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COVID-19 大流行危機下的公共交通規劃調整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21年6月2日 星期三

Will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reshape mobility and transportation?  COVID-19 Special 冠狀病毒大流行會重塑行動性和交通嗎? COVID-19 特別議題


禾企 SHANY 紅外線 熱顯像儀 熱成像 熱顯測溫 100% 台灣製造


Taylor & Francis Online   


摘要

COVID-19 大流行危機,極大地影響了世界各地,公共交通的乘客量和服務供應。隨著許多國家開始努力恢復正常,客製化了新的公共交通規劃要求。這些措施意味著與 COVID-19 之前的時代相比,服務能力大幅下降。


在撰寫本文時,嚴重缺乏關於 Covid-19 大流行,對公共交通營運和模式潛在影響的知識,這些影響可以在這些新挑戰下,支持服務規劃。


在這篇文獻綜述中,我們系統地回顧和綜合了關於 COVID 對公共交通影響的文獻,以確定調整規劃措施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在策略、因應措施和營運方面的現有公共交通規劃方法、等級。我們確定了可以支持公共交通服務提供商,在關閉後階段規劃,其服務的干預措施,及其各自的建模開發要求。這可以支持從最初的臨時規劃實踐,過渡到更基於證據的決策


一、簡介

COVID-19 屬於冠狀病毒的範疇,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呼吸道病原體。第一批病例於 2019 年 12 月報告。世界衛生組織 (WHO) 於 2020 年 3 月 11 日,將 COVID-19 確認為大流行病,導致許多政府實施社交距離政策,或有針對性的封鎖。


隨著病例數量的增加,一個又一個國家,實施了所謂的社交距離措施,影響了學校、商店、工作場所、公共交通和更多領域。由於旅行需求水準的急劇下降,以及對服務能力,產生影響的法規實施,這極大地影響了公共交通服務的營運。


國際公共交通協會 (UITP) 認為,儘管出行需求減少,但仍保持高水準服務,以確保安全距離,尤其是對高風險用戶群體而言,這是與恢復公共交通營運,主要相關的挑戰之一。


本文從與 COVID-19 大流行危機,相關的需求模式變化,和有限容量要求的回顧角度,和綜合了公共交通規劃文獻。我們確定了致力於公共交通規劃模式的研究,這些模式可能會被採用並進行調整,以應對這些挑戰。


審查反映了用於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和供應條件的不同規劃技術潛力和適用性。另外,它提供了一個研究議程,來解決剩餘的空白。在這篇評論中,我們試圖回答以下問題:


COVID-19 大流行危機的後果是什麼,尤其是公共交通規劃和社交距離 規定?


在策略、因應措施和營運層面,有哪些主要的公共交通規劃方法,其中哪些可以或已經,適應了距離規定?


在未來的研究和相關研究方向中,應該解決哪些緊迫的剩餘研究差距?


為此,我們對與 COVID-19 大流行危機的相關挑戰,以及與公共交通規劃相關的公共衛生法規,相關的快速湧現的文獻,進行了系統審查。我們想強調的是,目前關於 COVID-19 背景下,公共交通規劃的論文數量有限。因此,本綜述一方面綜合了有關 COVID-19 對公共交通影響的文獻,以確定調整規劃措施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在策略、因應措施層面上,綜合了現有的公共交通規劃方法和操作層面。前者允許辨識相關問題,而我們審查後者,以確定可以採用和調整的潛在解決方案。這使我們能夠提出研究議程,以解決剩餘的差距。


我們的搜索策略基於一方面應用,與各種形式和模式的公共交通相關的關鍵字的組合,另一方面應用與 COVID-19 大流行危機相關的關鍵字。我們的搜索主要基於 Scopus 和 Google Scholar 中的主菜。然後,我們選擇了專門討論,與 COVID-19 對乘客需求的影響,或其對公共交通服務規劃的影響,有關的主題論文。此外,我們還搜索了有關公共交通規劃的策略、因應措施和營運出版物。


