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nchro Software 4D BIM/VDC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來源:筑龙网
目前,裝配式施工進度主要受廠商構件生產的速度、運輸方式等多方面因素限制。設計變更對構件的生產不利,安裝過程中容易出現「錯、漏、碰、缺」等情況。因此,將BIM和RFID整合,並應用於包括從構件製作,到安裝全過程管理,將極大提高生產效率。
下面對BIM與RFID技術,在裝配式建築施工管理中的應用,作簡要分析。
下面對BIM與RFID技術,在裝配式建築施工管理中的應用,作簡要分析。
1、BIM技術在裝配式建築施工管理中應用
BIM技術在裝配式建築施工管理中的應用,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施工場地管理、5D動態成本控制,和可視化交底。
(1)施工場地管理。基於BIM的施工場地管理,即在施工前透過電腦虛擬施工場地佈置,模擬主要施工機械的施工過程,在滿足吊車吊運範圍,覆蓋整個施工面的同時,盡量減少起重臂交叉;模擬主要材料場地佈置,減少甚至避免二次搬運。
(2)基於BIM的5D動態成本控制。基於BIM的5D動態施工成本控制,即在3D 模型的基礎上加上時間、成本,形成5D的建築資訊模型,透過虛擬施工看現場的材料堆放、工程進度、資金投入量是否合理,即時發現實際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優化工期、資源配置,即時調整資源、資金投入,優化工期、費用目標,形成最優的建築模型,從而指導下一步施工(見圖1)。
在該系統中,首先,需建立BIM模型,並在BIM模型中輸入和項目有關的所有資訊,主要包括構配件的基本資訊( 如名稱,規格和型號,供應商);
其次,在三維模型的各個構件上加上時間參數和成本計劃,形成5D BIM模型;再次,利用電腦依據附加的時間和成本參數進行BIM的5D虛擬施工展示,透過虛擬建造,可以檢查進度或成本計劃是否合理,各種邏輯關係是否準確,即時發現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和風險,並針對出現的問題,對模型和計劃進行修改和調整,進而優化BIM模型,調整進度和成本計劃,將優化完成的模型,進行虛擬建造,如果進行虛擬施工後沒有發現問題,則可以指導實施。
其次,在三維模型的各個構件上加上時間參數和成本計劃,形成5D BIM模型;再次,利用電腦依據附加的時間和成本參數進行BIM的5D虛擬施工展示,透過虛擬建造,可以檢查進度或成本計劃是否合理,各種邏輯關係是否準確,即時發現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和風險,並針對出現的問題,對模型和計劃進行修改和調整,進而優化BIM模型,調整進度和成本計劃,將優化完成的模型,進行虛擬建造,如果進行虛擬施工後沒有發現問題,則可以指導實施。
此外,利用BIM技術可以很好地處理,施工過程中的各種變更。當施工過程中的設計變更發生時,利用BIM將變更關聯到模型中,同時反映出工程量,以及造價的變更,使決策者更清楚設計的變更對造價的影響,及時調整資金籌措和投入計劃。
(3)可視化技術交底。可視化交底即在各工序施工前,利用BIM技術虛擬展示各施工工藝,尤其對新技術、新工藝以及複雜節點進行全尺寸三維展示,有效減少因人的主觀因素造成的錯誤理解,使交底更直觀、更容易理解,使各部門之間的溝通更加高效。
2、RFID技術在裝配式建築施工管理中應用
不同於傳統的建築工程施工作業管理,裝配式建築的施工管理過程,可以分為五個環節:製作、運輸、入場、儲存和吊裝。能否及時準確地掌握施工過程中,各種構件的製造、運輸、到場等資訊,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整個工程的進度管理,及施工工序,施工現場有效的構件資訊,有利於現場的各構配件,及部品體系的堆放,減少二次搬運。
