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

‧ 機器人創業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探討中國機器人市場


網易科技


在剛剛過去的春晚,在對岸中國春晚廣州分會場的演出中,由廣東自主研發的540個智慧型機器人成了晚會的一大看點之一。這批來自深圳某科技公司的機器人,不僅組成小方陣大秀舞技還客串主持人,還用粵語與普通話向觀眾問好。由此,機器人創業也開始成為熱門話題並被業界關注。


隨著對岸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以及人工成本的不斷增加,在製造業、娛樂表演、酒店、養老、醫療等行業,對於代替人工的服務型機器人需求在潛滋暗長,這讓不少創業者也看到機器人市場存在的巨大商機。


甚至不少巨頭對機器人公司的收購動作,更預示著未來發展風向。比如谷歌直接買下包括波士頓動力在內的八家機器人公司,半導體巨頭高通買下KMelrobotics,阿里巴巴和富士康注資軟銀機器人。

在中國,資本市場的熱捧和各地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動下,目前全國已有數十個機器人產業園,園區內高新、孵化、新能源等項目紛紛湧現。過去一年更被稱之為 “機器人元年,全國性的機器人論壇,相關的研討會更是數不勝數。企業通過不同方式涉足機器人產業。


根據資料顯示,截止2014年底,中國機器人相關企業的數量就超過了4000。在2015年,對岸中國人民幣109億元的機器人市場中,國外機器人的市佔達85%,產值達到92.5億元;國產機器人的市佔為15%,產值約為人民幣16.4億元,但這比201411%的市佔高出了4個百分點。而而中國機器人企業兩年來已猛增300多家。此外,中國還出現了機器人企業排隊上市的境況。


前面提到,這其中的一個重要的推動因素,在於各地政府基於政績需求的盲目助推,招商、批地,上項目迅速推進。不少地方政府不斷頒布減稅貸款補貼等優惠政策。一時間,機器人企業在各地如雨後春筍,快速湧現。


有企業不諱言是奔著政府補貼去的,這導致各地大興土木建園區,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全國有30多家機器人產業園在籌建中,江蘇、廣東、遼寧、河北等地各省每個省份有3家以上。


據業界透露,北京至滄州,間隔不足200公里的京津冀走廊帶,卻佈局了5個規模大小不一的機器人產業園區,但這種大建園區大幹快上的背後,意味著很多人看到了這是個風口,大躍進式粗糙創業項目一擁而上的背後,則整個機器人產業循序漸進的健康發展模式已然遭遇破壞,與此同時,該產業也陷入了科技產業的常見誤區,性價比。

當然,業內均知,機器人創業熱火朝天,與中國製造2025這一規劃相關,中國製造2025”規劃指出,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的中國市場佔有率要達50%,並將機器人行業列入十大重點推動產業之一。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是機器人的被關注度正在越來越高,而創業者又該如何認識這個產業並理性決策呢?

機器人的主流類型被分為服務型機器人與工業機器人。從機器人的概念來看,它就是一種能夠自動適應壞境,並能夠採取自主決策的設備,具備視覺、聽覺等智慧化的識別系統,這樣一個簡單概念決定機器人產業是需要相當高的技術、人才、資本能力支撐,但目前中國的企業則走向了反面,又一次將高端產業玩成了低端廉價的路子。


目前不少科技類創業者做產品的理念是便宜與性價比,認為價格才是消費者首先考慮的東西。性價比這一概念似乎在中國科技界遇神殺神,遇佛殺佛,從O2O創業、智慧硬體、手機與VR領域創業盡皆如此,如今這股歪風正在蔓延到機器人領域。甚至據一些行業爆料指出,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售價千元以下的機器人。


也有機器人創業者表示僅用兩個多月就做出了機器人。甚至有創業者得意洋洋的表示,要論機器人生產速度,我們說第二,就沒人敢說第一。

但在國際市場上則是另一番景象,在機器人產業領域,日美歐均有精心打磨強勢的品牌。日本有阿西莫、發那科、安川;瑞士有ABB、德國有庫卡、義大利有柯馬,美國有JiboBuddy,而中國有什麼?有業界人士說,有的是用越來越快的速度做出了許多的廉價而又缺乏科技感甚至粗製濫造的電動玩具。

目前許多創業者的想法是,首先研發一種簡單而又能幹單一重複執行活動的機器人,大幅低價策略跟進並快速商業化,然後通過產品的快速反覆運算建立生態。


說到底,機器人在目前創業者的眼中,也看成是智慧硬體的一個子品類,但即便是智慧硬體,目前遭遇的困局也足以讓創業者清醒,比如,目前智慧硬體行業遭遇的困局,是應用場景尚不充分,同質化嚴重,商業模式尚不清晰,缺乏爆款、市場需求尚有待挖掘,本身需要極高的技術含量,而機器人即便是劃歸智慧硬體品類,也是屬於智慧硬體領域頂尖級科技項目,其行業橫跨眾多領域,機械,硬體,單片機,電腦,視覺等等,資金投入與時間研發週期更長。


我們知道,機器人行業既然是代表未來,這已經說明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領域,從精密度極高的零部件,減速器、感應裝置等核心配件,需要完善與成型的產業鏈與配套。

但中國的機器人產業的罩門是,行業發展依然處於初期階段,與日美歐不在同一發展層次,比如日本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模式是由機器人製造廠商以開發新型機器人和批量生產優質產品,並由社會上的工程公司來設計製造各行業所需要的機器人成套系統,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配套產業鏈。

