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K - The Future of Video Resolution
來源:探索黑科技
解析度一直是整個顯示圈討論的焦點之一,4K的普及和推廣剛見起色,卻被今年來勢洶洶的8K搶了一波熱度。不過隨著這兩年4K資源的不斷流出,讓4K的普及看到了一絲曙光。
從硬體市場方面來看,顯示器已經向2K、4K這類超解析度轉型,CPU和顯卡也開始為4K服務,畢竟這些硬體跟4K的聯繫更加緊密。 不過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想要用電腦看4K資源究竟需要多少成本?筆者今天就給大家好好算算這筆賬。
首先我們要來瞭解一下4K的三要素:解碼、輸出和顯示。
解碼是指把數碼還原成它所代表內容的過程,目前主流的解碼方式有兩種,分別是硬解和軟解,硬解是透過GPU來對影像進行解碼,這樣可以大大降低對CPU的負載,而軟解是依靠CPU軟體運算來進行解碼,這樣的解碼方式則會極大的增加CPU負載和功耗。
輸出是指連接播放設備與顯示設備的連接方式,目前主流的連接方式是HDMI 2.0標準接口,和DP 1.4標準接口,只有這兩種接口才能真正滿足4K 60Hz的輸出能力。
顯示就是指,最終呈現4K畫面設備(如顯示器、電視)的解析度,必須達到4K標準(3840*2160或4096*2160)。
這裡筆者還要多說一點,4K超高清所指解析度為4096*2160,對於主流的顯示廠商來說,他們更傾向於生產接近4K的3840*2160標準產品,因為這個解析度標準的顯示比例為16:9,能夠提高成本效益,在視覺上影響並不大。
想看4K解碼環節很重要
除了顯示設備外,PC端必須實現完美的4K解碼和輸出。關注4K的朋友應該知道,現在4K電影使用的解碼標準是H.265/HEVC或VP9編碼,10-bit色深以及HDR色彩,這幾項缺一不可。
相比於1080P時代的H.264/VC-1或者VP8來說,要實現更高級的編碼解碼工作,主要還得看顯卡的性能,不管是獨顯還是核顯,H.265高於H.264四倍的壓縮比率,對顯卡性能的要求自然要高出很多。
接下來我們分別來看看,哪些核顯或獨顯,支持硬解4K影像。Intel的GPU硬解技術是Intel Quick Sync Video,從第七代酷睿開始就能夠硬解4K H.265/HEVC 10-bit解碼(第八代酷睿開始支持VP9解碼)。
當然,無論是七代酷睿,還是八代酷睿,其實指的是它內部的核顯,這個功能是在核顯上實現的。至於AMD的處理器,除了剛剛發佈的兩款APU,具有硬解4K的能力之外,以前Ryzen處理器和老款處理器,因為都不具備核顯,所以硬解4K的功能都不能實現。
說完了核顯我們再來看看獨顯,NVIDIA的硬解技術是PureVideo,想要更好地解碼4K HEVC 10-bit 影像,需要PureVideo VP7或以上的技術才可以,那麼哪些N卡支持這個規格呢?
最新的一代帕斯卡架構,包括GP102、GP104、GP106、GP107、GP108核心全部配備了PureVideo VP8,硬解4K影像很輕鬆,但上一代中只有GM206(包括GTX950和GTX960)支持PureVideo VP7。總體來看,目前只有GTX950、GTX960以及GTX1000系列支持4K HEVC 10-bit 硬解。
AMD GPU的硬解技術是UVD,只有UVD 6.3或以上的版本,才能夠硬解4K HEVC 10-bit 影像。AMD的顯卡產品裡,目前只有RX 400系列、RX 500系列,和最新的VEGA RX系列有硬解4K的能力。
想看4K選擇接口不可馬虎
除了硬解和顯示設備之外,外部接口對4K畫面的影響也很大,為了達到極致的觀看體驗,在接口的選擇上同樣不能馬虎。
首先HDMI 2.0或者DP 1.4以上的接口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輸出端和輸入端得保持一致,否則不能完美支持4K 60Hz+HDR的輸出能力。如果你有用行動硬碟拷貝4K電影的需求,至少要使用USB 3.0接口,才能滿足4K電影的傳輸需求。
所以說想要看可以清晰到,數毛孔4K影像自然要多花一些錢。以現在的市場價格估算,一套可以流暢清晰觀看4K電影的PC設備,最少也要花上近五萬元上下,這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還是得衡量一下口袋。
綜合來說,4K影像的畫面無疑會更加清晰、細膩,但付出的成本,卻要比現在的1080P高出幾倍。想當年,1080P的高清電影經歷了10多年,才有了今天的普及程度,不過就目前的情況來看,4K的普及時間不會像1080P那麼長,但普及之路上,還有很多阻礙需求去克服,所以是否要嘗4K的鮮,就要看各位看官的需求了。
今年的智慧城市展,有什麼看頭……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