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實施 NDAA 之後,對公共工程及採購案的影響

President Trump Signs the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台灣有沒有類似本文所描述的美國 NDAA 國防授權法?經 3S MARKET 搜尋整理,將列於本文的最後,提供做為參考⋯⋯



隨著美國聯邦機構對海康威視、大華產品的禁令生效,美國安全監控行業正尋求釐清這些條款,以免觸法受罰⋯⋯

禁止在聯邦政府的機構中,購買和安裝海康威視、大華和海能達通信的影像監控設備的禁令,於 2019 年 8 月 13 日生效。

這項禁止購買和安裝海康威視、大華和海能達通信的影像監視設備的禁令,是去年《國防授權法》(NDAA)的一部分,於2019 年 8 月 13 日正式生效。為配合該禁令的實施,美國政府還發布了《聯邦採購條例》(FAR,Federal Acquisition Regulation),其中概述了如何逐步應用該條例的臨時規則。


該 FAR 中概述的規則包括:
.一項「招標條款」,要求政府承包商聲明投標書,是否列有包括該法案所涵蓋的設備;

將涵蓋設備定義為包括商業項目,包括商業可用的現成(COTS)項目,該規則說,「可能對許多小型實體,產生重大的經濟影響;」

.要求政府採購官員修改不確定的交貨合同,以包括將來訂單的 FAR 條款;

.將禁令擴展到微購買採購底線值(10,000美元),和簡化購置閾值(250,000美元)或以下的合同,這通常使代理機構,能夠在不應用聯邦購置規則的情況下,進行購買。

.禁止從中國電信巨頭華為和中興通訊公司,購買和安裝設備。據推測,這還將擴展到華為子公司海思半導體,後者的晶片已在許多網路攝影機中找到。

.並且,賦予執行機構負責人,以個案為基礎的一次性豁免的能力,最長可達兩年。

但是,該規則尚未最終確定,感興趣的各方可以在 10 月 15 日之前提交有關 FAR 的回饋。所謂「黑名單」規定的規則,將禁止政府機構接受,利用承包商提供的設備和服務的承包商的投標。上述提供者預計將單獨處理,並且從現在起一年內生效,除非修改法律。


根據安全行業協會(SIA),政府關係高級總監 Jake Parker 的說法,政府針對該行業發布的臨時規則的,最直接影響,是承包商需要證明,他們是否提供了承保範圍,向政府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他說:「例如,業內人士與 GSA 簽訂了長期合同,他們需要在那裡進行認證,而且在許多情況下,當他們從代理商那裡獲得聯繫時,就需要在每個訂單級別進行認證。」

海康威視公司發言人,在提供給 SecurityInfoWatch 的一份聲明中說,該公司對該規定已生效,而沒有任何審查或調查,以保證上述限制感到「失望」。

聲明寫道:「我們認為,這項規定對海康威視,是沒有理由或不當行為的,是不公正和針對性的。」

「與此同時,我們正在評估各種可用選擇,以對抗這種毫無根據的包容性,並保護公司及其合作夥伴的權益。自 2001 年以來,海康威視的產品一直保護著全世界的人們、社區、財產和資產。為此,海康威視嚴格遵守我們營運所在的,所有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我們已經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以確保我們產品的安全性,符合美國政府要求的所有要求,包括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的聯邦資訊處理標準(FIPS)140- 2 認證。」

在其網站上發布的聲明中,大華還批評了政府頒布禁令的決定。

聲明說:「該禁令是倉促制訂的,沒有任何證據依據,或正當程序。」明確地說,該禁令僅與聯邦機構有關。商業實體可能會像州和地方政府一般,繼續購買大華產品。大華致力於美國和全球的法律合規。」


找出問題
鑑於海康威視(Hikvision)和大華(Dahua)等龐大的 OEM 產品組合、系統整合商、政府承包商和採購人員,在試圖確定他們已經部署,或計劃安裝的涵蓋產品時,可能面臨重大挑戰。

帕克說:「我們希望在規則涵蓋的範圍內,提供更多的清晰度。」 「不幸的是,所提供的定義,只是重複了基本法規中的內容,而該法規是我們審查過的最差書面,和令人困惑的法規之一。鑑於該規則(不包含)的進一步定義,代理機構顯然將在自己的指導下,有很大的裁定權來實施此規則。」

