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智慧養老:大勢所趨的養老模式與商機探討

Aging in America: Crisis in long-term care



匯編:自由時報\聯合財經網\南相财富农场


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陳素春表示,台灣目前65歲以上老人約293萬人,由於持續的低生育率、少子化,加上國人平均壽命的延長,2018年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將達14.36%,正式邁入國際慣稱的「高齡社會」。

台灣2025年,老年人口比率達20.63%,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65歲以上人口約473萬人。


國際間通常以聯合國定義,65歲以上作為老年人口比率為衡量標準:若占比率7%為「高齡化社會」,若提高到14%是「高齡社會」,從14%再提高到20%以上,則被稱「超高齡社會」。

在我國人口高齡化部分,根據統計,台灣在1993年的老年人口比率已達7%,屬於「高齡化社會」,2016年5月,我國高齡人口比率已達9.85%;以目前人口老化趨勢做推估,到了2018年老年人口將超過14%,我國也將從「高齡化社會」,再進一步為「高齡社會」。

值得注意是,由「高齡化社會」進入「高齡社會」,台灣歷時約25年,與日本相當,但與法國歷時長達115年、美國72年、英國47年相較,我國在時程上快了一倍以上。因此,包括高齡人口照顧及安養需求等,已成為政府所關注的重要課題。

亞洲經濟體人口老化速度,普遍遠較歐美國家快速許多,顯現亞洲國家正出現快速老齡化的問題;對此,經建會認為,台灣人口老化雖較歐美國家快速,但無須一味往負面角度思考,相反地,銀髮族相關產品與服務,需求將湧現。

例如:老人醫療照顧與安養、老人用品、健康養生等,將是未來極具市場潛力的新興產業。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各路資本搶灘養老市場的格局正在形成。在對岸中國,除了傳統的金融機構介入養老產業以外,以股權眾籌模式為代表的網路金融,也開始佈局養老產業。對岸中國相關業者分析,中國至2020年養老市場,將迎來5萬億的市場空間,智慧養老將成行業趨勢。

但相對來說,台灣整體對養老市場的運作,顯得較為保守,少見突破性或創新的作法。

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催生著老齡服務市場的快速發展。對岸中國的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至2015年末,中國60週歲及以上人口達2.2億,佔總人口的16.1%。根據預測,到2050年,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4.83億,佔總人口的34.1%。屆時,每3個人當中就有1個老年人。

然而,目前台灣與中國的養老產業,都面臨著人才匱乏的問題。在中國,當下失能半失能人員約3500萬,假設3個老人需要一個護理員,則需要1000多萬養老服務人員。目前,中國所有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僅有22萬,符合資格的僅有2萬。

按照國際上的普遍要求,中國照顧這些失能老人,所需要的護理人員比例是2:1,也就是兩個護士照顧一個老人,但目前中國能做到的情況,只是1:10,10個老人才分得一個護士,中國現實與國際標準之間差了20倍。因此,發展智慧養老,即是機遇,也是挑戰。

智慧养老:大势所趋的养老模式
  
智慧養老的價值何在?
所謂「智慧養老」,是利用資訊化手段、網路和物聯網技術,研發針對居家老人、社區的物聯網系統,與資訊平台,並在此基礎上提供即時、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聯化、互聯化、智慧化的養老服務。智慧養老能夠幫助養老機構、社區大幅提升管理效率,並使得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成為可能。

智慧養老必須透過,改變資訊交流傳遞方式、強化資源配置整合力度、提升服務管理效率等手段,對現有養老服務模式,存在的各種問題予以破解,才能給養老的發展,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可以想象,智慧養老理念和技術的介入,將使得未來的養老模式變得多樣化、人性化、高效化。比如,不論是養老機構,還是社區、居家老人,未來都可以透過智慧化設備,即時監測老人的生活和健康狀況。

即時同步資訊,家屬遠端也可以瞭解老人的資訊;在老人有任何日常生活需求時,家屬和機構可以透過雲端平台發佈需求,並由服務公司根據需求,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

老人透過佩戴便攜式定位設備,一旦發生意外或摔倒等情況,能夠第一時間發起求助,由養老機構工作人員或社區服務人員,第一時間提供救援幫助,為老人的生命安全保駕護航。

智慧養老行業發展趨勢
智慧養老領域,主要分為養老服務,和養老硬體兩大類,細分領域共21類。在各大領域中,養老家政護理、老年娛樂、養老電商及養老金融最受資本關注。

資料來源:網路資料
  
未來,智慧養老行業將呈現三大趨勢:

1) 服務產品人性化
不少老年人的子女擁有自己的住房,甚至很多子女都離家在外工作。目前兩岸老年空巢家庭,都有類似情況,中國空巢率甚至高達50%以上,大中城市更高達70%,空巢現象直接導致了「老年人精神上,缺乏歸屬感」。

老人的養老需求,不僅包括物質生活方面,而且包括醫療護理、精神慰藉、自我尊重,和價值實現等方面。而現階段,養老服務還難以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需求。

對於老人需求的瞭解較少,往往注重老人物質,和醫療護理方面的滿足,而忽視了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未來,智慧養老的服務產品,將更趨向於人性化及個性化。


2) 健康管理結合線下
隨著年齡的提高,老人的身體機能不斷下降,對於上門服務的需求增加。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需求情況調查來看,老年人對於上門看病的服務需求最高,達到56.4%,其次是聊天服務為39%,護理需求為30.5%。

現階段,兩岸養老服務對於上門醫療服務的提供較少。目前健康管理平台,仍以線上咨詢為主,還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動模式,老年人群,對網路醫療產品的認同度,也還停留在較低階段。

而老年群體對上門問診的模式認可度較高,主要在於對醫生本身的依賴性,並且醫生可以將這種依從影響力,傳遞給平台,進而將依從發展為認同。因此,以平台+醫生+患者+檢測硬體為切入點的互動模式,將更具價值。


3) 醫養結合
當前,養老最大的難題,是維持健康體魄的持續性,與獲取醫療護理的便捷性,對醫療服務資源的依賴性,迫切需要為老年人建構綜合的、連續的、適宜的醫療服務。

醫養結合是集醫療、護理、照護和基礎養老設施,生活照料、無障礙活動,為一體的養老模式,其優勢在於能夠突破,一般醫療和養老的分離狀態,實現為老年人提供即時、便利、精準的醫療服務,並最終將醫療服務、生活照料服務、健康照護,和臨終關懷等等,整合提供一體化的醫養結合服務,從而滿足老年人的整體養老需求。


網路金融企業如何切入智慧養老
事實上,除了傳統金融機構佈局養老產業以外,網路金融行業也瞄准了養老產業巨大的發展潛力。

以對岸中國康壹控股為例,2015年11月在京東金融股權眾籌平台上線2小時,迅速獲得超募,超募370%,認籌額超過1000萬元,成立首支智慧養老基金。募集資金主要用於,投資具有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的智慧養老企業,完善養老生態鏈的佈局

同時,伴隨著智慧養老的興起,「養老住宅社區」應運而生。從2016年開始,許多金融機構紛紛扎堆進入養老地產,投資數十億打造養老地產基金的不少,使得養老具有了金融屬性,也賦予了保險、財富管理、地產金融等諸多的功能。

  
然而目前的市場情況是,在養老產業還未成熟的階段,開發商更多的是依靠銷售、銷售+回購、租售並舉、會員制出租的傳統形式,運行養老地產,其目的在於能快速地回籠資金,獲得盈利,因此還停留在開發商的運作思維。

而在美國,養老市場基本成熟,實行管理者與擁有者分離的運行模式。抵押貸款違約保險、REITs等金融工具的發展,推動著私人資本進入養老地產領域,加速其產業發展。

台灣與中國,兩邊智慧養老產業,都還處在一個市場開拓階段,大多數項目還沒有很清晰的商業模式或盈利模式。因此,一部分需要大的企業和資本牽頭介入;另外一部分則是必須用完整的產業鏈,結合中小企業形同類似合作社的營運模式,使得智慧養老,能真正形成一個具體得產業化。

這些企業需要在養老領域,長期發展的策略,具備一定研發和市場風險承擔的能力,同時具備較強的市場開發,和公共服務資源整合能力。


養老產業的生存與發展,最終得靠市場收入,如何進行資本運作、資源分配等,需要一個較為複雜的商業模式,以真正啓動這個市場。不可否認的是,智慧養老必將成為未來的養老模式,然而過程,還是曲折漫長的。

對岸中國網路金融企業,若以財富管理的角色介入養老產業,為中老年人提供金融、理財服務,相對容易一些;若以股權眾籌等其他角色,介入進行企業篩選與投資,參與資本運作,則還需要面臨著一系列的風險和挑戰。

3S Market 特別匯編台灣與中國兩邊情況,並提一些對岸中國的規劃面做些探討。實際上目前全世界在長照上,公認做最好的是北歐的丹麥,而亞洲日本因有大企業支持的整體運作,也有其值得借鏡的地方。

台灣如何在這個領域,走出自己的模式與優勢,是未來這個服務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Netgear arlo 無線雲端攝影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