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6日 星期三

.工業 4.0 時代,這 11 項關鍵技術如何塑造下一代供應鏈

Industry 4.0 - Germany's 4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來源:前沿技术研究 



供應鏈橫跨三大產業,涉及廣泛的行業和海量的企業,如果說它是未來十年最大的變革領域,一點也不誇張。

隨著數位化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今天的供應鏈不再是簡單地,將原材料和產品,從一個地方運送到另一個地方,而是工業4.0時代新技術應用的最完整體現。


工业4.0时代,这11项关键技术如何塑造下一代供应链
 

日益成熟的數位化技術,正在改變著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各環節中所有的動作與行為,都將變成可控的數位形式,這使得供應鏈管理更加公開、透明、可視化,管理與協調工作,將更加靈活、易掌控,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效率,並幫助企業將業務延伸到全球各地,實現真正的全球化營運。

作為一個關乎國計民生的巨型領域,供應鏈同樣將接受新技術的洗禮,進入下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物聯網、人工智能慧、機器人、區塊鏈、3D列印、可穿戴等技術,也將開始在供應鏈領域扎根。

那麼,推動供應鏈領域發展的,到底有哪些新技術這些新技術的應用現狀和預期如何在技術應用中將存在哪些障礙近日,MHI與德勤咨詢合作推出了《打破下一代供應鏈創新的障礙》報告。

報告對全球製造業和供應鏈行業的1100多家,領先企業的高層進行調研,以瞭解這些企業擁抱各種數位化技術的態度和進程,同時也務實地提出了新技術應用的三個障礙。

一、11項關鍵創新技術
本報告分析了驅動下一代數位供應鏈的11項關鍵創新技術。

機器人和自動化:透過電腦控制的機器,執行一系列動作或任務,提升工作效率。

大數據和預測分析:使用從新技術獲得的大量數據,來預測未來事件或潛在的問題,並進行改進。

物聯網:各類型感測器設備和系統的應用,可以實現即時的數據傳輸與溝通。

人工智慧:過使用AI,來執行傳統的模式化的工作或任務,釋放工人的潛力。

自動駕駛車輛和無人機:過自動化設備提高生產力,如在工廠內部署自動駕駛車輛,並自動計算庫存。

可穿戴和行動技術:工業智慧眼鏡、手套或服裝等技術可以幫助在勞動力短缺時提高工人的生產力。

庫存和網路優化:建立平台,連接和優化公司過新興技術收集的所有數據。

感測器和自動辨識:像RFID電子標籤技術,可以消除供應鏈各環節,品質保證流程中的手動操作,並增加SKU級別的可視化。

雲計算和雲儲存:雲計算和雲儲存可幫助企業,將管理新興技術所需的數據收集,和儲存成本外包。

3D列印:過使用新的製造方法,一步實現產品製造,並逐步減少小型零件生產所需的步驟和原材料。

區塊鏈:分布式賬本可以記錄交易並確保其完整性。

二、新技術的應用現狀與未來預期
調查顯示:上述創新技術將在重塑未來供應鏈方面,扮演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近80%的受訪者認為,新一代數位化供應鏈將在未來五年內,成為主流模式。同時,受訪者認為,很多創新技術有可能破壞供應鏈現狀,並為使用它們的公司創造持久的競爭優勢。


工业4.0时代,这11项关键技术如何塑造下一代供应链
  

總體來看,在目前,雲計算與雲儲存、感測器與自動辨識、存貨與網路優化三項技術,在企業中有著最高的採用率,在未來五年,也將成為普及程度程度最高的技術。

同時,在未來五年,物聯網、預測分析、機器人與自動化,也有較高的預期採用率。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雖然自動駕駛與無人機、區塊鏈、人工智慧三大技術,在目前的採用率最低,但是企業應用的增速會超過其他技術領域,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指數級技術,在進入實體領域時的快速突破。

可見,對於目前哪怕還處在早期階段的技術,提前的研究與佈局,對於大型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三、數位化供應鏈面臨的三大障礙
該報告還對未來數位化供應鏈,可能面臨的三大障礙進行瞭解讀。

