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陳述分享
小米受到的質疑一直沒有斷過。從做智慧手機到智慧路由器以及智慧電視,在鐵人三項”(硬體+軟體+互聯網服務)下每走一步,都有唱衰。近期典型的有,關於百度搜索指數下滑的質問,對小米互聯網模式的看衰,以及對銷量目標難以達成的預判。
樂視從推出超級電視到超級手機,以及超級汽車和超級自行車,在“生態模式”(平臺+內容+終端+應用)下每走一步,都有質疑。近期典型的有,關於超級自行車產品設計和價格有部分質疑的聲音。
這些質疑有的針對商業模式,有些針對產品,有些針對銷量,有些甚至是針對創始人或者操盤者本身。除了小米和樂視兩個智慧硬體領軍企業外,我們看到汪濤的無人機、覃政的蟻視VR、李一男的小牛電動、汪偉的土曼手錶等等,哪一個是成長經歷是風調雨順呢?哪一個沒有經過幾盆冷水呢?
我相信所有做智慧硬體的企業及其CEO,早已經適應這樣的事情。過去有過,未來也不會斷,質疑已經與其成長相伴,甚至成為成長的動力。總結來看,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基本結論:敢做智慧硬體的CEO,非尋常人物,一邊要有夢想與激情,心中燃燒著火焰;另一邊要能夠承受壓力與質疑,經得起一盆盆冰水潑來。
火焰還包括創業環境的大好和投資者的極度關注;冷水還包括資金鏈斷裂、供應鏈銜接不暢、產品不受認可等等。這裡只談創業者的激情和遭受的質疑。質疑已然成為他們和企業成長的必修課,為什麼會如此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點:
第一,跨界,動了別人的乳酪。
有些智慧硬體是創新性的,從無到有,如虛擬實境設備、無人機;有些智慧硬體是改良性的,從有到優,如智慧電視、智慧自行車。智慧硬體尤其是改良性的,遇到來自同行的阻力更大。智慧硬體涉及到硬體、軟體與服務,要橫跨多個領域,而原本的每一個領域中,都有固有的格局,固有的利益群體,這種從“三維”而下的攻擊,對傳統模式會形成較大衝擊,會遇到傳統企業出於本能的反抗。
小米進入智慧手機領域,改變了原有的定價、行銷和管道模式,搶佔了傳統手機廠商的市場份額,質疑與死磕是在所難免。樂視超級自行車更加智慧化,大幅提升用戶體驗,這讓傳統的自行車廠商、甚至擁有傳統自行車想法的人坐不住了,以及已經進入騎行圈的創新者,一定要噴上幾句。
第二,創新,讓人有點看不懂。
一個互聯網企業要做智慧手機?一個視頻企業要做自行車?大家不懂,這些沒有深厚行業經驗、沒有深厚積累的企業怎麼可能成功呢?殊不知其優勢在與資源整合和產品精神,足以調動產業鏈和打動用戶。
智慧手機不應該那麼做啊、不應該那麼賣啊!超級自行車不應該長那個樣子啊!那樣的做法怎麼能賺到錢呢?怎麼能賣的出去呢?這種質疑當中充滿了看不懂、瞧不起。然而,每次突破式創新出現的時候,又豈能利用傳統眼光去看?是否成功誰說的算?是市場、是用戶。
第三,受阻,給質疑者嘲笑的機會。
即使是告訴發展的智慧手機行業,在2015年也遇到了發展瓶頸,更不用說其他剛剛起步的智慧硬體品類。由於種種原因,發展受阻是必然,或是真正的困境,或是企業在轉型,這個時候總有種種外在的表現,容易成為質疑者的把柄。
他們會很得意的說到:我早就說他不行了,怎麼樣,今天印證了吧?這種冷嘲熱諷,背後摻雜這各種因素,利益的、心理的,等等。
無論是跨界、創新還是階段性的發展受阻,都是智慧硬體發展過程中必然遇到的情況。所以,被潑冷水是早晚的事情。那麼,如何面對“冷水”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於創新產品而言,是否真創新、真突破,就看市場的情況和使用者的反應,讓事實來說話。小米模式能否持續?需要一段時間觀察,因為它在轉型。樂視體育超級自行車是不是在忽悠?搶購後直接送貨的事實打破了對生產能力的質疑;尚在京東眾籌中,籌資額已超過3000%,支持人數近10萬,在自行車品類中遙遙領先,體現了在市場和用戶心中的認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