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ToF 技術市場熱度高居不下,系統級解決方案引爆新一輪行業應用浪潮

Analog Devices ToF Imaging Presentation


 源:ADI

作為 3D 深度視覺領域三大主流方案之一,ToF 技術除了應用在手機上之外,也在 VR/AR 手勢交互、汽車電子 ADAS、安全監控以及智慧零售等多個領域,都開始大顯身手,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隨著數位成像技術的發展,攝影機作為一種感測器被廣泛研究。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中,ToF 技術作為拍照的亮點,頻頻出現在各家的手機產品上。

從 vivo NEX 到榮耀 V20,從景深測量到動作捕捉,有了 ToF 技術加持,智慧手機能夠拍出更好的虛化照片,能夠化身為體感遊戲機 …… 作為 3D 深度視覺領域三大主流方案之一,ToF 技術除了應用在手機上之外,也在 VR/AR 手勢交互、汽車電子 ADAS、安全監控以及智慧零售等多個領域,都開始大顯身手,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這種技術跟 3D 雷射感測器原理基本類似,只不過 3D 雷射感測器是逐點掃描,而 ToF 攝影機則是同時得到整幅圖像的深度資訊。ADI 系統應用工程經理李佳,在分享 ADI 3D 深度檢測技術時指出,「簡單來說,通俗點解釋就是 ToF 發射器發射出了一整面平整的光牆,這面光牆打到被測物體表面反射回來,並帶回來了深度資訊。」

ToF 發射器向物體發射雷射光,再由一個接收器接收反射回來的雷射,根據雷射往返的時間長短,和其固定的飛行速度,計算出物體表面上的這個點,與 ToF 攝影機之間距離。

圖1. 使用 ToF 技術可以得到物體的距離。

需求端爆發抬高 ToF 市場熱度
隨著體感交互與控制、3D 物體辨識與感知、智慧環境感知,以及動態地圖建構等,技術與市場的發展,各大應用場景都開始對 3D 視覺與辨識技術,產生日益濃厚的興趣,和日益旺盛的需求。

以現階段體量最大的兩個應用領域為例:一方面,隨著智慧手機進入存量時代,微創新對深度攝影技術的強烈需求,加之智慧手機交互方式的不斷變化,正促進全球 ToF 市場快速擴張;另一方面,在汽車電子領域,以 ADAS 普及率不斷提高為代表的,汽車智慧化趨勢也正加速演進,而作為雷射雷達、智慧攝影機等,深度測距感測器領域最主流的方案,ToF 市場也正持續受益。

技術方面,相比 3D 深度視覺,其它兩種方案而言,ADI ToF方案,在實際應用中的優勢不言而喻。舉例來講,在畫面拍攝後,計算景深時不需要進行後處理,既可避免延遲,又可節省採用強大後處理系統,帶來的相關成本。

而且 ToF 測距規模彈性大,大多數情況下,只需改變光源強度、光學視野,以及發射器脈衝頻率即可完成。由於具有不易受外界光干擾、體積小巧、響應速度快,以及辨識精度高等多重優勢,使得 ToF 無論是在行動端,還是車載等應用領域,日漸成為 3D 視覺的首選技術方案。

圖2. 3D 視覺主流方案對比。

李佳還全面分享了,ADI 所研發的突破性 ToF 技術方案,從工業自動化、智慧建築到汽車應用等,全面推進智慧物聯網創新的應用開發。

「ADI 公司的 ToF 技術之所以受到矚目,是因為這項技術能達到 VGA 影像解析度與精準度,同時又具備更低的功耗與佔位空間,深度數據能有效增加影像辨識度,達到對象判斷的精準度。」李佳一語道破關鍵。

專業與消費市場相結合,助推 ToF 技術持續受益
從消費級應用場景來看,隨著越來越多智慧手機,後置深度攝影功能的出現,加之手勢交互和環境定位感知,漸成 VR/AR 等新型智慧硬體的標配,未來幾年消費級領域的 ToF 應用,及市場無疑將呈現出井噴態勢。