工业4.0时代,这11项关键技术如何塑造下一代供应链
  

1.缺乏下一代供應鏈應用的業務案例
企業對新技術的投資和應用,是一個相對模糊的過程,很難對預期投入的成本和收益回報,做出準確分析。特別是新技術的早期應用階段,獲取的成本和收益的資訊,往往是不完善和不準確的。

因此,那些成功的商業案例,將有助於為企業的新技術應用,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2.供應鏈技能差距和勞動力短缺
人才短缺是供應鏈行業,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如何找到、雇傭和留住人才,是供應鏈企業的最大挑戰。

部署新技術意味著,企業要徹底改造傳統的供應鏈工作,更需要找到相應的技術人才,或對現有人員進行升級和培訓,才能支撐起下一代供應鏈,而企業內部人員管理將面臨調整、培訓等一系列的複雜問題。

3.供應鏈數位化的信任和安全
數位化創新技術,可以加快企業交付效率,提高靈活性,優化庫存,並提升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但供應鏈全流程的數位化,也意味著企業將面臨網路信任和網路安全的風險。因此,各種網路風險,也將成為企業應用新技術時,必須考慮的重大問題。

總之,創新技術的採用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創新成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在應用和實踐中,不斷修正和解決問題,才是對新技術的應對之道。供應鏈的新技術應用,同樣離不開這一路徑。

.Zara 告別黃金時代,快時尚寒冬中如何突圍?

Zara - Organization and Problem





來源:21世纪商业评论 作者:赵隽杨 




Zara業績增速大幅放緩。在快時尚品牌關店潮,如暴雨般襲來的今天,Zara能否撐住

2018年前三季,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收入,同比成長為3%至184億歐元,2017年同期該數據為10%。淨利潤同比增長4%至24億歐元,2017年這一數值為6%。

實際上,Inditex業績疲軟早有跡象,毛利潤自2015年起就開始下滑。受到匯率和門店租金的影響,2018年上半年淨利潤成長僅為3%,該數據在2017年為11.5%。

在2018年12月的電話會議中,分析師們普遍關注為何Zara沒有參加促銷。每年的9月至12月是商家打折促銷的時段,2018年Zara卻很少參與。CEO Pablo Isla表示,不參與促銷打折是因為對產品質、商業模式和執行能力非常有信心。

Zara是Inditex集團的支柱,收入佔比超過三分之二。目前,Inditex集團旗下有品牌Bershka、Massimo Dutti、Zara Home、Oysho等品牌,在全球96個國家開設了7442家門店,其中Zara門市店超過2000家。

表面上,是Zara業績疲軟,和公司管理層的自信形成衝突。實際上,Zara正處在轉型期,作為快時尚品牌的龍頭,如何突破現有困境,對整個行業都有借鑒意義。
  
「快」對電商不管用
「快」曾經是Zara的必殺技,Zara的快速設計、生產與外包的商業模式一直是行業標桿,是這個西班牙服裝品牌快速擴張、取得全球翹楚地位的推動力。

Zara總部有一支300人的設計團隊,他們依據當下潮流趨勢設計產品。設計出稿後,做成樣品,透過讓模特試穿來決定是否批量生產。有些生產線上,機器負責剪裁,對於比較薄的布料,一次可以裁剪200份。裁剪完成後,由工人將這些部分,送往外部工廠進行拼接和縫製。

Zara的所有縫製和拼接工作,都由外包工廠完成。縫製工作完成後,基礎款產品會統一送往分撥中心,前沿時尚類產品,便送回Zara總部進行熨燙和檢測。




在電商方面,Zara是後來者。2018年12月,OC&C管理咨詢公司合伙人Coye Nokes在接受《福布斯》採訪時表示,Zara只有10%的銷售額來自線上,而大多數競爭對手有20%至30%。

實際上,Zara的電商收入,在2017年同比猛增了41%,才達到了10%的收入佔比。即便如此,Inditex在電商方面擁有遠大志向,計劃在2020年前,將電商擴展到全球202個市場,幾乎覆蓋所有市場。

快時尚品牌做電商有著天然的困難,從設計到上架只有2至4周的時間,要在電商上繼續維持這樣的速度,挑戰很大。Nokes表示,Zara需要在供應鏈和產品設計上都進行改進,來適應電商業務。

