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反思台灣科技產業的興衰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網易科技 盧鑫
3S Market以下是一篇由中國人的觀點,來看台灣科技產業的變遷。不論你身為是甚麼角度或立場,或許你從中可以了解,一個不同體制下的人,如何看台灣科技產業,以及其思維邏輯…。當然,如有閱讀不適,3S Market僅建議酌量觀看,以免造成過度情緒反應,或對身體造成不必要傷害!
一周易评:反思台湾科技产业的兴衰
有台媒指出,小米以“白菜價”銷售一款使用聯發科Helio X10高端處理器的新產品——是導致後者股價連日現下跌的原因之一。對此,小編雖並不欣賞小米的行銷手段,但也不得不說上一句:能將股價下跌與自身客戶的產品定位聯繫到一起,這家媒體也是夠令人陶醉了。
在小編看來,任何聯發科的客戶,批量購買其產品後(錢已經付過了),要怎麼用,最終設備賣多少錢,都似乎跟供應商不再有多大關係。即使是免費送,聯發科在已經收到訂單款項的前提下,營收是不會受到影響的。所以,台媒這次的指責,顯然是“過分牽強”了。
www.tsmc.com
看到這裡,網友可能覺得小編今天是要給小米做宣傳了——其實並不是。台灣媒體在維護台企聲譽和利益方面,一貫都有著“高度一致、高度團結”的優良傳統,譬如之前台積電16nm製程技術上“輸給”三星的報導——小編大概一年半前就從各個管道聽說了,台積電新技術推進落後於三星的傳聞,其中也不乏外媒權威報導。
可是台媒在此問題上一直避而不談,甚至還很統一的將矛頭指向三星,指責是三星故意造謠以逼退台積電……直到今年初,台積電終於承認輸掉了16nm/14nm的爭奪,台媒才立刻找來一個新台階——因過分照顧蘋果的20nm大單,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跟進。
上述這個事件,讓小編第一次看到了台媒的特質。這樣的特質其實挺好的,小編個人很欣賞,所以在此並不打算就媒體文化的差異進行過多點評。而考慮到之前網友評論多次指責小編“學藝不精”,完全忽略了台灣威盛(VIA)、S3 Graphics以及矽統科技(SiS)等半導體中堅的存在,因此本期《易評》的重心將以介紹台灣科技產業,尤其是半導體產業的興衰風雲為主,以解除大家對小編的誤會
台灣半導體產業之全 全球罕見
台灣面積不大,但說到科技產業的全面性,可謂“世間少有”。即便在今天,也只有美國、日本、韓國以及中國大陸有與之匹敵的產業鏈,而德國、英國這樣的先進國家,或多或少都缺了至少一個環節。
如果把時間推移至上世紀90年代(末),全球在半導體產業鏈上,能與美國分庭抗爭的恐怕就只有台灣——從記憶體顆粒,到x86 CPU,再到GPUGPU這個概念本身是英偉達1999年提出,此前則統一叫“顯卡”,具體細分為2D顯卡、3D加速卡和無需依賴2D顯卡而存在的3D顯示卡)……似乎除了硬碟外(小編仔細查證過,台灣貌似沒有出現過本土硬碟製造商),台灣半導體幾乎無所不能製造。
矽統(SiS)、S3、威盛(VIA)、華碩、冠捷(AOC)、技嘉、微星(MSI)……這些台灣企業的名字,在個人電腦DIY盛行的那個時代,幾乎是無人不知的。這些企業還都有著一個共同點,即全部都於1985年到1989年期間成立。因為進入市場早,並正好趕上了第一波PC發展的熱潮,因此台灣半導體在90年代初期,迅速成為了全球不可忽視的一股科技力量。
半導體產業淘汰快 沒跟上節奏的台企逐個掉隊
可惜的是,由“摩爾定律”我們也能知道——半導體產業是一個快速變化的產業,發展很快,淘汰自然也會很快——具體表現是,用切身感受來說,90年代的個人電腦,如果3年不進行一次大的升級,將明顯會感到“跟不上時代”,尤其是速度會慢得令人難以接受——新版Windows是肯定沒法用的,不像現在Windows 7的電腦升級Windows 10,不會感到任何壓力。
我們可以認為是,現在微軟對Windows的優化做得足夠好,以致於老硬體還能充分得以發揮。但更確切地說,在那個新技術層出不窮(主要是半導體技術和新IT技術)的時代,Windows及主流應用軟體的每一版更新,都會增加大量新特性,這是需要新硬體才能支援的,譬如當年奠定了“PC遊戲”這個產業的DirectX,以及3dfx推出的Voodoo系列3D加速卡——當年擁有一塊Voodoo卡是多少玩家的夢?
