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Insta 360 Nano S 全景相機體驗:升級後會更好用嗎?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8年1月29日 星期一

Insta360 - Introducing Insta360 Nano S

Nx 雲端影像平台解決方案 




ifanr


VR 這兩年經歷了大起大落,如今幾乎淪為「票房毒藥」。不過這並不影響,與之相關的 360 度全景相機,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的好玩具。它能夠輕易地記錄下,所處環境四周的全景圖像,還能帶來傳統相機很難達到的視角。


之前我們試玩過 Insta360 Nano,如今它的升級版 Insta360 Nano S 也已經到來。相比起舊款,Nano S 變得更輕,增加了黑色配色,相機配置大幅提升,軟體上也新增了通話功能,以及畫中畫功能。


當然隨之提升的還有價格,舊款的 Nano 價格維持在 3290 元,而 Nano S 價格則為 3640 元,那它的提升是否值得我們多花 350 元?

外觀:更輕更酷
Nano S 的機身材質從上一代的鋁合金換成了聚碳酸酯,重量也減輕了 10 克左右。

剛剛也有說到,這次 Insta360 給它新增加了一個全黑配色,我個人覺得很酷,尤其是搭配黑色的 iPhone 來使用,有種渾然一體的感覺。


配件上,Insta360 Nano S 還多附贈了一個手機支架,平常可以疊成一小塊板子,用時可以調節不同的高低角度。



除去以上幾點,單單從外觀上看,你幾乎分辨不出 Nano S 和 Nano 的區別。包裝盒同樣設計成簡易頭顯,機身同樣是透過 Lightning 接口和 iPhone 連接。


之前試玩 Insta360 Nano 的時候我就發現,相比起 LG 360 和理光 Theta S ,每次都要點開等 Wi-Fi 連接,Insta360 採用的這種即插即用的便利性,會帶來極大的快感,用手機取景時有著更高的穩定性,能即時顯示拼接修正後的效果,保存圖片的速度也更快。

不過這種方式也不是十全十美,既然是實體接口,就難免會有兼容性的問題,目前 Insta360 Nano S 只有適用於 iPhone Lightning 接口的版本,支持 iPhone 6 至 iPhone X 期間的機型,這裡面還不包括 iPhone SE,而且 iPhone 不能裝保護殼,要不然接不上。不過還好,至少當下的絕大部分 iPhone 用戶都照顧到了。


如果你想把它綁在身上或者架在頭頂,它也可以不接 iPhone 獨立運行,通過 Micro SD 卡來儲存照片和視頻。回頭可以再導到 app 或電腦里。


不過它仍然不支持 Wi-Fi 連接,所以 Android 用戶目前沒有辦法使用。不過 Insta360 官方表示有開發 Android 版本的計劃,目前正在研發中。不過 Android 陣營各手機配置、構造、厚度不一,不知道到時 Insta360 會不會有什麼好辦法來應對。

拍攝
雖然外形幾乎沒有改變,但是作為升級款,Nano S 內部有比較大的改動,它採用了來自索尼的傳感器,解析度從之前的 500 萬像素提高到了 2000 萬像素,也支持幀率為 30 fps 的 4K 影像拍攝,不過光圈從之前的 f/2.0 縮小到 f/2.2。

從樣片上可以看到,在拼接上也維持了之前的水準,除了剛好處於拼接線,且太靠近鏡頭的物體(例如拿著手機的手)容易出現拼接不上的情況之外,大景上基本看不出來拼接的痕跡。先看看樣張:



上面兩張圖均可用滑鼠拖動查看不同視角

相比起之前的 Nano,可以說 Nano S 在配置上大幅提升,但是一旦放入對比會發現一些問題,首先看圖:


Nano S 明顯在控制紫邊上有很大提升,上方樹葉的也不會像 Nano 那樣慘不忍睹。但是在色彩方面的呈現,舊款的 Nano 反而要來得更舒適也更準確,Nano S 的顏色明顯偏冷。再看下一組圖:


Nano 仍然是色彩更符合實際情況的一方,而Nano S 持續顏色偏冷,這樣拍出來的天空會有一種更藍的效果,但是人臉色看上去也會有點怪:


總結起來, Nano S 在控制紫邊,以及細節呈現上更好,但單論色彩,Nano 更為準確,其中有可能會是工程機的緣故,新的感測器可能還需要繼續調試。


影像拍攝方面,我曾經試過在白天車內行駛狀態下,拍攝過一段影片,可以看看它在大光比狀態下的表現,在自動模式下,影像一開始,相機的位置是靠近我自己,離窗外有一點點距離,車外完全過曝,看到一片白。

而當我把相機移近窗口的時候,它會自動調整曝光,讓車外的場景也處於可見的狀態。另外 Insta360 Nano S 也提供了手動模式,可以自行設置 ISO 等參數。

影片播放時可用滑鼠拖動查看不同視角

此外 Nano S 沒有內置陀螺儀,不過 Insta360 團隊很討巧地借用了 iPhone 內部的陀螺儀,當你連接手機拍攝的時候,可以實現即時防抖。下面是一段我騎著車拍出的影片,只要不是太大的顛簸,畫面都很穩。另外嘗試相似動作時,請務必操控好車輛,注意安全。