「優化線上客戶體驗會給運營帶來挑戰,產品分類要明確,網站維護要密切,端對端的遞送需要利用實體店,以減少電商遞送的次數。」

挑戰還來自崛起中的競爭對手。法國興業銀行分析師Anne Critchlow曾表示,平價時尚零售商最容易受到線上品牌的顛覆。例如英國的線上零售品牌Asos,產品在性價比、上新速度、快速遞送等方面,都有著良好表現。其App內置圖片辨識搜索功能,用戶將產品拍照上傳,便能搜索出類似產品。

巴克萊銀行分析師Andrew Ross表示,「純電商公司能夠自由運用,最近科技搭建效率最高的庫存管理系統,但線下快時尚零售商,往往會經歷在現有基礎架構上,疊搭在線營運的麻煩過程。」
  
行銷乏力
對社交網路的運用上,快時尚品牌也無法媲美新興品牌。其國內的淘品牌,在供應鏈能力上,無法與Zara相提並論,但它們深諳與粉絲互動、提高粘性的方法。淘品牌通過社交媒體,在產品設計前與粉絲溝通,既幫助品牌瞭解消費者和預測銷量,同時,粉絲參與了產品設計,增強了品牌認同感。

Zara已經意識到以客戶為中心的重要性,正在以「4E」理論取代傳統「4P」行銷理論。

4E包括Experience(體驗)、Exchange(交換)、Evangelism(佈道)和Every Place(每個地點), 分別對應4P中的Product(產品)、Price(價格)、Promotion(促銷)和Place(地點)。兩套理論的區別在於,4E將消費者作為所有行銷活動的中心和出發點,而4P理論是將公司和品牌置於核心位置。

紐約時裝技術學院的助理教授Shelley E. Kohan分析,Zara最重要的是為客戶提供優質體驗,與客戶進行價值和資訊的交換,透過客戶進行傳播,且在任何地點都與客戶在一起。

快時尚零售品牌的銷售額,通常有80%由忠實客戶貢獻。這批忠實客戶對於價格不太敏感。Kohan認為,如果Zara懂得維護客戶的忠誠度,可以帶來更高的利潤率,且能服務好看重品牌價值的客戶。Kohan表示,Zara的忠實客戶平均每年進店6次,這比同類快時尚品牌的2至3次要高出不少。

「今天的消費者,已經不再是花錢買產品就能滿足的,他們期待與品牌建立更深層次的連接。」 Kohan說,「消費者與Zara之間的雙向溝通,可以持續提升產品和服務水準。」

實體店亟需改造
有聲音認為,Zara應該將主業放在供應鏈和實體店。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介紹,Zara重點仍是供應鏈的反應能力:模仿快、上新快。線上線下打通的重點,也仍在實體店,「利用新技術和新工具,讓門店體驗更好」,把線上作為流量入口進行轉化。




Zara在全球120家店鋪中,引進了虛擬現實技術,對實體店進行改造。消費者透過手機選擇產品讓模特試穿,然後透過店內感測器投射在AR購物窗,意在吸引更多年輕用戶進店消費。

RFID技術,也已經運用在Zara的所有產品上。當產品被打包裝箱後,箱子上會打上RFID簽,用於跟蹤產品從分撥中心,一直到消費者購買的過程。RFID是數位化的重要一步,Zara可以精準瞭解庫存和銷售情況。

除了Zara, Inditex也開始在旗下其他平台,嘗試數位化銷售策略,在Berkshka,消費者可以透過手機預約,將選中的產品送至試衣間。

消費者在店內購物就如同尋寶,能快速找到隱藏的寶石,體驗就越好。

.一篇文章告訴你未來自動化技術發展趨勢

The Best High Tech Industrial Automation The World Can See - The Rise of Robotics




传动网



智慧製造的好處已經不用多說,尤其是是當下時代,人們對於其抱有這非常美好的憧憬,因為智慧製造所描述的眾多的場景,比如無人工廠 、機器換人等等,都符合著目前行業已經飽和,需要尋求新的利潤成長的點的需求。

這一切,都可以看到人們對於智慧製造的贊美與歌頌,但是卻似乎開始遺忘了作為智慧製造的先行即——自動化技術的命運。

在工業製造領域,透過工業軟體,以達到對於整個生產流程的更高效的管理,與更自動化的生產,也是一家企業是否具有向工業4.0等,更高級的方向發展的基礎,因此,自動化技術相比而言,並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雞肋。

