政府監督,並且在某種程度上與西方價值觀背道而馳。諸如隱私之類的事情,」他說。


曠視(Megvii)試圖淡化對美國供應商的依賴,在一份聲明中說,其供應鏈是全球性的,「美國祇是其中的一部分」。該公司在最近的招股說明書中表示,其排名前五位的供應商都位於中國。

曠視還表示,「沒有理由」將該公司加入華盛頓的貿易黑名單。

該公司表示:「我們 …… 遵守我們營運所在轄區的所有法律和法規。我們要求客戶不要為我們的技術或解決方案,提供武器,或將其用於非法目的。」

SenseTime 在一份聲明中說,美國商務部的決定,對此感到失望,它將努力解決這一問題。

該公司表示:「我們一直在積極制定AI道德規範,以確保以負責任的方式使用我們的技術。」他補充說,公司擁有「穩健的儲備和連續性計劃」,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研發的影響。

Yitu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Triolo說,所有這些公司可能都已儲備了電腦晶片的供應,並正在努力開發替代產品。

他說:「像華為一樣,他們將能夠繼續向客戶供應產品,但如果他們找不到與美國供應的組件,相媲美的替代產品,那麼這種行動可能會威脅到,那裡設計新的和更先進的系統的能力。」

正如華為所表示的那樣,僅依靠一家美國公司就可以削弱全球野心。

華盛頓在 5 月,將這家中國科技公司加入了貿易黑名單。該公司表示,此後已經找到了從美國公司購買的許多零件的替代供應商,但找不到 Google 服務的理想替代品。

該公司被迫推出其旗艦產品 Mate 30 手機,而無法使用 Google Maps 和 YouTube 等熱門應用 App,並且其全球智慧手機銷售受到影響,一些分析師預測,美國貿易禁令生效後,第三季將「急劇下降」。完全有效。

.物聯網學習好料:全面解析工業 4.0 和雲計算、大數據

Top 10 future technologies of Industry 4.0: Big data analytics, Cloud computing, IOT, VR, AR & RPA



來源:鼎酷 IOT 部落

物联网学习干货:全面解析工业4.0和云计算、大数据
  
數據驅動下的製造業,工業 4.0 是一個社會變革維度的概念,產生鏈將以數據為維度進行重新劃分,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對製造業的影響越來越重。

【工業4.0】
工業 4.0 是在現代智慧機器人、感測器、數據儲存和計算能力實現突破的條件下,透過工業網路將供應鏈、生產過程和倉儲物流智慧連接,從而實現智慧生產的「四化」:供應和倉儲成本較小化,生產過程自動化,需求相應速度較大化,和產品個性化。

在 4.0 時代,不僅製造環節的人工將得到節省(機器人為主體的自動化生產連線),前端供應鏈管理、生產計劃(網路接入,實施管理訂單)、後端倉儲物流管理(WMS+自動化立體倉庫)都將實現無人化,以及較低的渠道庫存和物流成本。

工業 4.0 是德國政府提出的一個高科技策略計劃。在現代智慧機器人、感測器、數據儲存,和計算能力實現突破的條件下,透過工業網路將供應鏈、生產過程和倉儲物流智慧連接,從而實現智慧生產的「四化」:供應和倉儲成本較小化,生產過程全自動化,需求相應速度較大化和產品個性化。

工業 4.0 的終極目的,是使製造業脫離勞動力稟賦的桎梏,將全流程成本降到較低,從而實現製造業競爭力的較大化。在 4.0 時代,不僅製造環節的人工將得到節省(機器人為主體的自動化生產連線),前端供應鏈管理、生產計劃(互聯網接入,實施管理訂單)、後端倉儲物流管理(WMS+自動化立體倉庫)都將實現實現無人化,以及較低的渠道庫存和物流成本。

回顧前三次工業革命,實際上是應用機械、電氣和資訊技術等越來越先進的工具,逐步將人力從生產中解放,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的過程。

物联网学习干货:全面解析工业4.0和云计算、大数据
  
【工業 4.0 的關鍵內容】
工業 4.0 有一個關鍵點,就是 "原材料(物質)" = "資訊"。具體來講,就是工廠內採購來的原材料,被 "貼上" 一個標籤:這是給 A 客戶生產的 XX 產品,XX 項工藝中的原材料。準確來說,是智慧工廠中使用了含有資訊的"原材料",實現了"原材料(物質)"="資訊",製造業終將成為資訊產業的一部分,所以工業 4.0 將成為最後一次工業革命。

【工業 4.0 兩大主題】
1. 智慧工廠:重點研究智慧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路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

2. 智慧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 3D 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該計劃將特別注重吸引中小企業參與,力圖使中小企業成為新一代智慧化生產技術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時也成為先進工業生產技術的創造者和供應者

【智慧工廠】
智慧工廠是在數位化工廠的基礎上,利用物聯網的技術和設備監控技術加強資訊管理和服務;透過大數據與分析平台,將雲計算中由大型工業機器產生的數據,轉化為即時資訊(雲端智慧工廠),並加上綠色智慧的手段和智慧系統等新興技術於一體,構建一個高效節能的、綠色環保的、環境舒適的人性化工廠。

物联网学习干货:全面解析工业4.0和云计算、大数据
  
【智慧工廠的三大技術和特點】
三大技術:
1. 無線感測技術

2. 控制系統網路

3. 工業通信無線化

特點:
1. 製造過程管控可視化。由於智慧工廠高度的整合性,在產品製造上,包括原料管控及流程,均可直接即時展示於控制者眼前。

2. 系統監管全方位。透過物聯網概念,以感測器做連接使製造設備具有感知能力,系統可進行辨識、分析、推理、決策,以及控制功能。

3.製造綠色化方面,除了在製造上利用環保材料、留意污染等問題,並與上下游廠商間,從資源、材料、設計、製造、廢棄物回收到再利用處理,以形成綠色產品生命週期管理的循環。

