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 日本不得不琢磨如何應對「工業4.0」與物聯網衝擊

來源:科技日報

近幾年,日本也與中國一樣,掀起了「工業4.0」及物聯網(IIoT)熱潮。隨著日本媒體和產業界出現的智慧製造和工業網路熱,物聯網、人工智慧(AI)、大數據(BD)、雲端服務等成了熱門話題。


特別是日本對德國和美國的智慧製造和工業物聯網的快速發展,感覺到了很大衝擊。目前,德國有關「工業4.0」的研究機構及企業,如西門子、SAP、博世、菲勞恩霍夫協會等,對來自日本的訪問團組應接不暇。日本產業界已開始具體實施基於物聯網的智慧製造系統與服務體系。 

日本富士通總研主席研究員金堅敏,長期跟蹤研究「工業4.0」與工業物聯網問題。最近,科技日報記者就製造大國之一的日本如何應對「工業4.0」,以及物聯網衝擊問題採訪了金堅敏。

「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金堅敏向記者介紹說,日本從上世紀7080年代,就開始了從數控到柔性製造(FMS)的研究和應用工作。80年代至90年代,隨著電算機(電腦)的廣泛應用,日本的注意力又集中到了工業自動化,以及電算機整合製造方面。


特別是日本還在1989年,提出了智慧製造系統(IMS)概念,並於1995年啓動了IMS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當時日本的製造業處於全球競爭優勢的鼎盛期,歐美等主要工業化國家,都加入到日本的IMS國際合作項目倡議中。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儘管歐美各國都希望IMS的國際合作持續下去,但倡議者日本反而於20104月正式退出了IMS國際合作機制。雖然IMS僅限於工廠內部系統智慧化,但德國提出的「工業4.0」與美國GE公司提出的工業物聯網,卻是基於IMS延伸到網路思維下的智慧製造與服務系統。


在互聯網方面,日本於2000年提出「E-Japan」構想(實現高速互聯社會的IT戰略)2004年又上升為「U-Japan(基於物聯網的國家資訊化戰略,構建任何時間、地點、任何人都可以上網的環境),通過「E-Japan」和「U-Japan」戰略的實施,日本已成為網路速度一流的IT國家。但是「U-Japan」戰略並沒有得到產業界的配合,網路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也沒有深入下去,「U-Japan」戰略半途而廢不了了之。

金堅敏認為,日本產業界對網路應用的抵觸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方面:過度擔憂通過網路的技術流出等安全問題;產業組織的思想阻力,日本擅長磨合型的組織結構,而抵觸模組化的設計思想,同時,重視縱向一體化,而輕視橫向一體化;缺乏一個強勢網路企業的推動。


產官學一體化應對衝擊
金堅敏說,「工業4.0」及工業物聯網在全球的廣泛影響,給日本產業界帶來了很大衝擊。為此,日本分析了自身在硬體及嵌入式軟體技術方面的優勢及產業特點,於20151月公佈了新機器人戰略。同年5月,日本又在「機器人戰略」框架下,成立了產官學一體化的機器人革命倡議協議會,推動新機器人戰略。

新機器人戰略重點,在於通過熟練掌握大數據、網路技術,及人工智慧技術使其實現自律化、終端化、網路化,並成為物聯網方面的世界領袖。此戰略提出的「機器人」僅是一個概念,智慧汽車、智慧家電、智慧住宅等都被認為是「機器人」,重點在於實體世界與虛擬世界的智慧介面作用。

與新機器人戰略側重於智慧介面不同的是,日本於201510月設立了物聯網推進組織,通過產官學合作來推動日本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開發與商業創新。物聯網推進組織下設的開發工作組、新商業工作組、專題工作組負責日常工作。目前,該組織會員已達1000家左右。

 

鑒於產業平台的重要性,以及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雲端服務、網絡安全等領域的技術方面落後於美國的現狀,日本政府還開始集中各研究機構的力量組織,開發集人工智慧、大數據、網路安全於一體的公共服務平台,10年內擬投入1000億日元開發技術,以對抗來自GEIBM、谷歌等平台大企業的競爭。

金堅敏表示,儘管日本政府、學術界和企業在努力尋找及實踐,應對「工業4.0」和工業物聯網衝擊的解決方案,但由於產業界對開放性網路環境的過度擔憂,以及企業系列化組織形式的阻礙等原因,面對網路時代的產業轉型還會困難重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