事實上,無論是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以及ERP、MES等典型的自動化生產技術,都是企業向工業4.0發展的基石。


自動化還是工業4.0,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路徑
工業4.0對於整個製造業的改造,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更大的意義是,其可以改變現有製造業的生產模式,從之前的B2C模式,變為C2B這種需求導向性商業模式,對於整個產業帶來的意義更大。

一家企業或者一個行業,需不需要工業4.0,完全是有行業的屬性來看,因為從商業的角度來說,怎麼使企業獲得更高的利潤、更好的發展下去,才是至高無上的真理。從這個邏輯出發,可以說有很多企業看起來,並不是很需要工業4.0。

比如說化肥廠或者水泥廠,這類並不是直接針對消費級應用的企業,這類企業的產品,對於客製化的要求並不高,他們只需要在生產效率與經濟效益上不斷提升,達到企業生存的目標,就可以持續的發展下去,所以這類企業對於技術的要求,或許只需要達到充分的自動化便可。


自動化技術的趨勢:與其他新興技術相融合
紅海在任何單一的行業裡,都很容易成為現實,即使再獨特的技術,必然將引入更多的投資者,資金趨向於獲利—本性使然,如何突破過去的紅海而邁入藍海,那麼,反倒簡單了,在跨界的地方,你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在傳統的汽車發動機領域,我們去尋求突破幾乎是很難的了,

但是,電動汽車突破了傳統汽車在發動機材料、設計、加工等方面的技術壁壘,無人駕駛技術,也使得汽車正在邁向新的藍海,這些都是跨界融合的結果。

基於大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延伸我們的競爭力,將原來提供設備,延伸到設備服務,並且透過回饋的數據,來優化我們的生產與製造,這樣就使得傳統機械製造業、自動化設備行業,可以獲得新的盈利空間,並更好的吸引和把握客戶。

新技術帶來的不僅僅是便利、成本的節省,更重要的也是對新的盈利模式的催生。

自動化本身已經是紅海,然而,人工智慧技術、行動互聯技術、物聯網技術,使得自動化與之融合後,為傳統的製造業、流程工業等賦予了新的能力,這些能力帶來了產業的升級、優化的空間,也賦予了消費者更多的選擇,和更高品質的生活。這也是眾多眾多自動化企業的發展趨勢。

以台達為例,台達公司作為一家資深的,自動化技術與設備供應商,在IoT時代也將其自身的定位,突破了傳統自動化的限制,也在積極發展雲計算、大數據、通訊技術,以及無線傳感等技術,以實現對製造業技術的再度升級,公司已經基於成熟的自動化技術的基礎,嘗試了眾多智慧製造方面的產品。
跨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的融合
智慧製造對於整合的需求,使得自動化必須與更多原來邊界的科技如MES、仿真軟體等在融合

產業的融合使得其它技術向自動化擴張,如IoT、AI、3D列印、觸控螢幕,Web技術等

人工降低的需求,使得自動化從工業向農業、醫院、智慧建築等多個方向延伸


正在入侵自動化領域的跨界者
1.機器人顯然已經被納入了自動化行業
就技術而言,在PLCopen的Part4裡,實現了協同運動控制,將原有的CNC、機器人與定位同步控制,納入統一軟體架構,這使得機器人,能夠與傳統機器融合在一起構成產線,儘管如此,原有的機器人與技術設備整合,仍然會有難度。

2015年開始,Comau與B&R合作的open Robotics,突破原有的產線整合,將機器人作為一個對象由其平台的mapp,來實現軟體整合,這裡,機器人將被視為一個執行單元,與技術設備的同步、定位控制、邏輯、安全動作進行整合。

2.開放的軟體整合變得簡單
傳統來說,MES是屬於IT的嗎MES在智慧製造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然而,在過去不成功的MES實施中,自動化的缺位是一個問題,由於MES對自動化的不瞭解,對數據的獲取的困難,以及硬體互聯的問題,導致了MES很難有一個好的結果。

但是,當基於更為開放的互聯如OPCUA接口、以及自動化採集軟體,對數據的統一標準,MES與自動化緊密結合,在這個時候,對於智製造的應用而言,MES是屬於IT技術嗎

