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七年過去了,德國的工業 4.0 進展如何?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8年10月3日 星期三

Global Digital Operations Study 2018–  Industry 4.0


來源: ENI经济和信息化网


image.png


工業4.0直接緣於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的經濟危機。當時德國提出,工程和製造業等核心行業要做出改變,變得更有效率,才能夠渡過金融危機。

討論階段歷時三年,2011年開始落地。7年來,工業4.0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柔性化、客製化生產,企業從產品平台,向服務平台演進;物聯網技術讓工業互聯網成為現實。

未來7年,最重要的技術趨勢是數位孿生,虛擬世界和實體世界徹底打通,員工能力和商業模式徹底重構,但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可能憑一己之力做到這些,聚焦核心,打造生態,是領導型企業的普遍做法。


過去七年的工業4.0
今天,我帶大家看看工業4.0在德國的7年發展歷程。

起初工業4.0的理念是,在工程和製造業中,加入數位化技術,可以實現兩點:一方面是更加靈活,更加客製化,企業可以為顧客客製化生產產品。另一方面是顯著提高生產效率。

工業4.0報告是在2011年公佈的,它在數百個公司裡,進行了廣泛討論,定期在工業4.0平台上彼此分享經驗,逐漸形成了如何實施它的概念。兩年之後,大家非常清楚地認識到,對於德國工業在全球保持競爭力來說,工業4.0的這兩個核心概念是遠遠不夠的。

為什麼?
產品的本質發生了變化。從產品本身變成了平台
很明顯,更加靈活地服務顧客,為他們生產客製化的產品很有吸引力,提高製造生產效率也很有吸引力。但是如果看看正在發生什麼,很快就會發現。如果你只是關注高效地生產產品,或者根據客戶要求,為產品提供更多配置選項,這很好,但還不夠。我們要退一步,看產品本身,只有把它看作是一個服務平台才可以。

企業作為一個軟體平台的未來是什麼?作為一個服務平台的未來是什麼?

於是德國推出了工業4.0的後續舉措,思考服務是產品離開工廠之後,透過平台上供的,這是我們在德國國內開展的第二個計劃。一旦你有了一個智慧產品之後,就要立刻思考,我是否可以完全改變這個產品的工程設計方式?事實上,你必須要改變。2015年,我們開始提並強調這個概念。

很快我們認識到僅僅有競爭力和活下來還不夠,即便有工業4.0的製造,即便把產品定義為平台,比如一輛車可以成為一個軟體平台,很多醫療設備會成為軟體平台,風機可以成為軟體平台。

你很快就會意識到,這些設備在營運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數據,我們要重新思考,如何利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來分析產品所產生的數據,要有能力將這些數據,即時帶入到機器的運行週期中,利用這些數據。


因此,我們推出第三個項目——自動化系統或者人工智慧。如果有工業4.0,有智慧化產品,接下來就是如何適當使用數據,來縮短週期。

一個公司在數位時代,要想生存下去需要做到三點:第一,用數據來推動商業成果;第二,縮短做一切事情的週期,這是競爭的關鍵,要明顯縮短設計、製造和即時營運反饋的週期;第三,根據消費者的需求提供客製化。

我們發現事實上縮短產品開發週期,和利用數據來推動商業成果的能力,比靈活客製化更加重要。這三點都很重要,但是我們獲得的益處,其實是從數據而來。

公司如果想在保持競爭力,必須要上雲,可以是私有雲、可以是公有雲,可以混合雲,但是用過去的系統是不行的。

從2011年開始,德國軟體工業開始搭建物聯網平台。如果有了智慧生產的智慧產品,工廠又實現智慧營運,就必須要有共性技術,把它們結合在一起,很多的公司必須要更換它們傳統的系統。

在德國從軟體公司開始,我們有SAP、西門子這樣的大公司,還有中等公司的聯盟,他們都開始搭建新的平台,用新的工業物聯網平台,來連接所有的一切:車間中設備上的智慧產品,在鐵路系統的機車上運行的設備,化工廠的閥門等等。

平台連接所有的設備,透過感測器蒐集數據,讓所有業務環節變得透明,提高生產效率,縮短週期,創造新的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這是工業4.0能夠實現的重要基礎。