相比一些專業領域而言,手機後置攝影機,以及 VR/AR 手勢交互、環境測量等應用,在技術層面上面臨的性能挑戰難度,通常要更小一些,而關注重點也主要是在低成本、規格大小,以及功耗等方面,對於測量速度、壽命和解析度等方面的要求並不強烈。

但對於汽車、工業等這一類的專業級場景來講,ToF 感測系統的設計,不僅需要在精度、範圍、響應時間、解析度、成本、功耗,以及可用封裝要求之間取得平衡。

而且針對不同的實際情況中,出現的各種不可控的因素,還需要對感測系統的靈活性,及抗干擾性等方面,進行一些客製化的冗餘設計,比如添加一些高可靠性的濾波,及抗干擾器件和模組,並加載相關的軟體算法,從而保證系統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不同類型的突發狀況。

以汽車應用領域為例,目前市場上的倒車雷達,只能感應是否有障礙物,甚至一些「身材」矮小的障礙物,達不到感應範圍的要求。採用了 ToF 技術的倒車系統,可同時偵測多個不同距離的行人或障礙物,當檢測到有行人或者障礙物靠近,就算是視線死角車頂的樹枝,透過軟體處理後,能以影像顯影或聲音警示距離,進一步輔助駕駛得知車後相關路況。

ADI 公司所開發的 ToF 模組,結合影像感測器,和 VGA ToF 感測器模組,與內建圖像處理器方案,比傳統音波檢測具備更佳的檢測角度,也更能準確測量物體跟汽車的距離。因此可為汽車倒車系統、開門防護系統、停車輔助系統,及盲點偵測等應用,提供更大範圍的碰撞偵測預防。

圖3. 當檢測到有行人或者障礙物靠近,ADI 公司的 ToF 模組,能夠以影像顯示障礙物的大小,和相對距離,以及聲音示警。

同時在智慧座艙領域,ADI 還提供一系列先進的人機交互(HMI),和駕駛員狀態檢測先進技術方案,其中採用了業界領先的車規級 VGA 解析度,ToF 技術的 3D 人臉辨識,具有抗強光、高解析度的特點,可實現人臉辨識,和複雜的手勢辨識。

實際上,ToF 技術在完成物體的 3D 深度拍照外,同時也能為機器人帶來視覺效應,使之能像人類一樣具有方向感。在人類與機器人的合作問題上,安全性永遠是要考慮的首要問題,尤其是當機器人身處較為擁擠的工作環境中,它們必須能辨認人與機械以及機械的動作,並作出迅速的反應以避免受傷。

「自動化工廠中的各類機器人,都需要自主避障,如果以雷射雷達來解決,成本則需要增加數萬元,用雙目攝影機方案,又需要大量的運算,和雙目攝影機精準位置的調教,而 ToF 則成為解決上述難題,極具性價比的最佳選擇。」李佳表示。

ADI 對於 ToF 技術,則提供了從硬體晶片,到依附於硬體晶片上的算法等,多種靈活的方案,其 ToF 電子圍欄方案,能設立虛擬安全防護牆,借 ToF 信號處理器 ADDI9033 搭配紅外線光感測組件,採用具有 ToF 測距技術的組件,可應用於工業自動化中安全防護的 Virtual Wall(虛擬圍欄)方案。

利用 ToF 的深度數據,ADI 的方案還可以有效地增加影像的辨識度,達到對象判斷的精準度,提供以往機器所沒有的機器視覺,避免了雷射雷達與雙目攝影機方案的缺陷。

圖4. ADI 公司的 ToF 電子圍籬,這項安全防護方案,可應用在眾多機器手臂的場合。

CCD ToF 前端晶片 ADDI903x,突出系統級 ToF 方案優勢
每一款解決方案都有它核心的器件,ADI 的 ToF 方案也不例外,其 CCD ToF 前端晶片 ADDI903x 系列,就是其 ToF 方案的核心器件之一,該系列產品可支持 CCD 紅外光 ToF 感測器,解析度可達 640x480。