軟體—來自IT世界何至於MES,包括HTML5、WebServer、Andriod操作系統、ROS機器人操作系統,透過智慧製造與自動化在融合。

3.雲平台與人工智慧
雲服務的平台正在由Cisco等,來自傳統的行動互聯公司構建,這些服務基於大量數據採集,IoT技術提供直接的數據採集服務,儘管這些技術目前尚未真正大量的使用,但先進的技術企業,已經在為我們尋求跨界的應用。

以前,那些算法被應用於商業系統,而今天這些技術同樣開始,被移植於智慧製造系統。
(1).人工智慧算法對傳統的服務的改善
預測性維護,往往是需要「專家系統」的—這個專家系統是基於對機械零件如軸承、聯軸器等,進行數十年的工程參數累積而形成的,這使得傳統的專家系統往往非常昂貴。

而新時代,人工智慧算法的成熟,使得可以基於大量數據的自學習能力,來應用於預測性維護成為了可能。現在,新的測量系統的專業企業,正在基於這些數據分析,來進行更廣泛的智慧製造應用,例如:透過測量大量的零配件轉配過程的誤差,為品質的提升,給出預測性調整。

(2).企業能力的外包服務
那些具有強大設計能力的公司,除了為客戶提供產品外,甚至可以把自己的設計能力、技術管控能力、生產制程的管理能力,透過雲服務平台輸出,使得盈利模式可以得到繼續的延伸。

IoT並非是一種傳感技術那麼簡單,它所代表的是對數據採集,更為靈活且自由的重構,很多傳統自動化系統中,需要透過SCADA、專用的數據平台的數據,是可以直接透過數據交換系統,被儲存到雲端的,這些數據可以被雲應用服務,來進行分析。


4.仿真軟體與自動化的互聯與整合
有時候,看看我們隔壁的那些跨界的同行,在幹什麼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大吃一驚,就像PTC這樣的CAD、PLM軟體廠商一樣,他們正在用仿真技術,為客戶提供更高效的設計分析,並且,這些技術已經融合了大量的傳感技術、虛擬現實技術、Web技術、智慧製造,使得這些技術必須與自動化進行銜接,直接生成的製造參數,將會發佈給執行系統,由自動化系統來執行這些設計,並且回饋給系統,有關產品存在的問題,並給予改善。

很顯然,智慧製造使得原先那些,與自動化分立的應用技術領域,如仿真軟體MATLAB/Simulink、設計軟體Pro-e,CATIA、UGs、Solidworks與我們更為緊密,智慧製造使得這些技術與自動化,更為緊密的銜接。


5.基於Andriod的自動化時代要來臨嗎
除了用於HMI的開發,Andirod的開源特性,仍然吸引了很多人在其上的剪裁,以便能夠在智慧化應用中,獲得一些先機,對於那些要求不高的機器人,如應用於輔助系統的,可以採用Andriod平台的控制器,就像Arduino、樹莓派這些應用一樣,他們正在一些兒童玩具的領域在使用,你一定會覺得他們來到自動化,這個要求穩定與可靠非常高的領域,簡直是找死。不過,你放心,開源的魅力讓它賦予Andriod新意。

6.行動網路的自動化
即使Web技術,不能滿足自動化的即時性要求,在傳統意義上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在新的時代,我想Web技術的開放性與低廉成本,還是吸引著很多企業,例如:HMI就可以採用Web技術來實現,這對於SCADA的開發而言,就是極大的便利。


當然,Web技術可以不僅僅用於,純粹只是為了HMI類的應用,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可以在全世界都可以訪問你想訪問的設備,安全是必須的。自動化正在消失還是重生
智慧化可能更為符合未來的發展描述,自動化只是智慧的一部分,而智慧涵蓋了但卻不僅只有自動化,而包括感知、分析、思考、判斷、決策者系列與智慧相關,也包括呈現(如VR技術)、回饋等,這些前端與後端,構成了智慧化的部分。

.打造 EV 安全防線 BMS 企業如何實現絕地突圍?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Or BMS?



來源: OFweek新能源汽车网

因體量小,議價能力弱,中國的BMS企業一直以來都是處在夾縫求生的狀態,能被主機廠並購似乎就算是不錯的結局。那麼,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崛起的過程中,夾縫求生的BMS廠商是否有絕地突圍的可能?