然而就在這樣快速的技術變革中,大量優秀的,但“經商無道的”企業淪落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這其中也包括擁有神一般地位的3dfx(這段傳奇足以讓我們以後獨立開篇討論)——論你技術再牛X,不能在亂世中盈利,你終將會被淘汰——這正是大量台灣半導體企業和美國半導體企業當時面臨的問題。
這裡比較典型的案例有兩個:一個是美國的Cyrix,一個是台灣的S3 Graphics,雖然最後都收歸於更有錢的威盛,但後者也並沒能在持續的亂世中,最終殺出重圍。如今,威盛雖未到倒閉破產之際,但在2014119日因每股淨值,低於5元新台幣,而被台灣證交所下市,已基本說明了問題——網友之前在《易評:從英特爾收購Altera"陸產芯"離世界有多遠》中問道:為何不提威盛的x86處理器?不是小編不知道威盛這家公司,而是太知道了——他們的x86產品雖然“足夠用”,但絕對談不上高性能,至於談未來發展,眼下公司能不能渡過難關都還是個問題。
說到威盛的x86處理器,就不得不先說說Cyrix。早在英特爾創立之初,世界上還是有不少獲得x86處理器設計授權的半導體公司的,較知名的包括有全美達、NECIBMIDTRise科技、AMD、德州儀器、美國國家半導體、NexGenCyrix等等。
但可能是因為看到了未來的商業潛力,英特爾隨即“反悔”,並迅速收回了對不少公司的授權,但其中並未包括AMD、全美達以及Cyrix
AMD的誕生我們多少都已經有些瞭解,英特爾未收回對該公司的授權,更主要是迫於IBM的威脅。但與AMD情況不同,Cyrix從未生產或製造過英特爾設計的x86晶片產品,其所有的x86相容處理器都是自主獨立開發的。因此英特爾雖然想通過官司,來迫使Cyrix停止生產x86處理器,但最終還是敗訴,從而只得任其發揮。
可惜,官司耗費了Cyrix太多的精力和財力,即使後來得到了美國國家半導體的支助(兩家公司於19978月合併),但最終也未能順利實現翻身,甚至一度還將美國國家半導體也拖入到財務困境。1999年,Cyrix被分拆出售給了威盛,後者因為這次交易首次進入到微處理器市場。
S3 Graphics的誕生並不是在台灣,而是在矽谷邊上的一座小城Fremont。這家公司成立於1989年,並在1993年成功完成了IPO上市。頭幾年的PC發展,顯示技術主要集中在2D圖像方面,而S3正是以2D圖像的速度優勢,在90年代初成為了一方霸主。不過好景不長(那個年代半導體技術發展太快),3D圖像應用的概念很快在1996年得到普及,一大波包括英偉達TNT、邁創(MatroxG2003dfx Voodoo系列在內的3D加速卡的出現,讓S3迅速成為了邊緣產品。倉促中,S3拿出Savage 3D應對市場,可畢竟是倉促之作,產品問題太多,從而未受到市場好評。
2D3D的轉型失敗,使得S3不得不“賣身求發展”。200011月,公司分拆為數字媒體和顯卡業務兩個部門,前者繼續保留,後者則以3.23億美元出售給台灣威盛。
威盛接手S3後,只希望將該公司顯示技術集成到主機板晶片中,以提供低價的一體解決方案。因此S3的獨立顯卡產品在2000年過後便基本停止了發展。直到2004年,S3突然宣佈要東山再起,並在AGP插槽結束使命的最後一刻,拿出了一款名為Delta Chrome S8的獨立顯卡產品。該產品主打2D畫質等並不與時共進的功能,在市場全面轉向PCI Express介面和更高3D性能的年代,這樣的產品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便草草宣佈停止後續的驅動支持。
DeltaChrome S8事實上並不是S3的絕版產品,公司之後還推出了支援PCI ExpressGammaChrome S18Chrome S20系列,產品主打的還是非主流特性,所以大家沒有聽說過都十分正常。
201176日,威盛也玩不下去了,將S3甩手給了HTC(這裡小編提醒一點,威盛和HTC的創始人兼董事長是同一個人哦)。
威盛的興衰就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一個縮影
威盛收購來x86生產設計授權後,並非沒有努力過,之後基於另外一家收購來的x86晶片技術(前面提到的IDT),先後也發展出了一批包括C3C7Nano等在內的,以低功耗、嵌入式為主要賣點的處理器產品,且銷量尚還可觀。
但“嵌入式”是個什麼市場?在物聯網設備正式爆發之前,這一直都是一個規模不算特別龐大,產品需求不溫不火的市場,即便威盛能在這裡找到一個生存空間,但微薄的利潤又何以支撐岌岌可危的晶片組業務?