但傳統的材料管理方式,其資訊不僅容易出錯,而且有一定的延滯性,為解決裝配式建築生產,與施工過程的脫節問題,筆者探討將RFID 技術,應用於裝配式建築施工全過程中,其應用環節及方法如圖2所示。
(1)構件製作階段。在構件預製階段,首先,由預製場的預製人員利用讀寫設備,將構件或部品的所有資訊(如:預製柱的尺寸、養護資訊等) 寫到RFID晶片中,根據用戶需求和當前編碼方法,同時借鑒工程合同清單的編碼規則,對構件進行編碼(見圖3) 。然後由製作人員將寫有構件,所有資訊的RFID晶片植入到構件或部品體系中,以供以後各階段工作人員讀取、查閱相關資訊。
K1-3:項目名稱,用英文字母表示,不足三個字母的項目,前面用0補齊,如:奧運項目表示為0AY;
K4-5:單位工程編碼,採用1-99號數字編碼,如: 奧運村第9號樓,表示為09;
K6:地上/地下工程,地下表示為0,地上表示為1;
K7-8:樓層號,如:地上9層表示為09;
K9:構件類型,如: 柱(Column)-C,梁(Beam)-B,樓板(Floor)-F,…;
K10-12:數量編碼;
K13-14:作業狀態,該欄屬於狀態欄,隨RFID採集資訊的狀態進行更新,如倉儲
階段-CC,安裝階段-AZ,…;
K15-17:擴充區。
(2)構件運輸階段。在構件運輸階段,主要是將RFID晶片植入到運輸車輛上,隨時收集車輛運輸狀況,尋求最短路程和最短時間線路,從而有效降低運輸費用,和加快工程進度。
(3)構配件入場及存儲管理階段。門禁系統中的讀卡器,接收到運輸車輛入場資訊後,立即通知相關人員進行入場檢驗,及現場驗收,驗收合格後,按照規定運輸到指定位置堆放,並將構配件的到場資訊登錄到RFID晶片中,以便日後查閱構配件到場資訊,及使用情況。
(4) 構件吊裝階段。地面工作人員和施工機械操作人員,各持閱讀器和顯示器,地面人員讀取構件相關資訊,其結果隨即顯示在顯示器上,機械操作人員根據顯示器上的資訊,按次序進行吊裝,一步到位,省時省力。
此外,利用RFID技術能夠在小範圍內,實現精確定位的特性,可以快速定位、安排運輸車輛,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利用RFID技術能夠在小範圍內,實現精確定位的特性,可以快速定位、安排運輸車輛,提高工作效率。
3、BIM和RFID在建築工程項目施工過程管理中的整合應用
現代資訊管理系統中,BIM與RFID分屬兩個系統——施工控制和材料監管。將BIM和RFID技術相結合,建立一個現代資訊技術平台(基於BIM和RFID的建築工程項目施工過程管理系統架構見圖(4)。
即在BIM模型的數據庫中添加兩個屬性——位置屬性和進度屬性,使我們在軟體應用中,得到構件在模型中的位置資訊和進度資訊,具體應用如下:
即在BIM模型的數據庫中添加兩個屬性——位置屬性和進度屬性,使我們在軟體應用中,得到構件在模型中的位置資訊和進度資訊,具體應用如下:
(1)構件製作、運輸階段。以BIM模型建立的數據庫,作為數據基礎,RFID收集到的資訊,即時傳遞到基礎數據庫中,並透過定義好的位置屬性和進度屬性,與模型相匹配。
此外,透過RFID反饋的信息,精准預測構件是否能按計劃進場,做出實際進度與計劃進度對比分析,如有偏差,適時調整進度計劃或施工工序,避免出現窩工或構配件的堆積,以及場地和資金佔用等情況。
此外,透過RFID反饋的信息,精准預測構件是否能按計劃進場,做出實際進度與計劃進度對比分析,如有偏差,適時調整進度計劃或施工工序,避免出現窩工或構配件的堆積,以及場地和資金佔用等情況。
(2)構件入場、現場管理階段。構件入場時,RFID Reader讀取到的構件資訊,傳遞到數據庫中,並與BIM模型中的位置屬性和進度屬性相比對,保證資訊的準確性;同時透過BIM模型中定義的構件的位置屬性,可以明確顯示各構件所處區域位置,在構件或材料存放時,做到構配件點對點堆放,避免二次搬運。
(3)構件吊裝階段。若只有BIM模型,單純的靠人工輸入吊裝資訊,不僅容易出錯,而且不利於資訊的即時傳遞;若只有RFID,只能在數據庫中查看構件資訊,透過二維圖紙進行抽象的想像,透過個人的主管判斷,其結果可能不盡相同。BIM-RFID有利於資訊的即時傳遞,從具體的三維視圖中,呈現即時的進度對比,和二算對比。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