鑑於有關該主題的大量文獻報導,我們專注於關注服務能力方面的研究。請注意,我們在這裡的目標,不是提供對公共交通規劃方法的詳盡審查。我們的目標是綜合公共交通規劃研究,這些研究可以考慮服務能力,並可能適應 COVID-19 大流行的新現實


本文的其餘部分的結構如下。在第 2 節中,我們概述了早期封鎖和社交距離法規,對公共交通乘客和營運的影響。 我們還討論了與安全距離相關政策的最新研究,以限制病毒的傳播,這些政策對服務規劃,提出了相關挑戰。


在第 3 節中,我們回顧並綜合了策略、因應措施和營運規劃方面的工作,這些工作可以或已經應用於規劃公共交通服務,同時考慮實體距離。最後,在第 4 節中,我們得出結論,並提供未來的研究方向,目的在開發應對 COVID-19 大流行危機,帶來公共交通規劃模式不斷變化的現實和挑戰。


2. COVID-19 對乘客需求的影響和公共交通服務的預防措施

2.1.對乘客需求和乘客量水準的影響

COVID-19 對公共交通的影響,因研究區域中冠狀病毒傳播的階段而異。公共交通是 COVID-19 大流行中,最受干擾的部門之一,早期估計表明,在中國、伊朗和美國的主要城市,封鎖期間的乘客量,下降了 80%–90%,並且英國的一些營運商高達 70%。


費城和底特律的乘客人數,分別減少為 60% 和 67%,新加坡大眾捷運系統為 80%,多倫多和紐約的乘客減少人數,介於 85% 和 95% 之間城市地鐵、布達佩斯、荷蘭、里昂和尼斯、舊金山和華盛頓特區。


這些數字是遵循,政府指導方針的公共行為變化的結果,需求減少到僅必要旅行。工作實踐的轉變,包括家庭辦公室,也導致乘客人數減少,並影響了所有形式的旅行。


雖然自最初的限制以來,對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擔憂,已部分緩解,但乘客仍然不願意,並且與  COVID-19 大流行之前相比,對公共交通衛生的擔憂程度更高。因此,風險認知不僅可能影響即時出行決策,以及在時間和擁擠之間做出的權衡,而且還可能對封鎖後,公共交通的乘客水準產生重大影響,甚至可能在大流行之後。因此,在這場前所未有的危機,不同階段的需求預測,存在很大程度的不確定性。


為了在出行需求有限的情況下,降低營運成本,一些公共交通服務提供商完全停止了服務,或允許使用僅用於必要旅行的公共交通(例如加利福尼亞州和美國、亞洲和歐洲的其他幾個州)。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公共交通服務照常營運的情況下,乘客也因擔心受到污染而不願使用它們。通勤模式的變化程度,不僅取決於人們對人身安全的普遍看法,還取決於如在印度向全國封鎖過渡的背景下,旅行者是否可以使用其他交通工具。


面對客流量急劇減少、政府法規和公眾健康擔憂,世界各地的公共交通服務提供商,都採取了限制服務跨度、取消某些服務和關閉選定車站,以適應其營運的手段。也就是說,倫敦交通局 (TfL) 已暫停夜間地鐵服務,並關閉了 40 個不與其他線路換乘的地鐵站。


同樣,華盛頓都會區交通管理局 (WMATA) 關閉了 19 個地鐵站(共 91 個),將其服務頻率從每小時 10 趟列車,減少到高峰時段的每小時 3-4 趟列車,並限制了日常地鐵服務的營運直到晚上 9 點。


在羅馬和那不勒斯等義大利城市,服務運行頻率降低,分別在晚上 9 點和 8 點提前關閉。西班牙的瓦倫西亞也出現了高達 35% 的服務減少。相比之下,即使香港的每日乘客量大大減少,其他捷運營運商(如香港地鐵)也保持了服務頻率水準


