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昨天下午滿朋友圈的沙塵暴,今天早上滿屏的藍天一樣,曾經有段時間朋友圈裡幾乎每天都會充斥著圖表和數位。完成了
10000 步,圍著公園跑了一圈,難眠狀態 50 分鐘……一時間大家都在量化自己的生活,用科技管理健康。
不過,能堅持到現在的,好像沒有幾個。至於裝裝卸卸過多少個健康類應用app,現在也記不太清了。
如果本來就挺健康的,這些健康管理應用,是不是就沒什麼用了呢?《英國醫學期刊》最近的一項研究報告給出的答案是:對,作用不大。
像 FitBit 運動追蹤,My Fitness Pal 卡路里和飲食記錄,這樣的健康管理類應用,以及 HIV risk calculator 這類醫療諮詢應用,在近幾年不斷湧現,而且受到不少用戶追捧。不過,《英國醫學期刊》的文章卻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這些應用對健康的人來說,是否有真正的健康價值,或者說反而是有害無利的?《英國醫學期刊》就這個問題詢問了很多醫生,得到的觀點也分成了兩派。
有醫生認為健康醫療類應用app,能夠幫助人們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以預防疾病的發生,同時它們記錄的資料,還有利於醫生更好地瞭解病人的生活習慣。他們覺得醫生應該主動地去瞭解和運用這些應用,或者主動提出他們需要什麼樣的軟體來輔助醫療,而不是被動地等待醫學界外的人士來做這件事。
然而也有醫生指出,由於大量的應用並未通過醫學方面的審核和認證,可能會不準確,也有可能會出現“診斷”錯誤。而從健康人士的角度考慮,對日常行為的過多記錄和量化反而容易讓人產生焦慮。
更嚴重的是,有些欺騙性的應用app,會給使用者提供不真實的資料,或者不太合理的診斷方法,以誘導使用者購買他們的產品。做法類似有些醫院的免費體檢,先檢查出來告訴你身體出了問題,接著就向你推薦治療方案。
《英國醫學期刊》只是列舉了醫生們的說法,並沒有得出確定的結論。《紐約時報》分析稱,由於智慧手機應用興起還沒多久,政府相關部門還沒有制定比較完善的審查方案,只能對風險做出大致評估,這樣一來,很多健康醫療類應用,就會缺乏臨床認證證明。
所以不管是對病人還是健康的人來說,使用這類應用其實都有一定的風險。正如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官員 Mary K. Engle 所說:
如果一款應用要標榜它可以診斷病情、預防疾病、促進健康,首先它得拿出一份正式的證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