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 小貝
想像一下,當你經過一家商店時,可以收到關於你可能喜歡商品的智慧消息推送;當你準備試衣服時,可以通過“魔鏡”查看衣服是否合體;進入試衣間之後,可以通過智慧庫存管理叫來貨品。
未來零售店的魔鏡(騰訊科技配圖)
隨著電子商務成為消費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體零售商承受了巨大的創新壓力。幸運的是,對於零售商來說,科技同樣能夠對實體商店產生創造性影響。
在最近舉行的DX3數字行銷大會上,自稱為“零售先知”的道格·史蒂芬斯(Doug Stephens)建立了一個展臺,展示了多項有助於零售商與電商競爭的技術。這個項目被稱為“集體零售”(Retail Collective),旨在突破缺乏協作的單一品牌展示的限制。
“我進入這個行業已經很長時間了,並且參加過很多科技和零售展覽,但從來沒有見任何人將科技與品牌觀點結合起來,並且從科技角度展示未來零售。”史蒂芬斯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們將這些科技公司的精英團隊集結起來,他們能夠協調合作,打造連貫和深入的體驗。”
新技術集合
這個概念商店的組成部分包括增強實境鏡子、標準與分析、智慧庫存管理、移動支付和無線信號等。“集體零售”試驗同時照顧到了消費者和商家的角度。例如,可選擇參與的移動ID追蹤可以使零售商查看他們想要的資料,同時向消費者展示個性化購物的優勢。
想像一下,當你經過一家商店時,可以收到關於你可能喜歡商品的智慧消息推送;當你準備試衣服時,可以通過“魔鏡”查看衣服是否合體;進入試衣間之後,可以通過智慧庫存管理叫來貨品;當你準備付款時,你只需拿出手機支付,然後帶著新買的東西離開商店。
“我們並不是把一些很酷的東西簡單集合起來,”史蒂芬斯說,“我們要把這些東西放到一起,然後顧客在路過時能夠說,‘不錯,我覺得找到我想要的東西了’。”
發現零售行業缺乏前瞻眼光後,史蒂芬斯成立了自己的“零售先知”諮詢公司。五年後,他當初的很多預言都逐漸成真。例如,史蒂芬斯曾預測零售業的大盒子模式將逐漸解體。
“整個零售市場出現轉型,天平轉向小型和專賣零售商一邊,當然互聯網也逐漸普及,並將繼續擴大。”他說。大盒子模式的終結已經相當明顯,但史蒂芬斯表示,2009年他提出這個觀點時,很多觀察人士對此嗤之以鼻。
零售店轉型
展望未來,史蒂芬斯堅信零售店將轉型為媒體分支機搆。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店內看貨、網上購物,實體零售店越來越難以直接評估他們的銷售影響力。“我們將以媒體體驗的方式看待商店體驗,並依據產生的印象來評估這些體驗的互動和吸引力。”他說。
史蒂芬斯認為,零售店可以進行轉型,通過展示品牌商品,根據廣告費率向品牌商收費。零售商將不僅僅收取銷售提成,而是承擔宣傳者的角色,即便最終顧客選擇在家裡通過互聯網購物,零售商也參與了銷售過程。說服消費者在店內購物將不再通過優惠券和客流量來推動。
儘管有人預測零售業將總體滑坡,但史蒂芬斯對該行業仍然保持樂觀。“軟體吞食零售?我並不這樣認為。軟體能夠擊敗普通的市場體驗,”他說,“因此零售商應當提升顧客體驗,這樣才能更有價值。”
未來前景樂觀
多管道商務和數字行銷公司Acquity Group的全管道體驗高級主管富恩德伯克(FK Funderburke)表達了他對這種“集體零售”模式的看法。他認為這的確是未來零售業發展的前沿,並將數位線上體驗的優勢帶到了試衣間裡。
富恩德伯克對零售業的未來持“謹慎樂觀”的態度。“大多數人說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做,而在我看來,這個領域的未來前景非常廣闊,有很多可做的事情。”他說,“與其說這是一個令人害怕的領域,不如說是一個有趣的領域。”
與史蒂芬斯一樣,富恩德伯克同樣認為,不創新和不接受消費者行為改變的零售商將被淘汰出局,而那些將線上和家庭體驗結合到店內的零售商將會發展壯大。
“新的現實情況是,消費者能夠一直保持互聯網連接,實體和數位之間的障礙已經消除。隨著新發明出現,大眾定制化也隨之出現。我只需打造一面魔鏡,但這就能夠為每一位進店顧客提供一種獨特、個性化的體驗。”
有的商家在實體和數位領域實現了無縫結合,他們能夠通過資料與顧客結成更密切的關係,為他們提供更加相關的內容和建議。有的商家擔心應用新技術會帶來過高的軟硬體成本,而富恩德伯克認為,“如果不這樣做,付出的代價將遠遠高於提供此類店內體驗的成本”。
大盒子模式下的零售商總是帶來糟糕的購物體驗,例如庫存管理不善、導購態度冷漠、貨架淩亂等。因此亞馬遜等電商已經為實體零售吹響了消亡的號角。不過如果零售商能夠採用這些新技術,未來走進商店購物的體驗仍然值得期待。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