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6日 星期五

.專訪大疆創新總裁羅鎮華:從技術出發做規劃,為中國電影工業搭把手

大疆創新 帶著「御」Mavic Pro去旅行




ifanr




五一假期前夕,記者在青島參加了萬達東方影都項目的開業儀式。作為全世界最大的電影產業園區,東方影都的一大意義,就是像好萊塢一樣,推動中國電影產業的工業化生產。


不過記者此行的重點其實在影棚之內。在萬達搭建的全球最大攝影棚「萬米棚」裡,萬達與大疆合作,使用大疆全系列專業影像設備重現了電影短片《女教師》的拍攝。

儘管這段影片全程以工業化的手法棚拍,實際的成片效果,卻與外景拍攝並無二致。


從筋鬥雲系列、M600到「悟」 1,再發展到現在以「悟」2、如影 2 、禪思 X7、大師搖輪等為代表的無人機、穩定器、專業影像相機,和專業配件組成的產品矩陣,大疆的專業影像產品線豐富程度,已經可以滿足,不少工業化電影攝製任務的需求。

大疆下一步如何推進產品研發,來滿足影視人的需求?想在電影工業中扮演怎樣的地位?棚拍演示結束後,記者在影棚裡,對大疆總裁羅鎮華進行了專訪。

大疆創新總裁羅鎮華

專業影像做到這個規模,技術應代替市場做規劃
專業影像在大疆所有業務線裡比較另類。消費級有 Mavic Air、Mavic Pro,行業應用有經緯 M200,植保無人機有 MG-1P……所有產品線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產品,唯獨專業影像突出的更多,是「天地一體」的拍攝方案。

這個方案裡有無人機、有專業穩定器,甚至最近推出的體感控制器和搖輪,是屬於「遙控頭」的範疇。多種形態差異巨大的產品,代替了以往「以點帶面」的策略,出現在大疆專業影像產品線裡。



這是是管理層深思熟慮的結果?還是按照技術成熟度,來挖掘新的市場需求?


大疆創新總裁羅鎮華告訴記者,大疆在產品開發的過程中,首先是尋求技術的突破,一旦達到這個階段,清晰的市場需求就會出現。

大疆不是先提出專業影像這個概念,再圍繞概念來落地。而是先研究技術,技術一步步的深化、突破,就會發現原來還有新的適合我們的市場,而且這個市場還很大。你說它(發現新市場)是偶然嗎?其實我覺得那是技術發展的必然,如果市場不夠大,往往是技術還不夠好。

當然內部也有產品經理、工程師會提出,我們想去做這個做那個,可是坦白說如果技術不做到突破的話,光想是沒什麼用的。


大疆一直沒有重新定位的問題,我們說「未來無所不能」,其實就是指核心技術一突破,產品就水到渠成了,新技術會帶來有驚喜的新產品,這就有無限的可能性。我們基本上是說得少,做得比較多。

知道這樣的邏輯,大疆近年來的產品發展也就很好理解了。儘管產品越做越多,但是每當有新產品推出,用戶都能從中,或多或少地感受到研發團隊,應用的新技術與新想法。大疆的產品發展路徑,是由技術研發串聯起來的。


剛剛發佈的體感控制器專業版,就是很恰當的例子。體感控制器專業版,可以讓攝影師透過直截了當的體感操作,控制無人機或遠處穩定器的鏡頭運動,由此一來即使不擅長操控無人機的攝影師,也能輕鬆地使用無人機進行拍攝。

拋開內置高精度 IMU、CANBUS 接口這些專業功能,體感控制器專業版的工作原理,簡單來說,其實與 DJI Goggles 飛行眼鏡的體感操控功能一樣,區別只是前者為專業影像而生,昂貴且精密可靠,後者只為消費級用戶服務。


也許已經熟悉了搖桿運鏡的攝影師,早就想要體感控制器了,但只有當專業體感控制器,所需的所有技術得到突破,想像才能變成實體產品。

消費級廠商可以定義需求,專業影像廠商必須瞭解需求
大疆的消費級無人機,早已佔據市場統治地位,而消費級手持雲台的對手也不多,難以動搖大疆的領先優勢。

專業影像的行業環境,就很不一樣了。1911 年,好萊塢第一個電影工作室開業,此後一百多年裡,規模龐大的電影工業,催生了一大批,非常成熟的設備生產商,和器材租賃商,這些上游供應商與攝影師相互謀合,完美貼合電影攝製組,對拍攝設備的需求。

大疆在這個行業裡,顯然還只是年輕人,無論是攝影師,對其技術與產品的熟練程度,亦或是大疆對攝影師需求的瞭解,都與業內知名品牌有一定的距離。

復仇者聯盟片場,圖片來自:BackGrid)

所以從消費級,跨越到專業影像的大疆,面對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市場環境和用戶關係。消費級做到極致的大疆,可以像曾經的蘋果那樣,直接定義定義用戶需求,而在專業影像行業裡,定義產品形態和技術細節的,反倒有可能是攝影師、劇組。

想要切入這個市場,大疆需要有不一樣的策略。

技術肯定是切入專業影像市場的根基,畢竟這個行業裡,有著 ARRI、索尼這樣的專業攝影機生產商,穩定器領域裡,也有一眾久經實戰考驗的斯坦尼康生產商。

想要與這些廠商共享目標客戶,甚至和他們在某些應用場景下一決高下,沒有點技術可不行。幸好,大疆的本業無人機、航拍相機、穩定器的基礎是不錯的。


既然品質沒問題,那大疆真正的難點,還要數對用戶需求的把控。這方面,羅鎮華表示大疆要走的路還很長。使用場景、使用者的體驗,使用者真正的需求,都是有待探索的,這個探索需要時間、需要資源,也需要人才。