今年以來,業內發生的多起安全事故,引發了公眾對於電動汽車安全性能方面的擔憂。事實上,多起事故表明:動力電池的熱失控已經成為影響電動汽車安全的主要因素。

而如果能有效預防電池的熱失控,並且在發生熱失控之後給司機和乘客預留足夠的反應時間,這也讓乘員在面對極端情況是有了更多的生存機會。

「熱失控的機理是電池達到一定溫度時,引起連鎖放熱負反應,導致溫度快速上升,並且會向周圍電池輻射,等整個電池包蔓延起來,就會引發車輛起火事故。」蘇州正力蔚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力蔚來」)BMS開發經理王志剛在接受OFweek新能源汽車網採訪時表示,造成熱失控的成因有許多,例如電池包本身溫度不均勻、局部區域溫度高、過充放、內外短路以及密封性差或機械碰撞等原因。

但是,一個好的BMS(電池管理系統)就如同是給電動汽車裝上了一層防護網,能在電池出現極端狀況時及時控制事態的蔓延,從而保護人身的安全。那麼,怎樣才能打造一套讓新能源汽車企業放心的BMS系統呢?正在積極發力新能源汽車BMS市場的正力蔚來能似乎能帶來一些啓發。

正力蔚來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成立於2016年12月的正力蔚來,由常熟正力投資有限公司與蔚然(南京)儲能技術有限公司共同合資建設,註冊資金為1.5億元人民幣。作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後起之秀,正力蔚來是專注於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系統,及電池管理系統(BMS)研發,製造和銷售的能源類企業。


在上海國際會展中心正在舉辦的「2018中國國際汽車商品交易會(CIAPE 2018)」上,正力蔚來帶來了堪稱改革性突破的技術和產品。


打造EV安全防线  BMS企业如何实现绝地突围?
正力蔚來參展的BMS產品


其BMS產品涵蓋EV,HEV,PHEV三種不同車型,包括主控、從控、充電管理模塊、遠程診斷及分析工具,T-box,以及針對客戶不同類型的車從開發測試到售後維護到回收利用都有完整的對應解決方案。


blob.png
正力蔚來BMS產品系列


即時監測熱失控風險 提前預警
當前對岸國內的電池管理系統,整體還停留在基本功能需求階段,產品功能覆蓋不足、精度不夠、安全功能不全,無法解決客戶端的實際問題,市場強烈需求一款功能強大,性能優越,高精度和高安全性的電池管理系統,作為一傢具備強大研發能力的公司,Z-BMS因運而生。

Z-BMS是由正力蔚來和Lithium Balance共同研發打造的一款針對對岸國內中高端乘用車的高性能,高精度,高安全性的電池管理系統。

 Lithium Balance,是歐洲具備十年BMS開發經驗的資深開發公司,在全球32地區開發了超過150餘個項目,具備較強的開發能力,而正力蔚來的母公司常熟正力投資有限公司深耕中國汽車市場多年,具備豐富的項目經驗及客戶群體,2017年正式投資Lithium Balance,兩者強強聯合,融合歐洲和中國的技術,共同開發一款專門針對中國市場的第五代的電池管理系統:Z-BMS。項目自成立以來,受到業內人士的高度關注。


blob.png
T-BOX和大数据平台


Z-BMS正是通過大量測試數據,總結出電芯熱失控瞬間電壓和溫度變化的規律,來即時檢測電芯是否有熱失控的風險。

另外Z-BMS配備的熱失控傳感器,在整車停車或者休眠的時候,也會即時監測電池是否存在熱失控的風險,一旦監測出熱失控的風險,就會立即喚醒Z-BMS,Z-BMS強制啓動也冷系統給電池冷卻,減緩熱失控的蔓延速度,同時發出警報,提前車上人員盡快撤離。


blob.png


熱失控導致的車禍現場


此外,正力蔚來針對客戶不同類型的車,從開發測試到售後維護,到回收利用都有完整的對應解決方案,此舉受到展商和觀眾的熱烈歡迎。

透過國際權威認證 打開品質困局
事實上,當前對岸國內車用BMS領域的產品,品質參差不齊,由於不同測試標準和要求,產品的差異性較大,如何保證產品的品質成為廣大車企,最為關心的問題。