影片播放時可用滑鼠拖動查看不同視角

遺憾的是拿到這台機器後,我所在的地方都沒有遇到過一次真正的藍天白雲好天氣,這可是展現全景照片最合適的背景之一。偏偏廣州這兩天碰上霧霾,基本上都是多雲天氣,天也是好不容易才透出一點淡淡的藍色。

對於記錄當下場景而言,它已經非常夠用。而如果細節稍微放大一些來看,還是會看到比較嚴重的塗抹現象。另外按下拍照按鍵之後,需要等個 1-2 秒拍照才會完成,這一點也需要適應一下,別按下快門後,馬上移動手機或者望向別處,否則多半會得到一張表情詭異,或者抖動嚴重的照片。


Insta360 有一點做得比其它品牌同類型產品好,那就是它能很方便地分享到全世界多個平台。不論是中國的微信、微博、QQ,還是國際的 Facebook、Youtube、Instagram、Whatsapp,都能直接分享過去。

另外 Insta360 官方也成立了圖片社區,註冊了賬號就能傳圖片和影片上去,在 app 裡面有專門的社區展示區域,有點全景版 Instagram 的感覺,而且同樣可以生成鏈接分享給朋友,還能生成代碼嵌套到你的網頁上去。


如果是分享到微博和微信(應該是最常用的兩個平台了),它會將圖片上傳到自家的社區,然後將鏈接發送過去。

新功能:畫中畫和語音通話
全景照片雖然可以記錄下周圍 360 度的圖像,但是人的眼睛同一時間,在螢幕上只能看到一個平面,這意味著你沒法同時看到前方和後方的畫面,總會錯過其中一個方向。這次 Insta360 在 app 裡加入了新的畫中畫(MultiView)功能,透過分屏查看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例如其中一個模式是將螢幕分為兩個部分,上方顯示攝影機捕捉到的前方畫面,下方顯示攝影機捕捉到的後方畫面(下圖中間)。另外還有一個三窗口的模式(下圖最右),可以在螢幕上同時顯示前方,後方和左前方的畫面。而且上述的每一個分屏,都可以用手指拖動繼續調整視角。


另一個新功能則是視訊通話功能,能夠讓你的好友即時看到目前的全景影像,這一點是微信視訊通話或 Facetime 很難做到的。


點擊視訊通話後,它會創建一個鏈接,把它發給你的朋友讓他打開。但是並不是所有手機都能馬上點開就可以通話。如果是 iOS 11 可以直接用 Safari 打開鏈接進行通話,這是最方便的,如果朋友的 iPhone 系統版本較舊,則需要在手機裡也安裝 Insta360 的 app 才能和你進行全景視訊通話。


至於 Android 用戶,官方表示可以在手機裡用 Chrome 瀏覽器或者 Insta360 的 app 直接打開,但是我我測試了一下用 Chrome 打開後,仍然提示要用戶下載 app。


單單是聽我這樣估計大家都已經快繞暈了,總之就是最好對方也下載個 app。不過目前這樣的處理方式還是有點繁複,要是讓朋友跟你通話還要下個 app,多數情況下這天是聊不成了,未來如果可以降低通話所需軟體的門檻,例如直接使用微信內建瀏覽器通話,這個功能會方便得多。


當然,如果你想向公眾分享的話可以直接用直播功能,目前 Insta360 Nano S 支持 Facebook、YouTube、Periscope、微博、虎牙、目睹等全世界平台的直播。

而不論是通話還是直播,過程中你也可以自行在剛才說的幾種分屏模式,在展示自己目前的場景。

總結
雖然我在使用過程中講到了不少小問題,不過 Insta360 Nano S 仍然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手機配件,即插即用,分享也很方便。

在出外遊玩時尤其是在大型宮殿,或者演唱會現場時,能夠極好地記錄場景以後慢慢回味。而我也試過在朋友聚會時拿出來合照,一方面比起傳統的合照拍照方式更方便(不用再找人幫忙按快門),另一方面朋友們也會覺得這種方式更新奇。


回到文初的問題,350元的差價值得嗎?目前 Nano,Nano S 以及 One 三款產品價格分別是 3290 元、3640 元和 11990 元。雖然 Nanos 色彩還原居然還不如上一代,讓人十分糾結,但考慮到 350 元不算太多,它在參數和功能上的提升,還是值得花這個差價去體驗的(如果未來能透過軟體升級,讓色彩更準確一些,那這 350 元就更值得追加了)。


相比起更高階產品 Insta360 One,除了少了剛才所說的陀螺儀之外,Nano S 還缺少了對 60fps 和 120fps 的高幀率影像的支持,所以子彈時間什麼的就不要想了。

另外,One 也會比 Nano S 多出無線連接的功能,即使是 Android 手機也能用。所以究竟是選 Nano S 還是 One,就看你對影像拍攝以及連接性的需求了。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