但即便如此,在底層演算法、人工智慧、人機交互等方面,日美也在逐步探索之中,但在中國,整個零組件配套產業鏈並沒有發展起來,高性能的機器人需要性能很強的處理器,更好的演算法和交互,與各種執行零器件等,但中國機器人生產製造現階段各種核心部件需要依賴配套進口的零部件。

那麼即便如此,創業者依然有創業者的玩法,比如可以買設計方案,並沿襲手機那種打法,從國外購買處理器、減速器、感應裝置等各種核心配件與執行零部件,然後按照交付工廠組裝,之後就宣稱造了個代表未來的機器人,之後再將機器人產品玩成白菜價,後果就是造成半成品垃圾產品氾濫。


從社會層面來說,隨著後工業時代的到來,沒有科技打磨沉澱的垃圾半成品無疑也是對資源的消耗,同時失敗的風險也在這裡。


因為要知道,機器人產品對於製程以及品質、技術的要求非常高,從立項到推出市場,其中週期漫長,甚至不允許有試錯的機會,互聯網企業常說的是快速反覆運算,軟體版本推出之前會有一個灰度測試,這是一個試錯與修正的環節,待正式發佈之前,bug基本已經修復。

但對於尚無前景預測的科技類硬體創業,難點就在這裡。因為行業配套不成熟,決定了機器人產業在設計研發、供應鏈、硬體設計、成本控制、庫管等各核心環節往往會掉鏈子,因為一旦產品大規模量產,在產品品質、管道、產品設計與缺陷等環節出現差池往往會導致不可預估的後果,這些後果與損失顯然也不是創業者所能承擔的起。


如果涉及到生產品質環節,對整體的品牌與公司利潤與成本回收都會有致命影響,產品上的失誤與硬傷往往直接讓一家企業關門。加之機器人領域的市場需求過於前瞻性,風投在短期內往往看不到商業化落實,收緊資本則是常有的事,如此一來,創業者容易面臨融資困境,風控能力不足,資本鏈條斷裂,就會很快死掉。可以說,諸多環節風險無處不在。


在勞動力工資持續上漲的背景下,即便是富士康這種在製造技術相對領先而且對於機器人有著近乎渴望的需求的企業,在機器人製造上依然掉鏈子,比如據資料顯示,幾年前郭台銘甚至拋出了涉及千億資金的百萬機器人計畫,在2011年富士康就生產一種名為“Foxbot”的機器人,但事實上,它根本就沒有人形,只是一種機械手臂,只是抓取手機至檢測線上而已,但依然事故不斷,因而這個百萬機器人的計畫很快難產,採購機器人金額不斷縮水,個中故障不斷讓富士康煩惱不已。


這也應對了春晚機器人創始人周劍曾向媒體說過的一句話:中國的機器人產業說起來很火,都是虛火,機器人行業本身需要相當深厚的技術積累與沉澱。這裡面90%的企業都不會長久。

目前一個普遍的說法是:未來隨著藍領勞動力銳減和人口老齡化問題,廉價勞動力供應端也開始吃緊,對機器人自動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但事實上,這依然是一個偽命題,也是一個人云亦云的推斷,作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就業始終是中國關乎國計民生與社會穩定的頭等大事,需要機器人來替代人勞動力完成的工作雖然存在,但始終不會成為主流,某種程度上說,雖說部分地區的廉價勞動力面臨空缺,但機器換人的需求並不明確,其高昂的成本的粗糙的產品也決定了機器人量產的需求與商業化很難落十。


因此,業內喊著機器人能搶人飯碗,能輕而易舉取代製造業、辦公行政人員、服務業、銷售、建築工人等諸多工種,但現實則是,中國機器人技術尚遠不足以發展到這一步。有研究報告指出,儘管發展中世界的許多工作是可以自動化的,但由於廉價勞動力供應充足,自動化尚不划算。

這對應到中國的現狀亦成立。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也指出:電腦取代人工雖存在技術上的可能性,但需要考慮各種職業牽涉的勞動力供需平衡等社會因素。因而在對岸的國家戰略層面,為確保製造業就業,也必然對機器人換人有著政策設計上的阻力與社會穩定因素上的考量。從各行業來說,對待機器人始終抱有謹慎的態度,其產品的品質與穩定性以及配套的成熟度,顯然滿還滿足不了各行業的需求。

可以知道,對於機器人領域而言,從穩定量產到商業化落地並活下來,就已經是一個很高的門檻。當一個門檻極高的產業開始遍地開花,往往意味著衝動性的投資過熱與產業的失敗危機浮現。


因此,創業者需要理性地對待機器人產業與機器人創業,它應該更適合少數在技術研發領域具備一定積累,並具備帶領中國國內機器人配套產業鏈,往上游衝刺的科技企業來集中攻堅發展,這樣的企業必須要具備技術突圍與研發創新、製程突破的能力與資本,更需要具備商業化落實的前瞻性,與國際化的戰略眼光,但這個產業絕對不是一個適合多數人創業的領域。


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科技領域的部分創業者很多都沿襲傳統的生意思維,而不是產品思維與科技創新思維,它們早學會了如何通過看準一個風口,找尋一個時機,通過一種捷徑創造一種性價比的商業模式來致富,但卻沒有考慮好行業屬性、技術積澱基礎與商業化前景。總而言之,從產業鏈與市場需求的成熟度與商業化前景方面來看,機器人創業顯然不是一門好生意。

另一方面看,未來在創業領域,如何避免高新科技被玩壞導致產能過剩、資源浪費,也是國家頂層政策設計層面需要考量的問題。大躍進式的一擁而上,喊著趕英超美,而忽略了市場需求、資源和產業配套等基本對岸的國情的萬眾創業,顯然不會給中國的機器人產業帶來更好的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