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6日 星期三

.Zara 告別黃金時代,快時尚寒冬中如何突圍?

Zara - Organization and Problem





來源:21世纪商业评论 作者:赵隽杨 




Zara業績增速大幅放緩。在快時尚品牌關店潮,如暴雨般襲來的今天,Zara能否撐住

2018年前三季,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收入,同比成長為3%至184億歐元,2017年同期該數據為10%。淨利潤同比增長4%至24億歐元,2017年這一數值為6%。

實際上,Inditex業績疲軟早有跡象,毛利潤自2015年起就開始下滑。受到匯率和門店租金的影響,2018年上半年淨利潤成長僅為3%,該數據在2017年為11.5%。

在2018年12月的電話會議中,分析師們普遍關注為何Zara沒有參加促銷。每年的9月至12月是商家打折促銷的時段,2018年Zara卻很少參與。CEO Pablo Isla表示,不參與促銷打折是因為對產品質、商業模式和執行能力非常有信心。

Zara是Inditex集團的支柱,收入佔比超過三分之二。目前,Inditex集團旗下有品牌Bershka、Massimo Dutti、Zara Home、Oysho等品牌,在全球96個國家開設了7442家門店,其中Zara門市店超過2000家。

表面上,是Zara業績疲軟,和公司管理層的自信形成衝突。實際上,Zara正處在轉型期,作為快時尚品牌的龍頭,如何突破現有困境,對整個行業都有借鑒意義。
  
「快」對電商不管用
「快」曾經是Zara的必殺技,Zara的快速設計、生產與外包的商業模式一直是行業標桿,是這個西班牙服裝品牌快速擴張、取得全球翹楚地位的推動力。

Zara總部有一支300人的設計團隊,他們依據當下潮流趨勢設計產品。設計出稿後,做成樣品,透過讓模特試穿來決定是否批量生產。有些生產線上,機器負責剪裁,對於比較薄的布料,一次可以裁剪200份。裁剪完成後,由工人將這些部分,送往外部工廠進行拼接和縫製。

Zara的所有縫製和拼接工作,都由外包工廠完成。縫製工作完成後,基礎款產品會統一送往分撥中心,前沿時尚類產品,便送回Zara總部進行熨燙和檢測。




在電商方面,Zara是後來者。2018年12月,OC&C管理咨詢公司合伙人Coye Nokes在接受《福布斯》採訪時表示,Zara只有10%的銷售額來自線上,而大多數競爭對手有20%至30%。

實際上,Zara的電商收入,在2017年同比猛增了41%,才達到了10%的收入佔比。即便如此,Inditex在電商方面擁有遠大志向,計劃在2020年前,將電商擴展到全球202個市場,幾乎覆蓋所有市場。

快時尚品牌做電商有著天然的困難,從設計到上架只有2至4周的時間,要在電商上繼續維持這樣的速度,挑戰很大。Nokes表示,Zara需要在供應鏈和產品設計上都進行改進,來適應電商業務。

「優化線上客戶體驗會給運營帶來挑戰,產品分類要明確,網站維護要密切,端對端的遞送需要利用實體店,以減少電商遞送的次數。」

挑戰還來自崛起中的競爭對手。法國興業銀行分析師Anne Critchlow曾表示,平價時尚零售商最容易受到線上品牌的顛覆。例如英國的線上零售品牌Asos,產品在性價比、上新速度、快速遞送等方面,都有著良好表現。其App內置圖片辨識搜索功能,用戶將產品拍照上傳,便能搜索出類似產品。

巴克萊銀行分析師Andrew Ross表示,「純電商公司能夠自由運用,最近科技搭建效率最高的庫存管理系統,但線下快時尚零售商,往往會經歷在現有基礎架構上,疊搭在線營運的麻煩過程。」
  
行銷乏力
對社交網路的運用上,快時尚品牌也無法媲美新興品牌。其國內的淘品牌,在供應鏈能力上,無法與Zara相提並論,但它們深諳與粉絲互動、提高粘性的方法。淘品牌通過社交媒體,在產品設計前與粉絲溝通,既幫助品牌瞭解消費者和預測銷量,同時,粉絲參與了產品設計,增強了品牌認同感。

Zara已經意識到以客戶為中心的重要性,正在以「4E」理論取代傳統「4P」行銷理論。

4E包括Experience(體驗)、Exchange(交換)、Evangelism(佈道)和Every Place(每個地點), 分別對應4P中的Product(產品)、Price(價格)、Promotion(促銷)和Place(地點)。兩套理論的區別在於,4E將消費者作為所有行銷活動的中心和出發點,而4P理論是將公司和品牌置於核心位置。

紐約時裝技術學院的助理教授Shelley E. Kohan分析,Zara最重要的是為客戶提供優質體驗,與客戶進行價值和資訊的交換,透過客戶進行傳播,且在任何地點都與客戶在一起。

快時尚零售品牌的銷售額,通常有80%由忠實客戶貢獻。這批忠實客戶對於價格不太敏感。Kohan認為,如果Zara懂得維護客戶的忠誠度,可以帶來更高的利潤率,且能服務好看重品牌價值的客戶。Kohan表示,Zara的忠實客戶平均每年進店6次,這比同類快時尚品牌的2至3次要高出不少。

「今天的消費者,已經不再是花錢買產品就能滿足的,他們期待與品牌建立更深層次的連接。」 Kohan說,「消費者與Zara之間的雙向溝通,可以持續提升產品和服務水準。」

實體店亟需改造
有聲音認為,Zara應該將主業放在供應鏈和實體店。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介紹,Zara重點仍是供應鏈的反應能力:模仿快、上新快。線上線下打通的重點,也仍在實體店,「利用新技術和新工具,讓門店體驗更好」,把線上作為流量入口進行轉化。




Zara在全球120家店鋪中,引進了虛擬現實技術,對實體店進行改造。消費者透過手機選擇產品讓模特試穿,然後透過店內感測器投射在AR購物窗,意在吸引更多年輕用戶進店消費。

RFID技術,也已經運用在Zara的所有產品上。當產品被打包裝箱後,箱子上會打上RFID簽,用於跟蹤產品從分撥中心,一直到消費者購買的過程。RFID是數位化的重要一步,Zara可以精準瞭解庫存和銷售情況。

除了Zara, Inditex也開始在旗下其他平台,嘗試數位化銷售策略,在Berkshka,消費者可以透過手機預約,將選中的產品送至試衣間。

消費者在店內購物就如同尋寶,能快速找到隱藏的寶石,體驗就越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