據 GSA 計劃主要承包商 Securityhunter 首席執行官邁克爾·羅傑斯(Michael Rogers)稱,大多數最終使用者,對網路上懸掛的攝影機也一無所知。

「這些客戶真的不知道 …… 例如海康威視和大華攝影機。最終使用者如何真正知道,它是海康威視;還是大華攝影機?它可以寫在外殼上,但是它們經常貼牌生產和貼上私人標籤–聯邦機構真的會知道嗎?」羅傑斯問。 

「聯邦管理人員,沒有使用像 Securityhunter 這樣的公司,來對他們真正擁有的,以及真正拆卸這些攝影機的多年計劃,有一個真正的評估。我們的一位客戶去了他們的 IT 部門,IT 人員說:「不,您真的沒有問題。」我們必須告訴他們,這完全是假的–他們確實有問題。他們不能只是說,'我們沒有賣海康威視',是因為他們看不到它。」


翻錄和替換?
儘管一些整合商已經對必須拆卸和更換,現有監視系統的可能性表示了擔憂,但派克說,到目前為止,FAR 中沒有列出任何顯示這種情況的資訊。他說:「如果代理機構尋求豁免,法規中就不會有任何替代的。」

 「如果代理商尋求豁免,他們將需要一個逐步淘汰計劃,來(最終)更換現有設備。我認為這樣做的意圖是,儘管採購週期和技術更新週期,都可以自然地進行更換。」

羅傑斯對此表示同意,並說,這項禁令背後的想法,或多或少是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們認為前進的風險,而不是給預算拮據的機構,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以徹底改革其安全系統。

羅傑斯解釋說:「他們不會因部署這些產品而受到懲罰,因為這是一項沒有資金的計劃–他們只需要今天就停止購買它。」 「(NDAA 禁令)實際上是在說 - '嘿,這裡有風險,'(國會)不希望(風險)擴散。這是一個警鐘,他們需要辨識這種類型的設備,停止購買,然後根據技術更新合同,最終將其替換。

現實情況是,NDAA 使我們走上了一條道路,即十年之內,政府將不再部署任何(被禁止的技術)。政府喜歡計劃,這是進行這種過渡的,一種非常緩慢且廉價的方法。」

羅傑斯補充說,他的公司已經提出,要分析一些政府客戶的系統,但是他們似乎並不著急。他承認:「我們已經與其中一些組織進行了交談,並提出要對其進行評估,但似乎對此沒有太大興趣。」 

「目前尚無人真正推動這一目標,但我不知道這種情況是否會改變(該禁令正式生效)。對於只有這麼多資源的公務員來說,這確實是一個挑戰。

「我們出去嘗試對我們的(政府)客戶,進行有關 NDAA 的教育訓練,它主要說明您需要瞭解網路上的內容,以及這些內容如何造成漏洞,但是問題是,這是其中的另一個原因」羅傑斯補充說,「沒有資金的計劃」 - 聯邦政府有很多計劃 - 他們說,「你們應該做這個或尋找它,但是順便說一下,我們沒有給您任何額外的錢。」 

「對於試圖做某事,但沒有財力或人力,來執行它的聯邦安全人員來說,這只是更大的壓力。」


有多少台攝影機?
儘管擔心該規定所涵蓋的設備,在政府內部具有廣泛的影響,但羅傑斯表示,受影響的攝影機和其他產品,大多位於中小型部署的邊緣。

他說:「您會發現它們大多在 '邊緣',例如,在軍人的宿舍、車庫,在弗吉尼亞州的小型醫院和小型辦公地點,因為它們的價格太高了,」 「您會在所有這些不同的(OEM)名稱下看到它們,因為政府正在使價值最大化,而從未認為這是一種風險。在州和地方一級,您會看到這些類型的攝影機中的很大比例,但這不是聯邦政府。」


黑名單規訂
關於黑名單的規訂,帕克說,根據迄今為止,新加坡航空與政府官員的對話,他們認為該禁令的範圍,不會像某些人所推測的那樣廣泛,並且該禁令將更狹窄地適用於使用黑名單。

公司在履行聯邦合同中,提供的服務和產品。新航也要求在這一點上更加明確。他說:「我們已經就這項規定,與政府分享了我們的想法,我認為這是該規定中,比起最初規定,更為重要的部分,因此,我們最擔心的是要充分清楚其含義,」他說。