ADDI903x 可將影像信號轉換為數位信號,並提供高精確度的脈波時間控制器,閉迴路設計,讓雷射二極管控制的脈波寬度更準確,進而可以得到更精準的深度數據。

圖5. ADI 公司 CCD ToF 前端晶片 ADDI903x 提供的功能。

以感測器和前端晶片 ADDI903x 為核心的 ToF 技術方案,擁有超高幀率和即時性,相比 3D 雷射感測器的逐點掃描,能快速而又準確的,獲取整體圖像的深度資訊。

在其它 3D 技術中,距離的計算要透過複雜算法進行,而 ToF 圖像感測器晶片,可直接測量到對象的距離。

另外,該方案在戶外性能方面非常出色,可支持 940nm 光源,並且每個像素都有獨特的背景照明抑制電路。即使有兩倍的照明峰值功率,該方案也能提供未被干擾的深度數據。

圖6. ADI 公司 ToF 方案的完整系統組成。

從上圖可以看出除了前端晶片和感測器,根據 CCD 的需求,會需要比較多的光電器件,ADI 的 ToF 方案,周邊的這些器件都是 ADI 公司的產品。

「該圖片是為了方便大家瞭解 ADI 公司 ToF的系統組成,但是不建議客戶在使用時進行太多修改,因為該系統中的每一個模組,都是長期和松下等公司磨合完成,任何一個更改都會影響到系統的整體性能。」李佳特別強調道。

這款系統級別的 ToF 解決方案,與 CMOS 解決方案相比,在同樣的尺寸或同樣的成本,ToF 可提供更高的系統性能。比如高解析度,在光線複雜的環境中,可以更好的區分主體與背景,同時,得力於松下針對 940nm 發光波段,而設計的 CCD 架構,可以更精確的捕捉運動環境中的畫面。

圖7. ToF CCD 可提供卓越的室外性能。

TOF 深度感測解決方案提供商,Pico Zense 的 TOF 深度感測模組,利用的就是 ADI 公司的 ToF 方案,其主打產品 DCAM710 的深度圖像解析度,均可達到 640x480,畫面每秒傳輸幀數 30FPS,該產品尺寸小、功耗經濟、成像清晰度、精度均達到 VGA 標準,可以廣泛適用於智能機器人、AR/VR、微投影、無人機等領域。

據李佳透露,未來 ADI 將與更多的公司合作,讓 ToF 技術更快、更精準的落實在,物聯網模組化系統級,軟硬體解決方案上。

圖8. ADI 公司 ToF 方案產品化計劃圖。

本文結語
作為一種新型的視覺感測技術,我們也越來越地明顯感受到了,全球各大應用市場,對諸如 ToF 這類的,3D 深度視覺技術日益旺盛的需求。

而對於業內方案商們來說,無論是針對消費級,還是專業級應用領域,當前仍需解決的基礎性問題還很多,未來如何透過技術手段去真正實現成本、功耗、體積、速度、壽命、穩定性,以及抗干擾能力等多方面的平衡,達到一個相對目前來說,更為優化的水準,進而實現 ToF 視覺感測技術,實際應用中可靠性的成倍提升,是諸如 ADI 公司之類的技術方案提供商,應當考慮的重點,也是 ToF 技術普及,乃至整個市場健康發展的前提。

.人工智慧在實體零售的典型應用:RFID 機器人

Er zählt, und zählt, und zählt - Roboter als Inventurhelfer | Einfach genial – MDR


0935-970-603 施正偉

來源:RFID世界网


德國服裝零售商 Adler Modemarkte,正在透過標籤讀取機器人系統,擴展其 RFID 技術的應用,目前該系統可以跟蹤其 20 家門市店的庫存,計劃到 2019 年 9 月,會部署到 45 個門市店 —— 約佔該零售商門市店總數的三分之一。

TORY inventory robot rolls out to European retail stores

該系統由一個名為 TORY 的機器人組成,它配備一個內置的超高頻 RFID 閱讀器和天線陣列,可以在整個門市店的盤點過程中,收集 RFID 數據。這項技術由 RFID 技術公司 MetraLabs 提供。