優秀的BMS解決方案,離不開技術實力的支撐,正力蔚來正是透過技術途徑,來解決鋰電池的使用問題,對電池和電池箱進行熱管理控制,為鋰電池營造常溫環境。

目前正力蔚來已經成立了專門的研究中心,在BMS安全品質問題暫未得到完全改善的當下,其致力於研發製造安全級更為高的Z-BMS。

「BMS在本質上屬於汽車電子行業,因此正力蔚來在研發及品質管控體系上,都遵照汽車行業的標準。其研發成功後,還經過嚴格的環境可靠性測試,方可批量生產。」王志剛認為,功能安全是BMS最為關鍵的部分。對於乘用車BMS產品,正力蔚來將功能安全放在首位。

而與國際最高標準接軌,就能很好的解開主機廠對BMS品質問題的擔憂。

據瞭解,在Z-BMS項目規劃時,正力蔚來就嚴格按照功能安全的流程,及要求進行開發測試,確保在今年4月份產品,正式量產的時候,達成ISO26262 ASIL C等級標準,以滿足絕大多數整車廠客戶,對汽車電子功能安全的需求。


blob.png


事實上,在可靠性測試方面,對岸國內很多廠家的測試標準是持續720h,而Z-BMS執行歐洲標準,要求持續時間是1800h,這是對岸國內大多數的BMS企業是難以達到的。

打造軟硬體平台化的BMS系統
對於BMS企業來說,一個困擾行業的問題是,一套BMS解決方案只能適用於一種車型,服務一個主機廠。如果要給另一家主機廠提供BMS解決方案,需要另起爐灶,從設計到研發得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正力蔚來的做法則,較一般的BMS產品通常採用的case by case的開發思路不同。正力蔚來BMS高級經理Mars介紹,Z-BMS採取了軟硬體平台化的開發思路,在確保較好的相容性的同時,縮短開發週期,節省開發成本。

硬體方面,正力蔚來的設計使用壽命是15年,相容菊花鏈和CAN通信,可以靈活配置,高壓雙量產自動切換,實現對總壓和絕緣的高精度檢測,硬體主要故障診斷全覆蓋;軟體方面,基於MBD開發,模型規範化開發,軟體架構清晰,便於維護,可偵測故障多達300個,可標定參數多達500個以上。

新能源汽車市場崛起 Z-BMS前景一片大好
電動汽車被確定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方向後,帶熱了BMS的市場,大量的資本不斷進入產業鏈相關環節,很多此前與之毫不相關的企業甚至個人都參與到BMS行業中,都想在產業發展的大潮中分得一塊大餅。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擴大,BMS產品的製造成本也在不斷降低,行業正面臨著洗牌的風險。

「雖然BMS在整個動力電池系統之中,所佔比重並不高,但是對電動汽車的安全和性能的影響卻不容忽視。」正力蔚來常務副總周楠認為,解決當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面的瓶頸,正是優秀BMS企業崛起的好機會。

周楠表示,電動汽車目前主要存在三大痛點:動力電池壽命問題、安全問題和梯次利用問題,而正力蔚來解決這三大核心問題有自己的獨家法寶。

首先,正力蔚來的BMS透過高效的均衡、熱管理及能量管理策略,來保證電池的正常合理使用,延緩電池衰減;其次, Z-BMS按照ISO26262 ASILC的要求來打造,能夠解除客戶對安全性的擔憂,另外大數據中心,更是能進一步保障動力電池安全;最後透過大數據系統,對動力電池進行評級,能為動力電池的梯次,利用提供有效的低成本篩選方案。


打造EV安全防线  BMS企业如何实现绝地突围?


「目前正力蔚來已經完成,第五代平台化BMS產品的量產開發,計劃在明年4月通過ISO 26262 ASIL C(TUV認證)。」周楠介紹,公司從電池系統及BMS開發、運行使用、到梯次利用,在每一環都有完整的解決方案,以產品核心技術、遠端診斷及大數據平台作為支撐,已經打造了一個動力電池全生命週期的管理體系。正力蔚來還將不斷深耕、加大投入,將這一管理體系不斷強化完善,為動力電池打造一顆「中國心」的同時,也為天更藍,水更綠未來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