2.2.病毒傳播的風險和相關的預防措施

作為退出策略的一部分,政府提供了使用公共交通服務的指南。這些指導方針包括更頻繁,和更嚴格地清潔車輛和表面,對工作人員進行體溫檢查,在某些地方還對乘客進行體溫檢查,並改善設施和車輛的通風。討論了身體距離的出現、圍繞口罩使用的爭論,以及關於衛生、消毒和通風重要性的共識。在 COVID 背景下管理公共交通的措施,從員工管理和材料消毒到資訊運動。


就公共交通中的病毒傳播而言,儘管數量正在迅速增加,但只有很少的證據。急性呼吸道感染,與在導致 COVID 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發作的五天內,使用公共汽車或電車之間,存在統計學上的顯著關聯。 公共交通在 COVID-19,從武漢傳播到中國其他城市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這一結論僅基於 COVID 病例,與城市對之間的服務頻率之間的相關性,而不能暗示因果關係。據推測,這種關係源於同一個原因,即各個城市之間的需求流動。4.5 米距離內一名長途汽車乘客的 COVID-19 感染。報告稱,乘坐帶有空氣再循環系統的公共汽車乘客感染風險增加。


有報告說,中國寧波一輛公交車上感染者的分佈,沒有遵循明確的模式,因為無論是靠近還是遠離,受感染乘客的乘客都感染了病毒。根據對葡萄牙里斯本小空間單位的分析,發現靠近城市火車站與感染率之間,沒有一致的關聯。


根據對殘留在表面的病毒,和微生物傳播的醫學研究,強調了公共交通工具內部清潔和衛生的重要性。鑑於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病毒也可以透過空氣傳播傳播,改善通風尤為重要,儘管有證據顯示,大多數傳播是透過密切接觸發生的,而且這些空氣傳播僅限於特殊情況,例如長時間暴露在通風不足的封閉空間中。在某些情況下,尤其是在輔助公交盛行的情況下,部分遵守在公共交通中使用口罩的政策,可能會阻礙病毒在公共交通中的傳播。


強調了改善通風,在降低公共交通中病毒傳播風險方面的重要性。同樣,強調盡量減少擁擠、改善通風條件、實體接近,以及在預計會產生大量氣溶膠的地方,待在室內的時間的重要性。對義大利無軌電車,表面和空氣樣本的實證分析得出結論,在衛生、通風和人際預防方面,採取的措施是有效的。


根據迄今為止的證據綜合總結了環境因素,如設置(室外通風良好、室內通風良好或通風不良)、群體活動水準(入住率、接觸時間和是否保持沈默),以及是否應用臉部遮蓋物,共同確定風險傳遞的水準。即使在高入住率的情況下,只要環境通風良好,人們戴上口罩並在接觸時間很短時保持沈默,傳播率就會保持在較低水準。對於延長的接觸時間,傳輸速率增加到中等。然而,各國在戴口罩方面的立場差異很大 —— 從一直在屋外戴、在屋外待在室內、只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戴,或僅限於醫療設施。此外,一些國家規定在不同情況下必須佩戴口罩,並透過執法予以支持,而另一些國家則將其作為建議


與世界各國政府實施的行動限制相結合,公共交通服務提供商減少了其提供的運力。根據 2020 年 1 月 1 日至 5 月 30 日期間,來自 149 個國家的數據,對 COVID-19 病例進行了有趣的時間序列分析,將實體距離干預視為一種自然實驗。他們發現沒有證據顯示,一旦控制了其他干預措施(即關閉學校和工作場所、限制大型和公共活動以及封鎖限制),公共交通關閉對病例數量有減少的影響。


世界各國政府都指示公眾保持最小距離,以減少病毒傳播的機會。在所有引入的措施中,這些措施可以說是對公共交通營運,最重要的措施。為確保公共安全而推薦的距離,是一個激烈爭論的話題,不同的政府和衛生組織,提供了不同的距離建議。世界衛生組織和大多數國家建議,社會距離為 1.5 至 2 米。然而,在綜合文獻綜述中的 報告說,1 到 2 米的限制,是基於對某些選定感染,非常有限的流行病學和模擬研究。


雖然關於在人們戴口罩時,保持身體距離對降低傳染風險的重要性的經驗證據,仍不確定且有爭議,許多國家的公共交通服務提供商,必須轉變其服務以遵守實體距離措施。與這一現實背道而馳的是,世界各地的服務提供商目前正在實施,導致服務能力顯著下降的措施。許多公共交通服務提供商已經,或將按照國家規定的 1-2 米實體距離規定恢復服務,這意味著運力將大幅下降 60%-90%。因此,迫切需要開發和佈署方法和工具,以支持規劃者維護公共交通系統的關鍵功能,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與大眾交通和管理人群相關的公共衛生風險


在某些情況下,服務提供商制定了減少的容量限制,以確保不違反距離規定,但到目前為止,這是以臨時方式實施的。在丹佛,區域交通區將每輛城市公車的載客量,限制為 15 名乘客,每輛軌道車限制為 30 名乘客。在英國,公共交通服務將恢復,同時保持 2 米的距離。這意味著只有通常乘客人數的 10% 能夠出行。即使有證據顯示,COVID-19 可能會傳播超過 2 米的限制,但大多數政府和衛生組織都認為,1.5 米到 2 米的實體距離足夠安全。這大概是在允許社會運轉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傳播風險之間權衡的結果。


但是,通常一致接受的是,傳輸風險的增加與相應實體離的減少,沒有成比例的關聯。事實上,對於低於 1 m 的距離,風險可能會呈指數級增加,而 1、1.5 或 2 m 的實體距離政策,試圖確保低傳輸風險。


雖然當 COVID-19 和相關封鎖措施達到頂峰時,公共交通的客流量顯著減少,但當在封鎖後階段的客流量增加時,就很難在旅客之間保持足夠的身體距離。最近對華盛頓特區地鐵系統,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乘客在站台上均勻分佈,則在實施 1.5 米距離時,每列運行的列車只能承載其總容量的 18%,而在實施時則為 10% 2米的距離。顯示在實施 1 米、1.5 米和 2 米社交距離政策時,華盛頓地鐵的平均火車上座率,可分別降低至 11.6%、8.7% 和 6.5%。他們還表示,在實施 1.5 米距離時,在高峰時段乘客出行總數的 23% 仍然不滿意,而在實施 2 米距離時,這一比例為 43%。


乘客水準和模式的巨大變化,以及目的在防止病毒傳播的措施的頒布,給公共交通部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此外,這些變化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大流行的動態往往不會遵循一致的恢復路徑。公共交通服務提供商不得不依靠有限的知識,和臨時程序來應對這些快速而劇烈的變化。在下文中,我們回顧了公共交通文獻,以確定如何採用和調整規劃方法,來應對這些新挑戰


3. 考慮社交距離的公共交通規劃

3.1.策略計劃

策略層面的公共交通規劃,是指公共交通路的設計,包括公共交通站點的確定,和公共交通路線的發展。如果網路設計以穩健的方式設計,則可以解釋輕微的乘客需求變化,但由於 COVID-19 導致的百年一遇的需求變化,需要進一步調整。


儘管需要對公共交通網路進行調整,但長期決策(例如車站位置或公共汽車/火車線路應遵循的道路/軌道)無法輕易適應大流行的需要。由於公共交通服務提供者,受限於已發展網路的局限性,他們的策略措施是有限的。儘管如此,如上所述,一些營運商已根據乘客需求,選擇關閉哪些車站,從而完全暫停或更改了某些線路服務


雖然車站關閉的決定,是根據當地公交營運商的專業知識做出的,但有很多關於根據當前需求模式,決定跳過哪些車站,以提高服務效率的文獻。此類文獻報導並未考慮社交距離的影響,但有幾部報導提出了對於給定的需求模式,應跳過哪些站點。在考慮對使用這些站點的人,不利後果的同時,在即時操作級別一直使用跳站,來決定給定的公共汽車或火車旅行,應該跳過哪些站點。在「線下」策略層面,公共交通服務提供商,願意確定哪些站點應該完全暫停,以降低營運成本或傳輸風險。為了制定所有日常行程,跳過停靠點的策略計劃,確定跳過停靠點策略的方法,考慮了廣泛的關鍵績效指標。這些關鍵績效指標不應僅包括乘客的等待和車內時間(乘客相關成本)和車輛行駛時間(營運成本)。它們還應包括與弱勢群體相關的公平考慮。此外,在做出停止跳槽的決定時,應考慮關鍵員工。表 1 中列出了此類策略性停站模式的摘要,這些模式可用於就 COVID-19 應暫停哪些站點,做出明智的決定


表1. 可在策略層面應用的停跳模式考慮的關鍵績效指標。 



表2. 考慮線路變化的所選頻率設置模式的概述。 



注意:考慮到車輛容量的模式公式可以更容易地適應和採用,以適應 COVID-19 由於實體距離,而減少車輛容量的要求


在設置服務頻率時忽略車輛容量,是公共交通服務提供商的一個關鍵問題,因為他們尋求恢復正常營運,同時由於社交距離而以減少的容量運行。在這個方向開發了一個模式,將可用資源(車輛、司機)重新分配給公共交通線路,以便在乘客相關成本和運營相關成本之間,獲得最佳權衡,同時考慮到減少的成本。當乘客被拒絕服務時,車輛的容量和收入損失。隨著他們的模型在華盛頓地鐵上的實施,他們表明,2 米的距離,將導致 6.5% 的平均車輛佔用率,和 43% 的高峰時段無人入住率。但是,他們的工作沒有考慮靈活的線路特徵,例如取消站位或短途轉彎和內聯選項。


3.2. 時間表

常用的分析時間表方法,是均載和均時距方法,它們確定行程的調度時間,以分別在所有車輛中,實現均載和均時距。重要的是要注意,均勻負載方法可能會導致不規則的調度進度,但它更適合嘗試實體距離時,因為它目的在使所有車輛之間的負載均勻,因此可以更均勻地分配需求。


相反,平均發車間隔方法導致定期服務,但降低了在給定時間段內,適應需求波動的靈活性,因為無法調整調度發車間隔,以響應本地變化。其他時間表方法,通過允許不規則的車距,來盡量減少平均乘客等待時間。


雖然時間表會導致給定時間內,出行調度時間的微小改進,但如果我們考慮網路中的所有線路,它可能會對中轉站的轉移需求產生重大影響。考慮公共交通網路多條線路之間,換乘的時間表模式,可以為大流行期間的服務規劃,提供巨大的好處,因為它們可用於確定換乘協調的位置,或協調服務,並儘量減少主要中轉站的過度擁擠。


這條線被稱為服務同步模式,在協調各條線的服務,以透過最大程度地減少換乘等待時間,同時保持不同線段的定期調度進展,來減少門到門的旅客旅行時間。


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注意到,大多數時間表同步方法,目的在最大限度地減少乘客的換乘時間。這減少了乘客在車站的等待時間,但如果同時到達換乘站的車輛過多而無法換乘,則可能會導致過度擁擠。這可能會導致過多的車輛,同時到達主要中轉站,從而導致過度擁擠。因此,在計劃大流行時,轉移同步模式可能更適合於在連續到達之間,參考預先指定的時間窗口。


3.3. 營運規劃

服務提供商還可以在營運階段,應用控制措施。妤當前需求超過所需容量時,車站級別的人群管理可以調節車站的入口,以確保實體距離,類訊似於匝道計量。中國北京在最近的一項試驗中,嘗試了這種「預約地鐵」的想法,透過創建一個預訂系統,根據乘客需求資預留 30 分鐘的進站時間,以防止高峰時段車站入口處的擁擠。過去,在導致乘客需求急劇增加的重大事件和的調查論文中,曾採用過人群管理策略(例如緊急關閉車站)。


另一種極時控制措施,是在車輛過度擁擠時跳過某些站點。服務提供商可以利用有關車輛負載水準的資訊,透過解決二元優化問題,來決定是否跳過站點。有多種模式目的在即時決定給定的公共汽車或火車旅行,應跳過哪些站點。然而,所開發的跳站模式的目標,與提高服務規律性和減少總旅行時間有關,為考慮實體距離要求的擴展留出空間。


另一個可以防止過度擁擠的即時控制措施,是限制乘客登機。開發決定限制乘客登機的模式,是過去十年中一個突出的話題,並且主要用於避免公共汽車/火車內部過度擁擠。透過根據距離政策,將車輛的標稱容量替換為推薦容量,可以輕鬆地應用在這個方向上開發的模式來滿足實體距離要求。考慮車輛容量來決定登機限制,實施的突出營運規劃模式。


最後,其他可以提高服務規律性,和避免連續車輛之間載客量不均勻,導致過度擁擠的其他運行控制措施,是車輛保持和速度控制措施。車輛保持和速度控制,在用於提高服務規律性,和減輕公共汽車/火車擁堵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大多數車輛保持和速度控制工作,僅將改善服務規律性和/或乘客等待時間作為問題目標,而沒有考慮車輛擁擠程度。然而,在過去幾年中,有幾項工作考慮了車輛容量限制,可用於將實體距離與車輛保持,或速度控制措施的實施結合起來。


請注意,上述營運規劃的控制措施,依賴於車輛和站點級別的即時擁擠資訊。因此,利用來自感測器的資訊,並使用高精度的短期預測模型,來支持營運規劃決策非常重要


4. 研究議程和展望

正如上面的評論所示,COVID-19 大流行和相關的停工影響,已經對乘客水準,以及公共交通服務的營運和提供,產生了重大影響。在現階段,大流行危機是否會對公共交通系統,產生長期影響仍然未知。過去的經驗顯示,大規模的危機,例如 70 年代的能源危機、9/11 恐怖襲擊和 2000 年代初期的非典爆發,並未從根本上改變旅行方式,但導致了安全和保全方面的創新和變化。行業清潔標準。這可能表示,所謂的「新常態」可能與大流行前的「常態」沒有太大區別。


如第 2.1 節所述,採取了一系列停工措施,來維持極低的需求水準,通常伴隨著服務資源和供應的顯著減少。在病毒高潮時期,公共交通出行率大幅下降了 50% 至 90%,而一些政府指示完全關閉公共交通,使該部門成為大流行病中,受影響最大的部門之一。


大流行前階段對應於正常條件下的系統性能,隨後是由外部衝擊引起的系統功能,突然下降中描述服務性能變化的浴缸模式。網路穩健性分析的拓撲方法,提供了相關概念、指標和技術,來辨識最脆弱的中心站。未來的研究可能會採用此類方法,來支持諸如優先考慮車站關閉措施之類的決策


在大流行的高峰期之後,逐步解除封鎖措施,並恢復民間社會和經濟的各個部分,同時保持許多減輕病毒傳播的關鍵原則,包括保持身體距離。這項研究主要解決了與此階段相關的挑戰,隨後是大流行後長期階段的服務恢復。並不能保證停擺後的恢復,會遵循單調改善的趨勢,甚至在局部爆發和放寬限制之間交替,以及由於公眾觀念的變化之後,也可能會出現挫折。此外,在此恢復階段提出的規劃解決方案,需要提供適應策略,以應對未來的爆發。


在關閉後階段管理公共交通系統,帶來了多方面的挑戰,這裡所採取的觀點僅限於在策略、因應作業或營運規劃層面,對供應方干預措施進行嚴格審查。儘管如此,公共交通系統的長期彈性,不僅僅取決於供應方的管理決策。其他方面包括公眾對與公共交通相關的健康風險看法,及其對客戶保留和公共交通部門長期傾向的影響。此外,在沒有救助措施的情況下,財務逆境對許多公共交通供應商,構成了重大威脅。


從第 3 節的審查中可以明顯看出,我們預計大部分供應方干預,將發生在因應執行措施或操作層面。策略規劃涉及的決策,大多超出了被認為與抗擊 COVID-19 相關的範圍。供應供應的許多變化,可以在執行規劃階段,透過執行更改,和確定如何將資源分配給現有網路來進行。


這包括與服務頻率、時間表變化、服務變體(例如部分線路、停止模式)、服務跨度變化相關的決策。營運規劃允許佈署策略,來響應緩解擁擠的需求,主要是透過即時控制車輛、管理車站的人群、佈署登機限制,以及提供即時擁擠資訊。


與員工健康檢查相關的預防措施,以及頻繁,嚴格的例行清潔程序,也對服務營運產生影響,包括曠工率提高到機隊可用性降低。對此類措施普遍性的估計,可以作為現有方法的輸入,以便估計它們對服務頻率設置、車輛和機組人員分配的影響


鑑於該主題的緊迫性,可以理解的是,公共交通服務提供商採取了大量臨時措施作為回應。在最初的衝擊之後,現在有機會設計方法和工具,來支持更基於證據的決策。我們在第 3 節中確定了現有的網路設計和線路規劃、頻率設置和控制模式,這些模式可以採用和調整,以納入實體距離的影響。先決條件是模型能夠考慮容量限制。然而,這是一個必要但不充分的條件。為了使模式適用,它還應該允許在評估替代解決方案或評估模式結果時,考慮未滿足的需求。


公共交通規劃模式,通常目的在最大限度地提高所提供服務的效率和有效性,即在有限資源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務水準,或最大限度地減少提供特定服務水準,所需的資源的變體,或其組合為對抗病毒傳播,而採取的實體社交距離措施,要求通過在時間和空間上,盡可能均勻地分配乘客需求來避免擁擠。這可以透過重新設計服務、重新分配資源和重新分配客流來實現。


此類決定的後果,可能不會在旅行者人群中平均分配。當並非所有潛在需求都能得到滿足時,這會對乘客的可達性產生特別不利的影響。這突出了在評估替代解決方案時,應考慮公平因素的重要性,最好將其納入目標中,作為問題制定的一部分


設計公共交通服務,以避免擁擠的環境,被認為有助於減輕病毒的傳播。正如所證明的那樣,基於個體軌蹟的接觸圖的建構,和分區流行病學模式的應用,可以促進這種分析。這提供了一種更先進的方法,來明確考慮公共衛生考慮,包括分解運輸需求模式(例如基於代理和基於活動)和流行病學模式的耦合。這種耦合將允許回答以下問題:如果給定初始感染率,為特定假設需求提供特定供應,則有多少乘客可能被感染?在什麼感染率下,可以認為恢復一定的需求水平是允許的?


總而言之,從現有的公共交通規劃模式,文獻報導中可以明顯看出,關於乘客的行為反應和適應,以及病毒的流行病學特性的進一步研究,將有助於支持公共交通在以下,情況下,採取的策略 COVID-19 大流行及其後果。同樣顯而易見的是,考慮到車輛容量限制的大量執行作業,和因應計劃模式的文獻報導,已經可以為公共交通計劃者提供支持,使其從最初的臨時計劃措施,過渡到基於證據的決策過程。但是,應該朝這個方向做很多工作,包括規劃額外的按需服務,以滿足所需的距離規定,同時滿足出行需求。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