【智慧生產】
智慧生產是一種由智慧機器和人類專家,共同組成的人機一體化智慧系統,它在製造過程中能進行智慧活動,諸如分析、推理、判斷、構思和決策等。

透過人與智慧機器的合作共事,去擴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類專家,在製造過程中的腦力勞動。它把製造自動化的概念更新,擴展到柔性化、智慧化和高度整合化。

物联网学习干货:全面解析工业4.0和云计算、大数据
  
【雲計算】
雲計算是一個提供便捷的透過網路,訪問一個可訂製的 IT 資源共享池能力的,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 IT 資源包括網路、伺服器、儲存、應用、服務),這些資源能夠快速佈署,並只需要很少的管理工作,或很少的與服務供應商的交互。

簡單來說雲計算,是一種未來資訊技術的一種主要架構,服務雲+消費端。雲端透過集中的資源提供各種服務,各種終端透過網路接入使用,而不是原來各自維護自己的基礎架構。

通俗的理解雲計算的「雲」,就是存在於網路上的伺服器集群上的資源,它包括硬體資源(伺服器、儲存器、CPU 等)和軟體資源(如應用軟體、整合開發環境等),所有的處理都在雲計算提供商所提供的電腦群來完成。

【雲計算的特點】
1. 按需即取
消費者可以隨時按需使用各類雲服務,快速交付,並且透過自助的方式,不需要提供商人工參與。

2. 隨時擴展
透過虛擬化技術,雲服務提供商提供規模較大的資源池,服務資源可按需隨時進行擴展和收縮。

3. 按使用付費
區別於傳統軟硬體購置的方式,雲計算採用按使用付費的模式,讓企業 IT 從資本投資,轉變為更靈活的營運費用。

物联网学习干货:全面解析工业4.0和云计算、大数据
  
【雲計算的基本類別】
1. 混合雲
客戶同時使用公有雲資源和私有雲資源,邏輯上是一個整體,可實現內部互聯,既保證了用戶的私有性,又能夠靈活使用公有雲。

2. 私有雲
客戶獨佔使用雲資源池。私有雲部署在企業數據中心或第三方托管場所(如電信運營商IDC機房)。

3. 公有雲
雲資源池為所有用戶共享,一般透過網路使用。

【雲計算的服務形式】
1. 軟體及服務
SaaS 服務提供商將應用軟體,統一佈署在自己的伺服器上,用戶根據需求,透過網路向廠商訂購應用軟體服務,服務提供商根據客戶所訂軟體的數量、時間的長短等因素收費,並且透過遊覽器向客戶提供軟體的模式。

2. 平台即服務
這是一種分布式平台服務,廠商提供開發環境、伺服器平台、硬體資源等服務給客戶,用戶在其平台基礎上訂製開發自己的應用,並透過其伺服器和網路傳遞給其他客戶。

3. 基礎設施服務
IaaS 即把廠商的由多台伺服器組成的「雲端」基礎設施,作為計量服務提供給客戶。它將內存、I/O設備、儲存和計算能力,整合成一個虛擬的資源池,為整個業界提供所需要的儲存資源和虛擬化伺服器等服務。

  
【大數據】
21世紀是數據資訊大發展的時代,行動互聯、社交網路、電子商務等,極大拓展了物聯網的邊界和應用範圍,各種數據正在迅速膨脹並變大。

大數據是一種規模大到在獲取、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傳統數據庫軟體工具能力範圍的數據集合,具有海量的數據規模、快速的數據流轉、多樣的數據類型和價值密度低四大特徵。

如果將大數據比作一個產業,那麼這種產業實現盈利的關鍵在於提高對數據的「加工能力」,透過「加工」實現數據的「增值」。

【大數據的 4V 特徵】
1. 體量(volume):非結構化數據的超大規模和成長,總數據量的 80~90%,比結構化數據成長快 10 - 5 倍,是傳統數據倉庫的 10-50 倍。

2. 多樣性(variety):大戶數的異構和多樣性,很多不同形式(文本、圖像、影像、機器數據),無模式或者模式不明顯,不連貫的語法或句義。

3. 價值密度(value):大量的不想管資訊,對未來趨勢與模式的可預測分析,深度複雜分析(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等)。

4. 速度(velocity):即時分析而非批量式分析,數據輸入、處理與丟棄,立竿見影而非事後見效。

  
【大數據與雲計算】

  
雲計算的模式是業務模式,本質是數據處理技術,數據是資產,雲為數據資產提供儲存、訪問和計算。當前雲計算更偏重海量儲存和計算,以及提供的雲服務,運行雲應用,但是卻反盤活數據資產的能力,挖掘價值性資訊和預測性分析,為國家、企業、個人提供決策和服務,是大數據核心議題,也是雲計算的最終方向。

從技術上來看,大數據和雲計算的關係,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一樣密不可分。大數據必然無法用單台的電腦進行處理,必須採用分布式架構。它的特色在於對海量數據,進行分布式數據挖掘,但它必須依託雲計算的分布式處理、分布式數據庫和雲儲存、虛擬化技術。

雲時代的來臨,大數據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分析師團隊認為大數據通常用來形容一個公司,創造的大量非結構化數據,和半結構化數據。大數據分析常和雲計算聯繫到一起,因為即時的大型數據集分析,需要像 MapReduce 一樣的框架來向數十、數百或甚至數千的電腦分配工作。

大數據需要特殊的技術,以有效地處理大量的容忍,經過時間內的數據。適用於大數據的技術,包括大規模的並行處理數據庫、數據挖掘、分布式文件系統、分布式數據可、雲計算平台、網路和可擴展的儲存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