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脈物聯網
近幾年,從智慧家電、智慧電網到遠端居家照護等名詞大家耳熟能詳。事實上這些都是物聯網的一部分。物聯網到底是什麼?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
物聯網(IoT)一詞最早是 1998 年由 Kevin Ashton 所提出。從此以後,物聯網就成了市場上的顯學。今天物聯網的定義更加明確。根據 CASAGRAS 的定義:
物聯網就是一個全球化的網路基礎建設,透過資料擷取以及通訊能力以連結實體與虛擬物件 . . . 透過網際網路的發展,物連網可透過特定的機制,將所有物件連結在一起,以供控制、偵測、識別,並交換所有的資訊。下面兩張圖充分說明物聯網未來將如何掌握這個世界。
圖片來源:The Intel Intelligent Systems Framework
科技公司 Libelium 列出至少 50 項物聯網相關的應用,包含智慧城市、智慧環境、智慧水力、智慧電錶、安全及急救、零售通路、物流、工業控制、智慧農業、智慧動物照護、智能家居以及電子醫療照護等。
圖片來源:Libelium (2013)
50 Sensor Applications for a Smarter World
想像未來每人身邊至少有 10 種物品包含這樣的應用,其設備就高達數百億個。
有如此多的設備,搭配需要處理的資料,使得‘大資料’如此為人所重視。但大部分人只聽過大資料,即便收集到也不知道該怎麼分析、使用。
物聯網到萬物聯網
Gartner 分析師 Steve Prentice 在 2012 年十月提出 Internet of Things 會演化為 Internet of Everything(IoE),為物聯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向。Cisco
很快的跟進,針對 Internet of Everything 提出了以下的概念,顧名思義就是所有東西全部連上網路。
例如,當使用者帶著蘋果產品走進店裡,收集相關資料後,透過 iBeacon 的技術,可收到店家傳送的促銷訊息。家中的冰箱,冰箱內部安裝感測器,判斷食物的多寡以及重量,在食物不足時傳送訊息給使用者,並適時提供附近店家的促銷訊息,甚至直接購買並快遞到府。這樣的使用情境,充分說明了上圖的四個構成
IoE 的重要元素:物件、資料、使用者以及資訊處理。
一般估計在 2019~2022 年,連上網路的物件數量會達到 300 億到 500 億之間,同時產值會到達 2 兆美金以上。(IDC 估計
2020 會有 2120 億個設備連網,太扯了點……)
這是一個可透過網路接收及發送,並收集資料的環境。不同的社群、設備、感測器以及 App,在平臺上交換訊息,提供可能的服務給彼此,並據以獲利。最後的生態系統很可能如下圖:
在物聯網時代,會看到硬體製造商、軟體供應商、網路服務公司…等公司結盟。這會刺激業者進行跨領域的整合以及合作,產業生態以及商業模式都會有大幅度的變化。
Cisco 估計 IoE 未來十年的現值達
14.4 兆美金,其細目如下:
Source: Cisco
2013
細分之後會發現有很多應用,包含廣告、智慧電錶、智慧大樓、醫療、教育、工廠等,每個都是現在的當紅炸子雞。
商業模式–使用者付費?
考慮消費性產品價格競爭激烈,加上大部分的產品偏向負面情感的產品,或非生活必需。因此物聯網要普及到一般使用者,必定要能夠滿足方便、安全以及費用低廉等三個要求。
討論 IoT 的商業機制,可從其中稍稍成熟的保全系統的演變略知一二。
安裝保全系統,有很多種付費方式:綁約、每月付高額管理費,並向保全公司租用設備是一種,如 ADT;向系統商買斷設備,付較低月租、由保全公司協助偵測是另一種,如
Honeywell。無論哪一種,使用者都必須支付一定的金額購買設備,同時支付月租費維持營運。
月租費通常包含一筆連線費,是保全公司為了確保連線穩定,向電信公司拉專線的費用。通常保全公司會聲稱這個費用由電信公司收取的,其實有時是由保全業與電信業拆帳。
但現在網路速度加快,搭配流量管控,即使不用專線也可保證連線穩定。從 Nest、Belkin 的 Wemo,到 Canary,都僅透過家中的 Wifi 操作。使用者不需要再支付額外的費用。加上技術發展成熟,擁有通路及設備的電信公司也加入了智慧家電戰場。
classactioncentral.com |
到目前為止,電信公司、保全業者、網路巨擘、新創公司等全都加入了這個戰場,甚至有更多的公司前仆後繼的要大展拳腳。
由電信費補貼硬體?很難。家電不像智慧型手機,可以炫耀、帶著走,比較少情感層面的消費欲望。使用者不見得願意為了買這‘奢侈品’而被電信公司綁約。因此,硬體付費比較可能。使用既有的網路架構(Wifi),不須使用者額外拉線,接受度才會高。
如果由軟體入手,入門免費的趨勢已逐漸成形。例如 Dropbox 說了每個使用者雲端資料管理可接受的費用在0.5~1美元之間,這個數字會隨著管理難度及複雜度增加而上升。因此,具說服力的獲利模式對於平臺管理、軟體服務的公司是很重要的。
進一步服務模式收費(Premium)也有可能。例如智慧冰箱除了偵測食物存量、建議採購清單之外,使用者線上付費由快遞業者直接送貨到府,節省了使用者許多麻煩,有可能願意可因此收服務費。
房間裡的大象 — Google
面對物聯網,同時具備硬體、通訊技術、網路安全性、平臺、資料處理、廣告發送等技術的公司,除了 Google 之外,還真想不到第二家。
若重看一次 Google 收購的公司列表,包含了機器人、聲音辨識、手勢辨識、購物網站、快遞、智慧家電;加上 Google 在搜尋引擎、手機
OS 地位以及其在網路安全的用心,同時看看 Google X開發中的計畫,Google 對 IoT 的野心可窺知一二。
Internet of Everything 時代即將來臨,你,準備好了嗎?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