電影產業中的攝影,跟科技產業的技術創新,是隔行如隔山的,雙方交流起來,可能都是各說各話,所以怎樣把這個橋架起來,做出符合電影產業體驗需求的產品,我個人認為是需要一些時間的。


大疆公關總監謝闐地補充道:

我們推出如影2進入市場之前,工程師帶著工程樣機,在姜文導演《邪不壓正》劇組泡了一個多月,在高強度的片場工作中發現問題,快速迭代。 
你必須實際去用,才能知道攝影師有什麼需求,導演有什麼需求,製片人有什麼需求,可能都不一樣。甚至怎麼跟演員配合好,涉及到方方面面,你才知道哪些技術要繼續深化。看上去只是一個簡單的穩定的問題、電機的問題。但是用戶要的不僅是穩定,而是最後呈現的那個畫面。

對於大疆而言,無人機、穩定器這類新技術,一定程度上,是有別於攝影師傳統工作習慣的,但想要改變攝影師的習慣,並不容易。

大疆之所以會推動子公司大疆傳媒,積極參與影視拍攝製作;選擇和萬達東方影都這樣的影視基地聯手,和一些知名的導演、劇組合作,目的就是從影視作品的工業化生產中,瞭解核心專業用戶的需求,並借此機會把自己的產品,及使用效果,直接地呈現給目標消費群體,讓設備租賃商、攝影師瞭解到,大疆「天地一體」解決方案的優勢,願意在日後的攝製任務中,更多地考慮採購或租用大疆的產品。


大疆正在走的這條路,歷史悠久的老牌影像設備生產商,可能已經有所經歷,但在年輕的中國電影產業裡,他們也是有了一定領先地位的探索者。


羅鎮華說:

電影工業是影像系統的皇冠明珠。大疆在專業影像上的專注與投入,就像汽車廠商在 F1 等高端賽車領域的重視一樣。在最頂尖的賽道上所累積的技術、經驗與口碑,對於公司的整體業務發展、技術儲備、品牌影響力的提升都是非常重要的。

內部 PK 與打磨產品
去年,大疆全年銷售額達到RMB 180 億元,消費級產品當然是絕對的大頭,而專業影像的業務規模,在其中提升也很快。迄今為止,幾乎還沒有純粹中國本土的影像設備生產商,能做到這個規模。

有媒體也認為,「沒有對手」可能是大疆面臨的另一種挑戰。羅鎮華對此回覆:「我們選擇的是一個健康的模式,追求有核心技術與設計品位的產品。」

那麼,什麼是「有核心技術與設計品位」的產品?羅鎮華快速給出了一個答案:


好的產品,精緻的產品,有點工匠精神的產品。

但隱藏在這個標準背後的,是鮮有人知的激烈內部競爭。

大師搖輪

春節前夕,騰訊代理的兩款《絕地求生》遊戲開啓公測,這則手遊行業的熱點新聞,也讓很多人第一次知道,騰訊的項目 PK 機制。儘管都是騰訊的團隊,也都手握《絕地求生》的官方授權,天美和光子兩大工作室群,最後還是分出了勝負。


內部項目 PK 機制,可以充分利用大公司,人才數量的優勢,透過良性競爭激發團隊戰鬥力,提高產品品質。但仔細瞭解,大疆的內部 PK 與騰訊的風格有所不同。

我們可能不會那麼正式地立案說要做一個什麼樣的產品,兩個團隊一起來。而是說有一個技術突破的方向,你這是一種規格一種應用,他那又是另一種想法,最後就看誰把東西做出來,體驗好,規格高,市場和消費者真的覺得,他需要這樣的規格。

我印象中有一個產品,先跑了出來,當時很順利都開始備料準備量產了,結果說停就停了。從商業的角度來說損失其實不小。但是我們發現另一個產品就快跑出來了,技術規格領先了一代,遠遠比現在的產品好,那我們一定是選擇更好的。


其實前面的產品,可能只是不如內部的另一個,在外面還是很有競爭力的,如果採用更穩妥的做法,可能先推出一個低規格的,賣個半年一年,後面再推出這個高規格的。這就是業界常說的「擠牙膏」了,這不是大疆工程師文化的風格。有更好的為什麼不直接做更好的呢?

A/B 項目的 PK ,注定會有一方敗下陣來,而大疆這種前代與後代之間,不可預見的競爭關係,以及實體製造業的特點,給團隊的工作,帶來了更多的不穩定性和風險,一個項目被砍掉,可能就意味著,千萬甚至上億元的損失,但這些沈沒成本,卻有可能換來團隊人才的快速成長,以及抓住真正的市場機會。


究竟哪款產品是競爭後勝出的作品,這個問題或許只有大疆內部人士才知道,不過羅鎮華向記者透露,無論是專業影像,還是消費級市場,大疆都還有一系列產品仍在打磨中,也許不久後就能看到。

我們很喜歡打磨東西,其實打磨過程最後呈現的,就是一個品味,反而跟成本、價格無關。產品會傳遞自己的資訊:它就是一個精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