Adler 是德國最大的零售連鎖店之一,在德國、奧地利、盧森堡和瑞士也有分店。它主要為女性、男性和兒童銷售自有品牌,但約有 25% 的產品來自外部品牌。

多年來,該公司一直將 UHF RFID 標籤,應用於其自有品牌產品和外來品牌,以便更好地管理,透過配送中心和門市店時的商品庫存,從而降低商品在某個門市店缺貨的風險。

員工每周要走遍 177 家門店,透過手持閱讀器,定期讀取 EPC UHF RFID 標籤資訊,從而定期更新公司庫存數量。


图片1.png

Adler 部署 RFID 的目標,是提高其庫存的準確性,並避免貨物在其門市店內錯位。Adler 的 CIO Patrick Schiller 表示,雖然公司已經利用員工跟蹤庫存,並將商品放置到門市店貨架,和陳列架上合適的位置,但這會影響到他們完成銷售業績,和接待顧客的首要工作。

Adler 公司於 2015 年開始與 Metralabs 合作,當時他們就開始測試 TORY 擔任銷售助理掃描標籤,以辨識門市店商品庫存和位置的能力。不過,當時僅在少數幾家門市店,對機器人進行試點測試。

「在試點階段,RFID 技術的物理挑戰,是首要考慮因素。」 Schiller 說。TORY 的第一個版本高達 30 英尺,配備 11 根天線,讀取範圍超過 7米(23英尺)。他認為這是很常見的,該版本可以穿過牆壁,讀取到標籤資訊也就是說,庫存計算的軟體算法,必須定期進行調整。因此,零售商已經用 RFID 屏蔽漆粉刷了倉庫的牆壁。


這個 TORY 機器人,配有現成的 UHF RFID 閱讀器、一系列內部研發的貼片天線,以及雷射和攝影機感測器,用來辨識其路徑和當前位置。

它的直徑是 50 釐米(19.7 英吋),而中間的天線塔,可以延伸到 7 英尺以上。用正常速度行走時,機器人的一般讀取速度約為 0.5~1 米(1.6~3.3 英尺),每秒約 250 個標籤。

然而,Metralabs 的聯合創始人和執行合伙人,Johannes Trabert 說,這取決於它在任何給定時間內,看到的標籤數量。機器人的內置記憶體,可以儲存超過一百萬個標籤讀取,並能透過 Wi-Fi 或有線連接,將收集到的數據傳輸到伺服器。

根據 Trabert 的說法,天線陣列的設計「在典型的零售場景中,無論是很高或很低的貨架、裝滿商品的箱子,還是由於金屬貨架,而導致的多路徑傳輸問題,都能實現很高的精確度和讀取率。」機器人的最初版本,只有 11 根天線,目前到最新版本的有 16 根,因而擴大了讀取區域,同時有了更快、更靈敏的讀取速度。


為了啓動機器人的庫存跟蹤功能,每個門市店的工作人員,需要設置機器人的路線或覆蓋區域。這可以透過一個,臨時連接在機器人上的觸控螢幕,或者透過 Wi-Fi 遠端 PC 連接,來實現與其機載軟體的通信。該軟體可以在觸控螢幕上顯示指令,以指導用戶設置新的「掃描區域」。

零售商根據自身的數據庫,軟體儲存的數據,指示機器人應該在每個陳列架或貨架上,找到哪些庫存。如果機器人無法在指定位置上,捕獲到預期項目的標籤 ID 號,它可以返回到該標籤所屬的區域,再一次嘗試讀取。

它還可以在標記物品密集堆積的區域中,向後轉圈進行第二次讀取,這就意味著遺漏讀取標籤的可能性很高,然後機器人會透過 Wi-Fi 傳輸所有丟失物品的數據。

Trabert 報告說,根據零售商進行的用戶試驗,機器人完成庫存盤點任務的速度,大約要比人工手動盤點快 10 倍,而且準確率比手持閱讀器更高。


Schiller 表示,想要實現從試點,過渡到更多門市店的正式部署,需要對機器人正在收集的大量庫存數據,進行修改和管理。「在推出過程中,挑戰在於每天晚上產生的數據量,必須在 RFID 系統和 ERP 中,進行處理和記錄。在 TORY 操作的門市店內,我們每晚都要進行一次全面的庫存盤點,而以前我們是每年進行一次。」

