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 Smart Cities and Highways Perspective
|
來源: OFweek 安防網
大數據、物聯網、智慧城市三者之間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大數據的發展,源於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並用於支撐智慧城市的發展。
物聯網是智慧城市的基礎,但智慧城市的範疇相比物聯網而言更為廣泛;智慧城市的衡量指標由大數據來體現,大數據促進智慧城市的發展;物聯網是大數據產生的催化劑,大數據源於物聯網應用。
大數據的關鍵在於分享
大數據的類型大致可分為三類:
傳統企業數據(Traditional enterprise data):包括 CRM systems的消費者數據,傳統的ERP數據,庫存數據以及帳目數據等。
機器和傳感器數據(Machine-generated /sensor data):包括呼叫記錄(Call Detail Records),智慧儀表,工業設備傳感器,設備日誌(通常是Digital exhaust),交易數據等。
社交數據(Social data):包括用戶行為記錄,反饋數據等。如Twitter,Facebook這樣的社交媒體平台。
從理論上來看:所有產業都會從大數據的發展中受益。但由於數據缺乏以及從業人員本身的原因,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速度相對於第三產業來說會遲緩一些。
大數據的關鍵在於分享。智慧城市發展的一個瓶頸,在於資訊孤島效應,各政府部門間不願公開、分項數據,這就造成數據之間的割裂,無法產生數據的深度價值。
關於這一問題,一些政府部門也有清醒的認識,開始尋求解決方案,這是受自身的需求驅動的。比如,一些政府部門原來不願分享自己的數據,但現在開始尋求數據交換夥伴,因為他們逐漸意識到,單一的數據是沒法發揮最大效能的,部門之間相互交換數據,已經成為一種發展趨勢。
同時,隨著各方面的發展及政策的推進,很多以前不公開的數據也逐漸公開了,這對大數據的發展都是有力的支持。
物聯網中的大數據
相比傳統的互聯網,在物聯網中,對大數據技術具有更高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物聯網中的數據量更大:物聯網的最主要特徵之一是節點的海量性,除了人和伺服器之外,物品、設備、傳感網等都是物聯網的組成節點,其數量規模遠大於互聯網;同時,物聯網節點的數據生成頻率遠高於互聯網,如傳感節點多數處於全時工作狀態,數據流源源不斷。
物聯網中的數據速率更高:一方面,物聯網中數據海量性必然要求骨幹網匯聚更多的數據,數據的傳輸速率要求更高;另一方面,由於物聯網與真實物理世界直接關聯,很多情況下需要實時訪問、控制相應的節點和設備,因此需要高數據傳輸速率來支持相應的即時性。
物聯網中的數據更加多樣化:物聯網涉及的應用範圍廣泛,從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商品溯源,到智慧家庭、智慧醫療、安全監控等,無一不是物聯網應用範疇;在不同領域、不同行業,需要面對不同類型、不同格式的應用數據,因此物聯網中數據多樣性更為突出。
物聯網對數據真實性的要求更高:物聯網是真實物理世界與虛擬資訊世界的結合,其對數據的處理,以及基於此進行的決策,將直接影響物理世界,物聯網中數據的真實性,顯得尤為重要。
大數據支撐智慧城市的發展
城市運行體徵是通過數據,進行量化表現出來的,但這些數據散亂在政府的各個部門中。 政府部門做的每一個決策,都需要長期的調研,調研的資料來源於政府部門運行、城市運行的長期累積。
政府資訊化的高速發展,已使政府產生了幾百TB的數據。但數據本身沒有任何意義,只有經過一定的系統分析之後,才能發揮數據的價值。智慧城市的每一個細節,都會產生龐大的數據,同時,智慧城市的運行基礎,也來源於對大數據的深度分析。
大數據表面是一系列靜態的數據堆砌,但其實質是對數據進行複雜的分析之後,得出一系列規律的動態過程。政府部門本身沒有去做這樣的事,這就需要企業對其進行支撐。
城市運行體徵的管理,也需要大數據的推動。大數據在反映城市運行體徵的時候,並不需要瞭解城市部門的主要業務,及運作流程,單純從數據的角度出發,通過電腦軟體分析之後,數據就能得出一些規律,不關乎業務,不關乎結果,但能完全反映出數據之間的關聯性。
從大數據的角度出發,驅動城市運行體徵發展,是一個可以在決策前段刨出人力的純電腦運作模式,這樣的好處是運作的量化和規範化。
大數據驅動下的智慧城市,關乎每個人的生活。最普遍的例子就是天氣預報,以前的天氣預報只會預測一下天氣,但現今的天氣預報會告訴公眾更多的資訊,如氣象指數、空氣污染指數、穿衣指數、驅車安全指數等,甚至是否有利於運動,對髮型及妝容的影響都有說明。
這是能讓普通百姓切身體會的智慧生活,未來,教育、交通等關乎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會變得智慧起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