未來七年的工業4.0


image.png



上面只是過去七年中所發生的事情,我們正在思考接下來的七年。當然上面所有說的並非已經完全實現了,實際上德國的各個公司,接受這些新概念的速度是不同的,在這方面領先的公司,商業產出更好,公司運轉速度更快,財務表現也更佳。

第一,我們在經歷新的技術變革,其中最重要的技術是數位孿生。

未來有許多機會。產品在物理世界真實存在之前,就已經在虛擬數位世界中存在,一旦你有了數位孿生,你可以虛擬設計產品,可以模擬市場,可以把產品配置成客戶需要的樣子,可以設計產品性能和經驗,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數位化世界中完成,不需要任何實體世界中的操作。

第二,我們要重新思考產品的構成要素,要重新考慮產品作為軟體平台的問題。

一個由軟體營運的機械設備,你可能不確定兩年後,需要它提供什麼服務,而它是每天運行的真實設備,如果不控制好可能會傷害人類,會很危險。

所以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驗證這些產品,讓這些產品能夠更新軟體,實現新的功能,這些產品會引入,起初沒有測試過的生產流程,那麼整個的驗證流程就要重新考慮。這就是我們要重新考慮產品構成要素的含義:要重新考慮產品如何設計和驗證。


很多客戶可能不再買產品了,他們要買的是產品的功能。例如買的不是機車,而是交通能力,這是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如果你提供高品質即時的交通,而且有很好的客戶體驗,就可以獲得溢價,這就變成一個服務行業,跟製造行業不一樣,賣出產品之後,透過服務獲得利潤。此外,分享經濟也進入了B2B行業。

第三,工業4.0進入了新的層面,就是自動化升級,隨之而來的新工種和對新工作能力的需求。

很多人力的工作不需要了,但是我們需要工人做不同的事,因為工業4.0的領導者,在創造新的工作崗位。一些外包的供應鏈被帶回了國內,更高的生產效率催生對制製造業供應鏈的重組。對於領導者來說,他們把供應鏈帶回國內,也意味著需要重新去訓練員工,來做一些很重要的新工作,工作種類在發生改變。

這對於德國工業來說,既是機會也是挑戰,因為以前可能你是一個典型的工程公司,現在要變成一個軟體公司;以前你是一個產品銷售公司,現在要變成服務公司,以前你是一個離散製造業的負責日常營運的流程管理公司,現在你的員工必須更為靈活地,即時滿足客戶的客製化需求。


這些都是巨大的轉型挑戰,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創造一個系統,來訓練幾百家不同的公司,以改進他們的業績。

對於德國來講這非常重要,梅克爾總理經常請商業領袖,討論這方面的問題。三個月前的一個會議上,她請商業領導人來討論德國的製造業、人工智慧(AI)、如何用AI技術,推動國家發展。


為了回答她的問題,我們開始比較世界各地的AI情況,德國擅長什麼,美國擅長什麼,我們認為世界上唯一能夠跟我們競爭或者合作的除了美國、歐洲鄰國以外,就是中國。中國發展AI的方式是驚人的。

人工智慧技術在製造行業,將會扮演重要角色,我們對此會大量投入,包括機器人、語音辨識上的人機合作技術,未來人與機器交流的常態,就是你與機器對話,在車間中也是如此。

對於德國來說,我們關注製造業,我們在B2B方面非常強,但我們的B2C行業不是很強,我們會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機器人,來搭建基礎架構,使我們能夠實現客製化產品和服務。

我們跟客戶在多方面展開合作,但是我們每次的討論,總是從你是以何種方式、何時向哪些目標客戶銷售多少產品,及服務開始的。這個問題很簡單,但是回答很難。

對汽車行業,你賣了多少車,什麼配置,賣給了誰,什麼時候賣的,再加上電動車有多少,多少賣給終端用戶,多少賣給零售商,多少是共享汽車?共享經濟中汽車售價多少?能否單獨賣零部件?面對這樣簡單的問題,我們就能發現未來有多麼不確定。


任何的公司,都適用這個問題。如果你是一個製造醫療設備的公司,是賣機器,還是向病人賣診斷能力?我們現在已經有公司在這麼做,有德國公司過去是賣設備的,現在他們發現了一種辦法,來優化設備的治療方案,使得病人的預期壽命,可以延長五年,他們不再去賣設備,而是賣服務。他們賣的是一個承諾,某類病人來找我們可以多活至少五年。