安全整合商的底線
羅傑斯認為,最終,NDAA 可能會為整合商帶來福音,因為它將使他們能夠向政府客戶追加銷售。他說:「 NDAA 對安全整合商非常有用,因為當(您的客戶)放棄低價選擇時,這對我們來說顯然是一件好事。」

台灣對於安全監控、通訊產品,政府、業界的處理情形
以上本篇報導來自 SIW 這家美國知名安控網路媒體,對於美國政府處理 NDAA,以及對於美國安控產業造成的衝擊與利弊得失,有一個完整的輪廓。

台灣是否有如美國的類似情形?台灣政府相關權責管理單位,對這些相關的技術、規範的議題,了解了多少?是否積極成立專責專人處理?

民間企業的態度,又是如何面對?是藉機偷天換日?或是刻意模糊化,讓在這方面的應用與採購,繼續在於一個混沌模陵兩可的空間?為什麼標榜 MIT 的安控業者,大多私底下小小聲喊,卻幾乎看不到敢登台振臂大喊?

以下是對於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產品限制使用,我們所追蹤得到的情形。

https://fnc.ebc.net.tw/FncNews/headline/74000

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產品限制使用原則
大紀元2020年01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賴玟茹台灣綜合報導)行政院長蘇貞昌及內閣團隊都獲慰留,但對於去(2019)年曾表定推出,卻沒有端上檯面的政策引發關注,包括禁止公務機關採購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產品清單,及中正紀念堂轉型方案也退回文化部。





行政院發布「危害國家資安產品限制原則」,將不僅限於中國商品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7602 108-05-20

按此回今日3S Market新聞首頁

.美中貿易危機:對晶片行業的影響

Can China’s domestic chip industry survive the China-US Trade War?


本文為一年前 EET ASIA 所發布,為使更了解美中貿易及國防授權本的發展,載錄於 3S MARKET,並已於 5 月 14 日以原文分享於 Wells Shih 臉書動態。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媒體的目光,政界人士的聲音,以及企業和科技界的思想,都受到了華為以及更廣泛的中國方面的訓練。


全世界也在密切關注當前的中美貿易談判,並等待 3 月 1 日的裁決,看看加拿大是否同意,美國引渡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的請求。

無疑,這些政治問題的結果將是重要的。但是,對任何即時新聞都保持被動,就無法對大局和漫長的未來充滿洞察力。

EE Times 採訪了迪特恩·恩斯特(Dieter Ernst),他是中國的長期觀察員,還是國際治理創新中心(加拿大滑鐵盧)和東西方中心(檀香山)的經濟學家和高級研究員。恩斯特以研究美國、中國和新興經濟體的,工業和創新政策而著稱,其研究重點是標準和知識產權。

作為中美兩國關係似乎惡化了,我們問了安永最近幾年,對中國的看法是如何變化的。

我們還想知道,他是否也相信世界將中國推到了一個絕境,如果是這樣,後果可能是什麼。最終,我們問道,如果我們失去全球第三大半導體採購商 - 華為,將對全球電子業造成多大的破壞。


您對 2011 年中國的看法
EE Times:早在 2011 年,您在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聽證會前在華盛頓作證。您當時曾說過,中國的創新並不威脅美國在科學和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 「相反,中國的創新進步應被視為對美國的警鐘。」八年後,中國技術進步的狀態發生了什麼變化?

迪特·恩斯特(Dieter Ernst):首先讓我解釋一下「美國的警鐘」。

我在 2011 年 6 月 15 日的證詞中明確表示:中國的創新政策不會威脅到,美國在科學和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 ……美國在整體創新能力上,保持著強大的領先地位,而中國在縮小創新差距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不是擔心中國並為我們的問題指責中國,……美國政府和私營部門都需要共同努力,以發展和實施:

積極主動的貿易外交,了解推動中國創新政策的多種力量,及其相互矛盾的議程;和一項旨在升級美國創新體系的國家戰略,以從實力上應對中國創新政策的挑戰。


在討論中,我添加了
不要妖怪,低估或高估中國。對於美國來說,思考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來加強創新體系,而不是為了試圖改變中國的政策,而投入大量精力,是更有意義的。

