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

‧ 只提供產品還不夠,智慧家居們相互爭奪控制權

ifanr  陳一斌

smarthouse
最近一批 CES 預熱的報導都提到:智慧家居產品將成為展會的主題。但那麼多的產品,如果都要在手機上安裝一個 app 的話,我敢保證海量的通知資訊一定會讓人煩不勝煩。
不過,現在已經有許多廠商開始考慮,如何將自己變成智慧家居的控制中心——華爾街日報的觀點來看,智慧家居的贏家將會是那些掌握最多資料的人。
除了著眼長遠,智慧家居產品具備有聯合的深層衝動。不管是配對 Wi-Fi、藍牙還是 Zigbee 讓使用者感到麻煩外,產品時時刻刻聯網所造成的電力壓力,時刻記錄資料而導致的儲存壓力,以及整合更多感測器更方便感知用戶的壓力等等。
另外,由於家居環境的複雜性、需求的針對性,短時間很難出現像智慧手機一般的整合性產品。所以,智慧家居市場,靠單品打天下肯定是不夠的。
但是,在標準混亂的智慧家居市場,公司與公司之間如何合作,產品與產品之間如何聯合呢?
就如我之前那篇《2015 年,Google 的 to do list》裡提到,Nest 實質上就是 Google 的智慧家居部門,它去年積極收購單品出貨量高的智慧家居公司(Dropcam 等),而且也跟單品出貨量高的智慧家居產品合作(Philips Hue),而且還開放了 API。另外,去年 7 月,Nest 還帶頭,與三星、ARM 一同推進新的物聯網協議 Thread
就和 Nest 所創造的服務體驗一樣,Nest 的核心就是演算法、自動化。它希望能夠讓使用者不再操心產品,而是通過機器學習一段時間後,設備就可以自動去判斷應當做什麼。
貝爾金(Belkin)此前推出 WeMo 智慧家居產品線,品類已經非常豐富:插座、開關、燈泡、攝影機、門窗感應器,以及許多與 WeMo 產品產生互動的加熱機、空氣淨化器、咖啡機、電鍋等等。除了用 WeMo app 與其它設備相連外,它很早就支援 IFTTT(網路粘合劑,自動化腳本服務,具體介紹可看這裡),使用者在 IFTTT 上為 WeMo 所支援的硬體創建腳本,讓機器在自己需要的情況下自動執行某些任務。
顯然,和 Nest 相比,IFTTT 需要人工干預。這種方式好處是,賦予使用者更高的控制權,讓用戶創造符合自己需求的自動化任務,因此設備表現讓人不滿的情況下,使用者可以自行調整。
而在中國,麥開新推出的體脂秤 Here Bong 的開放性合作,也值得注意——Here 配備了 LED 點陣顯示器,可以顯示來自其它設備的資訊,而且不光如此。利用它是家居中的靜態設備,它可以幫忙暫存其它設備的資料,然後幫忙將資料通過 Wi-Fi 上傳到相對應的伺服器中去。
換言之,Here 轉變了自己的身份,作為資料傳輸中心和展示中心。不管設備未來是否好賣,產品設計的思路與定位相比 Nest 和貝爾金都很有意思。當然,更進一步,我希望 Here 以及更多智慧家居、還有中國的可穿戴設備團隊可以聯合起來,共同加入某個協定 or 創立一個協定,讓智慧家居在室內的通信,變得更加方便。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消息,三星將打算在 CES 上公佈自己的智慧家居計畫,自它收購了 SmartThings 之後,終於有實質性的內容要公佈了。
另外,根據我們得到的消息,從來不參加 CES 的蘋果去年 11 月在 MFi 峰會裡談論了大量關於 HomeKit 的內容,預計在 2015 年將大力推廣 HomeKit 相關的設備。
想一想,如果每一個智慧家居產品都是開放的, 都希望成為別人的遙控器,天哪,這場爭奪的規模真不是一般的大。

題圖來自 dreamshomedeco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