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Samsung Pay 要贏 Apple Pay,決戰點在超商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BB Time】第03期:Apple Pay简直弱爆了——Samsung Pay




來源:91.com


5 月初開始進行測試的 Samsung Pay,現在正式在台灣上市了。

台灣三星不便透露測試期間的綁卡人數。雖然三星手機市佔率較高,但目前台灣支持 Samsung Pay 的機種,總數量才剛超過 100 萬台,銀行界粗估,目前綁卡數還沒超過 50 萬,和推出 9 天就有 70 萬綁卡用戶的 Apple Pay 比較之下,並不特別突出。

因此 Samsung Pay 要怎麼後發先至?達到自己喊的台灣行動支付市佔率第一的目標?

技術與策略差異:三星更接台灣的地氣,支持舊式 POS 刷卡磁條機。

我們先看兩者差異在哪裡?
Samsung Pay 很容易被拿來,和 3 月底在台上線 Apple pay 比較,大方向上來看,兩者同樣是基於手機硬體出發的行動支付模式,但總體來看,Samsung Pay 在策略面,比起 Apple Pay 更為本地化更為接地氣,更在乎台灣市場原有的生態狀況。

技術面的差異,讓 Samsung Pay 和 Apple Pay 在應用場境上差很大。支持 Samsung Pay 的三星 Galaxy A5 與 Galaxy A7 等 10 款三星手機,除了搭載感應式讀卡技術 NFC,也搭載三星獨有的磁條感應技術(MST)。

Samsung Pay 要赢 Apple Pay,决战点在超商
  ▲ 除了搭載感應式讀卡技術 NFC(左圖),也搭載三星獨有的磁條感應技術「MST(右圖)
  
也就是說,Samsung Pay 也可以用在,舊式 POS 磁條刷卡機,「台灣能支持 Samsung Pay 的刷卡機機台數量就有 30 萬台,是支持 Apple Pay 的 14 萬台的 2 倍以上。」台灣三星電子行動支付總監邱淑玲表示。數量優勢讓使用 Samsung Pay 的場景更多元。

什麼樣的多元場景呢?除了信用卡外,Samsung Pay 也大量延伸到會員卡與禮物卡。「會員卡功能在 6 月底就會上市。百貨公司的會員卡,滿額禮大部分還是使用 POS 磁條刷卡機。」邱淑玲說。

Apple Pay 當然也有佈局會員卡與集點卡,但前提是商家機台就一定要升級為 NFC 感應式刷卡機台。

決戰關鍵點:誰先聯手悠游卡等公司進入超商
不過,光是技術差異,不足以支撐三星手機達成市佔率第一的目標,也需要商業模式與台灣本地業者的合作。

在金融卡支持部分,Samsung Pay 技術可行,但卡在台灣金融法規尚未開放。這部分和 Apple Pay 一樣,兩者平手。在這種狀況下,Samsung Pay 什麼時候,結合超商與公車與捷運系統等才是關鍵決勝點。

在超商通路的部分,Apple Pay 目前沒有進入統一超商,在全家的部分,也僅限於台新銀行綁卡客戶,因此許多蘋果粉雖然很支持 Apple Pay,但使用頻率不高,因此對三星若能順利「先」和悠游卡與一卡通等交通票證合作,讓 Samsung Pay 藉「交通票證」而不是信用卡,進入 7-11 與全家。

對此台灣三星電子行動支付總監邱淑玲明確指出,已經進行相關佈局,但「還要等三星總部的資源投入,與等待悠游卡一卡通等四大交通票證廠商,做後端的系統整合(需時 3 到 6 個月)。」

後續觀察:三星是否真的走出 Note 7 爆炸陰霾?
「和舊機比較之下,民眾購買新機後,更願意綁定 Samsung Pay。」邱淑玲說。目前支持的型號:S8/S8+、S6 Edge +、Galaxy S7、Galaxy S7 edge、Galaxy Note 5、Galaxy A5(2016)、Galaxy A7(2016), Galaxy A5(2017)和 Galaxy A7(2017)。其中,S8 與 S8+ 是三星在 Note 7 爆炸陰影之後的重要新機。

這個手機的銷售結果,對三星來說非常重要。三星過去接二連三的手機爆炸事件,對品牌形象帶來很大危機,和今年正要迎來 10 週年的 Apple iPhone 8 來說,在品牌形象上屈於劣勢。
根據三星的資料,Samsung Pay 已廣泛使用在 15 個國家,並與全球超過 870 家銀行合作,累計交易數量突破 2 億 4,000 萬筆。韓國及美國上線半年內註冊用戶,即衝破 500 萬人,而韓國本土市場在上線一週年後,累計交易金額更高達近 20 億美元。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