那麼,您問中國今天處於什麼位置?
自 2011 年以來,中國在 IT 行業的一些關鍵領域取得了進步,但中國也面臨著面向製造業出口的發展模式的根本挑戰。

經過數十年的飛速成長,中國已經達到了發展水準,透過以低工資生產為基礎的投資,驅動的「全球工廠」模式追趕,不再足以創造長期的經濟成長和繁榮。

對環境,人力和財力的嚴重限制,意味著基於規模擴張的經濟長已不復存在,從而抑制了中國的經濟長。

同時,作為中國崛起的主要來源的國際貿易,已跌至 2009 年以來的最低水準,並在與美國貿易戰加劇的壓力下不斷萎縮。此外,勞動力的下降,工資的上漲和技能瓶頸,正在侵蝕中國的國際競爭力。

為了擺脫這種成長僵局,中國領導人實施了三項大規模資助的政策舉措:

中國製造業 2025(MIC 2025)計劃,Internet Plus(IP)計劃,國務院於 2017 年 7 月發布的《下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計劃》(AIDP)— 開發日益整合的 AI 生態系統的詳細路線圖。

西方分析家通常將這些計劃,視為中國爭取世界統治的手段。美國外交政策、國防和企業精英認為,中國 AI 能力的任何提高,都會對美國領導層構成威脅。我們的研究顯示,中國威脅的危險可能會被誇大。


拿半導體
儘管為發展強勁的美國國內半導體產業,付出了數十年的努力,但中國在先進的儲存器和處理器的設計和製造上,仍然薄弱。對於製造行業來說,這種弱點尤為嚴重,因為中芯國際和其他中國廠商,在領先的工藝節點上,繼續落後數年。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半導體消費與生產之間的持續差距。自 2005 年以來,中國一直是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但是,2018 年,僅佔中國總半導體消費量的 15% 以上,是由中國生產的產品。在中國設有晶圓廠的外國公司,可能佔其國內晶圓廠產能的近一半。

儘管美國半導體產業,一直保持著近一半的全球市場佔有率,但基於中國的產量僅佔 5% 左右。其他有據可查的弱點,還包括領先的多核處理器和儲存設備,以及中國在半導體設備,和設計工具服務方面,只處於發展的雛形。

中國半導體行業的顯著成就,包括光學設備(尤其是 LED),低功耗嵌入式處理器,感測器和分立設備,而中國現在正接近自給自足。同樣重要的是,中國的半導體組裝、封裝和測試(APT)行業激增,已超越台灣和日本。


中國領先的 OEM
中國領先的 OEM 廠商是前十大晶片買家之一,相對於美國半導體公司,它們的議價能力大大提高。在塑造中國在全球半導體行業中的地位時,增加市場力量與技術能力同樣重要。

自 2011 年以來,中國領先的 OEM(華為、聯想、步步高電子和小米)已大大提高了其晶片採購商的地位。在 2018 年,這四家領先的中國 OEM 在十大晶片採購商中排名第一。實際上,華為的晶片採購量成長了 45%,超過了戴爾,位居第三。這將使美國晶片供應商更難保持高利潤。

此外,華為在 2018 年的電信設備收入,已經接近諾基亞和愛立信的總和。這再次顯示,華為將繼續作為領先的晶片採購商發揮重要作用。


AI 晶片現在正在發生什麼?
對於 AI 晶片,我們的研究發現,在這些快速發展的市場中,中國仍然落後於 CPU、GPU、FPGA 與深度學習神經網路中,使用的算法的新型專用 AI 晶片激烈競爭。


美國公司在所有這些領域,都處於領先地位。對於中國而言,就獲得 IC 設計和製造方面的經驗、豐富的人才和無形知識而言,進入壁壘仍然很高。此外,透過併購和技術許可的間接形式的知識採購,形式越來越受到限制。

實際上,華為的子公司海思半導體,是唯一具有足夠設計和工程人才,與大型國際公司競爭的公司。但是,華為本身仍然嚴重依賴美國和其他外國行業領導者的核心 IC。根據業內消息,華為仍然非常依賴外國供應商提供 CPU、GPU、FPGA 和高端記憶體。

西方觀察家通常認為,中國最好的選擇,是繼續使用全球半導體行業領導者提供的現成 AI 晶片,然後將更多的精力放在 AI 的應用上。按照這種觀點,開發整合的 AI 晶片價值鏈的巨大挑戰,將使得不可能以合理的成本,趕上行業領導者。這一論點假定了領先的 AI 晶片,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由和開放的市場-一個非常勇敢但具有誤導性的假設!

然而,在中國內部的批評聲音顯示,「領先於尖端」的片架構和工藝節點,足以將 AI 技術傳播到中國的製造業和服務業。同時,人們期望主流片架構的重大變化,可能會為中國公司跳入至少進入 AI 片市場,某些利基市場的新機會,特別是如果這是透過與領先的美國其他外國半導體公司,和美國的戰略合作來實現的。

有趣的是,美國政府是否能夠有效阻止英特爾、高通、賽靈思和英偉達等美國公司繼續與中國公司合作。畢竟,這些美國公司嚴重依賴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此外,美國商務部明顯的力量,是否足以阻止 Arm-Softbank、TSMC 或 HonHai / Sharp 與中國公司繼續保持高利潤聯繫?


中國撲撲開始
EE Times:顯然,美國已經醒了。您認為我們將中國推到了一個角落嗎?如果是,預期結果是什麼?我們目前有什麼選擇離開華為?給我們您最壞的情況。

恩斯特(Ernst):華盛頓目前的「抨擊中國」情緒,反映了美國的技術民族主義風氣。美國國防、外交政策和經濟決策精英之間的共識正在形成,中國的資訊技術崛起,對美國的資訊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在科學和先進技術方面的領導地位。

因此,需要進行貿易和投資限制,以抑制中國的技術和地緣政治野心,這種共識涵蓋了政治範圍。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都分享它,即使川普沒選上,抑制中國也將持續下去。

不能假設透過協商解決。貿易外交現在被「制度改變」議程所取代。有影響力的智囊團認為,中國必須收斂於美國的「先進經濟規範」,否則「美國將採取一系列自我保護措施,遠比過渡性保障措施鷹派得多,其中包括簽證,教育和專業交流的限制,技術共享和合作安排。」

現在,這些話之後便是行動。實際上,美國政府正在大力收緊,對以中國為重點的,廣泛資訊技術產品組合的出口管制。自 2018 年 8 月起,《出口管制改革法案》(ECRA)要求商務部創建,對美國國家安全非常重要的「新興」和「基礎」技術清單。

2018 年 10 月,美國財政部發布了一項試點計劃,作為《 2018 年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FIRRMA)的一部分,該法案極大地擴大了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職權範圍(CFIUS)。

特別重要的是對所謂的「視同出口」的限制,該限制將有關受控技術的任何資訊限制為外國國民。一旦實施了這些限制,它們將使現有的知識共享模式陷入困境,這是全球 IT 行業的命脈。前所未有的技術出口限制,必然會限制中國選擇使用美國領先的供應商,和其他外國供應商的現成晶片的選擇。

華為是這場衝突的核心。由美國參議員兩黨組成的團體,在去年 1 月提出一項法案,要求總統拒絕向華為提供美國技術。來自 FCC,國務院和美國情報服務部的龐大美國政府代表團,加強了針對華為的競選活動,該代表團已在最近的巴塞隆納世界行動通信大會上發送。這顯示目標實際上,是削弱中國最成功的公司,甚至將其淘汰。


但是,值得考慮的是美國政府在這項工作中,可能面臨的一些障礙。這場運動最終可能會傷害到美國的 IT 業,其廣泛的經濟,以及美國供應鏈的主要合作夥伴,可能會受到干擾,並且在中國乃至美國,也將大規模破壞工作機會,而且客戶數量將減少選擇。

這就是為什麼將華為推到一個角落,可能不是那麼容易的原因 ……

大小很重要,建立良好的關係也很重要。到 2019 年,華為的銷售目標為 120 億美元,它將創造比波音更多的收入。華為已經與主要的電信商以及電信設備,智慧手機和伺服器的半導體價值鏈上的供應商,建立了密集的國際網路。

自 2015 年以來,華為的營收入成長比例,在核心電信設備市場(核心、路由器和光傳輸)中最為明顯。沒有重要的美國公司可以填補華為缺席留下的空缺。諾基亞和愛立信(陷入困境的公司)接管要花相當長的時間,電信商將不會高興。

規模經濟意味著,華為可以將 5G 基地台設備的生產成本,比競爭對手降了 20% 到 30%。


中國的 TDD 標準具有優勢,尤其是對於 5G。自 3G 時代以來,中國一直根據國家政策著重開發 TDD 技術,而美國和歐洲參與者普遍選擇了 FDD。兩者在 4G 方面的性能幾乎相同,但是 TDD 有望成為 5G 的主要選擇,因為 FDD 無法管理必要的傳輸速度。

華為在標準制訂方面的豐富經驗,以及對 5G 技術相當重要的標準必要專利(SEP)的大量投資,使華為能夠與無線行業的所有主要 IPR 持有者(包括愛立信、諾基亞西門子)簽署交叉許可協議,阿爾卡特朗訊、高通、諾基亞、索尼愛立信、Sisvel 等領先企業。鑑於其龐大的 5G 相關 SEP 產品組合,將華為推向市場並不容易,即使對於強大的美國政府也是如此。

華為的多重防禦陣地
期望像華為這樣具有街頭霸王思維的公司只會坐下來等到美國商務部切斷美國行業領導者的領先半導體供應似乎是不現實的。

實際上,華為似乎已經準備了多個防禦職位:
a. 為了尋求成為全球最大的智慧手機供應商,華為已要求其台灣供應鏈合作夥伴(IC封裝、測試、晶片探測和光學組件)將其業務轉移到中國,儘管台灣的監管限制,可能使這變得相當困難。

b. 華為是台積電三大晶圓代工服務客戶之一。台積電要放棄他們並不容易。

c. 對於華為最近發布的基於 Arm 的 Arm 處理器 Kunpeng 920,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似乎表示它與軟銀的 Arm 關係密切。 Hi-Silicon 為 Kunpeng 920 設計了 CPU,但該 CPU 似乎比 Arm Cortex-A76 或 Marvell ThunderX2 慢。但是對於中國伺服器市場來說,性能似乎是足夠的。

對於華為的生存而言,更重要的可能是 Arm 正在與華為和其他幾家公司合作,以 Neoverse 品牌圍繞 Arm 建立伺服器生態系統。華為可以成為中國這一努力的有效代表。


甚至比中興之前的震驚還要嚴重,針對華為的競選活動可能會迫使中國加快其自力更生的步伐。透過加強對中國領導人的強硬態度,美國對技術出口的限制也,可能會加強當前對政治控制權的重新集中化,和大規模監視的擴散的動力。實際上,前年十一月習近平統宣布了一項新的 15 年科技創新計劃,以加快其本土創新運動。

在半導體產業方面,儘管貿易緊張和整合電路市場放緩,中國仍繼續透過在新晶圓廠和技術方面的巨額投資,來促進其晶圓代工產業的發展。

根據 SEMI 的《世界晶圓廠預測報告》的數據,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晶圓廠項目,有 30 座新設施或生產線正在建設中,或在製圖板上。據 SEMI 稱,其中有 13 家晶圓廠面向晶圓代工市場。其餘設施則面向 LED,儲存器和其他技術。

最終,美國政府對華為和其他中國公司,施加的技術出口限制,可能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會擾亂中國對關鍵技術的獲取,並可能使中美兩國之間,緊密的經濟相互依存關係陷入混亂。

但是,技術出口限制是一種粗糙的,往往具有自毀性的政策工具。不僅可以保證對美國工業的間接損害,而且還可以保證對美國夥伴國家的 IT 行業的損害。最重要的是,這種對知識、技術和人才自由流動的限制,將扼殺這個全球化程度無與倫比的行業的創新。


在經濟民族主義時代...
EE Times:在 2011 年的同一證詞中,您談到了「積極而明智的貿易外交」。顯然,在現任政府領導下,沒有人似乎在談論「主動」或「智慧外交」。如果您必須提出建議,那麼您向美國政府提出的「主動和明智的貿易外交建議」的 2019 年版本是什麼?

恩斯特(Ernst):2011 年,我相當樂觀地認為,如果美國政府和私營部門,聯手改革美國對中國貿易政策的關鍵方面,與中國的貿易和投資衝突將逐步減少。

「不對稱的相互依存」意味著,中國在市場和技術來源上都需要美國。隨著中國在創新能力方面繼續落後於美國,美國在塑造這一合作過程的範圍,和速度方面仍可以發揮重要作用。該文件強調,只有在兩國都接受其經濟和政治制度不同的情況下,才可以在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之間展開這種合作。

我不再分享這種樂觀。

毫無疑問,中美雙方都浪費了這一獨特的機會。隨著美國經濟民族主義的興起,與中國國家控制權的近來互動,現在要確定和動員這兩個願意妥協,並尋找選擇性合作領域的利益攸關方,現在要困難得多。

當今的全球經濟前景並不樂觀。貿易、投資和技術衝突的加劇,可能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主導著美中經濟關係的發展。就算簡單地修復損壞,也將需要很多年。

但是更多的基本力量,正在發揮作用。在這兩個國家,意識形態影響著工業和貿易政策。在美國,產業政策仍然是禁忌,否認國防部,尤其是 DARPA 在創建美國 IT 行業中的重要作用。歐巴馬的先進製造業合作夥伴計劃(AMP)計劃仍然三心二意,並沒有大力推動升級美國創新體系所需的教育,基礎研究和創新基礎設施。

相比之下,中國領導人渴望使用工業、貿易和競爭政策的所有工具,來共同塑造國際標準化,並追趕並在先進的製造和服務領域取得進步。儘管美國分析人士,通常將這些政策視為統治世界的手段,但在中國,如果中國想擺脫基於低工資大規模生產的過時的「全球工廠」模式,它們將是不可避免的。

本質上,透過創新提升價值鏈,是中國對經濟放緩,以及過時的發展模式日益嚴重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成本的回應。

此外,全球競爭性質的根本變化進一步加劇了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全球競爭動態發生了根本變化。直到最近,主要競爭仍是製成品貿易。

今天,這場競賽是爭奪數據驅動型經濟,和 AI 的主導地位。當前的 AI 和大數據熱潮,加劇了美中之間的競爭。

根據我的加拿大經濟學家同事丹·庫里亞克(Dan Ciuriak)的說法,「新興的數據驅動型經濟,具有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的特點,通常伴隨著網路外部性和普遍的資訊不對稱。

這些特徵往往會導致「贏家佔多數」的經濟狀況,而贏家所獲的收益,則是獲得了國際租金。這些租金有望很大,從而可以誘使戰略貿易和投資政策。」

在美國和中國,都投入了大量資金用於數位空間技術的開發,以獲取這些租金。正是這種以數據為中心的新競爭,解釋了美國技術出口限制的激增。目前,沒有什麼可以阻止,這場有關數據租金的競賽。

同時,在公司和實驗室中,由全球 IT 界來尋找在世界半導體理事會(WSC),標準開發組織、重要會議,和技術、商業出版物等地方自行推動發展的方法。毫無疑問,這種努力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受到相互不信任的強大阻力的限制。


電子行業將受到多大的破壞?
EE Times:您認為失去全球第三大電子產品購買商華為,最終會嚴重損害全球電子行業嗎?

恩斯特(Ernst):很大程度上取決於 ECRA、FIRRMA 和 CFIUS 中規定的限制,在實踐中的廣泛性和根本性。我希望 SEMI、SIA 或 WSC 將委託對此重要問題進行研究。

我聽說,由於不確定性以及合同和選址決策的預防性調整,在與中國有大量業務往來的公司中,損失已經非常可觀。專門針對華為的以下美國主要供應商將遭受重創,即 Flex、Broadcom、Qualcomm、Seagate、Micron、Qorvo、Intel,當然還有設計工具和生產設備的供應商。

特別令人關注的是像 ASML 和 TSMC 這樣的非美國公司,將如何受到影響。在商務部拒絕向福建金華提供美國技術之後, ASML 已經停止為福建金華提供服務。

但是,如果台積電不再能夠為 Hi-Silicon 和其他有抱負的中國 IC 設計公司,提供領先的節點工藝技術代工服務,那麼核選擇將是真正的選擇。

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可以要求 WTO 爭端解決系統,來限制這種域外美國技術出口限制。在此階段,我們也不知道有任何未決的訴訟,或其他應對法律的鬥爭。

我的直覺是,鑑於美國半導體行業的強大遊說力量,美國技術出口限制可能會逐步實施,而不是大規模破壞性的大舉推動。

按此回今日3S Market新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