Schiller 坦言,除了更好的庫存可視性,Adler 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減少缺貨事件的發生率。此外,該公司希望從解決方案中,獲得分析結果,幫助其制訂未來計劃。「我們還希望能夠跟蹤商品在門市店中的移動路徑,從而優化空間。」他說。

Adler 計劃到 2021 年,可以為旗下 175 家門市店,各配備一台 TORY 機器人。Schiller 解釋說:「我們的目標,是進一步提高庫存安全性,避免商品被錯誤放置。


此外,我們的員工可以充分利用,從銷售工作中騰出的更多額外時間。這也是商業案例的基礎。」他指出,透過使用 TORY 系統,公司可以顯著減少庫存差異。

「由於我們的門市店佔地面積廣,我們可以透過 RFID 搜索生成有針對性的補充建議。」根據 Trabert 的說法,Adler 正在以每週兩個新機器人的速度,落地該系統。

按此回今日3S Market新聞首頁

.AI 在安控領域落地存在的難題有哪些?

How AI is used for facial recognition in surveillance cameras

0935-970-603 施正偉


來源: 与非网


AI落地存在的难题有哪些?

AI 從前兩年的概念泛起,如今正逐漸走向落地應用階段,然而,從廠商和用戶的普遍回饋來看,人工智慧在安控領域的落地應用,似乎並沒有大眾想像中的順利,開始有越來越多諸如場景碎片化、應用成本高、實驗室場景到實際應用場景,效果差距較大等問題被暴露出來,而這些也成為當前階段,AI 落地應用過程中新的痛點。

其中,對於產品和解決方案提供商而言,AI 應用場景的碎片化,更成為工程項目亟待解決的問題。

AI 作為一種應用技術,有通用型市場,也有垂直市場。第一種情況下誕生了 AI+ 行業的第一批人工智慧公司;當 AI 通用技術從普及,到往行業深扎的過程中,會出現行業+AI 的第二批人工智慧公司。在跟場景數據強相關的市場上,必然會出現垂直型的行業+AI公司。

AI 技術下沈激發安控市場深層覺醒
安控作為一個典型的垂直行業,全部是圖像影像數據,用通用型技術無法解決,必須用垂直的、專用的圖像辨識技術來做,比如,多角度多姿態、複雜光線下的人臉辨識等。

通用技術在早期大家覺得還可以接受,當深扎進入安控行業中,通用的 AI 技術便開始分裂,用戶開始期待更適用於行業領域的 AI 技術。

AI 對安控行業帶來的改變,不是單純的提供電腦視覺等 AI 技術,而是由 AI 驅動的安控行業資訊化。安控是 AI 技術帶來變量最大的行業。

對於很多網路公司而言,AI 只是對某個軟體進行了升級,但對安控行業來講,AI 技術開啓了整個安控行業的資訊化革命,這是沈睡已久的行業需求,AI 將它喚醒了。

而當資訊化的需求被解決,整個安控市場的體量會相當可觀。可以預料,未來五到十年,將會是安控行業的快速發展期,也將是 AI 推進安控資訊化的技術改造期。

AI 落地智慧安控的現存痛點
眼下,AI 總是給予大家以錯覺,認為安控智慧之旅已然結束,但事實上,越往後發展,這其中的故事越多元、越複雜,AI 在安控市場的應用,比大眾想像的邊界要更遠、更深。

截至目前,AI 等技術在安控行業的落地、生根,尚存四大問題:

1、安控市場具有無法比擬的高度豐富性和可挖掘性,基於對海量影像圖像,分析的 AI 應用剛需依舊很大,現有的廠商還不能夠完全應對。

2、安控項目是集產業、技術、模式、資本、服務為一體的複雜系統,涉及前端採集、儲存、傳輸、管理、應用多個產業鏈條,當下賦能過程中,AI 僅僅滲透到了採集等單個環節。