這些問題,是過去50年工業界不需要回答的問題,過去50年有很多自動化,但是沒有革命。現在我們正在進入這樣一個領域,要重新思考將來,如何把產品和服務結合起來,賣給最終用戶。


改變一切的數位孿生技術
接下來的問題是,依靠我自己可以做到這些嗎?還是要打造一個生態來實現?因為很多工程公司都不是軟體公司,他們還不知道如何為產品打造軟體平台。

再下一個問題是你未來跟誰競爭?德國的汽車行業幾年前,就沒有看到特斯拉會成為它們的競爭對手,空中巴士在國防業務也沒有看到新的太空火箭的出現。

所以我們要不斷問這三個問題:我們能出售什麼產品和服務?什麼合作夥伴,可以幫我們實現目標?我們會和誰競爭?如果我們能就這些問題,進行很好的對話,就能夠獲得一些新的見解和結論。

我們建議德國工業界要為未來做好準備,要有智慧產品,要有智慧生產,賣的是產品加服務。你在賣產品時可能還沒有服務,但產品用了兩年以後要有服務。
你的產品是一個服務平台,要用很多年,你作為一個產品製造商,能否參與到它的價值增值過程?這是新的商業模式,聽上去很簡單,但實施起來非常複雜,這是我們正在做的,我們跟德國企業在這三個領域同時協作。

我們對於單個公司的建議是,為你的核心業務——軟體平台——做好準備,準備好一切都要數位化,這能夠帶來透明、縮短週期;讓你的核心產品做到個性化,從而與客戶緊密綁定;然後要聚焦核心業務,你不需要做所有的事情,所以要聚焦在核心能力,強化優勢。

然後我們開始考慮,即將到來的數位化革命,那就是數位化孿生。我們相信,工程和製造類企業的下一個趨勢,就是數位孿生。

這是一個新的平台,你可以通過數位孿生的數位管道,去行銷你的產品,可以數位化的賣給客戶,可以提供數位化的製造、服務。這方面已經有一些試驗項目,目前行業還沒有一個一體化的解決方案,但是接下來五年內會出現。我們認為公司會有新的平台是圍繞「數位孿生」產生的,它會控制公司的一切流程。

一旦你有了數位孿生,一旦將公司營運和數位孿生連接起來,商業模式就會發生變化。你將可以發展新業務,圍繞產品服務平台獲得收入。

一個製造、工程公司要進入新時代,他們需要什麼?就是這些:智慧產品、智慧服務、新價值和新商業模式。

接下來是技術基礎。

每一個公司都需要瞭解「數位孿生」,如何營運軟體平台的操作系統;會有許多新的電子器件,需要很多感測器,還有硬體安全技術,邊緣設備上的機器學習,消費化的人機交互,比如語音和數位身份感測器,從產品中蒐集數據的應用程序接口(API)、還有新的製造技術比如3D列印


關於智慧服務,需要平台,需要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機器學習框架,需要數位服務工廠,因為一旦推出產品,它是一個軟體平台,還需要有一個每周能給客戶提供數位服務的工廠,它不能停工,也是一個新的賺錢工具。

還需要一個數據空間來交易這些數據,可能是和競爭對手交易,因為你的競爭對手有你想要的數據,你也有你的競爭對手想要的數據,需要建立市場。

同時,還要有監管,因為如果不正確地控制,植入了AI的設備,對人來來說會很複雜和危險。那麼就要考慮如何建構,對產品行為的動態驗證,因為軟體一直在變。

然後你要考慮針對客戶的新的商業模式和體驗,以及用戶獲得產品的便利性,如何為服務收費,如何建立新的商業模式。同時我們也在考慮商業的數位孿生,能否為所有的製造產品在「數位孿生」之外提供「商業孿生」,在這之下,你需要提供基於雲的服務,和根據顧客需求提供解決方案。

我們正在這些領域努力,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公司,能夠掌握所有這些環節,但這就是工業4.0在德國的未來,接下來的五年很多設想會變成現實。


會有很多挑戰,企業的管理層會抗拒這些變化,這很好理解,因為他們要做不熟悉的、費力的事情。還有監管,政府可以透過監管鼓勵這些變革發生。還要考慮公司組織靈活性的問題,既要提供很好的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同時還要能賺錢。

你不能放棄核心業務,同時也要做新的業務,那麼怎麼調整公司的組織?這存在很多的挑戰,但如果做得好,收益也很明顯。



0 comments: