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疲勞駕駛辨識技術你瞭解多少?

ADAS Facial Detection - Driver Drowsiness Detection System



來源:车元素

在日常生活中,長途行車在所難免。尤其在高速公路上行駛,長時間處於單一駕駛環境,駕駛者容易產生心理與生理機能的失調,出現駕駛技能下降的現象,運輸車隊的司機朋友這種情況則更多。

此外,夜間行車,由於違背了人的正常作息機制,加上黑暗中道路兩旁的風景對人體感官刺激較小,駕駛者也極容易產生疲勞之感。

駕駛疲勞是指駕駛員由於睡眠不足,或長時間持續駕駛,造成的反應能力下降,這種下降表現在駕駛員困倦、打瞌睡、駕駛操作失誤,或完全喪失駕駛能力。


疲劳驾驶,车元素


駕駛疲勞反映在生理與心理兩個方面,生理反映包括神經系統的功能、血液和眼睛的變化;心理反映包括反應時延長、注意力分散、動作不協調。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對交通事故原因的調查研究發現,85% 的事故與駕駛員有關,車輛和環境因素只佔 15%。

駕駛員在事故發生前一瞬間的行為和故障,直接導致了事故的發生,這些行為包括知覺的延遲、對環境的決策錯誤、對危險情況的處理不當等。

在所有的駕駛員錯誤中,最常見的是知覺延遲和決策錯誤,這些錯誤會產生注意力不集中、反映遲鈍、操作不當等,產生這些錯誤的根本原因就是駕駛疲勞。

由於司機疲勞駕駛導致警惕性水平的下降,從而造成交通事故的增長,這已成為了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熱點。如果司機疲勞駕駛,那麼他的觀察、辨識和車輛控制能力,都會顯著下降,嚴重威脅自身的安全,和其他人的生命。

隨著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交通事故已成為當前各國所面臨的嚴重問題。駕駛人疲勞狀態主要監測方法關於駕駛人疲勞,及注意分散等安全狀態的監測預警技術,由於它在交通事故預防方面的發展前景,而受到各國高度的重視,研究人員根據駕駛人疲勞時,在生理和操作上的特徵,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一些研究成果已形成產品並開始進入市場。

駕駛人疲勞狀態的檢測方法,可大致分為基於駕駛人生理信號、基於駕駛人生理反應特徵、基於駕駛人操作行為,和基於車輛狀態資訊的檢測方法。

1、基於駕駛人生理信號的檢測方法
針對疲勞的研究最早始於生理學。相關研究顯示,駕駛人在疲勞狀態下的生理指標,會偏離正常狀態的指標。因此可以透過駕駛員的生理指標,來判斷駕駛人是否進入疲勞狀態。

目前較為成熟的檢測方法,包括對駕駛人的腦電信號 EEG、心電信號 ECG 等的測量。





研究人員很早就已經發現,EEG 能夠直接反映大腦的活動狀態。研究發現在進入疲勞狀態時,EEG 中的 delta 波和 theta 波的活動,會大幅度成長,而 alpha 波活動會有小幅成長。

另一項研究透過在模擬器,和實車中監測 EEG 信號,試驗結果顯示 EEG 對於監測駕駛人疲勞,是一種有效的方法。研究人員同時發現,EEG 信號特徵有很大的個人差異,如性別和性格等,同時也和人的心理活動相關很大。

ECG 主要被用於駕駛負擔的生理測量中。研究顯示在駕駛人疲勞時,ECG 會明顯的有規律的下降,並且 HRV(心率變化)和駕駛中的疲勞程度的變化,有潛在的關係。

基於駕駛人生理信號的檢測方法,對疲勞判斷的準確性較高,但生理信號需要採用接觸式測量,且對個人依賴程度較大,在實際用於駕駛人疲勞監測時,有很多的局限性,因此主要應用在實驗階段,作為實驗的對照參數。

2、基於駕駛人生理反應特徵的檢測方法
基於駕駛人的生理反應特徵的檢測方法,是指利用駕駛人的眼動特性、頭部運動特性等,推斷駕駛人的疲勞狀態。

駕駛人眼球的運動和眨眼資訊,被認為是反映疲勞的重要特徵,眨眼幅度、眨眼頻率,和平均閉合時間,都可直接用於檢測疲勞。目前基於眼動機理研究駕駛疲勞的演算法有很多種,廣泛採用的算法包括 PERCLOS,即將眼瞼閉合時間,佔一段時間的百分比,作為生理疲勞的測量指標。





利用臉部辨識技術,定位眼睛、鼻尖和嘴角位置,將眼睛、鼻尖和嘴角位置結合起來,再根據對眼球的追蹤,可以獲得駕駛人注意力方向,並判斷駕駛人的注意力是否分散。

利用頭部位置感測器檢測駕駛人點頭動作,透過電容感測器陣列,輸出駕駛人頭部距離每個感測器的位置,可即時跟蹤頭部的位置,根據頭部位置的變化規律,判定駕駛人是否瞌睡, 該研究發現點頭的動作,和瞌睡有非常好的相關性。

基於駕駛人生理反應特徵的檢測方法,一般採用非接觸式測量,對疲勞狀態的辨識精度和實用性上都較好。

3、基於駕駛人操作行為的檢測方法
基於駕駛人操作行為的駕駛人疲勞狀態辨識技術,是指透過駕駛人的操作行為,如方向盤操作等操作,推斷駕駛人疲勞狀態。

利用對監測到的,駕駛人的方向盤操作數據進行處理,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駕駛人的方向盤操作,與疲勞之間的關係。研究指出方向盤的操作,是一種有效的駕駛疲勞的判斷手段。





總體來說,目前利用駕駛人操作行為,進行疲勞辨識的深入研究成果較少。駕駛人的操作,除了與疲勞狀態有關外,還受到個人習慣、行駛速度、道路環境、操作技能的影響,車輛的行駛狀態,也與車輛特性、道路等很多環境因素有關,因此如何提高駕駛人狀態的推測精度,是此類間接測量技術的關鍵問題。

4、基於車輛行駛軌跡的檢測方法
利用車輛行駛軌跡變化,和車道線偏離等,車輛行駛資訊,也可推測駕駛人的疲勞狀態。這種方法,和基於駕駛人操作行為的疲勞狀態辨識技術一樣,都以車輛現有的裝置為基礎,不需添加過多的硬體設備,而且不會對駕駛人的正常駕駛造成干擾,因此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基於視頻技術的疲勞駕駛辨識系統
1999 年 4 月,美國聯邦公路管理局,首先提出了把 PERCLOS 作為預測機動車駕駛員,駕駛疲勞的可行方法。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PERCLOS 方法已被公認為最有效的、車載的、即時的駕駛疲勞測評方法。PERCLOS 是 Percentage of Eyelid Closure Over the Pupil Time 的縮寫,意為單位時間裡,眼睛閉合時間所佔的百分比。

PERCLOS 的原理,即為統計在一定時間內,眼睛閉合時所佔的時間比例。我們的系統所採用的評判標準為 PERCLOS80,指眼瞼遮住瞳孔的面積,超過 80% 就認為眼睛閉合。

基於影像技術的疲勞駕駛辨識系統之系統方案及工作流程
駕駛員疲勞監測系統透過影像採集設備,獲得駕駛員即時圖像,自動分析駕駛員的頭部姿態、眼睛運動規律,以及臉部特徵等資訊,來確定駕駛員精神狀態,並給出相應的預警提示。研究顯示,相比臉部或頭部運動規律而言,眼睛的活動規律,如眨眼頻率、眨眼快慢、眼睛張開幅度,以及眼睛的注視方向等,能更好地反映出當前時刻,實驗對象的精神狀態好壞。

因此,如果能夠獲得每一幀圖像中的雙眼大小、位置資訊,以及運動變化,就可以將一段時間內,駕駛員的眼部活動規律統計出來,結合疲勞狀態分析指標,就能夠對駕駛員疲勞狀態進行評價。系統流程如圖所示:


圖像預處理
在駕駛環境下透過影像串流,採集的圖像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包含噪聲資訊,如解析度、系統噪聲、突變背景等,給接下來的圖像運算帶來干擾。

因此,我們對源圖像透過直方圖均衡化的手段,進行預先處理,去除噪聲,增強圖像對比度,凸顯圖像細節,提高圖像品質。






人臉檢測
人臉檢測環節,是人眼定位前的重要步驟。系統採用 Adaboost 演算法,利用提供的樣本訓練和檢測方法。首先採集樣本,從已採集的樣本集中,訓練出分類器,該分類器可以很好地區別出人臉和非人臉;在檢測環節,加載待檢圖像幀至分類器中,透過對圖像像素點的掃描,找到圖像中包含的人臉,標定該區域。後續操作會在已標定的人臉區域中進行,縮小計算區域,排除非人臉因素的干擾,極大地提高了系統的運行速率。

眼定位
該環節包括人眼粗略定位和人眼精確定位兩個階段。首先,根據傳統的三庭五眼的先驗知識,粗略定位肯定存在人眼的大致區域,該區域可能同時包含眉毛,發角等干擾,但卻進一步地縮小了計算區域;接著,將人眼粗略區域,經過一定閾值轉換為二值化圖像,再進行垂直方向上的灰度投影,求得直方圖,因為人眼和周圍皮膚的灰度,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可從直方圖中的波峰波谷,判斷出人眼上下邊緣的 Y 坐標,繼而可對眼睛進行精確定位。

眼睛狀態判斷
透過最大類間方差法(Otsu)在不同的光線下對人眼精確區域進行不同閾值的二值化,分別獲取最佳的人眼睜閉狀態時的眼部形狀。透過對連續 N 幀的對比可以判斷,黑色像素值面積最小時,可認為駕駛員當前處於閉眼狀態,其他情況下處於睜眼,或者半睜眼狀態。

疲勞分析
系統選取目前公認有效的 PERCOLS 疲勞程度評價指標,即透過閉眼幀,在連續 N 幀內所佔的時間比例,來分析疲勞狀態,睜眼幀記錄為「1」值,閉眼幀記錄為「0」值,這樣,連續 N 幀後便可獲取關於「1」「0」交錯出現的序列,疲勞狀態的分析,即可用「0」值在該序列中所佔的比例來描述,當百分比高於一定的實驗比例後,即可認為司機可能出現疲勞。

透過以上五個步驟的操作處理,系統可由採集設備獲取的影像串流中,分析出當前駕駛員,是否處於疲勞狀態及疲勞程度,給出不同程度的提醒警報,從而達到系統目標。

疲勞程度的綜合判定
駕駛員疲勞的判定,會因錯誤檢查帶來不良影響,透過 PERCLOS、眼睛閉合時間、眼睛眨眼頻率、嘴巴張開程度、頭部運動的計算,進行疲勞程度的綜合判定,可以準確、有效地進行駕駛員疲勞的檢測。

PERCLOS
PERCLOS 是指眼睛閉合時間,佔某一特定時間的百分率。PERCLOS 方法有 P70,P80 和 EM 三種判定標準。研究顯示 P80與疲勞程度間,具有最好的相關性。

嘴巴張開程度
嘴巴的狀態通常有三種,閉合,說話及打哈欠,在疲勞狀態下,人會頻繁地打哈欠。在人臉下半部分進行水平灰度投影,觀察不同單人圖像的水平灰度投影曲線,會發現該區域下半部分的水平灰度,投影曲線有一個波谷,即為嘴唇間位置。對人臉下半部分區域二值化,從嘴唇間向上、下計算連通區域(連通區域可以防止鼻孔,及鬍鬚對計算帶來影響)的像素值,即可得到嘴巴的張開程度。

眼睛高度及嘴巴高度補償
在上眼瞼到下眼瞼的垂直距離及上嘴唇到下嘴唇的垂直距離時,由於駕駛員頭部相對於檢測設備有位置移動,因此為了實現駕駛員眼睛高度和嘴巴高度的準確計算,需要修正眼睛、嘴巴與檢測設備距離相對變化引起的變化。

眼睛閉合時間
眼睛閉合時間,一般用眼睛閉合到睜開所經歷的時間來表示。人處於正常清醒狀態時,眼睛閉合時間是很短的,會迅速睜開眼。而當疲勞時,眼睛閉合時間會明顯變長,因此眼睛閉合時間能直接反映駕駛員的精神狀態。透過計算從眼睛閉合,到睜開的最大幀數,幀數越多,閉合時間就越長,則疲勞程度就越嚴重。

眼睛眨眼頻率
人在疲勞狀態下,眨眼頻率會比清醒狀態下頻率高。本文也將其作為一項參數,作為疲勞判斷的依據。眼睛閉合到睜開為眨眼一次。累加一段時間內眨眼次數,作為疲勞判斷的一項參數。

頭部運動的疲勞參數
駕駛員在疲勞狀態下,會出現頻繁點頭,頭部向前傾。透過水平灰度積分投影,得到眼睛瞳孔、嘴角的水平位置。 假設 d1 為瞳孔水平位置到採集圖片的上邊緣距離,d2 為嘴角的水平位置到採集圖片的下邊緣距離。

在駕駛員疲勞出現點頭情況,則  d1 增大且 d2 減小。駕駛員疲勞時,頭部向前傾,則 d1 增大且 d2 增大。點頭和頭部向前傾,可以作為疲勞判斷的一項重要的依據。

疲勞駕駛監測技術現狀
美國 Attention Technologies 公司推出的 Driver Fatigue Monitor(DD850),是一款基於駕駛人生理反應特徵的,駕駛人疲勞監測預警產品。該產品透過紅外線攝影機,採集駕駛人眼部資訊,採用 PERCLOS 作為疲勞報警指標,可直接安裝在儀錶盤上,報警的敏感度和報警音量均可調節,目前已推廣應用,但只有晚上才有效。

美國 Digital Installations 開發的 S.A.M. 疲勞報警裝置,利用置於方向盤下方的磁性條,檢測方向盤轉角。如果一段時間內,駕駛員沒有對方向盤進行任何修正操作,則系統推斷駕駛員進入疲勞狀態,並觸發報警。

美國 AssistWare Technology 公司的 SafeTRAC  利用前置攝影機對車道線進行辨識,當車輛開始偏離車道時進行報警,該產品也可透過車道保持狀態,結合駕駛人的方向盤操作特性,判斷駕駛人的疲勞狀態。

英國的 ASTiD 裝置綜合考慮駕駛員的睡眠資訊、已完成的駕駛時長和類型,以及駕駛員的方向盤操作等各種因素,判斷駕駛人疲勞狀態。裝置運行前需要駕駛員,輸入自己過去 24 小時的睡眠資訊。當視覺報警到一定程度時,觸發聲音報警,建議駕駛員停車並休息。休息一段時間後,內置鬧鐘會叫醒駕駛員,並重置駕駛時間。

除了上述這些產品之外,還有透過手腕運動,檢測疲勞的疲勞警報手鐲,和可掛在眼睛腿上的,利用加速度運動資訊,檢測頭部運動的疲勞檢測眼鏡等,其它一些疲勞檢測預警產品。

對駕駛人疲勞狀態監測方法,與裝置的研究, 對於預防由疲勞駕駛,引起的交通事故有重要意義, 其應用前景廣闊, 可以預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是汽車安全技術領域的一個熱點方向。

但是,駕駛人的疲勞狀態受多種因素影響,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非常有效的指標或模型,能夠對疲勞等級進行精確的評價。

因此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各種指標,與駕駛人疲勞等級之間的關係。另外,現有的駕駛人疲勞狀態監測方法,大都基於某一單項指標,雖然在限定條件下,能夠達到一定的精度,但在實際複雜多變的行車環境下,其準確性和可靠性上,還存在問題,難以達到預期要求。針對這一問題,多源資訊融合方法將成為一個發展方向。


AKD 寰楚專業級全系列監控設備

.什麼是車聯網? 智慧駕駛為什麼需要它?

Connected Cars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Explained in 101 Seconds



源:物联网世界

V2X 成為一種智慧網聯汽車的技術方向,早已在業內獲得認可。這種基於「車與萬物相連」的概念,主要是指指車對外界的資訊交換,是一系列車載通訊技術的總稱。

V2X 一般包含:車對車(V2V)、車對路側設備(V2R)、車對基礎設施(V2I)、車對行人(V2P)及車對網路(V2N)等五類。

在自動駕駛模式下,運用 V2X 技術實現,在整個車聯網系統中資訊的共享,能夠透過對即時交通資訊的分析,感知環境、規避障礙,並自動選擇路況最佳的行駛路線,從而大大舒解交通堵塞。

如何看待大势所向的V2X?
1.V2X 的兩種關鍵技術
目前,V2X通信技術主要有 DSR C和 LTE-V2X 兩種。前者可以實現,在幾十米短距區域範圍內,告訴移動目標的辨識,以及雙向通信,實現車與車,車與路之間的對話,目前這種技術已經較為成熟。

相對於DSRC,後者容量、覆蓋、告訴移動場景、網路可靠性、頻率資源利用率、基礎設施完備性等關鍵指標上,具有更高的優勢,特別是在近期的測試中,LTE-V2X 的時延僅有幾十毫秒,這對於以安全為首要需求的智慧駕駛而言,無疑是一項進步的發現。

2. 5G 時代環境的低延時、高可靠性
5G 網路能夠在提供 99.999% 穩定性的同時,做到小於1毫秒的通訊時延,則自動駕駛車輛的低時延場景,更需要系統其它環節的配合來實現。相對於 4G 環境,這樣的超低時延優勢,將提升車聯網數據採集的即時性,這一通信技術上的革命性突破,將推進完全無人駕駛的實現。

如何看待大势所向的V2X?
3.V2X的智慧駕駛場景化
未來,V2X 技術不再是以一種技術,或是某種系統的存在。從它與萬物相連的屬性中,可以看出這種技術的運用,將以各大應用場景的需求方式實現,如主動安全、行車效率、自動停車系統、緊急車輛讓行、自動跟車等方面。

雖然智慧駕駛的商業應用,尚處於初始階段,但這些改善車輛用戶體驗功能,可以讓交通效率獲得質的提升,將成為未來智慧汽車時代,重要的技術支撐之一。


按此回今日3S Market新聞首頁
任何顏色車牌——都拍攝的清清楚楚!

.日本服務業資本支出快速成長,新技術會削弱服務水準嗎?


來源:前瞻网
  
日本的資本支出熱潮,正在向服務業轉移,人們擔心自助結賬系統和軟體,會讓服務業裡的人情味變淡,而日本服務業,向來以熱情好客而著稱。
  
預計日本未來 50 年的勞動人口,將減少三分之一以上,而公司根本無法雇用到足夠的工人。轉向自動化提高了生產力,並消除了經濟成長的瓶頸。但這意味著,以客戶為王的服務導向文化在倒退。
  
52歲的電信公司銷售經理 Naoki Kobayashi 在從一家商店購買飲料後表示,「服務水準取決於你的購物地點,但無論如何,我們都非常重視面對面的互動。東京北部缺少就業人員,我們的人口也在減少,所以我可以理解,為什麼一些零售商必須做出改變。」
  
東日本鐵路公司,與資訊技術咨詢公司 Signpost Co 合作,於上個月在一個受歡迎的通勤線路上的火車站,開設了這家商店。就付款來說,購物者在入口處刷 RFID 卡,並在他們離開時再次刷卡。

採用 AI 技術跟蹤的攝影機,可以記錄他們選擇的產品。東日本鐵路公司的一位發言人表示,無人商店仍在接受測試,但可以在其他地方開設以應對勞動力短缺。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關於旅遊業的研究報告顯示,日本服務業去年在顧客滿意度方面排名第一。在日本最常見的是,有禮貌的店員,經常低頭並小心打包食品,體現了商家與客戶的互動。即使是超市和經濟型飯店的工作人員,也接受過鞠躬訓練和使用禮貌用語訓練,並且比國外大多數同行更細心。
  
但現在日本公司不得不考慮,他們能承受多大的風險,新工作崗位與申請人的比例,已達到四十年來的最高水準,而且可能會進一步上升,就業人員供需出現巨大缺口。

聯合國表示,日本的就業人口,將從 2015 年的 7810 萬下降到 2065 年的 5070 萬,下降幅度高達 35%。
  

日本服務業的資本支出,在 2016 年第四季開始加速成長,今年上半年成長了 9.2%,是近三年來成長最快的一年。投資可以在日本得到回報,日本是 G7 集團中生產率最低的國家。
  
松屋食品控股有限公司,正在改造一些餐廳以便顧客自助服務。顧客從櫃台取走食物,自己倒茶並清理自己的托盤,這意味著顧客與餐廳員工的互動減少。

另外,便利店企業 Lawson Inc,正在測試一種允許購物者,用手機掃描和支付貨物的軟體系統。

在東京市中心的高島屋公司的日本橋百貨商店,71歲的資深禮賓人員 Masanori Shikita,在被問及是否會失去人性化時表示,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招待意味著你讓客戶有種親切感。當你向顧客展示熱情好客的服務時,你會從客戶的角度看問題。
  
可以肯定的是,客戶服務傳統的某些元素,不太可能消失。 Takashimaya 位於日本橋的建築建於 1933年,被視為重要的文化財產,擁有精心設計的員工操作電梯。



22 歲的 Yuria Nagamoto 過去三年,一直擔任電梯服務人員,她穿著深色制服,在每層樓停下電梯前,提醒可用的物品。另外,Nagamoto 說,「在高島屋,顧客會問你很多不同的問題,我必須經常研究,但重要的是能夠解決顧客的需求。」但一些公司表示,機器可以幫助員工保持人性化。

Fast Retailing Co 為其 195 家商店,安裝了自助結賬系統,該公司表示客戶喜歡這些機器,但它不會裁員。Fast Retailing 的發言人稱,「新系統顯著提高了商店經營的效率,因此商店員工可以在顧客購物時,花更多時間研究顧客的需求,這項舉措實際上提高了我們的服務水準。」173181121

.工業物聯網的應用領域與方向

IIoT -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Monitoring Of Sensor'S Data on Android App

源:魏智勇 作者:雨林 


工業物聯網的應用領域與方向
  
從一定程度上,物聯網可以說是個「舊瓶裝新酒」的概念,提出物聯網--IoT(Internet of things)這個概念,的確是一種創新,但是要把這個創新與傳統的M2M—機器互聯機器對機器)區分開,其中並沒有一條經軸分明的界限。

更大的區別在於思維方式的轉變,M2M是以機器為主角,透過網路,將機器與感測器聯絡起來,隨著 網路技術的進步,M2M也在向網際網路方向伸出觸角,基於網路的釋出方式與遠端訪問,在感覺上已經非常接近物聯網了。

但M2M終究並不是物聯網,物聯網作為思維方式的變化,是從網路端,向裝置與感測器端的逆向思維,兩者的區別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

舉例來說,一間工廠的監控系統,按照傳統思維,先有機器,有機器必要的控制系統,有分散的控制器(人機介面或者工業電腦),隨著電腦技術的進步,網路技術在滲透,那麼可以透過改造,將工廠裡的控制器,集中到一個中央控制系統中,再透過增加感測器,來獲取更多的資訊,這是M2M的思維方式。

在這個基礎上,增加網路釋出功能,使用者可以透過遠端訪問,看到系統的實際執行情況,這樣也是把裝置連線到了網際網路上,但依然是M2M的思維方式:架構固定、物件確定,應用的行業固定,系統擴充套件規模可以預期......這些都是M2M的特徵。

物聯網思維與此相反,有一個通用的或者針對某一領域的,基於網際網路的設計介面,對使用者而言可能仍然是一個網站,一個獨立的APP等等,這和M2M的網路端展現出來的功能,是接近的。但在這個網路門戶的背後,是一系列複雜的應用和資料分析,機器學習的演算法和加架構,是為了對獲取到的資料進行大規模分析與處理的引擎。

資料的獲取成了自此向下的另一個層面,系統並不一定要將原先分散的控制系統集中到一起,甚至並不一定要和原先的控制系統相關聯。透過嵌入式的感測器與分散的微處理器,透過Zigbee或者藍芽技術,就可以將需要連線的裝置與系統,接入網際網路。

這一接入也並不是針對特定一個車間或者一個系統,需要單獨編寫程式實現的,而是透過統一的感測器終端完成的,對於不同型別的裝置,可能僅需要改變末端感測器的型與配置即可。

物聯網可能應用於某一個車間或者系統,也可能大規模應用於某個電力網路的一部分,其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準確預期的。

因此,採用可擴充套件的分散式架構,雲端計算以及大數據技術,將架構分佈在大規模的電腦叢集上,從一開始就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這也正是現代網際網路架構,從一開始必須考慮的方向。

就現階段而言,工業物聯網距離其應該到達的程度,還有相當遙遠的距離,據推算,2024年電力物聯網產值要超過240億美元,而當下才剛剛勉強超過10億,如果仍然採用M2M的傳統思維,工業物聯網的發展與網際網路技術間的鴻溝,會越來越來,而唯有採用物聯網思維,兩者間的距離才有可能急劇縮小。