同時,AI 的實際應用效果,尚不能讓人非常滿意。比如,現在市面上大多安控人臉辨識系統,可以稱之為「中青年男性人臉辨識系統」,因為女性、老人、小孩等人臉辨識,依舊有很多問題待突破。另外,夜間、正午光線過暗、過曝等環境因素,對人臉辨識的準確率,仍然有很大的影響。

換句話說,安控行業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AI 只是幫忙解決了冰山一角,該有的問題依然存在,之前沒有的問題,也還在增加出現。

3、新創公司生存壓力之大,平常人很難感同身受,作為傳統製造業,安控產業鏈長、成本高,也是擺在企業面前的一道現實問題,成百上千人的隊伍,加上巨額的行銷、研發成本,想要一直緊咬傳統安控巨頭,做垂直應用變得越來越艱難。

可以看到,如今很多新創公司,都在拿著錘子找釘子,多條腿走路,從越來越多 CV 新創公司,開始佈局安控之外的零售、教育、醫療等市場就可看出。

4、賽道現有玩家大多無法形成數據閉環。眼下的安控項目構成,整合商們拿著傳統安控廠商的攝影機、AI 新創公司的算法、ICT 廠商的伺服器,找第三方公司做軟體交付,這樣的作業模式,無法形成數據循環,這也是新創公司面臨的最大問題。


康橋科技 —— 白光攝影機專業廠商!

.5G 的到來,將為物聯網發展帶來哪些新機會?

5G wireless networks: How will it affec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How fast will it be?

來源: OFweek物联网


談到5G網路,相信很多人都沒有很清晰的認知,因為目前5G網路在市場還沒有真正應用,那麼它和4G、2/3G網路有什麼區別?

最明顯的區別就是速率,當4G網路在2010年左右,開始佔領市場的時候,我們會覺得速度變得很快,下載一部電影,傳送一個影片、文件或者照片等,終於不用像2/3G網路,那樣苦苦等待了,不過,這些在5G網路面前都不算什麼,那麼,我們即將面世的5G網路到底有多快呢?

據悉,它的峰值理論傳輸速度,可達每秒數10Gb,可以說一部超高清畫質電影,可在1秒之內下載完成,5G作為第五代行動通信技術,將把行動市場推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image.png



那5G什麼時候能真正到來呢?目前,日本、韓國、美國和中國等國家,以及歐洲都在積極研究5G技術,尋找關鍵技術的突破點。

5G技術的關鍵技術多達六項,其中包括大規模天線陣列技術,或新型多天線技術、超密集組網技術、新型多址技術、D2D通信技術、更加扁平化的新型網路架構,和C-RAN研究、高頻段需求,潛在候選頻段研究。

如此艱巨的任務,給各個國家都帶來了挑戰,而一些5G技術已經開始測試,如A&T和Verizon正在測試,家庭和企業5G寬頻固定網路。

據國際媒報導,中國的華為公司,正在熱切關注5G網路的發展,目前正在韓國競標,力爭向韓國三家代表性行動電信商提供5G網路設備,競爭對手有三星、諾基亞和愛立信三家公司,其中LG Uplus電信商已經表示,願意與華為合作,而華為在此次競標中,也佔著非常大的優勢。

根據業內人士的說法,2020年將是5G商業網路上線的第一年。5G技術的突破,影響最大的便是物聯網產業,也可以說,5G網路就是為物聯網時代服務的,未來5G網路的傳輸速率可達10Gbps,一秒時間內可以完成,我們目前使用的4G網路2分鐘左右完成的工作量,如此高速的網路,那麼它究竟可以給物聯網的發展帶來哪些新機會呢?


5G網路將推動智慧交通領域的發展
5G網路將推動智慧交通領域的發展,從智慧交通的發展階段來看,目前大多數車輛只停留在導航階段,使用孤立的定位系統,而網路速度也達不到要求,我們在使用導航的時候,即使我們走偏了,導航都不會及時告知我們,當我們走偏一兩分鐘後才提醒我們,而且一些比較偏僻的地方,導航導不了,有時候地圖也沒有及時更新,所以我們往往很難到達目的地,這大大影響了用戶體驗。

其中主要原因還是傳輸效率不夠,因為不能即時傳輸資訊,所以不能即時更新資訊。當5G網路的到來,我們相信這些問題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無人駕駛技術,也是目前世界正在研究的熱鬧方向,這項技術要求毫秒級延時,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調查報告顯示,80%的公路交通事故,是由於駕駛員在事故發現前3秒內的大意造成的。

戴姆勒-賓士公司的一項實驗也顯示,如果提前0.5秒示警駕駛員,可以避免60%的追撞事故;若駕駛員能提前1.5秒得到示警並採取措施,則可以避免90%的追撞事故。

我們目前使用的4G網路,速率時延達到了50毫秒,基本實現不了即時控制,假如5G網路到來,端到端的時延只需要1毫秒,完全可以滿足自動駕駛的苛刻要求。





而5G網路擁有高速率,低功耗的特點,我們不妨可以想像,利用相關技術把路況、車輛四周狀況、紅綠燈、堵塞程度等數據,結合成一個智慧交通網,任何車輛駕駛員可以真正360度地瞭解周邊車況,清楚地知道路段前方交通狀況,堵塞程度,從而選擇合適自己的車速或者路線,這下完全可以實現無人駕駛的美好願景,人坐在車上也就可以完全放心啦。

5G網路將助力工業領域的發展
5G網路將推動工業領域的發展,就目前來看,危險環境遠端作業一直受制於網路性能,發展階段基本處於空白,工人們要經常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操作,假如出現意外,那將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我們的科技在進步,當然不希望看到諸如此類的悲劇接連發生。

在5G時代,可以輕鬆地將我們的作業地點和電腦即時連接,人 們可即時操作、即時分析,不用工人冒著危險去現場作業,就可以安全又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務。

5G網路將加速虛擬現實領域的發展
虛擬現實也是物聯網的一個發展方向,完美的虛擬現實對於移動網路有著極高的要求,如今VR技術讓許多人不出遠門,就可以體驗到外面的精彩世界,但是也有一個弊端,許多人體驗久了會有頭暈的現象,對於易暈眩症者來說,更是碰都不敢碰,研究顯示,對於VR來講,時延要低於20ms,才能緩解暈眩感,而5G毫秒級的時延,將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大大提升用戶體驗。


image.png



5G網路將賦能遠端醫療領域的發展
5G網路的即將到來,全面實現遠端醫療指日可待,目前的醫療水平發展分布不均,特別是偏遠山區醫療資源極少,人們很多時候,因為經濟或者路途遙遠等原因,得不到即時的救助而錯過最佳治療機會,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遠端醫療旨在提高診斷與醫療水平、降低醫療開支、減少看病花費的時間,平衡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為那些看不上病的偏遠山村的人民造福。

目前,遠端醫療技術已經從最初的影像監護、電話遠端診斷發展,到利用高速網路進行數據、圖像、語音的綜合傳輸,假如5G網路實現,相信可以輕鬆實現即時的語音,和高清晰圖像的交流,為遠端醫療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前景。

5G技術可以說是行動通信技術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這次借助5G網路的優勢,物聯網能否真正迎來爆發,還未得知。

專家認為,物聯網加速進入「跨界融合、整合創新和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都將進入一種新的建設模式,新型建設與舊型建設深度交匯,我們能看到未來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們更能看到前面有多麼艱巨的挑戰,機遇與挑戰並存。

總之,誰掌握5G網路的核心技術,就能在世界的舞台上擁有發言權。

我們可以設想,假如5G技術真正到來,物聯網時代真正來臨,我們的生活是不是變得更加方便、更加舒適、更加美好,交通是不是可以不堵了?看病更方便了?環境更好了?所有你能想到的一切是不是都能實現,然後什麼時候能實現?這將是萬眾期待的!34318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