晶片組業務才是威盛長期以來的收入大頭!但懂行情的網友又會發現了,如今主機板上還有幾個需要用到“南橋”、“北橋”這樣的晶片組?APUSoC盛行的時代,“南北橋”都已被省去,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威盛被迫退市完全就是一個“自然、必然、理所當然的”結局。更何況,AMD如今都被擠到去搶嵌入式市場的生存空間了,威盛在其面前又有多少競爭力可言?
一句話總結:轉型慢,亡得快。威盛如此,盛極一時的臺灣液晶面板商也是如此,AMDPC逐步消亡的今天恐怕也是如此。
並不只有威盛 台灣科技企業今以鴻海、台積電和華碩為首
好在台灣的科技企業裡並不只有威盛。威盛所代表的那個時代其實已經翻篇,台灣的今天顯然是以鴻海(富士康)、台積電以及華碩為首。
不過從這份名單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一個問題——在多輪的並購與淘汰洗禮後,台灣最終整合形成的科技巨頭,只剩下了以代工製造、組裝生產為主要業務的“高科技”,除了華碩有往高性能電腦、資料中心等較高利潤的領域發展外,其他的企業做的幾乎都是科技行業裡最不賺錢的事。
譬如富士康的情況我們都知道,不能說因為該公司做的是低端組裝業務,就不認為它屬於一家高科技公司。富士康的母公司——鴻海,是有進行全球性戰略投資的,這是較早入市的優勢,賺了錢可以再投資更新更炫的科技,如未來機器人專案。
但富士康戰略投資的同時,也總得繼續保持盈利吧?大陸人力成本優勢沒了,可以暫時遷往印度;如果印度也沒優勢了,那可能還有東南亞和非洲。但依靠“剝削”工人價值終究不是一個高大上的做法,如此循環下去,富士康恐怕永遠也成為不了高科技巨富(參看矽谷一眾公司市值)。
台積電算得上是英特爾之外,最頂尖的製造工廠之一了,是尖端技術的代表——可是,用於16nm制程、10nm製程生產的光刻機,是美國生產的吧?買不到光刻機是不是發展就會受阻?這說明核心技術還是掌握在別人手中,自己的命脈也是掌握在別人手中。
而且與富士康情況類似,台積電的代工業務也只是微薄利潤,堪稱半導體產業裡最低端的一環,就好比給人打工的工人——累起來像條狗,賺的錢不堪回首,但創造的價值一般白領恐難望及項首。
如果說這幾年台灣企業裡“為求發展”而將轉型做得比較好的恐怕就只有華碩。華碩最主要業務是其PC主機板業務,而經過多年的鍛造,該公司已成功將“ASUS”塑造成為主機板領域裡,媲美“蘋果”的頂級品牌。這給了這家公司非一般的優勢,譬如較高的利潤,較高的品牌信仰,以及較多的業務合作。
這自然也會促成一種“良性循環”,即高利潤使得企業可以涉足更多的戰略投資,高品牌信仰使得企業,可以順利展開自營業務(華碩品牌筆電、桌上型PC產品等等),大量業務合作更可以累積豐富經驗,並嘗試主要業務之外的市場。
當然,PC如今是個夕陽產業,與之牽連太深的企業,都難免會有業績壓力,華碩也不例外,所以轉型還得繼續。
對比韓國三星 台企可以看到很多問題
說了那麼多,似乎沒有表達出一個觀點。是的,台灣科技產業的問題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一個“求新發展”、“求產業轉型”的問題。這其實有點像我們長期以來一直詬病的微軟——新微軟、舊微軟,云云……
企業發展足夠大以後,必然會被眼前滾滾而來的錢蒙瞎眼,從而忘記了未來可能出現的變化。待到變化突襲而來時,往往又反應不過來,而忙中出錯,加速死亡。所以說,像IBM這樣的百年老店是難能可貴的,必須值得所有人尊敬。
與台灣科技企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過去十年飛速發展的三星。不是三星已續費,小編要為其洗白。靜心而論,三星在過去十年的發展變化確實驚人。三星如今儼然已成為一個帝國,尤其在半導體市場,從記憶體,到快閃記憶體,到傳統硬碟,到處理器,到LED螢幕,再到晶圓加工和14nm技術製造……哪樣是這家公司沒有涉足的?