這個時間有可能需要10-20年,但更有可能是5 - 10年,由於網路技術的爆炸性進步,這一時間也有可能急劇縮短,對於工業自動化領域從業者而言,如果要趕上這一趨勢,留給我們的空間與時間非常有限。

可以預見的工業物聯網發展領域,集中在能源,製造業,汽車行業,智慧城市幾個方向。

在能源方面,分散式的發電系統,微電網與儲能網路的建設,都為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留下了廣闊的空間。隨著電動汽車替代燃油汽車提上,世界各個國家的程序,對電網的改造已經迫在眉睫,而要能應付電動汽車充電,對供電網路帶來的巨大衝擊,採用緩衝的儲能系統,以及對能源分配的智慧規劃,是必不可少的。

製造業方面則由於人工成本的上漲,以及競爭的加劇,對生產跟蹤、生產管理、產品品質跟蹤日益迫切的需要,也在一定意義上,促進工業物聯網的迅速發展與普及。

汽車行業方面,特斯拉與蘋果公司,是物聯網技術推進的兩大代表,採用普及的智慧操作介面,替代汽車老式陳舊的作業系統,是汽車物聯網最基本的體現,而汽車物聯網最高階的進展,則莫過於自動駕駛。

和前幾項相比,智慧城市的發展更多地停留在概念,而非實質上,這是由於智慧城市相比某個特定的行業,需要更多更複雜的技術與實現,從某種程度上,是集前者之大成。

而在各個領域的物聯網技術,尚不成熟的現狀下,智慧城市顯然無法得到本質上的突破與進步。225180427


‧ 這家德國企業推出未來的能源架構




能源越用越少,於是人們的目光也更多的轉向了綠色能源。太陽能、風能都是最常見的解決方案,這些可再生能源在使用中也存在一個問題——能源利用不穩定導致的浪費。而一家德國公司就打算改變這一點。

Technologyreview 報導,德國公司 Sonnenbatterie 打算推出,一套針對擁有小型太陽能和風能發電能力的,用戶分散式可再生能源交易平臺。

按照目前公開的資訊來看,所有連接了德國電網的用戶都能夠使用。如果你家裡的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小於產出,還能增添額外的收入。但 Sonnenbatterie 的野心不僅限於此,他們希望能夠建立一個虛擬的,能夠替代傳統公用電網的能源新架構。Sonnenbatterie 的 CEO Boris von Bormann 表示:

「這將會是能源裡的 Airbnb!」

分散式可再生能源的想法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而 Sonnenbatterie 與其他公司的最大差別,就在於其系統並不是即時連結到電網當中,系統內整合的電池,讓能源的輸出變得更多選擇。你可以將白天產生的電能儲存起來,等到晚上或者天氣不好的時候使用。


Sonnenbatterie1


增加電池系統跟 Sonnenbatterie 本身做電池有一定的關係,但同樣將更多的靈活性賦予了小型獨立能源系統。而且 Sonnenbatterie 還打造了一個能源社區化的概念「sonnenCommunity」,結合了分散式發電,先進的電池存儲技術和數位網路,形成了一套自我學習的全新能源使用模式。

電費價格方面,Sonnenbatterie 採用的是定價制,消費者只需 25 美分就能夠購買到 1 千瓦時的電量,同時用戶賣出電量的價格還比電網給出的價格高。這與現在一些其他分散式可再生能源系統採用的市場定價/議價制不同,但同樣的簡化了價格機制,讓用戶的選擇和使用變得更加簡單。

也許我們也應該開始嘗試
傳統的火電,水電,核電對於規模有一定的要求,分散式的設計反而效率更低。而太陽能、風能本身就具有分散式的特性,透過縮短能源傳輸的距離,反而降低了損耗。而這些可再生能源對整個生態也更加友好,更加符合人類長久生存的目的。

橫在大規模普及前的最大障礙,就是初期投資。諸如 Sonnenbatterie 之類的可分散式平台公司的出現,讓這些有能力自己發電的用戶,在使用的同時也能夠獲得收益,反過來也刺激了可再生能源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但前景再好也需要環境來説明,在傳統能源還能夠維持人類正常生活的現在,是否有必要提前設想未來的處境,並且給出解決方案呢?從目前看來,德國已經走在了前面。41218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