台灣一個「島」能完成的,這一家公司就全部解決了,而且很多技術都處在世界頂尖水準(我們今天也打著要發展高新科技的旗號,是不是要好好學習一下三星模式)。
十多年前,三星也並不是掌握那麼多技術的,或通過收購,或通過抄襲(抄襲其實並不可恥,我們可以調侃,但抄著抄著就延伸出自我元素就是一種本事了)。儘管三星今天還有著這樣那樣的不足,但起碼它已銳變成為一個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的巨頭。即使是在美國本土,蘋果想借助美國法律羞辱三星,也不是能任意而為之。當一家外國公司,規模大到能影響美國的法律仲裁,這就是一種無比的驕傲和成功
說回到台灣科技企業,其實很多年前如果就放眼未來,少考慮一些政治因素,今天台灣恐怕會是一個,比三星還要龐大和恐怖的半導體巨頭。台灣很不缺半導體人才,包括美國英偉達公司創始人黃仁勳,AMD現任CEO蘇姿豐等都是台灣兒女,且此二人還是親戚(蘇姿豐博士外公和黃仁勳母親是兄妹關係)——這足見台灣如果要發展出一個三星這樣的“全民企業”,是絕對可以做到的。
只可惜,王雪紅女士在同時握有威盛和HTC這兩張好牌時(都曾有過輝煌),卻打出了一手爛牌——
威盛其實才是全球首家同時掌握CPU技術和GPU技術的公司(不考慮英特爾集成顯卡的前提下)。台灣另一家晶片組公司矽統(SiS)則在2003年收購XGI後成為了第二家(同時掌握收購自Rise科技的x86處理器技術)。AMD收購ATI發生在2006年。
而三樁並購案裡,只有AMD最後提出了要把CPUGPU合一塊做成APU的計畫。今天的APU在集成南北橋晶片功能後,與所謂的SoC,英特爾的K系列CPU已經無異。這一事實證明,APU/SoC是一個發展潮流,威盛沒能提早看到(今天有基於ARMSoC了),算是一個決策性遺憾。
就在威盛開始走向衰落的時候,HTC卻意外迎來了巔峰期。2006年,上市4年的HTC以每股1020元新台幣的價格,成為了台灣股市16年來第二隻突破千元的股票。這說明什麼?說明王雪紅女士還是有很雄厚資金可以進行併購,進行更長遠戰略投資的。
結果又是很可惜,資金又沒用在刀刃上。好了,如今HTC也陷入困境了。
我們都說PC已成為夕陽產業,所以高度依賴PC的企業,未來必將面臨生存危機。那麼,我們來看看世界上主要的PC主機板供應商名單(很多也同時做顯卡OEM業務):華碩、華擎(華碩控股)、微星、技嘉、映泰、精英、泰安、富士康、英特爾等等,除了最後一個,其它清一色來自台灣。
這代表了什麼問題?不管PC是不是夕陽產業,在今天毛利本就不是很多的主機板業務上(包括顯卡OEM業務),還要打破頭皮,鬥得你死我活的全都是台灣企業;因為惡性競爭,導致最後庫存積壓,管理成本激增,並造成虧損的,最後也必然只能是台灣企業。美國坐收漁翁之利,不管誰家主機板賣得好,至少英特爾的CPU是鐵定賣出去了。
所以,回到本文一開始那個話題,不要指責小米賣“白菜價”是否有辱聯發科晶片“高大上”的定位,台企今天集體走向沒落,股價集體出現暴跌,恐怕“內鬥”的傷害更大。
市場當然需要競爭,但我們這裡更希望看到是在國際市場上與美國企業競爭。台企沒充分利用“發展早”的優勢,如今卻淪落至與大陸後起之秀,在低端市場爭寵,與同島同行爭寵,簡直是自取滅亡。
結語
台灣科技企業細數起來實在是太多了,覆蓋面也實在是太廣。現今隨便一部智慧手機、一台電腦、一個電子科技消費品,很難說完全不存在“台灣元素”。
文章沒有過多提及華碩、威盛以及台積電之外的企業,並非說他們並不重要。相反,他們都是整個台灣科技產業的重要組成。只不過,限於篇幅,如果要細談每一家有分量的台灣科技企業,恐怕要連寫5篇《易評》才夠。
最後,小編提議網友試想一下,聯發科、瑞昱(Realtek)、矽統、威盛這些一線IC公司聯手在物聯網時代發力,會是怎樣的情形?

物聯網時代需要“雲”,而很可能一個“家庭雲”將成為必要。PC如果退而求其次發展成為家庭雲伺服器,華碩、微星、技嘉、泰安、富士康等攜手,又會有怎樣的驚喜?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